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人言:江湖走的老,六月帶棉襖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2021-01-12 三農信鴿

文/隨風飄散

農村老人言:江湖走得老,六月帶棉襖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眾所周知,農村這裡有著非常多的俗語,這些俗語在以前的時候對農民來說還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意義非凡,還有在以前的時候有些農村孩子也可以在大人口中聽到幾句俗語,但是現在很多人都忙著賺錢,所以俗語在我們的生活中是越來越不常見了,下面小編就為大家介紹幾句俗語,看看您們在以前的時候有沒有聽過。

第一句俗語是重陽無雨看十三,十三無雨一冬幹,這個俗語說的主要是關於天氣的,意思是說在農曆九月九重陽節這天如果沒有下雨的話,那麼就需要看一看在農曆九月十三這天會不會下雨,如果照樣沒有下雨的話,那麼就意味著這一年的冬天就會迎來乾旱,也就是說這年冬天的基本是沒有什麼大雪的天氣的,對於這種情況,農民是非常不願意看到的。

第二個俗語是江湖走得老,六月帶棉襖,這個俗語說的是什麼意思呢?這是說在六月的時候,天氣是非常複雜的,也許在早上的時候還出了大太陽,但是等到下午的時候,天氣又變成下雨了,所以在這種天氣下,人們是非常容易生病的,所以有很多有經驗的農民在出門的時候就會多準備幾套衣服,這樣他們在出門的時候就可以有衣服換了,而且在天氣變涼的時候,他們也有衣服穿。

第三個俗語是寧在墳園壩裡坐,不打空屋門前過,相信很多人都應該知道墳園和空屋都是非常陰森的,很多人在晚上的時候都不會到這些地方散步,但是在農村老人們看來,墳園遠遠沒有空屋恐怖,至於原因,小編也不知道。

