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基督聖體》有感:上帝和宗教體制,哪一個才是真救贖?

2021-02-21 基督時代


在宗教與信仰之間,我們這些基督徒的身份究竟是上帝給的,還是宗教體制給的,我們是追求上帝的公義,還是追求宗教體制為我們制定好的目標?

文 | 李道南

 

與電影《寄生蟲》同時被提名的波蘭電影《基督聖體》,雖然沒有獲得奧斯卡獎,但同樣不輸於奧斯卡獲獎電影的精彩,甚至比《寄生蟲》更加深刻。

當然,如果按照場景、燈光、化妝來說,《寄生蟲》獲獎,天經地義,但是如果按照電影所反映的思想的深度和社會的複雜性來說,我想幾近白描的《基督聖體》更勝一籌。

得救意味著什麼?是一勞永逸地脫離罪惡,還是需要繼續與世間的罪惡鬥爭?救贖是教堂圍牆內的短暫狀態,還是整個生活的狀態?得救的有效性來自上帝,還是宗教體制?教會是象牙塔還是社會的濃縮?


電影探討的不僅是信仰的問題,還有宗教的問題,是通過作為社會節點的宗教,來探討複雜的社會,複雜的人性,也是波蘭這個國家的縮影。

一個普通的波蘭小鎮,來了一位年輕的神父,陰差陽錯,原來的神父因為身體不適,必須去外地治療,這個自稱畢業於華沙某神學院的年輕神父,就接替了他的位置。

年輕神父主持彌撒儀式,打破了原來儀式的僵硬和沉悶,他提倡在彌撒中自由地呼吸,自由地感受上帝,輕鬆地與上帝交通。他的青春熱情,他的平易近人的儀式改革,讓人耳目一新,大家很快接受了他,並喜歡上這個年輕的神父。

也許讀到這裡,你會為這樣的神父所帶來的變革高興,但是其中的隱情也在電影的開頭就出現了。

這個年輕的神父是個騙子!

沒錯,他原來在少管所,打架鬥毆,嗑藥淫亂,無所不能。本來他是被少管所分配到小鎮附件的木料廠勞動改造的,但是他沒去木料廠,卻來到小鎮當上了假神父。

在彌撒儀式和懺悔儀式開始之前,臨時抱佛腳用手機搜索程序和內容,然後現學現賣,實在無法應付了,就臨場發揮,把在少管所神父教導的內容模仿上去。儀式雖然凌亂,但卻簡單,也投入了他的感情,把過去的繁瑣一掃而去。

神父是假的又怎樣!宗教不就是一場騙局嗎!

一位因為兒子抽菸而苦惱的母親,在懺悔室裡偽裝成不抽菸的純潔母親,但還是被丹尼爾識破,她也是個抽菸嗑藥的癮君子;那些喊著饒恕的信徒們,卻無法接受一個車禍肇事司機的入土為安,宗教不就是一張華麗的外皮嗎?

丹尼爾認真地做了神父,因為他相信他少管所的神父對他所說的,「我們每個人都是上帝的神父」,這裡的「每一個人」與宗教體制之間的矛盾,讓牧師這句話成為諷刺。因為人們眼裡的神父必須要得到宗教體制的認可才行。

丹尼爾並不因為自己是冒牌神父,就僅僅騙吃騙喝,他認真地對待了這個神父職分。


丹尼爾為傷殘兒童籌集善款,與青年人打成一片,從他們感謝的賀卡裡,展現了丹尼爾認真對待信仰的一面。

當丹尼爾來到小鎮的時候,小鎮沉浸在一種悲傷當中。一個市民因為開車不幸出了車禍,將載有六名小鎮年輕市民的小車撞翻,七人全部遇難。所有市民都認為第七個人——那個一人開車的司機是兇手,從而拒絕將他安葬在墓地。這一決定得到了神父的認可並執行。於是這場喪生七人的葬禮,卻只有六個人被認為是無辜,只有六個人被救贖,還有第七個人屍骨無法入土為安,乃至他的家人也備受歧視,無法進入教堂參加彌撒,儼然一個猶太社會的罪人一般。

