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木工技藝已在中國失傳?日本將其發揚光大?日吹們又來了

2021-01-16 海疆在線

導讀: 要知道中國傳統家具自明末進入技藝之巔峰。此後代代相傳,綿延至今,如今中國傳統家具文化已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一部分。

近日,微博上流傳著幾張榫卯結構的3D建模動圖。簡直是巧奪天工,令人嘆為觀止。

微博截圖

小編還特意找了幾張實物的榫卯結構物件圖讓大家欣賞一下。

楔釘榫(左上)、粽角榫(右上)、雲型插肩榫(左下)以及夾頭榫(右下)

本來呢,這是一條稱讚中國傳統木工技藝的微博,但是小編卻在微博中,看到了不一樣的聲音。

微博截圖

小編後來查找了一下,發現3D建模的那一系列圖,的確是一個日本人做的。是一個從事汽車銷售工作的年輕日本人,發現了一本關於榫卯的書。從那個時候起,這個年輕人對這種傳統的木工技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因為書上的知識太過分散,於是這個年輕人決定自己創建立體的動畫插圖去更好地展現榫卯技術。他自學木工技能和機械設計軟體 fusion 360,開始逐步創作 GIF,並把它們張貼到他的推特帳戶。現在,他已在這個名為 The Joinery 的推特帳戶上發布了 80 個 GIF 榫卯圖,收穫了 1.9 萬關注。

看到這裡,小編想說。日本人製作出3D建模圖並能不代表榫卯結構在中國已經失傳,卻在日本得到發展。對此,小編覺得自己比較有發言權。因為小編本身就是一個木工愛好者,經常在各個木工論壇瀏覽,毫不誇張的說,小編曾經多次有投身木工行業的衝動。小編買過許多木工入門的書籍,可以說,絕大多數中或多或少都有簡單的榫卯結構教程。在中國,只要是與手工木製品相關的人,都掌握著一定的榫卯結構製作能力,差別就在製作水平高低而已。

小編自己開料加工的木梳

小編先簡單的科普一下什麼是榫卯結構。榫卯,是古代中國建築、家具及其它器械的主要結構方式,是在兩個構件上採用凹凸部位相結合的一種連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叫榫頭);凹進部分叫卯(或叫榫眼、榫槽)。

榫卯歷史有多久?小編了解到,在1973年,距離寧波市區約20公裡的餘姚市河姆渡鎮發現了距今六、七千年的新石器文化遺址,人們稱之河姆渡遺址,在遺址人們發現了大量榫卯結構的木質構件。

從古至今,仍有許多榫卯結構的建築保存完好,例如位於山西省朔州市應縣城西北佛宮寺內的釋迦塔,是現存最高的木結構樓閣式佛塔。全塔整體架構所用全為木材,沒用一根鐵釘,全塔共應用54種鬥拱,被稱為「中國古建築鬥拱博物館」。國家文物局對釋迦塔的評價是,現存世界木結構建設史上最典型的實例,中國建築發展上最有價值的坐標,抗震避雷等科學領域研究的知識寶庫,考證一個時代經濟文化發展的一部「史典」。

釋迦塔

說到榫卯結構,還不得不聯繫到紅木家具。要知道中國傳統家具自明末進入技藝之巔峰。此後代代相傳,綿延至今,如今中國傳統家具文化已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一部分。舉世公認,日久彌香。而中國傳統紅木家具的靈魂就是榫卯結構。這種不用一根鐵釘的傳統民族製作工藝早已得到了海內外人士的認可。

但是,如此神奇的技藝,為何如今使用的這麼少?

現在城市中的建築大多數都是鋼筋混凝土結構,傳統的榫卯結構除了一定的藝術成分,已經不適用於現代建築上。建築材料中出現了水泥,金屬材料中出現了鋼筋,幾乎終結了木材在大型建築中的支架作用的統治力。並且更加堅固,更具備抗壓力和承重力,施工流程也更加簡單。試想一下,如果使用傳統的榫卯結構去建造一棟大樓,先不提木質結構的大樓的穩定性如何,單單是建造木結構大樓所消耗的時間與人力絕對遠遠大於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大樓。因為,現如今大部分的榫卯結構都無法使用機器大批量快速的生產,只能由熟練的木工手工製作。這就大大的降低了工程的實施進度。