對於這些俗語,你們有什麼想法?你們的家鄉還有哪些有趣的俗語嗎?歡迎大家在下方的評論區說出自己的看法。

相關焦點

  • 農村人常說的:「江湖走得老,六月帶棉襖」,是啥意思?
    小時候最喜歡的便是坐在村頭聽老人們講那些有意思的老話,那時候雖然懵懂,但卻依然被那些話的魅力吸引著,忘記了玩耍,一坐就是一下午,現在回頭想想,那些老話還是十分有意思,今天就來分析分析三句老話的精髓,感受一下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
  • 農村俗語:「老不洩殘精,少不食狀火」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老不洩殘精,少不食狀火」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在農村裡,留下來了很多的農村俗語,這些農村俗語都是老祖宗留下來的智慧,而且字字珠璣,句句屬心。而這句俗語「老不洩殘精,少不食狀火」就很明確的說了這一點,那麼這句俗語的意思是什麼呢?
  • 農村老俗話說「人老招人嫌,死了欠三年」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現在的農村,不光留守兒童多,留守老人更多。很多老人,辛苦一輩子把兒女拉扯大,兒女長大了,結婚生娃了,外出打工掙錢,又把孫子孫女留給老人帶。饒是這樣,還有農村俗語說「人老招人嫌,死了欠三年」,這是什麼意思呢?您怎麼看?
  • 農村俗語「首九不見雪,九九如六月」是什麼意思?老話有道理嗎?
    在農村中關於數九的俗語有很多,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首九不見雪,九九如六月」,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老話還有沒有道理呢?數九又叫做冬九九,是記錄寒冷冬天到溫暖春天的一種記錄日期的方法。數九是從冬至節氣開始,每九天為一個單位,第一個九天為一九,第二個九天為二九,按照這個方法向後延續,一直到九九結束。
  • 農村俗語:寧在墳園壩裡坐,不打空屋門前過,是什麼意思?
    哈嘍~大家好~小編不定時上線了,每天給大家分享不同的精彩三農文章,歡迎各位小夥伴點讚關注哦生活在農村的小夥伴們都知道農村有很多老話,這些老話有些雖然不好聽,但是理卻是真理,所以農民們也經常拿出來說。有些俗語在以前的時候對農民們來說還是非常重要的,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介紹幾個農村的俗語,一起來看下吧。俗語一,重陽無雨看十三,十三無雨一冬幹。這個俗語主要就是有關天氣方面的,意思是說在農曆的九月九重陽節這天天要是沒有下雨的話,那麼就需要看一看農曆的九月十三這天會不會下雨,如果照樣沒有下雨的話,那麼就說明這一年的冬天就會迎來乾旱的天氣。
  • 農村老人常說的『三大怕,三大寶』,是什麼意思?
    農村人很喜歡聊天,尤其農村老人他們一袋煙的功夫就可以說幾個故事,一些農村土話、老話甚至段子都講得形象生動,他們大半輩子生活在農村,也沒什麼愛好,大家說說笑笑,度過一年又一年,見得多了,自然話茬子就多,比如他們說的農村有「三大怕、三大寶」,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 農村俗語「男佔二五八,女佔三六九」是什麼意思?老話有道理嗎?
    在農村中流傳著很多朗朗上口的俗語,這些俗語都是老一輩的人們在生活和勞作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和教訓。俗語的覆蓋面很廣,其中有很多俗語是和新生兒的出生有關係,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男佔二五八,女佔三六九」,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老祖宗的話還有道理嗎?
  • 農村俗語「一九不見雪,九九如六月」,啥意思?老話有道理嗎?
    導讀:農村俗語「一九不見雪,九九如六月」,啥意思?老話在理嗎?俗話說冷在三九,熱在三伏。全年最冷最熱的季節是夏季的三伏天,以及冬季的三九期間。數九是從冬至開始計算,一直延續九九八十一天之後才結束,其中最為寒冷的階段大都會出現在三九和四九之間。
  • 農村俗語: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啥意思?有道理嗎?
    生活在農村的朋友都知道,以前科技信息不發達人們物質生活還比較匱乏的年代,農村老人們更喜歡用自己的智慧和語言,對一些人情世故做出自己的總結,這就是咱們平常所說的農村俗語,在沒有更多獲取信息渠道的時候,一些俗語還被當作參考,給大家的待人接物起著指導作用,可見當時人們對於俗語的重視程度,當然,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
  • 老人言:「男佔二五八,女佔三六九」都是好命,你知道什麼意思嗎
    老人言:「男佔二五八,女佔三六九」都是好命,你知道什麼意思嗎在鄉村裡,每一個老人都會說上一大堆日子各方面的俗話,這些俗話包含了天氣、日常日子、耕作等方方面面,似乎這也是鄉村特色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有少部分的鄉村俗話已經過期了,並且還有的帶有封建顏色,可是其一代一代撒播至今,固然有其道理。那大傢伙都聽說過哪些經典的俗話呢?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是一句家喻戶曉的民間俗話了,從其字面意思來了解就是從兒童三周歲時的心思特點、特性傾向就能看到長大後的心思與特性形象的雛形。而從7歲的孩子身上,你能看到他中年今後的成就和功業。
  • 農村俗語:「七十三,八十四,是老人的坎兒年」,有什麼道理嗎?
