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2021-01-07 壹點讀書

常言道:「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來稀,八十、九十耄耋(mào dié)」,這是古人對年齡的稱謂,在古代他們將六十歲以上的老人稱為高齡。

這是因為在古代人們的平均壽命都很短,根據《生命與災禍》記載,夏朝時平均年齡18歲,漢朝22歲,唐代27歲,宋代30歲,清代33歲,民國時約為35歲。

而且,古人非常喜歡做壽,他們將長方形的壽稱為「長壽」,而將圓形的壽稱為「圓壽」,並且賦予了「壽」字吉祥的內涵,中國傳統觀念的「五福」中「壽」也是排在首位,皆是古人對於長壽的一種美好願望。

那麼,「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這句話裡面提到的數字是指年齡,意思是一個人活到73歲、84歲便會遇上壽命關口,這就是人到暮年要過的兩道坎,一旦度過便能長壽。

歷史上確實有不少名人在這兩個年紀去世,鄭板橋73歲,左宗棠73歲,慈谿73歲去世等等。郭子儀84歲,張廷玉84歲去世等等。至於為什麼會說在這兩個歲數的人閻王不請也會自己離世,民間有兩種說法。

與孔子、孟子去世有關係

人過古稀,「七十三」與「八十四」這兩個數字猶如魔影,總在垂暮之年的老人眼前晃來晃去,「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的說法,一直在民間流傳。

其實,這與我國古代的兩位聖人孔子和孟子的去世年齡有關。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年,逝於公元前479年,周歲為72歲,虛歲是73歲。

孟子生於公元前372年,逝於公元前289年,周歲是83歲,虛歲是84歲。

因為古代人的年齡都是以虛歲來計算的,所以孔子是73歲去世的,孟子是84歲去世的。

我國古代,對孔子和孟子十分推崇,孔孟學說在我國也有巨大的影響,二人被尊為「聖人」和「亞聖」。連聖人和亞聖都無法過去的年齡坎,對普通人來說更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於是這種說法便世世代代流傳下來了。

所以,很多老年人對於這兩道坎避之唯恐不及,在談到年齡時經常會「蹲它一年,或者跳它一年,對「七十三,八十四」的不承認主義。

有的老年人過這兩道坎時,會按照傳統做法紮上一條紅要帶,以求消災避難,實現「平穩過渡」。

「男八女七」生命周期之說

「男八女七」,是中醫學界關於男女生長周期的一種說法,源於《黃帝內經》,即男性的成長周期是8,也就是每8 年有一次生長變化;女性的生命周期數是7,每7年體現一次大變化。

女性28歲身體最好,35歲開始衰老。根據《黃帝內經》上的記載,7歲、14歲、21歲、28歲、35歲、42歲、49歲、56歲、63歲是女性生長變化的幾大周期年齡。

男性32歲是巔峰,40歲走下坡路。「男性是8年轉一圈,8歲、16歲、24歲、32歲、40歲、48歲、56歲、64歲,是男性的生長變化年齡。

所以,按這種方式推算,女性在84歲,男性在72歲會比較脆弱。而女性趕在了生命周期的末尾期,也就是84歲;男性則是起始期,也就是72歲的下一個周期始的73歲。

健康長壽一直是人們追求的理想生活,古代有秦始皇尋找長生不老之藥,是古人對於生命和大自然的一種敬畏之情,現代有各式各樣的保健養生方法,則更加注重科學,也就很少有這種說法了。

