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夫新作《徘徊:公元前的廟堂與江湖》一本書管窺3000年前的「廟堂...

2020-12-22 紅星新聞

影響十萬人的《窄門》、《少城》作者、著名作家章夫,今日(9月20日),攜新作《徘徊:公元前的廟堂與江湖》來到成都散花書院(文殊坊店),和現場觀眾一起分享新書中所講述的兩千年前塑造華夏精神的那些故事。該書從器物而起,窺探器物之下的先秦文化符號;至諸子層面,尋找支撐五千年不曾斷裂文明的精神內核;終於秦漢之際的烽火,發現中華民族風骨之所在。書中,章夫用散文一般的文字娓娓訴說公元前歷史的同時,將中華民族傳承五千年的精神進行深入的剖析;又將這些深層次的精神指引,用通俗易懂的語句呈現於紙面,為讀者掀開歷史的迷霧,發現在歷史中傳承著的中國文化。為何要寫一本關於公元前的書籍?遠古時代的歷史對於現如今而言,有什麼意義?今日,紅星新聞記者專訪了章夫,向其尋找答案。

9月20日,章夫新書發布會在成都散花書院舉行。

歷時五年

它本是《看歷史》雜誌的專欄文章

對於章夫而言,《徘徊:公元前的廟堂與江湖》一書的完成,完全是機緣巧合。

他告訴紅星新聞記者,5年前的初夏,《看歷史》雜誌執行總編苑海辰找到他,希望他能在雜誌上開一個專欄,名字已經想好,就叫「史記」。「我當時一驚,連說使不得。」章夫推脫說道,「我知道自己幾斤幾兩,最多就是一個歷史愛好者,遠談不上研究。」而苑海辰堅持認為,他們要的就是比較好看的歷史隨筆,不是那種書齋裡出來的專業爬梳。

最後,章夫還是接下了這個「活」。章夫說,主要出於三點考慮,一是興趣所至,這些年雜亂無章看了一些東西,不系統,也漫無目的,可以趁機系統梳理;二是職業使然,新聞是歷史的初稿,這些年他寫了不少「初稿」,內心有了某種情愫;三是自我加壓,章夫強迫自己不斷學習,從書本上學,從不斷考古新發現中學。每每為了一個典故,翻閱數十本書成常事,為一篇文章常常擱筆一段時間方找到靈感,重新提起筆來也成為常態。

章夫在新書發布會上分享創作幕後故事

不知不覺,章夫在這個欄目中堅持了五年,竟寫了40篇文章,「所以說,從某種意義上講,《徘徊:公元前的廟堂與江湖》其實是一本讀書筆記。因為閱讀的習慣,我特地將這40篇獨立成篇的文章分成了六個篇章,冠名以風雅頌、桃李杏、精氣神、松竹梅、天地人、江湖海。」章夫說,在他的潛意識中,這六個看似毫不關聯的詞組,組成了先秦時期的血緣與紐帶,也成為徘徊在「廟堂與江湖」的主題詞。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專欄文章在《看歷史》雜誌面世後,形成了巨大影響力,大部分被中國作協主辦的《作家文摘報》選載,2018年封面歷史頻道還特地給他開了「章夫讀史」專題。「需要說明的是,我不是歷史研究專家,我只是一個歷史愛好者,因為職業的原因,『雜』是最大特色:讀書雜,寫作雜……從這個角度上講,我只是一個信息整理者。」章夫告訴紅星新聞記者,40篇文章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力圖通過歷史細節去考量每一個歷史事實。「這是一項苦差事,為了一些歷史場景,我查閱了大量的史料,又力所能及地到訪一些歷史現場,史料大多生澀,所以這樣的隨筆要生動地呈現起來,一點兒也不輕鬆。」

從任何一個角度進入先秦歷史

都會見微知著,為然開朗

「研究公元前的歷史,就像萬裡黃河的源頭在唐古拉山,源頭是最清澈的。」章夫告訴紅星新聞記者,先秦文明作為中華文明初始的文明,誕生了孔子、老子、孟子等讓後世敬仰,無法超越的人物。同時,站在世界層面上來看,在先秦時代,還誕生了蘇格拉底,柏拉圖等偉人。

為什麼能夠在這個時代誕生如此多的先賢?章夫解釋說,先秦時期是文化的源頭,那時並沒有很多條條框框,是人類文化最勃發、最活躍的時候,讓中華民族幾千年都受用不盡。「相反,漢、唐、宋以來,在文化上的貢獻,遠遠不及先秦,這個是我喜歡研究先秦的原因。」章夫告訴紅星新聞記者,先秦時期離我們既陌生又熟悉,很多人講述不清楚。所以,通過這40篇隨筆,從某個小的角度切入,以模擬的視角來講述那時的故事,「我們需要帶著不論成敗的心態來看歷史,歷史才會更有溫度。」