所以,在現代,榫卯結構主要都用於家具。對於家具業而言,榫卯結構絕對稱不上少見。特別是高檔木質結構家具,往往都是使用榫卯結構。這也或許就是為什麼會有人說,榫卯結構已經在國內失傳的原因,其實並不是失傳,只是普通消費者日常生活接觸的少。只要去高檔紅木家具賣場,就能看到遍地的榫卯結構。

某網購平臺紅木家具價格

那為什麼普通的家具不用榫卯結構呢?榫卯結構意味著家具不容易拆卸,所以就不能使用平板包裝,必須整個家具打箱運輸、上樓。這裡的不容易拆卸是相對於普通用戶而言,因為我們不懂榫卯的連接順序,同時也沒有相應的工具。試想一下,巨大的紅木家具人工抬上十幾二十層的高樓,這必然是極其消耗人力物力的。

但是,榫卯是一種傳承,雖然它不是唯一或最佳的結構方式,在不同定位不同結構的前提下,要向成本、時間、易用性等方面妥協。但絕不會消失,至少小編在很多木工論壇上仍然能看到了有不少的愛好者和木工都還在學習和傳承這項傳統技藝。

某木工論壇木工愛好者製作的全榫卯結構木桌

有些網友總是認為,中國的傳統木工技藝已經失傳,卻在日本得到了發揚。但小編認為,這些言論不過是孤陋寡聞罷了。他們以日本木結構建築與木結構古建築多,就自動腦補成日本的木工技藝高於中國。但這些人卻不知道,他們眼中牛逼到不行的日本古代木結構的建築保養以及修復,有很多是日本請中國的大師幫助完成。例如,在日本兵庫縣念佛宗無量壽寺的翻修中,造像是中國雕刻大師佘國平做的,小木做、木雕、帷幄是中國東陽和莆田工匠做的。

日本念佛宗無量壽寺

而日本人自己修復的木結構古建築卻讓人啼笑皆非。

飛鳥白鳳+奈良風吧,翻修無數次修到最後樣子全變了,抬梁式大木架換成和式小屋組,「壁璫耀彩、玉額含輝換成原木紅土色」算哪門子的修復。

金閣寺的翻修對比照片

而著名的日本戰國時期修建的大型城堡天守閣,如今已是鋼筋混凝土帶電梯。

天守閣

在木工榫卯技藝這一點上,中國與日本哪一方比較強,這個似乎很難找出能完全壓倒對方的證據。但是,中國的傳統木工技藝絕對不像某些人說那樣不堪,而且這種傳統技藝也完全不是日本單獨發揚光大。在中國,榫卯結構並沒有沒落乃至失傳,而是還有很多很多人在研究,然後通過融合改進,繼續發揚這些木工傳統技藝。

