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體實質上真的是基督?

2020-12-22 騰訊網

I. 麵餅實質轉變成基督聖體?

二千年來,基督公教會(Catholicam Christi Ecclesiam,通稱「天主教」)堅信,正如最後晚餐中經耶穌基督祝聖的麵餅和葡萄酒,轉變成祂為了我們的救贖,在十字架上奉獻的聖體和聖血;同樣,彌撒聖祭中經司鐸(神父)祝聖的麵餅和葡萄酒,也會轉變成光榮君臨天堂的基督聖體和聖血:「你們拿去吃罷!這是我的身體。」「你們都由其中喝罷!因為這是我的血,新約的血,為大眾傾流,以赦免罪過。」(瑪廿六26-28)

最後晚餐不是耶穌第一次施行類似奇蹟。四世紀耶路撒冷的聖啟祿主教(Saint Cyril of Jerusalem, 313 - 386 AD )便反問:「既然祂曾在加裡肋亞加納(加利利的迦拿)把清水轉變成血一般的紅酒,那麼祂再把紅酒轉變成血,又有多出奇?」(Catechetical Lectures 22:4)

雖然對人的感官來說,聖經的聖體聖血,仍然跟以前的餅酒一樣,但基督的臨在卻是真實不過的:「誰吃我的肉,並喝我的血,必得永生,在末日,我且要叫他復活,因為我的肉,是真實的食品;我的血,是真實的飲料。」(若六54-55)

麵餅實質上轉變成祂的聖體,葡萄酒實質上轉變成祂的聖血,為使吃喝的天主子民能以此生最親密的形式跟祂共融:「誰吃我的肉,並喝我的血,便住在我內,我也住在他內。就如那生活的父派遣了我,我因父而生活;照樣,那吃我的人,也要因我而生活。」(若六56-57)

那些沒有轉變的,只是我們感官察覺到的麵餅和葡萄酒形態:「我們所祝福的那祝福之杯,豈不是共結合於基督的血嗎﹖我們所擘開的餅,豈不是共結合於基督的身體嗎?」(格前十16)

這種神秘的轉變,被基督公教會稱為「實質轉變」(transubstantiation)。彌撒聖祭使用的麵餅和葡萄酒由分子(molecules)組成。任何分子以致於物質本身都有兩個幅度:「形態」(species/contingent properties)和「實質」(substance)。形態是能夠用感官或者儀器測量的幅度;實質是隱藏在形態背後的現實(reality)。實質不是易明的概念。物理學家便對於事物的實質一頭霧水、束手無策──他們雖然知道宇宙有強力、弱力、電磁力和重力,能夠作相關預測,但無法解釋這些力實質上是什麼。

祝聖的一刻,麵餅和葡萄酒的構成分子會經歷實質的轉變,但形態維持不變,大概因為基督深明不少門徒難以把血淋淋的聖體聖血放進口中。既然聖體和聖血的麵餅和葡萄酒形態沒有經歷轉變,科學家把它們放在電子顯微鏡(electron microscope)下測量,依舊只會觀察到麵餅和葡萄酒的分子形態;除非天主願意,他們是不會發現基督血肉的分子和祂的DNA(脫氧核糖核酸)所組成的人類遺傳指令的。

彌撒聖祭後,實質轉變仍然在聖體櫃裡的聖體持續,成為每一座天主教聖堂充滿生命力的中心:「在長老們中間,站著一隻羔羊,好像被宰殺過的。」(默五6)人人都有責任,借著肉眼看得見的聖體聖血,朝拜肉眼看不見的基督。祂沒有離開天堂,卻臨在我們面前:「看!我同你們天天在一起,直到今世的終結。」(瑪廿八20)

II. 基督明明已經返回天堂,怎可能會臨在於聖體聖事當中?

基督在天堂的榮耀裡,不可分割地存在,但同時借聖體聖事臨在於世界各地舉行彌撒聖祭的地方,意思就是說,即使某神父一次過祝聖5,000個餅形聖體,他是不會把基督分割5,000刀,或者把基督增加成5,000位的。餅形聖體雖有5,000個,但是基督仍然只得一位,但每一個餅形聖體實質上都是完整的基督,即祂的體血、靈魂、天主性(body, blood, soul and divinity) 。即使該神父再把這5,000個餅形聖體擘成10,000個體積更少的聖體,基督仍然只得一位,而且依舊完整存在於那10,000個聖體每一個之內。為此,在神學上我們可以說:「餅只是一個,我們雖多,只是一個身體,因為我們眾人都共享這一個餅。」(格前十17)

