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七十三,八十四,是老人的坎兒年」,有什麼道理嗎?

2021-01-09 每日農業資訊

原創文章,禁止轉載

農村俗語:「七十三,八十四,是老人的坎兒年」,有什麼道理嗎?根據我們的觀察就發現,人一旦來到一定的年紀,就會開始對自己的身體百般呵護,他們變得珍惜自己的身體,生怕健康出了什麼問題。於是在農村就流傳著一句俗語,「七十三,八十四,是老人的坎兒年」,我們從這句話的字面去理解,想要表達的意思就是,對那些老人家而言,七十三歲還有八十四歲都是一道坎,所以就被稱作是「坎兒年」。只要是家裡有老人家的年齡在七十三或是八十四,不管是作為子女,就會擔心父母過不了這個坎,作為老人更是為自己擔憂。

相反,只要是家裡的老人度過了這兩個坎,作為家人就會很開心,畢竟這就證明了老人家可以更加長壽,至於這句俗話的可信度,那就有待大家的去考證。可是,為什麼古時候的人會認為七十三歲和八十四歲是一道坎呢?這應該有很多人都是不清楚的。

實際上,這個說法真的要追求到很久遠的古代,孔子和孟子大家都熟悉,皆是非常出名的文人學士,對於他們所說的道理,直到現在給我們的影響都是非常深刻的。這個「坎兒年」也就來源於這兩人,當時的孔子,活到了七十三歲的時候,就離開了人士,而孟子則是活到了八十四歲也離世了。百姓對於孔孟兩人特別尊敬,認為只要是活得比他們久,就相當是超越了聖賢,所以這句話也就這麼來的。

古時候的人思想的確比較簡單,大部分人覺得,只要是活得比自己尊敬的人長命,那人生就應該滿足。然而跟現在對比起來,這個說法就變得過時了,不管是七十三歲,八十四歲,亦或者是其他歲數,只要老人們平時注意對自己身體的保護,避免出現某些疾病的話,基本上都算不上是坎兒年。況且如今的生活質量不差,到處的醫術都比較高超,懂得保養的人,輕輕鬆鬆就可以到達這兩個被叫做「坎兒年」的歲數。

即便是如此,小編還是要提醒一下現在的老人,雖然醫學是發達,但是隨著年齡的增加,人的各個部分機能下降是很正常的情況,而且隨之而來的就是大器官的退化,萬一沒有在合適的時間進行保養,很容易就會患上那些特別嚴重的疾病。所以說,老人們到達一定年紀了以後,想要身體不出現重大疾病,該保養的一定不能少,要是疾病真的到來,那可是會影響壽命的。農村俗語:「七十三,八十四,是老人的坎兒年」,有什麼道理嗎?