冒牌神父丹尼爾覺得,上帝赦免所有的人,也愛所有的人,所以這場七人喪生的災難,每個逝者都是無辜的,都是痛苦的,每個人的靈魂都應該被上帝接納,丹尼爾的眼裡沒有罪人,只有上帝創造的人。

但是要打破一項原神父的決定談何容易,在試圖讓大家接受第七個人的葬禮時,各方勢力參與其中,以至於他的房子和心愛的摩託車被人縱火燒掉。這場第七人的審判和判罪中,宗教權力和世俗權力參與其中,打破這個判決不僅要與原神父博弈,還要面對鎮長的壓力。

更重要的是,丹尼爾的假神父身份,因為獄友的出現而面臨威脅。但是他還是堅持在各方勢力中周旋,最終,第七人被大家接受,舉行了葬禮。這可能不因為宗教的饒恕,而是因為丹尼爾這個假神父的堅持與周旋所帶來的感動。


在為了這場第七人葬禮的周旋中,小鎮壓抑的宗教體制,鎮長的一手遮天,以及讓人沉悶的家長制,無不訴說著波蘭這個社會的現狀,看不到希望的年輕人,只能百無聊賴地掙扎,要麼最終逃離,要麼認可現狀,要麼壓抑地活著。

最終,丹尼爾的少管所神父還是知道了這個冒牌神父的事,迫不及耐,又惱羞成怒的趕到小鎮將他趕走。在神父看來,他要維護教廷體制的純潔和威嚴,他要制止這個罪犯對宗教的冒犯,但是丹尼爾做的什麼他全然無視。

最終丹尼爾離開了,他像耶穌被釘上十字架一樣,在教堂的聖臺之上脫光上衣,在眾目睽睽之下離開小鎮,回到少管所。其實少管所被這個小鎮有什麼區別,都是壓抑的牢籠而已。

在上帝和宗教體制之間,哪一個才是真的救贖?

正如我們有時候遇到的問題,一個犯了淫亂罪而被除名的牧師,他之前的施洗還有沒有屬靈的效力。那麼一個冒牌的,本來是個小混混的罪犯冒牌的神父,所施的洗禮是否還繼續有效;那麼一個沒有受洗的人,一個不以基督徒的名義所做的善事,是不是也蒙上帝的祝福和悅納呢?

不論宗教還是信仰,不論是平信徒還是神職人員,都是社會複雜網絡中的一個節點,他不是也從來不是象牙塔裡的單純修煉者。

在宗教與信仰之間,我們這些基督徒的身份究竟是上帝給的,還是宗教體制給的,我們是追求上帝的公義,還是追求宗教體制為我們制定好的目標?電影並沒有給我們提供答案,只是把這些濃縮成了一部影視作品。

答案也許在我們手裡。

對天國福音一個新緯度的再思:「關愛受造世界」基督徒不能只關注個人的救恩,更要有共同體和天國國度觀舊約中的先知想看卻未曾看到的是什麼?耶穌的天國又是什麼?

