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獨教父」李登輝面面觀(上)

2020-12-23 華夏經緯網

    7月30日晚,臺灣榮總醫院宣布李登輝病亡,死因為吸入性肺炎和心臟衰竭,後續合併兩側肋膜積水及急性腎損傷,終年97歲。李病亡後,民進黨及「臺獨」勢力、西方反華勢力等對其「歌功頌德」。與李反目成仇的國民黨也不得不拿香跟拜肯定其「對民主化的貢獻」,對其歷史過失卻不敢置評,僅一句「功過是非留待歷史論斷」了之。民進黨急於對李「蓋棺定論」有著強烈的政治意圖,目的無非是要在島內製造「臺獨」民粹氛圍、累積「拒統謀獨」籌碼,而高規格治喪也是再次博取國際版面的「絕佳機會」。但是,被賦予「政治正確」的李登輝必然不是真實的李登輝,只有站在民族立場、回顧歷史事實、辨別言行真偽,才能還原李登輝的本來面目。

    一、日據時期的「皇民化」少年

    李登輝生於1923年1月,出身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的「皇民化」家庭。其父李金龍曾是一名警察,在「警察萬能」的日據時期,臺灣人擔任警察無疑使整個家庭蒙受「皇恩」。李自小在「皇民化」小學、中學就讀,深受日本文化薰陶,1940年日本殖民統治者推行「皇民化運動」,李登輝更名為「巖裡政男」,其兄李登欽也改名為「巖裡武則」。1943年高等學校畢業後,李考入日本京都帝國大學農林經濟系。入學前他便對日本農學家、被稱為「臺灣糖業之父」的新渡戶稻造崇拜不已,尤其是對新渡戶所標榜的武士道精神深表認同,這也是其選擇農林經濟學科的主要原因。隨著太平洋戰爭形勢惡化,日本大學裡的文科生大都從事軍訓後被遣外出徵,194年李曾短暫地返回高雄接受訓練,再到日本習志野陸軍預備士官學校炮兵科學習,結訓後任日本陸軍少尉並參加所謂的「國土保衛戰」。而其兄李登欽則加入日本海軍陸戰隊,在馬尼拉戰役中陣亡,牌位現仍放在日本靖國神社。

    李登輝可謂日據時期的「精英少年」,其濃厚的親日、媚日情節便是從那時培養起來的。其當權後對於日本訪客倍感親切,經常稱自己「22歲以前是日本人」,他還反對日本向中國道歉參拜靖國神社甚至稱「釣魚島是日本領土」,涉日言行屢掀爭議。這也引起了外界對其身世的猜測甚至一度傳言李為日本人後代。關於李到底是不是真正的日本人已無從考證,但日本殖民統治結束確實使其頓失優越感,且面臨身份認同的艱難轉變。他曾回憶道:「令我感到很氣憤的是,再也不能使用日語,我習慣用日文寫字、思考,這讓我吃足苦頭。忽被要求講北京話也講不出口。」這種從「優越感」到「頓挫感的心理落差,也使他養成了擅於偽裝的投機性格。

    二、擅於偽裝的政治投機分子

    1946年1月,李自日返臺並進入臺灣大學就讀,期間經由共產黨臺北市工作委員會成員吳克泰引薦加入共產黨,這或許是因為他曾在大學時期廣泛涉獵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緣故,但李並非真正信仰馬克思主義,僅一年便匆匆退黨。1947年李與陳炳基、李燻山、林如堉等人組成「新民主同志會」,並於年底隨組織集體加入共產黨,不久後又以「黨員不自由」為理由再次退黨。40年代末50年代初,國民黨情治機關頻頻破獲共產黨地下組織,與李往來密切的臺大法學院支部黨員葉城松及張壁坤、胡滄霖等被判重刑,唯有李被多次約談卻安然無恙。後來這段往事被一再挖掘,李也因此被認為是「十足的共產黨變節分子,並且以出賣同志來做晉身之階」。

    但不容否認的是,李的職業生涯確實未受影響。臺大畢業後即留校任教,又在待遇相對優厚的「農復會」從事多年研究工作,1952年、1964年兩度赴美留學,先後獲得愛荷華州立大學碩士和康奈爾大學博士學位,期間還與海外「臺獨」分子王育霖、黃昭堂、黃文雄等交情匪淺。1968年博士畢業返回臺灣,被聘為臺灣大學教授和「農復會」技正。期間雖有經歷波折,但也稱得上順風順水。