但是人生在世,誰也逃不過生老病死,與其擔心人到底可以活多久,不如遵循自然規律去生活,保持良好的心態,這樣才有機會健康長壽。

相關焦點

  • 農村俗語:「七十三,八十四,是老人的坎兒年」,有什麼道理嗎?
    原創文章,禁止轉載農村俗語:「七十三,八十四,是老人的坎兒年」,有什麼道理嗎?根據我們的觀察就發現,人一旦來到一定的年紀,就會開始對自己的身體百般呵護,他們變得珍惜自己的身體,生怕健康出了什麼問題。於是在農村就流傳著一句俗語,「七十三,八十四,是老人的坎兒年」,我們從這句話的字面去理解,想要表達的意思就是,對那些老人家而言,七十三歲還有八十四歲都是一道坎,所以就被稱作是「坎兒年」。只要是家裡有老人家的年齡在七十三或是八十四,不管是作為子女,就會擔心父母過不了這個坎,作為老人更是為自己擔憂。
  • 為什麼說「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古人智慧令人嘆服
    現在的人均壽命提高了很多,古代是七十古來稀,但是現在七八十的人太多了,一點也不像古代那麼稀罕,現在的百歲老人也挺多了的。但是不知道為什麼,一直以來,有兩個年齡就像是被下了咒一樣,一到那個年紀就人心惶惶的,但是過去了這個坎,又沒事了,這兩個年齡就是七十三和八十四。七十三和八十四,在中國被視為陽壽的兩個門檻,在古代更有這樣的俗語,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接自己去。
  • 老祖宗說「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啥意思?古人經驗
    尤其是後者,在沒有典籍傳承的基礎下,僅憑口口相傳也同樣流傳至今膾炙人口,這些民間俗語不僅蘊含著古代百姓的美好願景,還能從中清晰的感受古代先民的人文風情。尤其是這句「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時常成為年長老人的口中戲言。
  • 俗語:「莫提七十三,莫講八十四」有什麼含義?不說你未必知道
    俗語:「莫提七十三,莫講八十四」有什麼含義?不說你未必知道農村的老人過生日有很多講究,很多人都害怕過生日。在農村,有許多與生日有關的說法。例如,許多人都知道「男不三女不四」。過去,許多地方都有這種規矩。「莫提七十三,莫講八十四」這句話是什麼意思?為什麼不能提到這兩個數字?
  • 老話:73、84,閻王不請自己去,是什麼意思?該不該相信?
    在生活中,時不時總會聽到一些老話說,俗語說,這些都是流傳比較久遠的一些話語,有的是精華,有的是糟粕,需要大家辯證地運用。關於長壽的問題,老話也不少,有句「73、84,閻王不請自己去」,這說的是73歲和84歲是一個長壽的坎,若是能夠挺過去,長壽也就很容易了,說的在不在理,今天就給大家分析一下。
  • 原來除了七十三,八十四之外,六十六也是人生一道坎啊!
    原創文章,禁止轉載平時最愛聽農村老人說的一些俗語或者是諺語之類的,因為從小在農村長大所以對這些俗語就很感興趣從小在這些話的薰陶之下長大當然有些話我也能明白是什麼意思,現在偶爾會說上一兩句,畢竟農村的這些俗語涉及的範圍太廣了大到自然科學天文地理,小到社會角落生活的方方面面,還有一些話可能是局部地區特有的這些話也往往是區別地域差異的典型特徵
  • 古話「73、84,閻王不請自己去」,究竟指的是什麼?有道理嗎
    可隨著物質生活變好,人們對於這種現狀也是不滿足的,都希望自己能夠活到八九十歲甚至更長。但在人的壽命,從古代留下來的說法是「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到」,這又是什麼意思呢? 根據史詩記載,在過去壽命很短的年代,總共有兩個人壽命比較長,一個是我們熟知的孔子,他是在73歲時離世,還有一位是孟子他在84歲時離世。
  • 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是什麼意思
    古語有言,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這句諺語是什麼意思呢?在山東,出了兩位大思想家,一位是孔子,一位是孟子。孟子等名人像那人的正常壽命是多少呢?中醫藥聯盟世界雖然現代社會百歲老人有很多,但只能說少部分的是現代社會的成果,因為老來不缺少衣食是活人命的一個基本條件。
  • 俗語「人老兩年坎,暗九大關口」,說的什麼意思?
    我爺爺活了92歲,在世時候,我老問爺爺,九十多年的時間過得長嗎?爺爺總是留戀地說不覺長,就像打了個閃。其實,人越老越怕死,特別是上了年紀的人,心裡都有過不去的坎。俗語「人老兩年坎,暗九大關口」,說的就是人老了,年齡和壽命的關係。
  • 農村俗語:「不說36、不提73、不講84」啥意思?老祖宗的經驗之談
    農村俗語:「不說36、不提73、不講84」啥意思?老祖宗的經驗之談莊子曾言道:「睡下可起,為生,不可起,為死。如此,是大恐怖」,自呱呱落地之始,死亡便伴隨著人的成長直到最後迎接死亡,儘管這一過程是必然,但大多數人是無法接受的。
