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海報新聞喀什5月14日訊(記者 仇晶 通訊員 楊傑)2018年10月17日,疏勒縣人民醫院在山東援疆醫療團隊的幫助下成立急救中心,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該院急救中心救治患者同比增長318.98%,中心規模邁入喀什地區前列,成為醫院發展改革的突破口。
說起疏勒縣人民醫院急救中心從「一盤散沙」到「極具戰鬥力」的變化,必須要提到一個人——山東援疆醫生、急救中心主任周榮兵。作為籌建急救中心的核心,他在進疆一周時就立下了「建設急救中心,讓疏勒群眾大病不出縣」的志向,經過300多個日夜的奮鬥,理想終於照進現實。而周榮兵並沒有功成身退的打算,反而申請了援疆續期。他告訴記者,自己還想幫急救中心發展得更穩,將這個急救體系覆蓋得更大,惠及更多群眾。
山東援疆醫生、廣饒縣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周榮兵。
急救夢——從「吊車尾」到地區急診急救新模板
2018年8月29日,周榮兵開始了自己的援疆生涯。回憶進疆伊始,他坦言當時很受「刺激」。
一方面是醫院自身急救體系的不健全,急診科主任崗位人員空缺已經兩個月,科室運轉基本停擺,且急救技術嚴重缺乏,全科室僅一人掌握氣管插管術這一急救常用技術,這些情況都導致大量患者轉診,對患者的急救時間造成極大浪費。
另一方面,醫院戴著喀什地區縣級醫院評價「倒數第一」的帽子,讓成為其中一員的山東援疆醫生們也跟著受到當地同行的輕視。「來的第一周,我們到先進醫院考察,人家一聽是疏勒縣人民醫院來的,手都不跟我們握。」周榮兵無奈但清醒地感受到,這是「落後」的滋味。
強大才能贏得尊重和未來。於是,「振奮急救科,建設急救中心」成了他心中必須達成的目標。這一想法也受到了山東省和東營市兩級援疆指揮部以及同批山東援疆醫生、疏勒縣人民醫院院長吳鋒的大力支持。憑藉在東營籌建急救中心及重症醫學科的豐富經驗,周榮兵擼起袖子就開始了對中心的規劃和執行。
在籌建急救中心的一個多月間,他保持著每天平均3.8小時的睡眠,其餘時間全撲在醫療業務和急救中心的工作上,按照二甲醫院標準,重新布局、設計、改造,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中心框架結構的搭建。
2018年10月17日,疏勒縣人民醫院急救中心成立,沒有鮮花和儀式,周榮兵只留下一句承諾:「急救中心要在第一年度實現框架結構和人員整合,實現人員救治數量和醫療技術水平顯著提高,完善培訓和管理制度這幾項目標。」
這段在當時震驚眾人的話,在一年後成為了現實。
急救中心整合急診科、急診遠程會診、重症醫學科,形成集院前急救、綠色通道、急診遠程會診、急診搶救、急診門診、重症救治、急診藥房、急診收費和住院的「八位一體」模式,在喀什地區開創了急診急救新模式。
急救中心成立一年的各項數據顯示,就診人次達到19668人,增幅超過4倍,業務收入增幅超3倍,藥佔比由32%降至22%,病床使用率118%,轉診率更是下降了16%,降至3.6%。用藥更加合理,診療日趨規範,為疏勒縣院前及院內急診、急救和公共衛生安全事件提供了可靠保障。
如今,疏勒縣人民醫院急救中心的品牌在群眾的口口相傳中不斷叫響,甚至到了「一床難求」的地步。向大家做出的承諾兌現了,而周榮兵的狀態卻是肉眼可見地憔悴下去,今年才48歲的他頭髮已經花白,與剛進疆時對比鮮明,院裡的職工都說:「周主任的頭髮是為了我們醫院熬白的。」
醫者心——急救中心為患者創造「奇蹟」
周榮兵是同事們眼中不認真吃飯靠太陽能「補充能量」的工作狂,是科室裡嚴肅認真的老師,是援友心中可靠的夥伴,更是患者眼中的「奇蹟」。