這道理其實有點像「白色」(white colour)能夠完整地存在於每一張「白紙」(white paper)一樣。即使我們一次過製造5,000張白紙,也不會把白色分割5,000刀,或者把白色增加成5,000種的。白紙雖有5,000張,但是白色仍然只得一種。即使把這5,000張白紙再剪成10,000張更小的白紙,白色仍然只得一種,而且完整地存在於10,000張白紙的每一張之中。

這就是教會歷代聖人們選擇以口領,而不是手領聖體的基本原因。他們以虔敬之心,儘量避免肉眼看不到的聖體微粒──救主基督完整存在於每一粒之中──掉落地上遭人無情踐踏。

如果我們相信基督就是全能的天主,祂能夠在不離開天堂的情況下臨在於全世界聖堂的千千萬萬個聖體聖血,是不足為奇的:

(一)祂曾把5塊餅和2條魚祝聖,繞過時空的自然定律,使它們同時存在於5,000人手上,道理也大概如此。(若六8-13)

(二)現正身處天堂的祂,已經以靈性的形式,臨在於天主子民每一位基督徒的心中。(格後十三5)更重要的是,根據宗徒的目擊證供,復活基督的光榮身體,已經不受時空局限,能夠來去自如。(路廿四31;若二十19)

(三)結合上述兩點,我們很難理解為什麼會有基督徒否定基督能夠實質臨在於世界各地的聖體聖事當中。

與其說天堂的基督下降到每臺彌撒中,不如說每臺彌撒使參與者舉心向上,穿越一個連結天堂和麈世無限距離的「蟲洞」(wormhole),接觸到隱藏在聖體聖血下的基督:「你們卻接近了熙雍山和永生天主的城,天上的耶路撒冷,接近了千萬天使的盛會,和那些已被登錄在天上的首生者的集會,接近了審判眾人的天主,接近了已獲得成全的義人的靈魂,接近了新約的中保耶穌,以及祂所灑的血:這血比亞伯爾的血說話說的更好。」(希十二22-24)

III. 為什麼《聖經》仍然稱已祝聖的聖體為餅?

〈宗徒大事錄〉(〈使徒行傳〉 )這樣描述早期教會的信仰生活,如何以彌撒聖祭為中心:「他們專心聽取宗徒的訓誨,時常團聚,擘餅,祈禱。」(宗二42 )這裡稱聖體聖事中,被擘開的聖體為「餅」不是因為餅形聖體仍然是麵餅,而是因為「餅」(希臘語: ρτον)一字,是耶穌本人多次對自己的稱呼,例如在〈若望福音〉(〈若翰福音〉 )記戴耶穌這樣自稱:

「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並不是梅瑟賜給了你們那從天上來的餅( ρτον)。而是我父現今賜給你們從天上來的真正的餅( ρτον),因為天主的食糧,是那由天降下,並賜給世界生命的。」(若六33-34)

「我就是生命的餠( ρτο );到我這裡來的,永不會飢餓;信從我的,總不會渴,」(若六35)

「我是生命的餅( ρτο )。」(若六48)

「我是從天上降下的生活的餠( ρτο );誰若吃了這餠( ρτο ),必要生活直到永遠。」(若六51)

既然耶穌自稱為「餅」而餅形聖體實質上就是耶穌自己,那麼早期教會稱聖體為「餅」便是合適的。

IV. 最早期的基督徒,真的相信聖體聖事實質轉變?

近五百年來,有新興教派指控天主教相信聖體聖事「實質轉變」信理,並非最早期基督徒所信之事,而是羅馬帝國在四世紀把它立國教後,滲雜異教信仰結果。

他們當中有些人更信口開河,聲稱最早期基督徒,其實相信「主禮牧者祝福麵餅後,麵餅依舊是麵餅,不過基督的身體,以屬靈模式跟麵餅聯合在一起;所謂聖體,既是麵餅,也是基督的身體。」這個叫做「同質說」(consubstantiation)的學說是不能成立的,因為麵餅實質上不是基督的身體,而基督的身體實質上也不是麵餅。

在最後晚餐中,耶穌拿起麵餅來,祝福了,擘開遞交給門徒說:「你們拿去吃吧!這是我的身體。」(瑪廿六26)說了這些話後,祂手中那個麵餅形狀的物體,或者是祂的身體、或者不是祂的身體,但不可能同時是祂的身體,又不是祂的身體,因為兩者是矛盾的,只能二擇其一,不能同時是正確的。