△△△

相關焦點

  • 影視《基督聖體》:上帝活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
    每年一次的電影盛宴奧斯卡又來了,帶著很多優秀的電影來了,奧斯卡提名的電影,帶來的熱度總是會有很多光環,不論是演員,編劇,導演等等,享受自己的盛宴,不出意外我看好的一個電影也被奧斯卡提名了:《基督聖體》。
  • 奧斯卡提名影片《基督聖體》:從鋸木工到神父,信仰與救贖的矛盾
    如此誇張的情節設定,令人想到由羅伯特·德尼羅、西恩·潘主演的《我們不是天使》兩名逃犯冒充神父躲避通緝的故事,然而《基督聖體》竟是以真實事件為依據改編而成的。這部電影是波蘭導演揚·科馬薩執導的第三部劇情長片,在去年提交的九十餘部角逐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作品中成功入圍,更是去年波蘭年度票房冠軍,可見這位基督聖體絕非等閒之輩。
  • 聖體實質上真的是基督?
    麵餅實質轉變成基督聖體? 二千年來,基督公教會(Catholicam Christi Ecclesiam,通稱「天主教」)堅信,正如最後晚餐中經耶穌基督祝聖的麵餅和葡萄酒,轉變成祂為了我們的救贖,在十字架上奉獻的聖體和聖血;同樣,彌撒聖祭中經司鐸(神父)祝聖的麵餅和葡萄酒,也會轉變成光榮君臨天堂的基督聖體和聖血:「你們拿去吃罷!這是我的身體。」
  • 聖體實質上真的是基督? ​
    麵餅實質轉變成基督聖體?二千年來,基督公教會(Catholicam Christi Ecclesiam,通稱「天主教」)堅信,正如最後晚餐中經耶穌基督祝聖的麵餅和葡萄酒,轉變成祂為了我們的救贖,在十字架上奉獻的聖體和聖血;同樣,彌撒聖祭中經司鐸(神父)祝聖的麵餅和葡萄酒,也會轉變成光榮君臨天堂的基督聖體和聖血:「你們拿去吃罷!
  • 天主教與基督新教的區別和比較
    基督新教的成義觀:因信稱義因信稱義是新教救法論的核心,主張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根據基督宗教教義,人因有原罪和本罪,不能自救,在上帝面前不能稱義。唯一的救法是借上帝之子基督將救恩賜給世人。因此,拯救的根源來自上帝的恩典。這是基督宗教各派共同的信仰。至於如何使罪人獲得這種恩典,收到得救的效果,在新教看來,這是把聖事作為上帝和人之間的一種「交易」。
  • 捨身取義救贖十字架
    公元一至五世紀是基督宗教初創期,並逐步從以色列傳向希臘羅馬文化區,這是基本教義和神學學說初建期。公元476年東西羅馬分裂,基督宗教也開始分裂為羅馬天主教和東正教,公元1453年東羅馬帝國,被信仰伊斯蘭教的土耳其人所滅,基督教發展進入第二個階段。
  • 基督徒當有如此見證——讀文《我的一個信基督的校友》有感
    基督徒當有如此見證——讀文《我的一個信基督的校友》有感我的一個信基督的校友我有一個校友畢業後一直在一所中學你別看人家走了一會兒,人家就把上帝叫來收拾咱們這些人吶從此以後,我再也l沒有見過我這個信基督的校友今天看來不是他腦子不對勁
  • 敬畏上帝相信上帝和主基督的話就可蒙福
    上帝和主基督耶穌的誡命(十誡)、典章(十誡的運用細則、條例)不是死的,是活學活用的上帝之智慧。《聖經》中,耶和華和主基督耶穌的話,就是在不斷總結十誡,得出新命令(誡命)-彼此相愛!又不斷運用十誡於生活工作中方方面面。
  • 《基督山伯爵》|蘊含人性的復仇者 假借上帝之手的罪與罰
    唐泰斯的寬恕與救贖便是一種從舊約精神到新約精神的轉變,這是復仇背後所體現出來的宗教之愛。《舊約》與《新約》都是基督教的教義,其基本教義並沒有太大的矛盾和對立之處,但具體來說,它們對如何「愛人」的理解卻是有所區別的。《舊約》倡導的是對等報復,是一種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等值賠償精神。
  • 【什麼是聖體聖事?(上)】--王神父禮儀聖事系列(五)