    1971年8月,時任「農復會主委」沈宗瀚將李登輝以農業專家身份介紹給蔣經國;同年10月,李加入國民黨。1972年蔣經國擔任「行政院長」,李以「政務委員」「入閣」,成為當時最年輕的「閣員」。此後便在仕途上「韜光養晦」,他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在蔣經國面前他必定畢恭畢敬,如同李煥所形容的「貌似忠厚」一樣,大氣都不敢喘一口,椅子只敢做三分之一,以鬆懈蔣經國對他的防備之心。在這樣的苦心經營之下,李日漸得到蔣的信任。1978年6月,蔣擔任臺灣地區領導人後,任命李為臺北市長;1981年12月,再被調升為「臺灣省政府主席」;1984年3月,與蔣經國搭檔成為臺灣地區副領導人。即便「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李仍未放棄掩藏和偽裝,他後來稱「當副總統我很乖,很多事情裝作不知道」些敏感的事從不主動去做。直到謀得「大位」之後,其心機之重、城府之深才顯露無遺。

    三、原形畢露的蔣經國接班人

    1988年1月蔣經國突然去世,作為第一順位接班人的李登輝繼任臺灣地區領導人。繼任之初,李被外界普遍視為「弱勢領導人」。一方面因為他是受蔣經國提拔重用的「本省籍」技術官僚,「沒有槍,拳頭又小,在國民黨裡頭也沒有派系」,只能接受蔣遺留下的政治衣缽和人事安排,暫時採取「蔣規李隨」的做法;另一方面,國民黨內的大陸籍精英依然實力強大:「行政院長」俞國華掌握行政權,國民黨中央黨部秘書長李煥握有黨權,「參謀總長」郝柏村把持軍權,「國安會秘書長」蔣緯國執掌「國安」事務,宋美齡在黨政事務及人事運作中的影響力更是不容小覷,對李全面掌權形成強力制衡。但是,李很快就暴露出擅操權術的真面目,他以「臺籍領導人」身份籠絡「本土」力量支持,利用黨內矛盾將潛在威脅者各個擊破迅速穩固了權力。

    1988年7月,國民黨召開第十三次代表大會,李利用黨內「親蔣派」與「反蔣派」的矛盾奪得代理黨主席之位。進而改組中常會整頓黨務,使「本省籍」中常委增至16人,佔總額31人的51.6%,首次超過「外省人」,打造了一支以「本省籍」親信為主的政治班底。隨後他通過分而治之、拉打結合的戰術清除異己:先是以中央黨部換屆為名改組「內閣」,撤換俞國華的行政大權;借提名李煥為「行政院長」,收回其黨務大權,中央黨部秘書長遺缺由「挺李大將」宋楚瑜接任。1989年11月,利用「參謀總長」任期結束之機,將「軍事強人」郝柏村明升暗降凋任「國防部長」,架空其軍令大權。

    1990年2月,國民黨內部圍繞新一屆正、副領導人提名,爆發了影響深遠的「二月政爭」。在政爭熱潮中,「親蔣派」被稱為「非主流派」,李登輝的親信勢力被稱為「主流派」。李故伎重演壓制李煥、林洋港、蔣緯國等「非主流派」的反撲,贏得新一屆領導人提名。當選後即改組任期不到一年的李煥「內閣」,並以強力手腕提名政治對手郝柏村擔任「行政院長」,將郝推上所謂「民主化」轉型的風口浪尖。此後兩人矛盾不斷加深,尤其是在「修憲」議題和處理與民進黨關係上針鋒相對,「李郝體制」名存實亡。1993年初,李運用手中大權並結合民進黨勢力逼郝下臺,將「非主流派」全面排擠出黨政、軍權力核心。從此之後,他在黨內的權力地位更無可撼動。

    四、精於算計的「憲政改革」操盤手

    李登輝在固權、擴權的同時,將所謂的「憲政改革」推上檯面,加快「修憲謀獨」步伐。1991年開始第一次「修憲」,廢止「動員堪亂時期臨時條款」並公布「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重訂「國民大會代表」、「立法委員」及「監察委員」選舉名額,規定「國民大會代表」、「總統」、「立法委員」均由「中華民國自由地區」選出。其結果是:其一,民意機構的「臺灣化」。第二屆「中央民意代表」選舉帶來的必然結果是「中央民意機構」性質蛻變,以大陸籍人士為主、「代表全中國」的「國民大會」,變為以「本省籍」人士為主代表臺灣地區的「區域性議會」。其二,凍結了1947年「中華民國憲法」中關於「主權領土」的表述。「中華民國領土,依其固有之疆域」,但並未明示「疆域範圍」,其適用地區事實上已縮至「臺、澎、金、馬」,不再包括大陸。其三,長期限定臺灣與大陸處於「內戰狀態」的法律體系失效,李登輝開始嘗試以「分裂國家」的概念來定位兩岸關係。