相關焦點

  • 我們都以為中國不再有匠人,直到看到日本人寫的中國職人
    為了了解中國匠人的現狀,鹽野米松花費6年時間詳細採訪了6位中國傳統工匠,寫出《中國的職人》一書,並在其主頁上免費發布,加快日本讀者了解這些生活在現代中國的傳統手工業者,這些中國匠人可以說人生中飽經歷練,現在已經成為了功成名就的傳統工藝大師。
  • 日本最後一位忍者:能聽到隔壁房間的針落聲,技藝將失傳也不收徒
    日本最後一位忍者:能聽到隔壁房間的針落聲,技藝將失傳也不收徒在日本有一部漫畫從2000年3月3日開始到2015年2月4日,更新了整整15年的時間,是許多80後90後和部分00後的青春記憶,這部漫畫就是《火影忍者》。這雖然只是一部漫畫不過卻讓大家對日本的忍者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或者說有了更強的好奇心。
  • 日本尺八大師河南「尋根」,失傳千年的古樂今晚奏響河南博物院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張叢博 攝影 許俊文 實習生 程賀 當已失傳千年的尺八再次回歸中原,它與中國古老樂器笛、簫、壎、篪的和鳴將綻放出怎樣美妙的韻律?即將於6月12日晚,在河南博物院上演的「梅菊醉」——王振、坂田梁山中日藝術交流音樂會,備受期待。
  • 為什麼我們的文化要被別人發揚光大,尺八,被中國「拋棄」的樂器
    為什麼我們的文化要被別人發揚光大,尺八,被中國「拋棄」的樂器「百竹之林,難取一支」的尺八你們知道嗎?是誕生於中國傳到日本的一種竹製吹管樂器,外形看起來像簫,但是比簫更難吹,更需要技巧。「唐代,是尺八最輝煌的時代。」
  • 嶺南傳統技藝名揚海外 僑胞助力民俗節慶創新傳承
    來源:海外網2019年12月25日,馬來西亞柔佛州新山市富力歌劇院演出二十四節令鼓。 陳再藩供圖嶺南武術、醒獅、鼓樂,是雄渾澎湃的傳統技藝,也是聯結華僑華人的文化紐帶。數十年來,具有嶺南代表性的傳統技藝正在通過僑胞力量實現創新傳承。傳統文化海外開花24面廣東獅鼓呈一字排開,48支鼓槌敲擊下鼓聲雷動。日前,在福建省高校國際及港澳臺僑學生才藝展演決賽中,華僑大學的學生鼓隊帶來鼓樂表演《二十四節令鼓——衡》,令人眼前一亮。
  • 六安市非遺文化項目侯氏吹糖人傳承人——侯守琴
    吹糖人是80、90一代兒時的記憶,逢年過節跟父母趕集總會纏著家人買一串糖人,既好吃又好玩。如今,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糖人挑子也早已被人遺忘,在城市的街頭巷尾也很難覓其蹤跡。糖人早已不再是單純的零食玩具,逐漸演變成一種文化符號,承載著中國傳統文化藝術。
  • 中華之光丨黃永松: 中國傳統手工技藝的守望者
    黃永松還是中國結創始人。近年來,「中國結」紅遍了世界的每一個角落,也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象徵。1980年,為整理中國傳統古老結藝,黃永松向無數的老藝人學習編結法,從最常用的紐扣結、老床帳鉤下的結飾,到故宮珍藏的玉如意掛的結飾。
  • 古人發明的五個「奇技淫巧」,現在看來也很神奇,一些技藝已失傳
    今天我們就來盤點古人發明的五個「奇淫技巧」。在我們現在看來也很神奇,而且一些技藝已經失傳。一、馬桶古代廁所的發展史也是十分曲折,最開始大家並不講究,隨便挖個坑就是廁所,而且這種廁所的完全性太差了,許多人因此喪命,比如說晉景公。後來逐漸有了虎子,馬子,最後到馬桶。
  • 6000年的精妙手藝,繼承者僅剩一位花甲老人,古老技藝面臨失傳
    華夏文明,千年歷史,隻言片語定不能將其涵蓋,而筆者今天所介紹的,便是具有"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的型制"、濃鬱的漢代風韻、南北朝的特點的漢族傳統手藝制陶技藝——土陶文化。 陶業有6000年的悠久歷史,世世代代皆為民間藝人所繼承,而今天這位民間藝人,9歲起便開始苦練陶技,直到花甲之年仍守技藝,半月便陶出一件精品,如此精妙手藝,如今卻面臨失傳。
  • 「鬼手之王」王寶合:一身絕技永失傳,曾靠三球兩碗招商四個億
    其難度危險係數大,而且社會地位低下,是供高階層人民逗樂的一種職業。在當時,雜耍一行大多是為了養家餬口,想要以此發家的概率微乎其微。然而隨著時代的變化,歷史的變遷,雜耍一行在現代屬於國粹的一種精華,屬於中國獨有的一種民間技藝,同時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傳承。
  • 【知識】中國傳統木工工具大全