    我們稱聖體聖事為感恩禮:這樣稱呼是因為這聖事是向天主謝恩的行動:即祝謝和祝福:「耶穌拿起餅來,祝謝了,……」(參閱路22:19);「他們正吃晚餐的時候,耶穌拿起餅來,祝福了,……」(參閱瑪26:26)。這些祝謝和祝福的禱詞宣揚並讚頌天主創世、救贖和聖化的工程,後來演化為感恩聚會,因為感恩聖體聖事是在信友聚會中舉行的,這是教會的有形表達。
  • 基督與宗教相對
    基督在宗教之外出生馬太一章的記載告訴我們,基督的出生如何是在耶路撒冷以外,遠離聖殿的地方成就的,與聖別的祭司無關。神並沒有差遣天使加百列到祭司的家去,神也沒有差遣加百列到耶路撒冷聖殿中禱告的人那裡去。神乃是差遣祂的使者到被人藐視之地的一個小城——加利利的拿撒勒去。
  • 自從歐洲宗教改革後,出現了基督新教的六大教派是哪六派?
    (1)路德宗 (Lutheran Church) 又稱信義宗,是宗教改革後出現的新教主要宗派之一,是對以馬丁 ·路德的宗教思想為依據 的各教會的統稱。它強調 「 因信稱義 」 , 《聖經》的權威高於教皇;信徒憑《聖經》直接與上 帝交通, 不必通過教會神職人員作中介; 不服從羅馬教皇管轄; 教會的組織形式可因地制宜。
  • 《彌撒外送聖體及聖體奧跡敬禮》總論
    感恩祭宴的舉行為普世教會和教會內各地方團體,都是基督徒生活的中心。「其它聖事,以及教會的一切職務和使徒事業,都與感恩(聖體)聖事密切聯繫,並導向感恩(聖體)聖事,因為神聖的感恩(聖體)聖事包含著教會的全部精神寶藏,就是:基督本身——我們的逾越節羔羊和永生的食糧。
  • 善領聖體的好處,知道的人少之又少!
    畢竟,如果天主就是無窮無盡的愛,有什麼比祂把自己的苦難轉化成救贖普世的工具、以自己的死亡戰勝死亡更為適切?無窮無盡的愛,必然願意被愛者能夠獲得幸福,直到永遠。(若十一25)救主基督不但給予我們神聖無誤的信仰,而且建立了七件聖事,使祂的門徒能以心智,也能以身體感官與祂相遇,儘管祂已暫且離開了塵世。畢竟,人是物質肉身和非物質靈魂的結合。
  • 裹屍布與聖體奇蹟
    歡迎關注微信帳號:yangpuhepingtang  在義大利朝聖期間,每天走馬觀花的奔走到各個聖殿,身心疲憊,無法記住曾經到過的每一座的名字。但它們都是那麼的古老和神聖,讓人感受到天主教信仰的傳承力量。  導遊神父帶我們去了其中一座聖殿,走進去沿著左邊走到盡頭,走上臺階就能看到一位小女孩的雕像。
  • 艾賽尼人的宗教信仰與倫理,以及和基督、猶太的淵源
    引言艾賽尼人的組織、宗教生活樣式與倫理,往往被人,尤其是被猶太教這邊,關聯到原始基督教的實踐上。和基督教徒一樣,艾賽尼人也有洗禮、愛的餐會、無等差的愛的共產主義、貧者救濟、使徒職(猶太教意味下的概念用法)、對婚姻的嫌惡,以卡理斯瑪尤其是預言為致力追求的救贖狀態。
  • 芻議天主教、信義宗和改革宗的聖餐觀
    他一方面反對中世紀聖餐觀的繁雜,維護聖餐的真正含義;另一方面他也極力反對慈運理和改革激進派對聖餐的隨意,維護基督的真實臨在, 28 試圖走一條中庸之道。因而我們可以說,路德的聖餐觀既有中世紀元素,又有改革教會的元素,這些元素是信義宗教會所特有的,如何平衡信義宗聖餐觀的不同元素是一個非常值得討論的話題。這些元素也讓信義宗成為最複雜聖餐觀的宗派之一。
  • 耶穌基督十字架的救贖
    今天我與大家一同查考、交通、分享《耶穌基督十字架的救贖》獻上禱告:親愛的阿爸聖天父、我主耶穌基督、感謝聖靈常與我們同在!阿們,感謝主恩!你差遣工人岑弟兄,藉著他手中所寫的和"口中"所講的真理的道,就是叫我們得救的福音!將屬天的靈糧,按時分糧供應給我們,使我們的生命更豐盛。阿們!
  • 視頻 | 最好的禮物——耶穌基督(下)
    以賽亞書53:5 哪知祂為我們的過犯受害,為我們的罪孽壓傷。因祂受的刑罰,我們得平安;因祂受的鞭傷,我們得醫治。耶穌為你受鞭傷,祂甘願背負我們所有的罪、疾病和悲傷。那些壓碎祂的靈魂和心靈的事情,像鞭打、痛擊、荊棘冠冕和釘十字架殘害了祂的身體。
  • 【名畫賞析】拉斐爾-《聖體辯論》
    拉斐爾人緣極好,十分懂得尊重人,拉斐爾為人謙虛,待人誠懇,所到之處無不受到熱烈的歡迎,很早就成為了一個超級巨星和萬人迷。 他的性情就像他的畫一樣四處受人追捧,藝術家們都把他當作成功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