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嘗試以散文的形式,來談一談雁來紅的畫法。
先說雁來紅的別名,老來少、葉雞冠、老來紅、三色莧……別名就是它的特點。雁來紅常見於南方,北方大雁成排南飛時,也是它葉紅時,久而久之人們就習慣稱它為「雁來紅」,這也是雁來紅最初的含義。
宋朝楊萬裡曾作《雁來紅》,詩云:「開了原無雁,看來不是花。若為黃更紫,乃借葉為葩。」通過這首詩,我們至少能知道在宋代就有人用雁來紅來抒情了。我想,不一定只有唐詩宋詞裡有,丹青好手也一定描繪過它。從宋朝往後,畫它的人一定不少,筆法形式上的表現也有很多種,尤其是在近現代。
我在畫它時往往先整筆調硃砂或硃磦,然後調曙紅到筆肚,筆尖的曙紅要濃一點,這一點一定要注意。調完筆後,我習慣先畫雁來紅的頭部(梢頭),再畫莖,畫莖時要注意取勢,莖的線最好不要太彎或太直,這樣不會使線條死板,國畫的線往往是直線不直、彎線不彎、方中寓圓、柔中帶剛。
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一般植物頭部的葉子,要比中間的葉子小許多,雁來紅也是如此。畫完莖,再畫輔葉,輔葉要大一些、長一些。同時也要注意葉子的取勢問題,簡單說就是葉子要有統一方向,在統一的方向裡面,要安排幾片反向葉子,這即是大自然之理也是畫理。大家都知道大自然界中花草樹木的葉子,大多是朝著太陽生長的,當然,也不是所有葉子都這樣,還要清楚一點,國畫藝術不是為大自然服務的,恰恰相反,是大自然在為畫服務。如果你全以自然之理作畫是不對的,如果全以畫理而畫畫也不對。而反向葉子的布局,既是自然之理也是畫理的需要。在畫面中有許多地方都是此道理。
畫完輔葉,然後用大白雲筆調胭脂勾筋、點苔,這兩步很重要。為什麼我要把雁來紅放在第一堂課上講?掌握勾筋是主要目的。這樣的筋脈,在齊白石老人的作品裡很常見,像鳳仙花葉、雞冠花葉、桃葉、荔枝葉等也都是這種勾筋法。
勾筋的時候要注意起筆和收筆,同時注意,主莖脈的線要比兩邊的小莖脈粗一點,而且,兩邊中間葉脈線部分要稍長些。這一部分要多讀畫冊、多研究。
說到「點苔」,我想起在點它的時候,不少學生問我這是什麼。從科學角度說這是雁來紅的種子,如果從畫理角度講那就比較複雜了,為幫助理解,我抄一些畫家對「點苔」的看法吧:
清代方薰在《山靜居畫論》裡曾說:「古畫有全不點苔者,有以苔為皴者,疏點密點。尖點圓點、橫點豎點、及介葉水藻點之類,各有相當,斟酌用之,未可率意也。」
《苦瓜和尚畫語錄》裡有云:「點有雨雪風晴,四時得宜點, 有反正陰陽襯貼點。有夾水夾墨一氣混雜點,有含苞藻絲纓絡連牽點,有空空洞洞乾燥沒味點,有有墨無墨飛白如煙點,有焦似漆邋遢透明點,更有兩點,未肯向學人道破,有沒天沒地當頭劈面點,有千巖萬壑明淨無一點 ,噫!法無定相,氣概成章耳。」
現代畫者潘天壽曰:「點上積點之法,可約為三種:一、醒目點;二、糊塗點;三、錯雜紛亂點。此三種點法,工於積墨者,自能知之。」
由此可見這「點」的學問,真不是一句兩句能說清楚的。我畫雁來紅「點苔」,全以天性使然。
最後我再說兩句,畫好雁來紅,不是把我在課堂上所教的雁來紅畫像了就行,而是用畫雁來紅來錘鍊筆墨,然後通過雁來紅的筆墨表達自己的情懷。古往今來,雁來紅還是雁來紅的樣子,竹子還是原來的竹子,不同的是畫家筆下的雁來紅和竹子的君子之氣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