9月20日,章夫新書發布會在成都散花書院舉行。

在和紅星新聞的對談中,章夫對講述先秦時代的歷史故事很熱衷,其中,他談到了和四川人有關的古蜀國。

古蜀國跟秦朝打了一百多年,這期間,蜀國交通閉塞,信息閉塞,天府之國因其自然資源豐厚,人民小富即安,而為王為官者,都不思進取,偏安一隅。那時古蜀國的邊境包括四川廣元延伸至今陝西漢中,末代古蜀國君在一次狩獵時,得瑟地炫耀自己的兵力,秦惠王便由此探清楚,古蜀國的國力兵力,為滅蜀國做好了戰略準備。「秦惠王率軍經金牛道(今陝西勉縣,越棋盤關進四川,經朝天驛往劍門關),攻打蜀國,蜀王親自率軍在葭萌抵擋兵敗後被秦軍殺死,之後蜀國滅亡。在今天歷史觀看來,蜀國的滅亡,是歷史的必然,也是歷史的進步。」章夫說,蜀國滅亡90年左右後,秦國一統天下,定巴蜀郡。蜀國作為物產豐饒的糧倉大後方,為最終的大秦王朝一統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所以從任何一個角度進入來看先秦歷史,會覺得見微知著,豁然開朗。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副院長操慧評論:文中雖然定位於歷史散記,但它聚焦於細節以及大與小、點與面、靜與動等哲學觀,從新敘事的角度詮釋了一種新的歷史書寫狀態,不討論真偽對錯,只是提供我們一種動態的以小見大的觀照視野,體現了作為新聞人的歷史觀和書寫選擇性策略,擴展了我們對文化、對歷史本身的解讀,給人啟迪;對應到新聞表達中的細節,它為史記定格了珍貴的資料和價值判斷的線索,可以融通歷史、文學、新聞的寫作表達邏輯,所以抓住細節,呈現細節,是豐富與賦予新聞與歷史理解的重要切入口。