    1992年第二次「修憲」通過「第二次憲法增修條文」。明確規定「總統」、「副總統」由「全體臺灣地區人民」選舉產生,「總統」可提名「監察委員」、「考試院正副院長」及「委員」、「司法院正副院長」及「委員」;確立省、縣自治原則,「省長」、「省議員」、縣長、縣議員由省民、縣民選舉。1994年進行的第三次「修憲」是二次「修憲」未決議題的延續,規定「總統」、「副總統」直接民選,「總統」依「憲法」任命人員無需經過「行政院長」副署。這兩次「修憲」直接導致「總統」職權的膨脹,造成「總統」有權無責、「行政院長」有責無權的「憲政」敗筆。此後,臺灣地區的政治體制逐漸向「總統制」、「行政院長」為「總統」執行長的方向發展,隱含著為「臺獨建國」掃除法理障礙的用意。

    1996年李成為首位臺灣地區直選領導人,權力和威望達到頂峰。1997年12月召開「國家發展會議」,決定推動第四次「修憲」,主要內容有:「總統」任命「行政院長」無需「立法院」同意,凍結「臺灣省政府」功能,第十屆「臺灣省議員」與第一屆「臺灣省長」任期屆滿後不再辦理選舉。結果導致「五權體制」向「三權分立制」加速轉變,島內的政治體制和政治生態出現根本性的扭曲。而「凍省」更使「省」一級政府名存實亡,為李登輝的「中華民國在臺灣」奠定了法理基礎。1999—2000年,李針對「國民大會」職權變更問題進行了第5次、6次「修憲」,結果使「國民大會」延任破產且大部分職權劃歸「立法院」,其對大陸地區的象徵意義亦不復存在。

    李登輝主導的幾次「修憲」,表面上使臺灣完成了所謂的「民主化」轉型,實則是要造成與「兩個中國」、「一中一臺」相適應的政治體制,借「修憲」挑動兩岸關係、引「臺獨」實力介入政黨紛爭、培養臺灣人的「臺灣主體性」意識,暴露了其「為臺獨奠基」的真實用意。

 

    【摘自《臺灣周刊》2020年第32期】

 