    現在,我們一起來見識下中國傳統木匠所用的一些工具及其用法。所有工具介紹順序均為由左至右,由上至下: 鋸的核心是鋸齒,不同鋸割目的的鋸子,其齒形和鋸路的設計也各不相同。一般情況下,橫斷鋸鋸齒形約在90度左右,縱剖鋸則在80度左右。鋸子由於鋸割目的的不同還要對鋸齒進行不同形式的分岔處理,從而形成齒刃左右分開或寬或窄的「鋸路」。向外傾斜的程度叫「料度」。
  • 失傳700多年的宋人技藝:碗裡有宇宙的曜變天目,最精美的在日本
    日本東京靜嘉堂文庫,一個專門收藏古籍的圖書館裡,卻有這樣一件被當作國寶級文物的中國宋代瓷器——一個茶碗,一個被認為碗中有宇宙的神品:曜變天目茶碗。「天目」也就是黑釉,是瓷器釉色之一,這種瓷器在宋代時傳至日本,被叫做「天目」。
  • 閩侯傳統技藝傳承大賽報名指南來了!
    為喚醒更多人對傳統文化的關注,動員全社會共同參與、關注和保護文化遺產,進一步激發傳統技藝創新活力和從業者的自尊自信,提高傳承人技藝水平,本次首屆閩侯縣技藝傳承大賽將邀請全國手工藝專家及愛好者、從業者、傳承人共同攜手參與到保護閩侯縣傳統技藝傳承的比賽中來。
  • 唐密在我國幾近失傳,將日本和尚冊立為真言宗八祖
    19歲,他終於放棄了已讀一年的大學學業,雲遊四國地區的名山大川。以半僧半俗的身份,廣閱佛典,精進修行。一年後下山時,他已經脫胎換骨,其學養、見識和體驗為佛門所稱道。795年,21歲的空海在奈良東大寺戒壇院受戒,正式出家成為僧侶。九年後(804年),求知若渴的他,自費跟隨日本第17次遣唐使來到中國。
  • 相撲、漆器、抹茶,竟都源於中國:為什麼卻被日本發揚光大?
    原創 周刊作者團 世界華人周刊眾所周知,日本的很多文化都起源於中國,並將其發揚得淋漓盡致。日本這個「學生」,為什麼能超越中國這位「老師」?原因耐人尋味。吹出一支完整的曲子,至少花半年功夫。中國古人於是改進了尺八,向簫和笛子的方向發展。笛子吹奏比尺八容易一些,演奏技法更為豐富,於是笛子就取代了尺八。但是,日本的尺八卻沒有在唐朝的設計基礎上改進。認死理的日本人,要把傳統死磕到底。
  • 揭秘日本傳統武士刀工藝:一年才做一把還賣不出去!
    令人遺憾的是真正將這一技術發揚光大的卻是日本人。 而關於日本刀的興衰,它的大興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明清時期,彼時日本刀的發展可謂為是達到了璀璨地步。 對於客戶而言,已非實際需求,只是精神層面的需求。他也清楚,現如今武士刀已經遠非昔日那般風靡,其所存在的價值也僅僅只有那些收藏家們能夠看到。 不過在他看來,這項工藝世代相傳,它的形狀、價值、意義從未改變,其質量依舊是絕佳的,日本的武士刀並非僅僅只代表著一種冷兵器,而是象徵著日本武士道的精神。
  • 起源中國相伴日本,流失千年重歸故土
    取竹根部製成尺八尺八古稱羌笛、長笛,因其管長一尺八寸而於唐朝始稱為尺八,延用至今。其起源於漢,興盛於唐宋,本是宮廷雅樂之器,但至宋末逐漸衰微,而後在中國失傳。幸而此樂器不絕於世,在其鼎盛時期流傳於日本,由我們的鄰邦傳承至今,另其消失千年之後,得回故土。那尺八是如何從我國流傳到日本,我國又是如何失傳,它在日本又如何發展保留至今呢?我們接下來就說一說遊子的「流浪」史。
  • 臺灣藝術家蔡依珊,將中國古老技藝發揚光大
    臺灣藝術家蔡依珊從小就喜歡中國傳統文化,在學會首飾製作後,她將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情通過首飾表達,承續中國古老的金工技法,在一敲一刻間,將生活細節裡蘊蓄的美感創意打造出獨具詩意的首飾。她的個人首飾品牌以純銀、18k鍍金材質為主,全部由她手工打造。
  • 用米粒搭建亭臺樓閣,福州青年重拾失傳技藝
    如今,他已成為「高樓米線」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為了將這門「絕活」更好地傳承下去,他開辦培訓班,免費教授小學生「高樓米線」技藝。從老華僑口中 得知「高樓米線」絕活陳國銳出生在福州市長樂區古槐鎮高樓村,畢業於廈門工藝美術學院工業設計專業。今年三十出頭的他,起初並不知道家鄉有一門失傳已久的「絕活」。
  • 木作復興「慢生活」 多地湧現木工愛好者
    中新網重慶8月7日電 題:木作復興「慢生活」多地湧現木工愛好者  作者 鍾旖  木作,家具木器行業及其作坊的統稱,前現代社會手工生產時代的產物,在工業化的當下,機械生產和功能化設計早已代替了傳統的手工藝,但在中國,近幾年木作開始回歸併成為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