山東援疆醫生周榮兵的「急救中心夢」:讓疏勒人民大病不出縣

2020-12-14 大眾網

  大眾網·海報新聞喀什5月14日訊(記者 仇晶 通訊員 楊傑)2018年10月17日,疏勒縣人民醫院在山東援疆醫療團隊的幫助下成立急救中心,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該院急救中心救治患者同比增長318.98%,中心規模邁入喀什地區前列,成為醫院發展改革的突破口。

  說起疏勒縣人民醫院急救中心從「一盤散沙」到「極具戰鬥力」的變化,必須要提到一個人——山東援疆醫生、急救中心主任周榮兵。作為籌建急救中心的核心,他在進疆一周時就立下了「建設急救中心,讓疏勒群眾大病不出縣」的志向,經過300多個日夜的奮鬥,理想終於照進現實。而周榮兵並沒有功成身退的打算,反而申請了援疆續期。他告訴記者,自己還想幫急救中心發展得更穩,將這個急救體系覆蓋得更大,惠及更多群眾。

山東援疆醫生、廣饒縣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周榮兵。

  急救夢——從「吊車尾」到地區急診急救新模板

  2018年8月29日,周榮兵開始了自己的援疆生涯。回憶進疆伊始,他坦言當時很受「刺激」。

  一方面是醫院自身急救體系的不健全,急診科主任崗位人員空缺已經兩個月,科室運轉基本停擺,且急救技術嚴重缺乏,全科室僅一人掌握氣管插管術這一急救常用技術,這些情況都導致大量患者轉診,對患者的急救時間造成極大浪費。

  另一方面,醫院戴著喀什地區縣級醫院評價「倒數第一」的帽子,讓成為其中一員的山東援疆醫生們也跟著受到當地同行的輕視。「來的第一周,我們到先進醫院考察,人家一聽是疏勒縣人民醫院來的,手都不跟我們握。」周榮兵無奈但清醒地感受到,這是「落後」的滋味。

  強大才能贏得尊重和未來。於是,「振奮急救科,建設急救中心」成了他心中必須達成的目標。這一想法也受到了山東省和東營市兩級援疆指揮部以及同批山東援疆醫生、疏勒縣人民醫院院長吳鋒的大力支持。憑藉在東營籌建急救中心及重症醫學科的豐富經驗,周榮兵擼起袖子就開始了對中心的規劃和執行。

  在籌建急救中心的一個多月間,他保持著每天平均3.8小時的睡眠,其餘時間全撲在醫療業務和急救中心的工作上,按照二甲醫院標準,重新布局、設計、改造,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中心框架結構的搭建。

  2018年10月17日,疏勒縣人民醫院急救中心成立,沒有鮮花和儀式,周榮兵只留下一句承諾:「急救中心要在第一年度實現框架結構和人員整合,實現人員救治數量和醫療技術水平顯著提高,完善培訓和管理制度這幾項目標。」

  這段在當時震驚眾人的話,在一年後成為了現實。

  急救中心整合急診科、急診遠程會診、重症醫學科,形成集院前急救、綠色通道、急診遠程會診、急診搶救、急診門診、重症救治、急診藥房、急診收費和住院的「八位一體」模式,在喀什地區開創了急診急救新模式。

  急救中心成立一年的各項數據顯示,就診人次達到19668人,增幅超過4倍,業務收入增幅超3倍,藥佔比由32%降至22%,病床使用率118%,轉診率更是下降了16%,降至3.6%。用藥更加合理,診療日趨規範,為疏勒縣院前及院內急診、急救和公共衛生安全事件提供了可靠保障。

  如今,疏勒縣人民醫院急救中心的品牌在群眾的口口相傳中不斷叫響,甚至到了「一床難求」的地步。向大家做出的承諾兌現了,而周榮兵的狀態卻是肉眼可見地憔悴下去,今年才48歲的他頭髮已經花白,與剛進疆時對比鮮明,院裡的職工都說:「周主任的頭髮是為了我們醫院熬白的。」

  醫者心——急救中心為患者創造「奇蹟」

  周榮兵是同事們眼中不認真吃飯靠太陽能「補充能量」的工作狂,是科室裡嚴肅認真的老師,是援友心中可靠的夥伴,更是患者眼中的「奇蹟」。

  疏勒縣居民古麗努爾·託合提回想起母親古麗妮薩·伊米爾感染性休克、呼吸心跳停止到復甦搶救、呼吸機通氣再到清醒、脫機的那段時間,還是忍不住淚流不止。在救治的過程中,古麗妮薩·伊米爾昏迷了2天,當時每個來看過的親戚都搖著頭,勸她的家人準備後事。