責任編輯:左秋子

相關焦點

  • 「臺獨」教父李登輝,曾因「媚日」被票選為臺灣發展的歷史罪人
    對於這位「臺獨」教父,《人民日報》早有評價——「站到了全體中國人民的對立面 ,成為中華民族利益的出賣者。」新華網也毫不客氣地評論稱,李登輝「必定會被牢牢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1988年1月13日,蔣經國逝世,李登輝當天繼任「總統」,旋即出任國民黨代理主席,總「十三大」上正式當選主席。
  • 身為日本人的臺獨教父李登輝,是不是得了美國肺炎死了?
    這次新冠疫情,臺灣地區中招的最高的官大概就是「臺獨」教父、臺灣地區前領導人李登輝。早前,據臺灣《聯合報》報導,李登輝於2月8日因為喝牛奶嗆到,咳嗽不停,隨即被送往臺北榮民總醫院留院觀察。李登輝辦公室主任王燕軍9日說,目前李登輝作息正常,發炎指數增加,但沒有發燒,在醫生建議下留院觀察。之後,又有報導稱其高燒,檢查得了普通肺炎。2月23日臺《自由時報》報導,由於李遲遲未能出院,外界傳言甚多,於是記者找到李登輝主治醫生陳雲亮求證,而醫生表示,醫院對外下達封口令,嚴禁外人了解更多消息。
  • 兩種「臺獨」一脈相承??評李登輝的「隱性臺獨」與彭明敏的「顯性...
    「陽性臺獨」或「急進臺獨」;一種是以李登輝為代表的「隱性臺獨」,亦稱「陰性臺獨」或「漸進臺獨」。兩人就讀臺大時,與另一從日本返臺任教、政治上亦傾向「臺獨」的劉慶瑞結成「鐵三角」。劉曾炮製「臺灣新憲法」,未及完成而病死。60年代初期,在「臺獨」主張還未暴露時,彭曾紅極一時,當選為臺灣首屆「十大傑出青年」,兩次受蔣介石接見。此時李登輝是臺灣「農業復興委員會」的技正,兩人你來我往,「相處甚篤」。1964年9月,彭明敏因印製並散發「臺灣人民自救運動宣言」以叛亂罪被捕入獄。
  • 李登輝一生演繹背叛,註定他是真臺獨,註定他遺臭萬年
    李登輝死亡的消息每年都要爆出幾次,但是老而不死是為賊,活到98歲的李登輝,終究還是抵擋不住閻王老爺的親切召喚。終於,30日晚上,一切消息塵埃落定,李登輝果然病亡!李登輝,臺灣前領導人,自詡民主推手,實則「臺獨」教父,臺灣內鬥二十年的始作俑者。
  • 向李登輝肖像潑漆的藝人鄭惠中交保,高喊「臺獨之父,死有餘辜」
    臺當局於8月1日至16日期間在臺北賓館內為臺灣地區前領導人李登輝舉行所謂的「追思會」,供民眾入場「悼念」。昨天中午前後,一名中年婦女進入會場,並拿出裝有紅色油漆的氣球丟向牆面及李登輝的肖像,現場警方立即將其控制,了解到該女子為島內資深藝人鄭惠中(藝名:鄭心儀)。
  • 李登輝其人,精日、「臺獨」、背叛……
    對上謙卑,姿態做足;對下,則收集了不少周遭政治人物的私人秘聞,以便關鍵時刻「派用場」。蔣經國越來越賞識李登輝,不斷考察他,也覺得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能讓李登輝擺脫日本「皇民化」的陰影。1978年,李登輝被認命為「臺北市市長」。
  • 李登輝大談「三民主義」 孫中山在世怎麼想
    李登輝提前過90歲生日,擁護者為他辦生日宴會,其實是一場政治秀。他在宴會上表示:「國民黨沒依照孫中山的三民主義的做法來做,慶祝什麼百年?馬『政府』沒有半項民主成就,只有我在12年任內推動臺灣的民主化。但是他們認為這樣不行,把我開除黨籍。若孫中山先生還在,他會怎麼想?」老李被開除黨籍是因為他吃裡扒外,拿國民黨的奶水餵養民進黨。
  • 李登輝被緊急送醫,「家人」全在身旁,這時候蔡英文卻跑哪去了?
    甚至在我們大陸,李登輝是人人得而誅之的民族敗類、臭名昭著的「臺獨」份子。那麼,這個在大陸人嚴重臭名昭著的李登輝,在臺灣地區是否就名聲遠揚呢?其實不然,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97歲的臺灣地區前領導人李登輝,昨深夜傳出因喝牛奶嗆到緊急就醫,雖無大礙,但醫院建議留院觀察,因為擔心後續引發肺炎,且患有糖尿病,醫生建議留院觀察。
  • 臺海觀瀾|別了,李登輝;別了,巖裡政男
    綜合而言,李登輝的一生分為4個階段,可以用16個字概括:結緣農林、由農轉政、由統轉「獨」、「臺獨」教父。所謂名正言順,在敘述這四個階段之前,先把名稱搞清楚。1940年,佔領臺灣的日本殖民當局發起更改姓名運動,李登輝改名為巖裡政男。故而,李登輝有兩個正式的名字。
  • 陳水扁李登輝彭明敏表演「臺獨大合唱」 (圖文)
    華夏經緯網6月17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灣北社昨日下午正式成立,陳水扁、李登輝以及主張臺獨的彭明敏三人同臺出現,證明外傳已久之李扁體制已儼然成型。臺灣北社雖然強調與政治保持一定距離,但李登輝、陳水扁和獨派人物的「總統府資政」彭明敏同臺卻是政治味十足。 會中提出萬言書,強調政府應該實行「總統」制解決政治亂象,並主張在戒急用忍政策上適度緊縮。