  • 農村老話:36不提,73不說,84不講,100要藏,是什麼意思?
    在過去農村,老人在過壽日的時候經常說:「36不提,73不說,84不講,100要藏」,當初我不知道這4個數字代表什麼,後經過請教,終於明白這四個數字其實是概括了一個人四個主要人生階段。咱們先說說「36不提」是什麼意思?古人認為「九」是最大的一位數,也就是「頂頭數」。
  • 農村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有道理嗎?
    在農村有很多俗語與年齡有關,如「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三十斷紅,四十斷綠」,人的閱歷、欲望、情感、性格、身體素質、面貌等都會隨著年齡的變化而不斷改變,而在這一過程中,古人就總結出很多方便人們更好生活的俗語,也可以說是一種養生之道。
  • 農村俗語:人到六十六,要吃閨女一刀肉,什麼意思?怎麼理解?
    農村俗語:人到六十六,要吃閨女一刀肉,什麼意思? 民間有種說法是「人過五十五,閻王爺數一數」、「六十六,不死掉塊肉」、「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66、73、84這些歲數就是舊時人們認為的「坎兒年」。
  • 俗話說「73、84,閻王不請自己去」,具體指什麼?有沒有道理?
    在日常的生活中,總是會聽到老話說、俗話說等字眼,這些也是流傳深遠的一些話,可有的話有一定的道理,有的卻沒有道理,因此學會如何判斷是關鍵。而有句俗話說「73、84,閻王不請自己去」,具體指的是什麼?有沒有一定的道理呢?接下來我們就來了解一下。
  • 農村俗語,古人逢九,雲是年必有災殃,難道只有逢九老農最忌憚?
    但是,在老人眼裡,有些數字很是令人擔憂,比如說「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老農認為在人的一生中,這是一道坎,因為就算孔孟二聖人也未躲過去,而談我們這些普通人呢?其實,在農村,有些數字被人看為不好,多與發音有關,這也是「趨吉避兇」老人對美好生活嚮往的一種表現!今天,我們就談一下,農村最不讓人放心的數字問題!
  • 有什麼含義?
    古人特別對一些關乎年歲的數字有很深的忌諱,比如36,45,66,73,84等數字,人們平時都不願提起,更有「年紀六十六,閻王要吃肉;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的傳言。意思是燕地的人對於45歲十分忌諱,每當人們問年齡之時,或回答去年44歲,或回答明年46歲。傳言包公45歲時在陳州放糧,遇到劫匪,九死一生。古人忌諱45歲,就是避免不順利的事情發生,這其實也是一種對於平安幸福生活的渴望。66,閻王要吃肉
  • 農村老話:36不提,73不說,84不講,100歲要藏,忌諱的是什麼?
    可能很多朋友看到這句話都會有一些摸不著頭腦,這一堆數字指的是什麼,其中又有什麼含義呢?其實這句話中講到的數字都是年齡,這是農村比較常見的一句老話了,講的是各個特殊的年齡需要注意的地方,下面就隨小編來仔細了解一下吧。
  • 農村俗語:「老不洩殘精,少不食狀火」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老不洩殘精,少不食狀火」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在農村裡,留下來了很多的農村俗語,這些農村俗語都是老祖宗留下來的智慧,而且字字珠璣,句句屬心。而這句俗語「老不洩殘精,少不食狀火」就很明確的說了這一點,那麼這句俗語的意思是什麼呢?
  • 俗語「人老兩年坎,暗九大關口」,暗九和兩年坎,分別是指什麼?
    俗語「人老兩年坎,暗九大關口」,就是針對老年人而言,當人長到一定歲數之後,應有的忌諱和說法。人老兩年坎人老兩年坎,是哪兩年,哪兩道坎?答:73歲,84歲。老話說「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這說法真的有道理嗎?
  • 農村俗語:「門前不栽竹,房後不栽樹」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門前不栽竹,房後不栽樹」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農村俗語是老祖宗留下來的生活經驗,對人們的生活有實際指導意義。特別是在農村裡,一些息息相關的事情自然離不開農村俗語。而今天我們就來說一下這句關於生活的農村俗語:「門前不栽竹,房後不栽樹」是什麼意思,有沒有道理:農村俗語:「門前不栽竹,房後不栽樹」是什麼意思:老祖宗們蓋房子是非常有講究的,由於蓋房子是一輩子的大事,所以老祖宗在建設房屋的時候,必經過一番的考量。而古時候一些仔細的人,在選擇房屋的住址時,也要經過「高人」指點才能破土動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