  「是援疆專家給了我們信心,周主任連續幾天吃住在科裡,守護著我媽媽,在她病情最重的時候勸我們堅持下去。」20天煎熬下來,古麗努爾·託合提看著母親在專家的治療下慢慢好轉,從睜開眼睛到認識家人,從脫機成功到開始喝第一口稀飯,她的臉上終於露出了笑容:「感謝周主任和急救中心的醫生護士,沒有他們就沒有我媽媽的生命!」

  一年來,周榮兵親手帶出了一支急診急救隊伍。休克,復甦,重症感染,各類中毒,各類昏迷等急危重症病人的救治措施都有了快速的提高,讓「奇蹟」在更多的患者身上發生。

  只要與病患和醫療工作有關的事情,周榮兵總有一股倔強的勁頭。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周榮兵時刻關注著疏勒的情況,得知縣醫院作為喀什地區五個新冠肺炎發熱留觀定點隔離病區之一,他拿不準急救中心是否可以擔負得住留觀檢測壓力,更擔心那些在疫情防控一線兄弟姐妹們的安危。

  1月19日才剛返回山東家中的周榮兵,在1月26日(大年初二)一早就告別了擔憂的妻子,與另外兩名同事一同登上進疆航班。受疫情影響,他們一路頗為波折,多花一天時間才返回疏勒。

  回到醫院宿舍接受隔離後,周榮兵的心才算定了下來,隔離中他依舊通過電話、微信與同事們分析研判患者病情、組織業務探討。隔離期一結束,他便立刻投入疫情防控一線的工作之中。

  令周榮兵無比欣慰的是,急救中心的硬體設施和人員配備以及技術力量都經受住了防疫工作的「大考」,而山東援疆醫療工作組回鄉探親期間,急救中心運轉也基本平穩正常,他說:「沒有我們在也行,這說明急救中心的運行已經走上了正軌,進入良性發展循環,這是山東『組團式』援疆工作的目的所在,也是我們最希望看到的事。」

  援疆情——「關於急救,還有更多工作要去完成」

  採訪中,周榮兵的快語速和快步伐給記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與他一同穿梭在院區間,記者需要小跑著才能跟上他的步伐,他發現後有些抱歉地解釋道,這是在急救崗位養成的習慣,因為「時間就是生命」。在周榮兵看來,也正是時間制約著疏勒整個區域的急救發展。

  「新疆太大了。」周榮兵感嘆道,僅疏勒一個縣的面積就達到2262.75平方公裡,轄3鎮、12鄉,援疆這些年他通過義診基本走遍了這些縣鄉,其中到過最遠的阿拉普鄉距離縣城有88公裡。鄉鎮衛生院的醫療設備和人員配備較為薄弱,救治能力有限,而上級醫院距離又太遠會錯失黃金時間。因此,僅靠發展縣級醫院的急救中心對於這片廣袤的土地而言還是不夠的。

  從2019年下半年開始,在院長吳鋒的爭取下,東營指揮部為疏勒縣各鄉鎮配備了救護車和急救設備,提升急救服務。周榮兵計劃依託這一支持,結合信息化互聯互通技術、基層培訓等手段,打造「縣鄉一體化急診急救平臺」,提高各鄉鎮衛生院及危重病人識別能力,努力實現院前急救同質化,上轉病人網絡可視化,降低院前死亡率,提高急危重症病人的搶救成功率,率先在急診急救領域實現縣域級一體化建設。

  現在的周榮兵不只是一名山東援疆醫生,他還身負疏勒縣人民醫院「急救中心主任」「醫教科主任」「洋大曼分院第一院長」多項職務,還有縣鄉一體化急診急救平臺等待著他帶領建設。面對這些責任,他申請了援疆續期:「這是我的夢想和事業,而不僅僅是生活的來源,所以我願意為此奉獻自己的力量和心血。經常說一次援疆路,一生援疆情,我們來了,就要揮灑汗水為這裡留下點什麼。」