  • 李登輝病危時無人敢提拔管 妻子曾文慧最終下的決定
    教父、臺灣地區前領導人李登輝7月30日在臺北病亡,終年97歲。對於這位「臺獨」教父,《人民日報》早有評價——「站到了全體中國人民的對立面 ,成為中華民族利益的出賣者。」新華網也毫不客氣地評論稱,李登輝「必定會被牢牢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李登輝死後,臺當局和「臺獨」勢力如喪考妣。臺「總統府」隨即發表新聞稿稱,蔡英文對此表達「最深哀悼與不舍」。民進黨發表聲明稱,李登輝病亡是臺灣的「重大損失」。島內網民的態度出現不同聲音。
  • 李登輝死後,吹捧他的都是什麼人?
    來源:微信公眾號「環球時報」(ID:hqsbwx)李登輝星期四晚上病亡,對他的評價迅速從不同角度匯集到網際網路上。
  • 美國軋一腳 李登輝喪禮波濤洶湧
    (評論員 林淑玲)從來沒有一個政治人物可以像李登輝,讓藍的、綠的都可以從他身上找到自己的歸屬,也可狠罵他。誰說蓋棺可以論定?他不是。李登輝之喪,讓各個勢力各取所需,屬於卸任領導人的超高規格喪禮是蔡英文給他的敬禮,也是李作為「臺獨教父」身後給民進黨的一次搏國際版面機會,連美國都表態了,這個喪禮除了備極哀榮,必然也是驚奇連連。
  • 臺軍事強人郝柏村去世:曾與李登輝纏鬥數年,主張「消滅臺獨」
    在他看來,站在中華民族的立場上,二次世界大戰實際上開啟於1937年的「七七事變」。2005年9月23日,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六十周年之際,身為抗戰老兵的郝柏村也受邀至北京人民大會堂,並獲頒紀念章。
  • 臺灣當局前領導人李登輝病亡,曾多次傳出死訊
    資料圖:李登輝 臺灣《中時電子報》鄧博仁 攝綜合臺灣媒體報導,李登輝曾因心臟血管阻塞,多次進行心導管支架置放手術,並曾在2015年11月輕微中風,最近幾年來,其死亡或病危傳言接連不斷。2015年11月,李登輝因右手麻痺不適就醫,醫療團隊稱其因大腦血管有栓塞致手掌麻痺。期間島內不時有傳言稱其病危。
  • 97歲的李登輝病亡,臺學者:他一生的「德行」難容於中國史
    同年10月,在經濟學者王作榮的介紹下,李登輝加入了國民黨,正式踏入政壇。坐著火箭當上臺灣領導人1972年,蔣經國任「行政院長」,李登輝被延攬為「政務委員」,主管農業。當時他49歲,是「閣員」中最年輕的一位。此後,李登輝的仕途便平步青雲,1976年11月被任命為國民黨中央委員,兩年後出任臺北市長。
  • 外界懷疑李登輝感染新冠肺炎,蔡英文未去探望引熱議
    而至今已經過去十多天仍是不見李登輝出院的消息,不禁引起了外界廣泛的猜測,懷疑李登輝是否感染肺炎。李登輝至今尚未出院,各種傳言四處紛飛,對於李登輝最新病況,有記者向李登輝主治醫師陳雲亮求證,陳雲亮說,院方已下封口令,不便對外說明。這樣一來更是引起了外界的猜疑,同時也對李登輝住院期間蔡英文沒有前去探望的話題一再發酵。
  • 李登輝,不斷背叛的一生
    李登輝死了,成了中國網民的狂歡。關於李登輝的歷史定位,毫無疑問是要被釘死在歷史的恥辱柱上。縱觀李登輝的一生,總是在不斷的背叛之中。此外,他也表達了反「臺獨」的立場:「『臺獨』只會斷送國家的大好前途,犧牲社會的安定繁榮,這是不可能,也不應該的,我們應該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但很快,他就露出了臺獨的真面目。
  • 李登輝的歷史定位該由誰來定?
    7月31號,臺灣地區前領導人李登輝病亡,寶島各界反應不一。國民黨的馬英九說他是臺灣民主亂象的源頭,洪秀柱則稱他是民族罪人。而以蔡英文為首的民進黨則讚揚他是民主之父,對他的死如喪考妣。他還有一個所有中國人都知道的名號——(臺獨教父)在中國歷史上,每個歷史人物都會有他的歷史定位——或功或過,或仁或暴,或奸或忠,李登輝也一樣。但是,李登輝的歷史定位絕對不是蔡英文及民進黨可以作結論的,應該是所有14億中國人來為他蓋棺定論。
  • 李登輝將葬五指山公墓,臺灣退役軍人批玷汙英靈安息聖地
    李登輝日前病亡,蔡英文辦公室目前規劃葬五指山軍人公墓「特勳區」,但因李的「臺獨」意識形態,此舉引來退伍軍人反彈。臺灣退伍軍人協會南加州分會對此發出聲明表示,呼籲民進黨當局勿讓爭議如此大的李登輝入葬五指山公墓,玷汙軍人英靈安息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