疏勒縣居民古麗努爾·託合提回想起母親古麗妮薩·伊米爾感染性休克、呼吸心跳停止到復甦搶救、呼吸機通氣再到清醒、脫機的那段時間,還是忍不住淚流不止。在救治的過程中,古麗妮薩·伊米爾昏迷了2天,當時每個來看過的親戚都搖著頭,勸她的家人準備後事。
「是援疆專家給了我們信心,周主任連續幾天吃住在科裡,守護著我媽媽,在她病情最重的時候勸我們堅持下去。」20天煎熬下來,古麗努爾·託合提看著母親在專家的治療下慢慢好轉,從睜開眼睛到認識家人,從脫機成功到開始喝第一口稀飯,她的臉上終於露出了笑容:「感謝周主任和急救中心的醫生護士,沒有他們就沒有我媽媽的生命!」
一年來,周榮兵親手帶出了一支急診急救隊伍。休克,復甦,重症感染,各類中毒,各類昏迷等急危重症病人的救治措施都有了快速的提高,讓「奇蹟」在更多的患者身上發生。
只要與病患和醫療工作有關的事情,周榮兵總有一股倔強的勁頭。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周榮兵時刻關注著疏勒的情況,得知縣醫院作為喀什地區五個新冠肺炎發熱留觀定點隔離病區之一,他拿不準急救中心是否可以擔負得住留觀檢測壓力,更擔心那些在疫情防控一線兄弟姐妹們的安危。
1月19日才剛返回山東家中的周榮兵,在1月26日(大年初二)一早就告別了擔憂的妻子,與另外兩名同事一同登上進疆航班。受疫情影響,他們一路頗為波折,多花一天時間才返回疏勒。
回到醫院宿舍接受隔離後,周榮兵的心才算定了下來,隔離中他依舊通過電話、微信與同事們分析研判患者病情、組織業務探討。隔離期一結束,他便立刻投入疫情防控一線的工作之中。
令周榮兵無比欣慰的是,急救中心的硬體設施和人員配備以及技術力量都經受住了防疫工作的「大考」,而山東援疆醫療工作組回鄉探親期間,急救中心運轉也基本平穩正常,他說:「沒有我們在也行,這說明急救中心的運行已經走上了正軌,進入良性發展循環,這是山東『組團式』援疆工作的目的所在,也是我們最希望看到的事。」
援疆情——「關於急救,還有更多工作要去完成」
採訪中,周榮兵的快語速和快步伐給記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與他一同穿梭在院區間,記者需要小跑著才能跟上他的步伐,他發現後有些抱歉地解釋道,這是在急救崗位養成的習慣,因為「時間就是生命」。在周榮兵看來,也正是時間制約著疏勒整個區域的急救發展。
「新疆太大了。」周榮兵感嘆道,僅疏勒一個縣的面積就達到2262.75平方公裡,轄3鎮、12鄉,援疆這些年他通過義診基本走遍了這些縣鄉,其中到過最遠的阿拉普鄉距離縣城有88公裡。鄉鎮衛生院的醫療設備和人員配備較為薄弱,救治能力有限,而上級醫院距離又太遠會錯失黃金時間。因此,僅靠發展縣級醫院的急救中心對於這片廣袤的土地而言還是不夠的。
從2019年下半年開始,在院長吳鋒的爭取下,東營指揮部為疏勒縣各鄉鎮配備了救護車和急救設備,提升急救服務。周榮兵計劃依託這一支持,結合信息化互聯互通技術、基層培訓等手段,打造「縣鄉一體化急診急救平臺」,提高各鄉鎮衛生院及危重病人識別能力,努力實現院前急救同質化,上轉病人網絡可視化,降低院前死亡率,提高急危重症病人的搶救成功率,率先在急診急救領域實現縣域級一體化建設。
現在的周榮兵不只是一名山東援疆醫生,他還身負疏勒縣人民醫院「急救中心主任」「醫教科主任」「洋大曼分院第一院長」多項職務,還有縣鄉一體化急診急救平臺等待著他帶領建設。面對這些責任,他申請了援疆續期:「這是我的夢想和事業,而不僅僅是生活的來源,所以我願意為此奉獻自己的力量和心血。經常說一次援疆路,一生援疆情,我們來了,就要揮灑汗水為這裡留下點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