紅星新聞記者 邱峻峰 曾琦

攝影記者 劉海韻 編輯 張世豪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

相關焦點

  • 在大歷史擷取小細節,成都作家章夫「徘徊」在「公元前的廟堂與江湖」
    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指點江山的廟堂之上,與高人輩出的江湖之遠,承載著中國人的浪漫。你知道先秦時期的廟堂與江湖是什麼樣嗎?20日上午,成都作家章夫在散花書院分享了他的新書《徘徊:公元前的廟堂與江湖》。「先秦時期可以說是中華文明的初始階段,或者是青春期。這個時期的中國大地上,誕生了孔子、老子、秦始皇等很多讓後世景仰的大人物。」在章夫看來,先秦時期貴族漸衰、禮崩樂壞,來自社會中下層的平民開始有了更多的向上可能性,廟堂與江湖的選擇也就一直持續至今。
  • 躬下身子,做一個謙卑的拾麥穗者——《徘徊:公元前的廟堂與江湖...
    文/章夫01歷時五年,這本歷史人文隨筆終於殺青。《徘徊:公元前的廟堂與江湖》一書的完成,完全是機緣巧合。5年前的初夏,《看歷史》雜誌執行總編苑海辰先生找到我,希望我開一個專欄,他們已經想好了名字,說就叫「史記」。我當時一驚,連說使不得。我知道自己最多就是一個歷史愛好者,遠談不上研究。苑先生說,他們要的就是比較好看的歷史隨筆,不是那種書齋裡出來的專業爬梳。不知不覺,這個欄目就是五年。
  • 郭德綱與姜昆,江湖與廟堂的歷史「悲劇」
    一位是「草根派」、一位是「體制派」,更具代表性的形容就是「江湖」與「廟堂」。處江湖之遠,居廟堂之高,位於相聲天平的兩端,遠眺歷史浮沉起落。侯耀文為何抨擊馬季是「偽大師」,因為馬季開創了「電視相聲」的先河,姜昆為何被大眾漸行漸遠漸無書,因為廟堂住久了,那還能看得見大眾的喜樂。「何不食肉糜」,就是最真實的寫照,身居高位、業務的繁忙,已經讓他沒有了創作的源泉,這也就是姜昆被人說成是「江郎才盡」的原因。
  • 宋朝黨爭,居廟堂之高也有江湖之事,處江湖之遠不過為了重返廟堂
    從宋朝開始,我國開始進入文官政治時代,北宋著名的政治家範仲淹曾寫過一篇《嶽陽樓記》,全文通過描述自己在陰雨和晴朗之時參觀嶽陽樓的不同感受,表達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懷,同時寫出了身為士大夫中的一員,無論在廟堂還是江湖都心憂天下的政治理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
  • 《龍門客棧》——胡金銓眼中的江湖與廟堂
    江湖是一個相對於廟堂的自由所在,這裡寄託了許多人的出世理想。江湖與廟堂,一個出世,一個入世,似乎並不衝突。但是當社會秩序崩壞的時候,有識有志之士開始用自己的方式實施自己的主張,所以,江湖俠士積極營救忠良之後,反抗朝廷惡勢力的壓迫,不惜犧牲自己維護正義。
  • 《天下無毒》:廟堂之上爾虞我詐,江湖之地波譎雲詭
    文章以明朝嘉靖為背景,把錦衣衛和禁毒聯繫在一起,用懸疑手法講述明代禁毒案件,故事懸念迭起,環環相扣,從廟堂到江湖,描述明代錦衣衛與製毒、販毒集團及幕後勢力的鬥智鬥勇,揭開權力背後的暗潮湧動。錦衣衛千戶陸琨為人謹小慎微,卻心懷正義,從義父陸炳處得知密雲有羅教作亂,遂帶領自己的隊伍趕赴密雲,解決相關事宜。
  • 《徘徊》:氣象萬千、法度森嚴的先秦史文化讀本
    近讀著名作家章夫先生先秦史新作《徘徊》,深受感觸,認為這是一本普及先秦歷史文化的優良讀本,特將閱讀中的部分重點與些許感觸與眾分享:一、三代信史「上古三皇」、堯、舜、禹、湯等歷史人物,在古書中都佔據了一席之地,影影綽綽,但是關於他們的信史記載,則實質無多,更多的是神話、傳說
  • 唐代虞世南《孔子廟堂碑》欣賞
    他寫的《孔子廟堂碑》深得唐太宗李世民的讚賞。唐太宗非常喜愛虞世南的字,並經常臨寫。相傳有一天,唐太宗書「戩」字,但戈字還沒有寫好,正好虞世南進見,即提筆補寫了一個「戈」字。唐太宗將兩人合寫的「戩」字給魏徵看,說:「朕學世南,尚近似否? 」魏徵看後說:「戈字頗逼真。」虞世南死後,唐太宗嘆息道:「世南死後,無人可以論書。」
  • 《慶餘年》:霸氣側漏的句子,讓人盪氣迴腸,夢在江湖也在廟堂
    《慶餘年》:霸氣側漏的句子,讓人盪氣迴腸,夢在江湖也在廟堂 | 文 青衫文齋愛奇藝正在熱播的電視連續劇《慶餘年》,改編自貓膩的同名小說,就個人而言,我是個原著控,總覺得小說更讓人來勁。電視劇的選角跟原著中所描寫的人物相比,還是有許多無法彌補的遺憾的。
  • 5本質量上乘的武俠小說,江湖之遠,廟堂之上,白袍總管翻轉風雲
    大家好,我是小馬哥,今天推薦5本質量上乘的武俠小說,江湖之遠,廟堂之上,白袍總管翻轉風雲(標題為第一本)第一本:《白袍總管》 作者:蕭舒書評:身懷佛家絕學,江湖之遠,廟堂之上,第二本:《滄狼行》 作者:指雲笑天道書評:嘉靖年間,北方蒙古韃子作亂,東南倭寇侵襲,貪官汙吏橫行霸道,民不聊生,江湖門派你爭我鬥,大明王朝風雨飄搖。武當大師兄李滄行,遭遇劇變,從雲巔墜落地獄,一無所有,痛苦煎熬,從此化身天狼,且看武神崛起,驅逐韃虜,滅盡倭寇,誅昏君,殺奸逆!