相關焦點

  • 俗語:「莫提七十三,莫講八十四」有什麼含義?不說你未必知道
    俗語:「莫提七十三,莫講八十四」有什麼含義?不說你未必知道農村的老人過生日有很多講究,很多人都害怕過生日。在農村,有許多與生日有關的說法。例如,許多人都知道「男不三女不四」。過去,許多地方都有這種規矩。「莫提七十三,莫講八十四」這句話是什麼意思?為什麼不能提到這兩個數字?
  • 原來除了七十三,八十四之外,六十六也是人生一道坎啊!
    原創文章,禁止轉載平時最愛聽農村老人說的一些俗語或者是諺語之類的,因為從小在農村長大所以對這些俗語就很感興趣從小在這些話的薰陶之下長大當然有些話我也能明白是什麼意思,現在偶爾會說上一兩句,畢竟農村的這些俗語涉及的範圍太廣了大到自然科學天文地理,小到社會角落生活的方方面面,還有一些話可能是局部地區特有的這些話也往往是區別地域差異的典型特徵
  • 俗語:「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常言道:「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來稀,八十、九十耄耋(mào dié)」,這是古人對年齡的稱謂,在古代他們將六十歲以上的老人稱為高齡。那麼,「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這句話裡面提到的數字是指年齡,意思是一個人活到73歲、84歲便會遇上壽命關口,這就是人到暮年要過的兩道坎,一旦度過便能長壽。歷史上確實有不少名人在這兩個年紀去世,鄭板橋73歲,左宗棠73歲,慈谿73歲去世等等。郭子儀84歲,張廷玉84歲去世等等。至於為什麼會說在這兩個歲數的人閻王不請也會自己離世,民間有兩種說法。
  • 農村俗語:人到六十六,要吃閨女一刀肉,什麼意思?怎麼理解?
    作為一個農村出生的孩子來說,整理農村老話(俗語)也有一段時間了,時間越長,越深入了解,越驚嘆於老一輩人的智慧。不管是運勢、財富、健康,甚至是做人的道理都可以編成俗語,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今天我們要來學習的這句俗語「人到六十六,要吃閨女一刀肉」並沒有那麼容易懂,下面一起來了解下。
  • 在農村給老人過壽,為啥不過70歲大壽?這是啥原因呢?看完明白了
    一般農村做壽的時候,把七十歲稱之為為「大壽」,把八十歲稱之為為「上壽」,九十歲的為「老壽」、百歲老人為「期頤」,對於不同歲數的做壽都有不同的稱呼和說法。而且在農村對於歲數的多少,也有很多的講究。當到一個年齡階段的時候,就會被稱之為坎兒,這也是我們大家所熟知的一種說法,年前的時候被叫做男不過三,女不過四,意思是男人不過三十歲的生日,女人不過四十歲的生日,隨著年歲的增長,到55被叫做:人活五十萬,閻王數一數,人活六十六,不死掉塊肉,還有大家比較熟知的七十三、八十四,這些都是被農村習慣的稱之為坎兒年,對於這樣扥年份,是有一定的說法和講究的
  • 為什麼說「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古人智慧令人嘆服
    現在的人均壽命提高了很多,古代是七十古來稀,但是現在七八十的人太多了,一點也不像古代那麼稀罕,現在的百歲老人也挺多了的。但是不知道為什麼,一直以來,有兩個年齡就像是被下了咒一樣,一到那個年紀就人心惶惶的,但是過去了這個坎,又沒事了,這兩個年齡就是七十三和八十四。七十三和八十四,在中國被視為陽壽的兩個門檻,在古代更有這樣的俗語,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接自己去。
  • 農村俗語:「老不洩殘精,少不食狀火」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老不洩殘精,少不食狀火」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在農村裡,留下來了很多的農村俗語,這些農村俗語都是老祖宗留下來的智慧,而且字字珠璣,句句屬心。這農村俗語又分為很多種,有涉及生活的、有關於健康的、有了解氣象的、還有關於為人處世的。因此來說,這些農村俗語也是五花八門,各種原因都有,這對於我們後人來說自然有很大的幫助。而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關於老人和少年健康的農村俗語。而老祖宗認為,老人是以後是否要長壽,少年知否以後會擁有一個健康的體魄,這和自身的養生是差不多的。
  • 農村俗語:「不說36、不提73、不講84」啥意思?老祖宗的經驗之談
    所以對於生死間,古人有很多感悟。比如今天要介紹的這句農村俗語:「不說36、不提73、不講84」便與此有關,到底是什麼意思?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老祖宗的經驗之談。但這並不代表著我們一味的要低於古人曾經到達過的界限,沒有誰不想活過百歲的,所以這裡就有了「不說七十三、不講八十四」說法。就是為了逃避冥冥之中的命數,不把自己的真實年齡說出來,那麼閻王爺可能會因為平常管的人太多而顧不上自己,存在著那麼一兩條漏網之魚,讓自己能夠輕輕鬆鬆活過這兩個年齡大限。
  • 農村俗語: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啥意思?有道理嗎?
    生活在農村的朋友都知道,以前科技信息不發達人們物質生活還比較匱乏的年代,農村老人們更喜歡用自己的智慧和語言,對一些人情世故做出自己的總結,這就是咱們平常所說的農村俗語,在沒有更多獲取信息渠道的時候,一些俗語還被當作參考,給大家的待人接物起著指導作用,可見當時人們對於俗語的重視程度,當然,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
  • 農村俗語,古人逢九,雲是年必有災殃,難道只有逢九老農最忌憚?