    原創文章,禁止轉載農村俗語:「七十三,八十四,是老人的坎兒年」,有什麼道理嗎?根據我們的觀察就發現,人一旦來到一定的年紀,就會開始對自己的身體百般呵護,他們變得珍惜自己的身體,生怕健康出了什麼問題。於是在農村就流傳著一句俗語,「七十三,八十四,是老人的坎兒年」,我們從這句話的字面去理解,想要表達的意思就是,對那些老人家而言,七十三歲還有八十四歲都是一道坎,所以就被稱作是「坎兒年」。只要是家裡有老人家的年齡在七十三或是八十四,不管是作為子女,就會擔心父母過不了這個坎,作為老人更是為自己擔憂。
  • 農村老人常說「生在八月,去在臘月」,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從小聽農村老人聊天,互相之間你說一句俗語我也說一句俗語,當時並不理解其中的含義,只是覺得這些老人的知識好淵博啊,他們怎麼懂得那麼多。後來隨著歲數的增長,也在生活中慢慢接觸到了各種俗語,也能理解俗語的意思就開始感慨我們的前輩為什麼這麼厲害,可以總結出這麼有哲理的話,並把它流傳下來,用來指導我們晚輩的生活。
  • 農村俗語滿堂兒女,不如半路夫妻,說的是什麼意思?有沒有道理?
    為什麼農村老人愛說這麼一句話呢?年輕人怎麼不會說這樣的話呢?這是因為老人經歷過了這樣的無奈和心酸,說這類話的,多半是已經喪偶的,或者是兒女久不在身邊的。那我們同時也會疑惑,她們是出於什麼心理說出這樣的話?這就牽涉到了這句話的本意,這句話究竟是啥意思?又有沒有道理呢?
  • 農村老人說「寧可男大七,不可女大一」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大家都知道,農村流傳著很多俗語,也有些俗語是矛盾的,比如「女大三抱金磚」和「寧可男大七,不可女大一」。這兩句都是表示婚姻關係的,但是表達的意思是不一樣的,自古以來,我國家庭關係都被看得很重,一個家庭是否和睦,往往也決定著這個家庭能否人丁興旺,而夫妻關係是否和諧,又決定了整個家庭的氛圍。所以在過去結婚擇偶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兒。今天我們就說說俗語「寧可男大七,不可女大一」的意思。「寧可男大七,不可女大一」的意思是,女孩嫁人要嫁比自己大的,不要嫁比自己小的男人。
  • 農村俗語「老人不講古,後生要失譜」,這話什麼意思?你認同嗎?
    農村俗語「老人不講古,後生要失譜」,這話什麼意思?你認同嗎?相信大家都聽說這樣一句話「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這句話的意思是,不聽老人的勸告是要吃虧的。潛臺詞就是,老人的話是非常有道理的。然而很多情況下,年輕人卻並不認同這句話。
  • 農村俗語「家有三寶,白頭偕老」指的是哪三寶,有什麼意思?
    歡迎大家來到《三個老頭》欄目,如想了解更多的農村人和事,請點擊右上方藍色「關注」訂閱!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話題是:農村俗語「家有三寶,白頭偕老」指的是哪三寶,有什麼意思?農村老話也叫俗語。俗語是我們中國的文化傳統,一般在農村流傳甚廣。在農村生活的人,不管是老人還是年輕人,都可以張口說上幾句。有一些俗語能流傳到現在,已經證明了它有著一定的道理。
  • 俗語「人生有三寶,醜妻,薄地,破棉襖」啥意思?這話有道理嗎?
    提要:俗語「人生有三寶,醜妻,薄地,破棉襖」啥意思?這話有道理嗎?人生在世,什麼樣的人生才算完美,我們的老祖宗用一句俗語給出了我們答案。那便是人生有三寶,醜妻,薄地,破棉襖。這句話充分說明了一個人有一個家庭,有老婆做飯,有地產糧,有棉襖遮寒就知足常樂活著,不求大富大貴,但求平平安安的活著。它其實講的是男人的一種生活態度。古時候的底層勞動人民要求不高,只要解決了溫飽問題,一家人能過著平凡普通的生活就覺得很幸福了,這充分反映了過去貧窮的年代,人們的理想嚮往也是非常低的,人生的目標也是非常低的,這是適合當時的社會。那麼放到現在,這句老話還有道理嗎?
  • 農村老人說:「家裡出三癮,家敗人也亡」,是啥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老人說:「家裡出三癮,家敗人也亡」啥意思,有道理嗎?農村老人的話不可不聽,在我年少的時候,總覺得自己有很大的本事,把農村老人的話當做耳旁風,但是在經歷過一些跟頭的時候才明白農村老人的一些話是很有道理的。
  • 農村老話說「送親要小,接親要老」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過去農村講究」送親要小」,它還是有幾層意思。一般來講都是自己的至親同輩,哥,姐,妹,弟,還有幾歲的侄兒,侄女,以及親老表。這樣的話,代表女方家族人齊人多熱鬧,同時也告訴男方以及周邊的鄰居。你自己看,新娘子家的親人多,她結婚後,將來如果受了委屈,有這麼多小夥以及姐妹,會為她出頭。最好,還是大家相安無事。希望新娘子,早日生枝發葉,早生貴子。那時有些農村老人,有重男輕女的想法,還特別囑咐新娘子,新人床還先讓幾歲的小男孩午睡,寓意將來頭胎生兒子。當然,這只是一種唯心的想法。兒,女,都是自己的後人,我認為只要他們身體健康,男孩女孩都一樣。
  • 農村俗語:「六十不交言,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是什麼意思
    農村俗語:「六十不交言,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 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一些農村老話有很深的道理,它不僅教會了我們後人怎樣做人,而且也告訴我們做事方法,讓我們少有彎路,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糾紛。當我們與老人相處的時候也是這樣的,一些老人在上了年齡的時候也被稱為「老小孩」的,而農村老話卻教會我們怎麼和老人相處。比如這句俗語:「六十不交言,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就是一個很鮮明的例子。那麼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有沒有道理?李子來說一下:俗語「六十不交言」是什麼意思:六十歲被稱為花甲之年,那麼何為花甲之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