他們當中又有些人提出完全相反的意見:「聖餐只是幫助信徒記念耶穌十字架犧牲的一個象徵而已。耶穌肉身的真實臨在變得蕩然無存。」先不談論這些教派在聖體這麼關鍵的問題上無法達成完全一致的共識。只要我們花一點時間,閱讀教會仍被帝國迫害的時代早期基督徒的著作,便可發現這新近發明的及「象徵紀念說」(symbolic memorialism)是難以站得住腳的。

聖若望宗徒(使徒聖約翰)的弟子聖依納爵 安提約基雅(Saint Ignatius of Antioch, 35 - 107 AD)殉道前寫道:「異端信徒缺席感恩聖事和祈禱,因為他們不願意宣認感恩聖事為我們的救主耶穌基督的身體;這個身體曾因我們的罪過受難,又被慈愛的聖父復活過來。」(Epistle to the Smyrnaeans 7:1)

在另一封書信,聖依納爵教導:「應小心處理唯一的感恩聖事,以致你們所行的一切,都是遵從天主的:正如只有一個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肉身以及在祂的血液共融內的一杯;一個祭壇,正如只有一位主教以及神父團。」(Epistle to the Philadelphians 4:1)

二世紀神哲學大師殉道者聖猶斯定(Saint Justin Martyr, 100 - 165 AD)證道:「我們領的這些不是普通的麵餅和普通的飲品,而是一如我們的救主耶穌為了我們的得救,被降生成為血肉,所以照樣我們被教導,那以衪的聖道祈禱祝聖的食物、使我們血肉之軀得以蛻變及得到滋潤的食物,正是道成肉身的耶穌的肉身和血液。」(First Apology 66)

聖若望的徒孫裡昂大主教聖依勒內(Saint Irenaeus, 130 - 202 AD)嚴正指出:「被祝謝的麵餅,已經是主的身體,而杯已經是衪的血液。」(Against Heresies IV )

以上來自公元一至三世紀的作者,都是基督十二宗徒的嫡傳徒子徒孫,信仰純正,而且曾為義而受逼害,甚至因基督之名殉道。他們亦遠較我們接近基督的年代,能夠接觸到的初期教會文獻肯定比我們多。要理解〈新約聖經〉各卷關於聖體聖事的真義,我們不得不參考他們的意見。最起碼,他們的意見,肯定比十六世紀才出現的宗派領袖可靠。

V. 為什麼最早期的基督徒,會有聖體聖事實質轉變的信仰?

聖神借聖保祿宗徒(使徒聖保羅)在〈格林多前書〉(〈哥林多前書〉 )十一章寫道:「無論誰,若不相稱地吃主的餅,或喝主的杯,就是幹犯主體和主血的罪人。所以人應省察自己,然後才可以吃這餅,喝這杯。因為那吃喝的人,若不分辨主的身體,就是吃喝自己的罪案。為此,在你們中有許多有病和軟弱的人,死的也不少。」(格十一27-30)

「幹犯主體和主血」和「吃喝自己的罪案」是極為嚴重的罪過,不是象徵式的語言。細心想一想:如果有人用剪刀剪碎你最愛的人的照片,以象徵對相片中人的仇恨,你肯定會感到不快。但是,那人並沒有「幹犯相中人的體血」和「犯下殺人的罪案」。只有當他真的用剪刀直接攻擊並且殺害你最愛的人,才說得上是「幹犯死者的體血」和「犯下殺人的罪案」。〈格林多前書〉正要傳達這個訊息。沒有人會因為侮辱區區的一塊麵餅──即使它象徵基督的聖體──而犯下「幹犯主體和主血」和「吃喝自己的罪案」等嚴重罪過的。這種罪過,只會在聖體實質轉變後才會發生,因為受辱的確實就是基督祂自己。

