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說「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啥意思?古人經驗

2020-12-23 古今三千事

傳統文化在數千年的歷史沉澱下,其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特點顯而易見,無論是文人士大夫的經史子集還是民間百姓的經驗總結,都讓人流連忘返回味無窮。尤其是後者,在沒有典籍傳承的基礎下,僅憑口口相傳也同樣流傳至今膾炙人口,這些民間俗語不僅蘊含著古代百姓的美好願景,還能從中清晰的感受古代先民的人文風情。尤其是這句「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時常成為年長老人的口中戲言。

從《易經》、《奇門遁甲》等等古書中便能感受到古人對數字的情懷,時至今日依舊影響著很多人的生活,不僅對「4」格外排斥,還對「8」情有獨鍾,箇中緣由自然也是圖個吉利。而年齡中同樣也有類似的講究,但其中含義卻不單單是為了圖個吉利。就如題中所言俗語,便有著悠久的歷史內涵。

在古人的心中,73歲和84歲都是晚年一個讓人揪心的「坎」,畢竟人老後各項生理機能下降,旦夕禍福的危機感油然而生。而古人尤其對73歲和84歲兩個階段特別小心,只要過了這兩個坎便又可以心安數年,雖然俗語並無絲毫的科學依據,但在生老病死的人之常情下,許多老人都深受這種觀念的影響。那麼為什麼一定要說73和84而不是別的歲數,只因它的產生還頗有來頭。

73和84兩個歲數正好對應了影響中國千年的儒家聖賢孔子與孟子的年齡,雖然孟子生卒年鮮有記載,但根據學者推測應當生於公元前372年,卒於前289年,如此看來,孟子的周歲是83歲,而虛歲正好84。因為二人歷來都是世人學習的楷模,而他們的年歲也同樣讓人心生嚮往,因為在那個戰亂頻繁且自然生存環境極為惡劣的年代,人們的平均壽命並不高,據推算大概在30歲上下。而孔子和孟子分別卒於73歲和84歲,這是當時是極為罕見的高壽。

而先秦時候人們思想也較為開放,對73和84並不忌諱,反而體現的是人們對如此高壽的嚮往。如果能活到這個歲數便是名副其實的壽星,一生也就心滿意足了。然而,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活到這個歲數的在先秦時期依舊極為罕見。孔子言「仁者壽」,可真正能有此覺悟的卻寥寥無幾,反觀孔孟老莊鬼谷子,足見境界的確是延壽的有效途徑。

先秦人們雖不忌諱,但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們的平均壽命也有了顯著的提升。尤其是在今天,七八十歲已成了普遍的人均壽命,由此在回想那句俗語,不免從嚮往變成了忌諱,畢竟人們心中的長壽早已不是73和84了,而這兩個數字也因此成了很多老人的心病。然而,與其擔驚受怕反而損耗精神,倒不如看看孔孟在惡劣生存環境中豁達的長壽之道。