相關焦點

  • 不出縣也能治大病
    本報訊(記者 任國戰 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 楊之甜)「現在俺縣人民醫院和安陽、鄭州的大醫院一樣了,不用跑遠看病了,花費還少。」1月15日,在湯陰縣人民醫院介入科,來複查的伏道鄉村民李立芹告訴記者,去年她在湯陰縣人民醫院做了心臟手術,因為在基層報銷比例高,醫療費算下來只花了6000餘元。
  • 山東援疆結核病防治工作紀實⑤半年援疆路,一生援疆情
    他們作為山東省第八批醫療援疆隊伍的隊員,即將抵達新疆喀什地區結核病防治所暨肺科醫院開展為期半年的工作。第二天清晨,在簡短的座談會,曾經到山東省胸科醫院進修過的喀什地區肺科醫院醫生阿米娜說,科裡有幾位患者聽說近期山東的專家要到,翹首期盼了好幾天,一早就拿著片子和病歷在病房等著就診。
  • 援疆看山東①|「組團式」以院包科:「輸血」與「造血」並重
    2020年初,山東第十批援疆幹部人才帶著擔當、帶著使命、冒著疫情,共同來到祖國西北邊陲,成為光榮的「援疆人」。一年了,他們在那嘎達咋樣了?2021年1月11日,大眾日報記者跟隨「援疆看山東」魯疆媒體採訪團來到喀什地區肺科醫院。
  • 帶翻譯出診的援疆醫生
    目前在第三師醫院工作的5名東莞醫生中,何強成年齡最大,他是東莞市中醫院治未病科副主任,他稱,「這麼大年紀了,再不來援疆今後肯定沒機會了,而現在帶著翻譯看病也不錯」。  55歲援疆醫生: 「這是我最後的機會」  第三師醫院位於喀什市中心,是集醫療、教學、科研為一體的綜合性二級甲等醫院。
  • 十年援疆,帶來技術留下隊伍
    解放軍總醫院第七醫學中心調動自身醫療衛生資源,十年如一日,對口駐點幫扶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田地區墨玉縣人民醫院,幫助其提高醫療水平,培養專業隊伍,讓當地更多群眾實現「大病不出縣」。這10年幫扶取得的成績,正是軍民魚水情深、民族團結花開的生動詮釋。——編者從空中俯瞰,喀喇崑崙山以北的墨玉縣城,正如一塊墨綠色的玉石,鑲嵌在塔克拉瑪幹沙漠南緣。
  • 十年援疆,帶來技術留下隊伍(國防視線)
    解放軍總醫院第七醫學中心調動自身醫療衛生資源,十年如一日,對口駐點幫扶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田地區墨玉縣人民醫院,幫助其提高醫療水平,培養專業隊伍,讓當地更多群眾實現「大病不出縣」。這10年幫扶取得的成績,正是軍民魚水情深、民族團結花開的生動詮釋。
  • 55歲援疆醫生:帶著翻譯出診也不錯
    鄧鎮威是東莞市人民醫院普外科的醫生,援疆到第三師醫院後,他最大的願望是能學點維吾爾語,這樣診療會更便利。55歲的何強成可不敢有這樣的奢望。目前在第三師醫院工作的5名東莞醫生中,何強成年齡最大,他是東莞市中醫院治未病科副主任,他稱,「這麼大年紀了,再不來援疆今後肯定沒機會了,而現在帶著翻譯看病也不錯」。
  • 廣東醫生林天歆:科技赤子心,書寫援疆情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張華圖/通訊員 胡曉丹「讓喀什廣大百姓在家門口看好病,防止因病致貧、因病返貧」,2019年11月20日,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副院長、泌尿系腫瘤專科主任、廣東省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副主任林天歆,接過援疆接力棒,毅然奔赴脫貧攻堅的主戰場——新疆喀什,擔任喀什地區第一人民醫院黨委副書記、院長和廣東省「組團式」援疆醫療隊隊長,帶領一百多名援疆專家
  • 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三年援疆路,一生疏勒情
    沿314國道一路西行,過疏附縣到阿克陶縣西南端就是我國海拔最低的冰川-奧依塔格(海拔2800米),其邊緣融水匯成奧依塔格河一路浩蕩而下,似天雷滾滾,又好似火車駛過,未曾望見,便感到陣陣寒意。冰川呈黑色,到處的碳化木證明了遠古時代這裡曾是茂密的森林。
  • 晉中市第七批援疆醫療衛生隊援疆風採錄
    對口援疆就是這樣,不僅幫助新疆人民構築起更加美好的家園,還培厚了民族團結的土壤。醫療援疆一直是晉中市對口援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已先後派出八批援疆醫療隊,對口駐點幫扶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六師紅旗農場醫院,幫助當地提高醫療衛生水平,培養醫護專業隊伍,讓當地更多群眾實現「大病不出縣」。
  • 天山腳下,「絲路明珠」光芒更加耀眼——山東省第十批援疆幹部人才...