相關焦點

  • 聖體實質上真的是基督? ​
    麵餅實質轉變成基督聖體?二千年來,基督公教會(Catholicam Christi Ecclesiam,通稱「天主教」)堅信,正如最後晚餐中經耶穌基督祝聖的麵餅和葡萄酒,轉變成祂為了我們的救贖,在十字架上奉獻的聖體和聖血;同樣,彌撒聖祭中經司鐸(神父)祝聖的麵餅和葡萄酒,也會轉變成光榮君臨天堂的基督聖體和聖血:「你們拿去吃罷!
  • 影視《基督聖體》:上帝活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
    每年一次的電影盛宴奧斯卡又來了,帶著很多優秀的電影來了,奧斯卡提名的電影,帶來的熱度總是會有很多光環,不論是演員,編劇,導演等等,享受自己的盛宴,不出意外我看好的一個電影也被奧斯卡提名了:《基督聖體》。
  • 《彌撒外送聖體及聖體奧跡敬禮》總論
    「其它聖事,以及教會的一切職務和使徒事業,都與感恩(聖體)聖事密切聯繫,並導向感恩(聖體)聖事,因為神聖的感恩(聖體)聖事包含著教會的全部精神寶藏,就是:基督本身——我們的逾越節羔羊和永生的食糧。基督以他那因聖神而充滿生命、並賦予生命的聖體,把生命賜給人類;如此,他邀請眾人,並引導眾人把他們自己、他們的勞苦,以及一切受造物,同他一起奉獻給天主。」
  • 裹屍布與聖體奇蹟
    臨走時,神父讓我邀請在那裡祈禱的外國修女特別為中國教會祈禱。雖然語言不通,但是老修女也明白了我的意思。  到了真正安放裹屍布的都靈大教堂,卻沒有趕上公開展覽的時候,只能透過蒙上的紫紅布感受基督的恩寵了。在玻璃上,還有從裹屍布上複製出來的基督的面容,就是我們可以在思高版《聖經》內頁看到的。  我們有幸在這座聖殿舉行感恩祭,一切都顯得是那樣的神聖尊為。
  • 【什麼是聖體聖事?(上)】--王神父禮儀聖事系列(五)
    聖體聖事稱感恩聖事或感恩祭宴,這個詞包含兩部分:聖事和聖體。聖體意即感恩或感恩祈禱,正如聖經中所說:「我們為了你們的原故,在我們的天主前甚為喜樂:對這一切喜樂,我們能怎樣感謝,好為你們稱謝天主呢﹖」(得前3:9);「你們什麼也不要掛慮,只在一切事上,以懇求和祈禱,懷著感謝之心,向天主呈上你們的請求」(斐4:6)。
  • 奧斯卡提名影片《基督聖體》:從鋸木工到神父,信仰與救贖的矛盾
    如此誇張的情節設定,令人想到由羅伯特·德尼羅、西恩·潘主演的《我們不是天使》兩名逃犯冒充神父躲避通緝的故事,然而《基督聖體》竟是以真實事件為依據改編而成的。這部電影是波蘭導演揚·科馬薩執導的第三部劇情長片,在去年提交的九十餘部角逐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作品中成功入圍,更是去年波蘭年度票房冠軍,可見這位基督聖體絕非等閒之輩。
  • 非天主教徒,為什麼不能領聖體?這個很重要!
    為什麼非天主教徒不能在天主教會領聖體?這是天主教徒和非天主教徒共同提出的一個問題。許多非天主教徒在參加天主教婚禮的彌撒時,發現自己被溫和地告知,他們不應該站出來領聖體。當然,他們想知道,為什麼?天主教徒被允許在我們的教堂裡領聖體,那麼為什麼我們不能在這裡與其他天主教徒一起領聖體呢?
  • 善領聖體的好處,知道的人少之又少!
    例如,每年只出席復活節、聖誕節彌撒、甚少辦告解的教徒,必須警惕擅領聖體是嚴重罪過這個問題。善領聖體的時候,人必須處於天主的恩寵中(即並非身陷原罪本罪中);對領聖體的意義有清楚的認知和意願;而且按照聖教會現存的紀律,至少守一小時的聖體齋(水和藥物除外)。終究,「遠離邪惡,就是舉行贖罪祭,和為所犯的罪求赦的祈禱。感恩等於奉獻上等麵粉,施捨等於讚美祭。遠離邪惡,就是悅樂上主;逃避不義,便是贖罪祭。」
  • 觀《基督聖體》有感:上帝和宗教體制,哪一個才是真救贖?
    文 | 李道南 與電影《寄生蟲》同時被提名的波蘭電影《基督聖體》,雖然沒有獲得奧斯卡獎,但同樣不輸於奧斯卡獲獎電影的精彩,甚至比《寄生蟲》更加深刻。當然,如果按照場景、燈光、化妝來說,《寄生蟲》獲獎,天經地義,但是如果按照電影所反映的思想的深度和社會的複雜性來說,我想幾近白描的《基督聖體》更勝一籌。