相關焦點

  • 俗語:「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常言道:「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來稀,八十、九十耄耋(mào dié)」,這是古人對年齡的稱謂,在古代他們將六十歲以上的老人稱為高齡。而且,古人非常喜歡做壽,他們將長方形的壽稱為「長壽」,而將圓形的壽稱為「圓壽」,並且賦予了「壽」字吉祥的內涵,中國傳統觀念的「五福」中「壽」也是排在首位,皆是古人對於長壽的一種美好願望。那麼,「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這句話裡面提到的數字是指年齡,意思是一個人活到73歲、84歲便會遇上壽命關口,這就是人到暮年要過的兩道坎,一旦度過便能長壽。
  • 為什麼說「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古人智慧令人嘆服
    老夫聊發少年狂,這是大文豪蘇軾的詩,但是大家知不知道,這是蘇軾多大年紀的時候寫的?那個時候蘇軾就喊自己老夫了,其實那個時候的蘇軾才40出頭。因為在古代平均年齡很低,再加上醫療水平很低,所以能活到70的人就很少了。
  • 農村俗語:「不說36、不提73、不講84」啥意思?老祖宗的經驗之談
    農村俗語:「不說36、不提73、不講84」啥意思?老祖宗的經驗之談莊子曾言道:「睡下可起,為生,不可起,為死。如此,是大恐怖」,自呱呱落地之始,死亡便伴隨著人的成長直到最後迎接死亡,儘管這一過程是必然,但大多數人是無法接受的。
  • 俗語:「莫提七十三,莫講八十四」有什麼含義?不說你未必知道
    俗語:「莫提七十三,莫講八十四」有什麼含義?不說你未必知道農村的老人過生日有很多講究,很多人都害怕過生日。在農村,有許多與生日有關的說法。例如,許多人都知道「男不三女不四」。過去,許多地方都有這種規矩。「莫提七十三,莫講八十四」這句話是什麼意思?為什麼不能提到這兩個數字?
  • 老話:73、84,閻王不請自己去,是什麼意思?該不該相信?
    在生活中,時不時總會聽到一些老話說,俗語說,這些都是流傳比較久遠的一些話語,有的是精華,有的是糟粕,需要大家辯證地運用。關於長壽的問題,老話也不少,有句「73、84,閻王不請自己去」,這說的是73歲和84歲是一個長壽的坎,若是能夠挺過去,長壽也就很容易了,說的在不在理,今天就給大家分析一下。
  • 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是什麼意思
    古語有言,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這句諺語是什麼意思呢?在山東,出了兩位大思想家,一位是孔子,一位是孟子。孟子等名人像那人的正常壽命是多少呢?中醫藥聯盟世界考察各種資料,黃帝內經說人的壽命是120歲左右,現代科學也從胚胎學、細胞學等多個領域,證明了人的適合壽命應該是120歲-160歲之間。
  • 古話「73、84,閻王不請自己去」,究竟指的是什麼?有道理嗎
    古人追求長壽會提煉各種長生妙藥,目的就是為了讓自己能夠活得更加長久一點,很少有人能活到現在的平均壽命年齡。據相關記載,從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平均長壽的年齡是在35歲,經歷到現在已經提升到了男性平均壽命為73.64歲,女性平均壽命為79.43歲。
  • 原來除了七十三,八十四之外,六十六也是人生一道坎啊!
    原創文章,禁止轉載平時最愛聽農村老人說的一些俗語或者是諺語之類的,因為從小在農村長大所以對這些俗語就很感興趣從小在這些話的薰陶之下長大當然有些話我也能明白是什麼意思,現在偶爾會說上一兩句,畢竟農村的這些俗語涉及的範圍太廣了大到自然科學天文地理,小到社會角落生活的方方面面,還有一些話可能是局部地區特有的這些話也往往是區別地域差異的典型特徵
  • 農村俗語:「七十三,八十四,是老人的坎兒年」,有什麼道理嗎?
    原創文章,禁止轉載農村俗語:「七十三,八十四,是老人的坎兒年」,有什麼道理嗎?根據我們的觀察就發現,人一旦來到一定的年紀,就會開始對自己的身體百般呵護,他們變得珍惜自己的身體,生怕健康出了什麼問題。於是在農村就流傳著一句俗語,「七十三,八十四,是老人的坎兒年」,我們從這句話的字面去理解,想要表達的意思就是,對那些老人家而言,七十三歲還有八十四歲都是一道坎,所以就被稱作是「坎兒年」。只要是家裡有老人家的年齡在七十三或是八十四,不管是作為子女,就會擔心父母過不了這個坎,作為老人更是為自己擔憂。
  • 為什麼古人忌諱36,45,66,73,84等數字?有什麼含義?