    「輸血」與「造血」打造一支帶不走的人才隊伍「趙老師教得非常仔細,跟班學習一年比過去三年的收穫都大,等她援疆結束後我們病理科的工作一定可以繼續開展。」麥蓋提縣人民醫院的阿米娜木·克熱木對未來的工作充滿信心。
  • 「感謝有你·致敬援疆醫生」做好醫院管理、醫療質量「把關人」
    編者按:為提升受援地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推動脫貧攻堅任務的順利完成,2020年山東省投入援疆資金8083萬元進行醫療衛生援疆項目建設,並先後選派78名優秀援疆醫生來到喀什地區開展醫療衛生組團式援疆工作。援疆醫生的專業範圍涵蓋了急救、麻醉、神經外科、消化內科、特檢、中醫、骨科、心內等等領域。他們通過治病救人、師徒結對、建設醫療項目,把青春的汗水揮灑在離家萬裡的南疆熱土上,在每名患者的心中留下閃亮的「山東印記」。在第三個「中國醫師節」到來之際,記者帶您一起走進山東援疆醫生的世界。
  • 北大人民醫院醫生急救猝死男子
    視頻中,一位男士在走下扶梯的一剎那突然倒地發生猝死,正好兩名醫生分別路過,對他實施就地搶救。其中一位女醫生摘下口罩,進行口對口人工呼吸……這位女醫生是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血液科的住院醫師馬瑞,在疫情持續的特殊時期,她的舉動讓無數網友感動和點讚。對於這次急救,馬瑞說得「輕描淡寫」:「作為一名醫生,都會這樣做的。」
  • 不負法治夢——記三明清流法院援疆幹部的詩和遠方
    東南網12月18日訊(通訊員 桂紫萍 羅志強 文/圖)接到援疆任務後,他義無反顧背起行囊,告別父母妻兒,帶著組織的重託,奔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瑪納斯縣人民法院掛職鍛鍊。短短半載時光,他將勤勞與智慧深深刻印在鳳凰城;他將無畏和熱忱傾力書寫在瑪河畔。
  • 一所縣級醫院急救中心的變遷
    錢秀琳是臨猗縣醫療集團急救中心原主任,作為一名縣域的急救醫生,她親眼目睹了急救事業的巨大變化,親身經歷了從急診室,到急診科,再到急救中心的發展歷程。每當回想起這些,她總是心潮澎湃,感慨萬千。急救工作逐漸邁入正軌上世紀70年代初,縣人民醫院急診專業有護士沒醫生,直到1984年才成立急診室,當時僅有醫護人員6人,醫療器械就只有一個氧氣筒,一輛救護車還兼醫院的公務用車,可以進行一些簡單的搶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命得以更有效的救治,促使急救工作逐漸邁入正軌。
  • 10年援疆駐點幫扶,他們在這裡留下一支「不走的醫療隊」
    解放軍總醫院第七醫學中心駐點幫扶新疆墨玉縣人民醫院 10年援疆,留下「不走的醫療隊」 ■傅凌豔 李 瑛 李海峰 從北京到墨玉,距離4000多公裡。
  • 【砥礪奮進的五年】滬援疆醫生開門診,17對不孕患者當父母
    正當她準備放棄時,聽說市中心來了一位上海醫生,李娜求診後,根據醫生建議的同房時間並服用了促排卵藥物後,一次試孕成功。上述醫生即上海援助克拉瑪依醫院專家張平。他於今年5月開診生殖內分泌門診,兩個多月來,已經有17對不孕夫婦助孕成功。像這樣的援疆幹部還有很多,醫療組成員孫韜、賀天臨在首批援克一年半到期後,主動請纓留克再幹一年半。
  • 援疆醫生王志元:手術剪剪不斷的思鄉情
    這是我市援疆醫生王志元在援疆一年間真情揮灑的詩句。2017年春節剛過,在妻子做完手術的第三天,來自我市中醫院的外科副主任醫師王志元便匆匆踏上了援疆的班機。放下了病榻上需要照料的妻子,放下了即將中考需要鼓勵的兒子,面帶微笑揮揮手,轉身揮淚赴邊關。開設外科門診。三坪農場醫院是一甲醫院,主要承擔公共衛生及全民查體任務,職工不多,診室也少。
  • 「走進未摘帽貧困縣」新疆策勒:小病不出鄉、大病不出縣
    家人把他送到策勒縣人民醫院,經骨科醫生查看,他的右腿小腿腿骨徹底斷裂,傷情嚴重。除了自己的傷情,住院的花費也讓他很擔心。2014年他家被認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今年剛脫貧「摘帽」。去年,他通過小額貸款買了一輛二手半掛車,做建材運輸掙了些錢,還有3萬元貸款沒還上。他的媳婦在村裡的地毯廠打工,一個月工資1800元左右。「咋辦嗎?家裡本來就不富裕,這下又住院,真的壓力太大了!」
  • 舍家報國 傾情援疆之醫療篇(下)
    這些援疆幹部人才帶著龍江人民的重託,舍家報國,傾情援疆,在400多個日日夜夜裡與阿勒泰各族人民同吃、同住、同學習、同勞動,以產業援疆、民生援疆、智力援疆,認真踐行「用心、用情、用智,用黨的好政策」援疆的工作理念,為阿勒泰地區和兵團十師各項事業的發展注入了強勁的活力。省委奮鬥雜誌社採訪組深入援疆工作一線報導,展現援疆工作成就與援疆幹部人才風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