    在 農村,數字伴隨著我們的生活,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的存在!但是,在老人眼裡,有些數字很是令人擔憂,比如說「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老農認為在人的一生中,這是一道坎,因為就算孔孟二聖人也未躲過去,而談我們這些普通人呢?
  • 農村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有道理嗎?
    在農村有很多俗語與年齡有關,如「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三十斷紅,四十斷綠」,人的閱歷、欲望、情感、性格、身體素質、面貌等都會隨著年齡的變化而不斷改變,而在這一過程中,古人就總結出很多方便人們更好生活的俗語,也可以說是一種養生之道。
  • 俗語「人老兩年坎,暗九大關口」,說的什麼意思?
    我爺爺活了92歲,在世時候,我老問爺爺,九十多年的時間過得長嗎?爺爺總是留戀地說不覺長,就像打了個閃。其實,人越老越怕死,特別是上了年紀的人,心裡都有過不去的坎。俗語「人老兩年坎,暗九大關口」,說的就是人老了,年齡和壽命的關係。
  • 農村俗語「男抖窮,女都賤;男不三,女不四」,啥意思有道理嗎?
    如今,距離農民收穫的時間已經不足十日了,這鮮有的閒暇時光,伴著微風徐來,村口處的大榕樹下早已聚滿了人群,有四人一桌打撲克的,也有三三兩兩坐在石凳上拉家常的,其中俗語是老人們談論的焦點,大家在一起「鬥智鬥勇」,每有經典的俗語冒出,總會贏來滿堂喝彩,其中有三則俗語,最為讓大家深思,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 農村老人言:江湖走的老,六月帶棉襖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文/隨風飄散農村老人言:江湖走得老,六月帶棉襖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眾所周知,農村這裡有著非常多的俗語,這些俗語在以前的時候對農民來說還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意義非凡,還有在以前的時候有些農村孩子也可以在大人口中聽到幾句俗語,但是現在很多人都忙著賺錢,所以俗語在我們的生活中是越來越不常見了,下面小編就為大家介紹幾句俗語,看看您們在以前的時候有沒有聽過。
  • 農村俗語:「騎馬拜堂,家敗人亡」,騎馬是什麼?老話有道理嗎?
    小的時候,農村的老人們總是坐在門口聊天聊地,聊著古往今來,其實當時的農村人因為知識水平有限,很多比較抽象的問題都會被他們傳的非常玄乎,所以當時就有很多人認為農村人的思想都比較「封建」,其實農村人對於人生的大道理還是理解比較透徹的,畢竟千百年的文化都是源於生活,而這些文化的傳承多數都會用到一種方式
  • 農村俗語人勤出寶地,人懶地長草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文/隨風飄散農村俗語人勤出寶地,人懶地長草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有不少人的生活都變好了,而且有些人還買起了房子或者是開起了小轎車,而且現在很多人的思想也開放了很多,不像以前那些人那麼封建迷信,以前因為國家落後,讓不少人都非常迷信,相信很多沒有科學依據的東西,比如說農村有些俗語就是比較封建。
  • 農村俗語:「寧嫁老頭,不嫁小猴」,到底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前兩天,我有個大齡未婚女同事突然問我了一句農村俗語,這句農村俗語就是「寧嫁老頭,不嫁小猴」。因她不太清楚這句俗語的含義,於是想讓我解釋解釋。其實,農村的這句俗語非常簡單,大概意思如下。所謂的「寧嫁老頭」也就是指女孩子在找對象的時候一定要找一個年齡比自己大的男孩子,而所謂的「不嫁小猴」也就是說女孩子在找對象的時候一定不要找一個年齡比自己小的男孩子。這句俗語的意思也就這麼簡單。
  • 農村俗語:「樹怕三搖,女怕三撩」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老話說"樹怕三搖,女怕三撩"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在我國農村有很多的俗語,這些俗語至今仍然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給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很多的可能。記得小時候曾經和村裡的老人一起生活的時候,聽他們講過很多的俗語,很多俗語也是和我們的農業生產相關,能夠給予我們農業方面很多的指導。
  • 農村俗語『臘月做不發,正月吃不窮』,啥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非常有趣,聽著解悶,今天坐在暖和的太陽地裡,同幾位上了年紀的老人神侃,這些老年人都是從建國初期過來的,對農村俗語出口成章,說馬上到臘月了,一年又過去了,小孩又大一歲,老人可又老一歲,出去打工的也該回來了,幹到什麼時候才是底?不是有句俗語『臘月做不發,正月吃不窮』嗎?這又是啥意思?
  • 農村俗語「家中有三項,家破人也亡」是什麼意思,老話有道理嗎?
    家是我們每個人的「避風港」,每個人都希望擁有一個幸福而溫暖的家,卻不知,這樣一個家庭的存在需要對家庭成員的精心經營,但凡有一點粗心和偏差,正如「家有三項,家破人也亡」的俗語說的,都會發生意想不到的情況。那麼這句農村俗語是什麼意思?老話說得有道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