  • 中國福傳三部曲第三部(1): 重新把祈禱與聖體聖事放在第一位, 振興教會
    (有關祈禱救國---請看 「兩個習慣」一文)教宗若望保祿二世: 「通過聖體聖事,在聖體聖事中, 以及從聖體聖事中傳福音,這是教會如何活出基督的奧秘, 並完成其與所有人溝通的使命的三個不可分割的方面。」---- Pope John Paul II在聖體前祈禱福傳! 在聖體前祈禱救靈!「因為在最受祝福的聖體聖事中,包含著教會的全部精神上的財冨即基督本人,聖體聖事是所有福傳與救靈事業的泉源和巔峰。」教會教導說,最有效的禱告是在聖體中耶穌在場的情況下進行的禱告。禱告釋放了神的能力,祝福和恩典。
  • 近日,主教座堂恢復使用聖體欄!信友有感於領聖體時更添恭敬...
    如今信友要跪在聖體欄前領受聖體聖事。一如當初所料,此舉讓信友們議論紛紛。出於好奇心,我希望從信友中收集一些較可靠的回饋,便在我教授的成人神學班的其中一位學生。從這位較年長的學生口中得知,聖體欄確實成為近期信友的熱話,而意見更有兩種極端。那些不贊同聖體欄的信友表示,如若為表示對聖體聖事虔敬,根本毋需跪在聖體欄來表現(儘管如此,他們在領受聖體時更加虔誠地跪在聖體欄前)。
  • 【名畫賞析】拉斐爾-《聖體辯論》
    拉斐爾於去世,他的死震驚了羅馬城,上至教皇貴族,下至黎民百姓,無不為他英年早逝而悲痛萬分。 羅馬人為他舉行了最隆重的葬禮,教皇還堅持把他葬在萬神殿,這是絕無僅有的殊榮!
  • 聖體聖事[彌撒]
    雖然《福音》(谷8:6;14:23;路17:16:18:11:若11:41),尤其《保祿書信》上(凡三十六次)曾多次提及這一名詞,但它大都是用指祝福、讚美、感恩的敬禮,故常與祝福相提並用(谷8:6,7;14:22,23;格前14:16)。
  • 聖體鹽
    聖體鹽,藏文叫「董薩」。「董」就是聖人的遺體的尊稱,總不能叫作屍體、木乃伊、標本嘛,所以,聖人的遺體我們有這麼一個尊稱。在西藏這麼多年的佛教歷史,其實沒製作過多少次聖體。這個有很多原因,譬如勞民傷財、製作複雜等等,但最重要原因是,佛教和西藏看法,都不主張人死了留下身體,認為不好。
  • 天主教與基督新教的區別和比較
    聖事共有七件,稱為七件聖事(Sacraments):聖洗、堅振、感恩(聖體)、懺悔(告解)、病人傅油,聖秩、婚姻。基督新教的聖事觀基督新教一般只承認兩種聖事,即聖餐禮和聖洗禮,認為是聖經明確記載由基督親自設立的禮儀。除聖公會外,基督新教其他教派僅僅保留耶穌親自建立的七件聖事中的聖洗聖事。
  • 《遮天》葉凡之前的九大聖體都是誰?
    荒古聖體,大成可叫板無缺大帝,荒古年間,大帝不出的年代,曾有九位大成聖體接連出世,鎮壓黑暗動亂,庇護人族,於人族有大功績,因此又稱人族聖體! 今天就來說一下荒古的九位大成聖體!
  • 聖座聖職部:致擁抱基督聖心的司鐸們
    成為一位符合基督聖心的司鐸,意思是指穿上基督,直到擁有與祂一致的感覺。耶穌聖心的德行眾多,常因感謝而敞開;祂感謝天父在渺小的身上行了奇事,卻將之向驕傲的人隱瞞,使他們的智慧和明達無法看見(參閱:瑪十一25)。因此,感謝是基督徒特有的氣質,更是牧者要有的做人態度;事實上聖保祿也這樣勸勉我們:「應當歡樂,不斷祈禱,事事感謝」(得前五16~18)。然而,展現「事事感謝」的終極目標就是「感恩祭」。
  • 視頻短片丨臺灣聖體大會盛況、回應與展望
    在臺灣地區主教團決議每兩年舉辦一次聖體大會之後,2016年臺灣地區聖體大會於5月28日在彰化縣立體育館舉行。在這一次聖體大會除了教友們的見證以外,特別邀了教廷教育部部長韋隆迪樞機主教來到現場給與大家宗座的祝福。「因他的至悲慘苦難,求你垂憐我們及普世。」在這慈悲串經的詠唱中開始聖體遊行、朝拜聖體,聖體降福等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