  • 《徘徊:公元前的廟堂與江湖》序:比司馬遷早800年的那部《史記...
    公元前900多年,西周有個在位時間最長的君王叫周穆王(約前1054年—前949年)。周穆王曾命令當時的史官戎夫,編輯了一本《史記》。這本《史記》主要講了28個國家滅亡的教訓,第一條教訓就是「信不行,義不立,則哲士凌君政,禁而生亂,皮氏以亡」。這本《史記》原名叫《逸周書》,性質上與《尚書》類似,是我國古代歷史文獻彙編。
  • 虞世南楷書《孔子廟堂碑》的藝術特點
    《孔子廟堂碑》,為虞世南撰文並書寫,是其最著名的代表作。原碑立於唐貞觀七年(633年)。碑高280釐米,寬110釐米,楷書35行,每行64字。碑額篆書陰文「孔子廟堂之碑」六字。碑文記載唐高祖五年,封孔子二十三世後裔孔德倫為褒聖侯,及修繕孔廟之事。為虞世南六十九歲時所書。
  • 無賴韋小寶,不學有術,在廟堂和江湖遊刃有餘,究竟憑什麼本事?
    但是,就是這樣一個文武雙殘的無賴,在朝廷廟堂上卻生擒了鰲拜,阻斷了吳三桂叛亂的三路援軍,還帶領清軍對俄作戰取得了雅克薩大捷,代表清朝和沙俄籤訂了《尼布楚條約》,被朝廷封為撫遠大將軍、一等鹿鼎公,欽賜巴魯圖勇號,賞穿黃馬褂,位極人臣。在江湖上他拜了天地會總舵主陳近南和崇禎的九公主九難為師,不僅是天地會青木堂香主,還是神龍教的白龍使。可以說是縱橫廟堂和江湖,混得風生水起。
  • 虞世南《孔子廟堂碑》
    《孔子廟堂碑》,虞世南撰並書,是其最著名的代表作。原碑立於唐貞觀七年(633年)。碑高280釐米,寬110釐米,楷書35行,每行64字。
  • 像梅長蘇的病嬌腹黑男主,《袖手姻緣》一生執手相看廟堂江湖
    這期小編要為大家推薦的是「像梅長蘇的病嬌腹黑男主,《袖手姻緣》一生執手相看廟堂江湖」,書荒快來關注收藏吧!《袖手姻緣》作者:布衣祺《袖手姻緣》是一本古言甜寵文,也是一本病嬌男主權謀文。前朝遺孤的男主葉修和敵國公主的女主沈墨瞳相遇,在一場場對弈中,最終攜手逍遙江湖。沈墨瞳出身將軍府,啞有笑疾,但神志清明。
  • 唐|虞世南《孔子廟堂碑》(三種版本)
    虞世南《孔子廟堂碑》李宗瀚藏本,日本三井紀念美術館藏。
  • 唐|虞世南《孔子廟堂碑》(三種版本)!
    虞世南《孔子廟堂碑》李宗瀚藏本,日本三井紀念美術館藏。《孔子廟堂碑》,為虞世南撰文並書寫,是其最著名的代表作。原碑立於唐貞觀七年(633年)。碑高280釐米,寬110釐米,楷書35行,每行64字。碑額篆書陰文「孔子廟堂之碑」六字。碑文記載唐高祖五年,封孔子二十三世後裔孔德倫為褒聖侯,及修繕孔廟之事。為虞世南六十九歲時所書。此碑筆法圓勁秀潤,平實端莊,筆勢舒展,用筆含蓄樸素,氣息寧靜渾穆,一派平和中正氣象,是初唐碑刻中的傑作,也是歷代金石學家和書法家公認的虞書妙品。「僅拓數十紙賜近臣」(清楊賓《大瓢偶筆》)。據傳此碑刻成之後,車馬集碑下,捶拓無虛日。
  • 書齋廟堂——鮑賢倫書法楹聯賞析
    書齋廟堂——讀鮑賢倫老師楹聯書法文/柳青凱喜歡讀古人的楹聯,因為裡面儘是舊時文人精神世界的氣宇軒昂。聯語或為廟堂,或為山林,關心的是家國,或是湖山。古人入世為江山社稷,出世則心系溪山林泉。喜歡古代的文人們,他們高邁的生活,他們位於心中至高地位的書齋廟堂。當代書法家寫楹聯,最符合我對古人書齋廟堂想像的,當然是我的老師鮑賢倫先生了。鮑老師最會寫對聯,他把一張四尺宣紙裁成三張,每張紙縱134釐米,橫23釐米,自然妥帖地寫一句聯。
  • 習近平:居廟堂之高不忘江湖之遠
    如果我們有了為人民服務的心,你居廟堂之高,你仍然不會忘江湖之遠。  2012年,習近平當選中共中央總書記。  他說,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  他時刻心繫困難群眾。他說,人民最需要什麼,我們就抓什麼。人民最需要扶貧,就抓好扶貧。  他會揭開鍋蓋看群眾家裡吃什麼,他會關心困難群眾住著冷不冷,他看到農村改廁了會替村民們感到高興。
  • 書齋廟堂 | 鮑賢倫楹聯書法
    書齋廟堂——讀鮑賢倫老師楹聯書法文/柳青凱喜歡讀古人的楹聯,因為裡面儘是舊時文人精神世界的氣宇軒昂。聯語或為廟堂,或為山林,關心的是家國,或是湖山。古人入世為江山社稷,出世則心系溪山林泉。喜歡古代的文人們,他們高邁的生活,他們位於心中至高地位的書齋廟堂。當代書法家寫楹聯,最符合我對古人書齋廟堂想像的,當然是我的老師鮑賢倫先生了。鮑老師最會寫對聯,他把一張四尺宣紙裁成三張,每張紙縱134釐米,橫23釐米,自然妥帖地寫一句聯。兩條紙寫上:「抱甕荷鋤非鄙事,參禪學佛見新功」這樣的好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