    古人特別對一些關乎年歲的數字有很深的忌諱,比如36,45,66,73,84等數字,人們平時都不願提起,更有「年紀六十六,閻王要吃肉;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的傳言。意思是燕地的人對於45歲十分忌諱,每當人們問年齡之時,或回答去年44歲,或回答明年46歲。傳言包公45歲時在陳州放糧,遇到劫匪,九死一生。古人忌諱45歲,就是避免不順利的事情發生,這其實也是一種對於平安幸福生活的渴望。66,閻王要吃肉
  • 古人云:「不貪三更色,不戀一更食」,啥意思?老祖宗的經驗忠告
    古人云:「不貪三更色,不戀一更食」,啥意思?老祖宗的經驗忠告我們常常聽人家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這句話讓我們感受到了老人言的重要性其實老人言不僅僅體現了對現實人生的認識和理解,更闡述了一種古老而實用的智慧老人言,就好比陳年佳釀,飄香持久老人言能夠流傳到現在這其中一定是有一些道理的,比如說老人常說:「兩腮無肉不可交」,比如說「娶妻娶德不娶色「等等。
  • 農村老話:36不提,73不說,84不講,100要藏,是什麼意思?
    在過去農村,老人在過壽日的時候經常說:「36不提,73不說,84不講,100要藏」,當初我不知道這4個數字代表什麼,後經過請教,終於明白這四個數字其實是概括了一個人四個主要人生階段。咱們先說說「36不提」是什麼意思?古人認為「九」是最大的一位數,也就是「頂頭數」。
  • 農村俗語,古人逢九,雲是年必有災殃,難道只有逢九老農最忌憚?
    但是,在老人眼裡,有些數字很是令人擔憂,比如說「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老農認為在人的一生中,這是一道坎,因為就算孔孟二聖人也未躲過去,而談我們這些普通人呢?其實,在農村,有些數字被人看為不好,多與發音有關,這也是「趨吉避兇」老人對美好生活嚮往的一種表現!今天,我們就談一下,農村最不讓人放心的數字問題!
  • 老祖宗這樣說,還有4大「破解術」
    老人們常說這樣一句話:「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這句話一直廣為流傳,老年人到了所謂的砍兒,過得也是心驚膽戰。這73、84的坎兒是怎麼來的呢?有沒有什麼「破解術」呢?老祖宗是這樣說的,一起來看看。
  • 俗語「人老兩年坎,暗九大關口」,說的什麼意思?
    爺爺總是留戀地說不覺長,就像打了個閃。其實,人越老越怕死,特別是上了年紀的人,心裡都有過不去的坎。俗語「人老兩年坎,暗九大關口」,說的就是人老了,年齡和壽命的關係。下面做一下分解,看看說的是什麼意思?一、首先來說:人老兩年坎人老兩年坎,說的是人活到「七十三」和「八十四」歲的時候,在這兩年裡要過這兩道坎。河北農村有一句老人們口頭上常說的話:「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說白了就是人到了這倆歲數,有兩道坎很難闖過去。
  • 古人云:「男佔三八必發,女佔三八必寡」38是什麼,說的啥意思
    充滿了對農村悠閒自得生活的嚮往,忘不了鄉親們淳樸的笑容,每當想起小時候的生活,腦海中就會浮現出大家聚集在老樹下暢聊的場景,討論今年莊家的收成,誰家的老母豬又下小豬仔等生活瑣事,俗語也是他們談論的一部分,非常熱鬧,也很有意思。俗語大家也不陌生,平時我們也是經常能聽到,這些老話都是老祖宗生活經驗的總結。
  • 古人說:「窮時莫信三事,富時不交兩人」啥意思?道盡人生大智慧
    古人說:「窮時莫信三事,富時不交兩人」啥意思?道盡人生大智慧在我國有很多的民間俗語流傳下來的,雖然這些俗語有些十分的粗鄙,但是講述的道理卻是非常的簡單。這些話不一定是真理,但都是人們長年累月在眾多經歷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很有借鑑意義。
  • 古人云:「吃飯大汗,一生白幹」老祖宗這句經典俗語是什麼意思?
    ——明·袁白賓《楚江情》農村中至今還流傳著一些古人的俗語,這些俗語雖然聽起來並不複雜,基本上都是大白話,但是很多人並不知道其中的道理,雖然說是這麼說,但是知道俗語背後道理的人其實並不多。農村的俗語五花八門,這些俗語的內容也包羅萬象,大多是古人的經驗之談,比如老祖宗留下的這兩句俗語,就讓人受益終身。
  • 農村老話:36不提,73不說,84不講,100歲要藏,忌諱的是什麼?
    36不提意思是人在到了36歲的時候,別人問起年齡千萬不要說。三十六歲應該是人正值壯年的時候,這個年齡按照道理來講應該是人最風光得意的時候,應該是百無禁忌才對,這忌諱就出在古人對「九」這個數字的敏感上。古人們認為九是極大之數,對九這個數字一直存在著敬畏之心,這「三六」對應的正好是「四九」,「四」和「九」都是古人們比較忌諱的兩個數字,所以人們也經常認為這「三六」是人的第一道坎,在這一年是不能提起年齡的,有人問起隨便搪塞過去,實在搪塞不過去就用「三五一」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