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興 華中師範大學臺灣與東亞研究中心研究員
距總統大選投票日只剩十餘天的時候,美國再次對臺軍售。這是今年以來美臺之間的第3起軍購案,也是川普政府上臺以來的第8起軍購案。值得注意的是,在本次總金額為18億美元的軍購案中,部分武器具有進攻性的特點,這是對中美關係的又一次嚴重挑釁。
中美的三個聯合公報對美臺武器軍售問題曾做出了明確的規定。尤其是在 1982年的「八一七」公報中,美方已經宣稱它「不尋求執行一項長期的臺灣武器出售政策,在售臺武器的性能和數量上不會超過中美建交後近幾年的供應水平,並將逐步減少對臺軍售」 。儘管美方宣稱,這次的軍購是「基於臺灣維持足以自衛的防務需求的評估」,是為了改善所謂區域穩定和平衡,強化臺灣地區的防衛與威懾能力,不會改變該區域的軍事平衡。但我們可以明顯看到,近年來的美臺軍售出現了一些顯著的變化。除了頻次不斷增加、金額不斷擴大,另一個危險的信號是出現了不少進攻性武器。
由於目前中國大陸的軍力對臺軍已形成全面的壓倒性優勢,因此近年來臺軍一直在試圖發展和強化所謂「不對稱戰力」。在這次的售臺武器中,「海瑪斯高機動性多管火箭炮系統」具有輕便靈活和機動能力超強的特點,不僅可以用於基地防衛和攻擊性火力支援,還可以發射短程戰術彈道飛彈,最遠射程達到300公裡。「增程型遠距陸攻飛彈」主要用於戰鬥機的空對地作戰,「外部傳感器吊艙」則屬於之前售臺F-16V戰機的配套。除了這些軍購外,後面美方還有可能對臺出售海上衛士無人機和岸置魚叉反艦飛彈。因此,一旦臺灣方面獲得這些武器裝備,在武器裝備的質量和數量上,都會有一定的提升,尤其是一些進攻性武器。但這也給本已日趨緊張和複雜的兩岸關係帶來更高的風險,增添了臺海局勢的不確定性。
與此同時,近期美國國會參眾兩院「友臺」動作不斷,在選舉前夕一口氣推出8項「友臺」法案,在政治、外交、經濟、軍事、文化等各個層面提升美臺關係。著名反華先鋒、參議員馬克盧比奧和傑夫默克利共同提出「臺灣關係強化法案」。該法案認為,美國應在《與臺灣關係法》及「六項保證」下加強與臺灣的軍事合作,敦促臺灣增加軍事能力的投資,以支持其繼續發展所謂「不對稱戰力」,支持臺灣參與國際組織以及各種雙邊和多邊安全峰會、軍事演練、經濟對話與論壇,並以自由貿易協定談判為優先事項來深化雙邊經濟關係。眾議院則提出「中國工作小組法案」,共有137項法案,其中7項涉及到臺灣。包括呼籲美方定期對臺軍售,支持臺灣參與聯合國等國際組織的「臺灣保證法案」,確保美國履行《與臺灣關係法》義務、維持美軍阻止中國對臺軍事打擊的「臺灣防衛法」,允許臺灣地區人員在美國領土展示「國旗」、著相關制服的「臺灣主權象徵法案」,推動臺灣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不歧視臺灣法案」,協助臺灣重獲世界衛生組織觀察員身份的法案等。
在即將開始的美國大選中,不僅包括總統副總統選舉,也包括國會的改選。因此,在美國大選前夕,不論是加緊推動軍購案,還是推動所謂「友臺」法案,主要意圖是希望抓緊最後時刻,以較低的政治成本追求外交和政治目的,繼續刺激「反華」情緒,向一部分選民和利益團體進行最後的催票和衝刺,為其選舉利益服務,同時也可以實現一些特殊利益團體如軍工集團的巨大經濟利益。
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美方的一系列舉動又進一步使臺灣島內的「臺獨」分裂勢力獲得了被加持的感覺,更加飄飄然,不惜將自己綁在美國的戰車上,更加積極配合美國的「印太戰略」,甘做「棋子」和「馬前卒」,以達到「以武拒統」甚至「以武謀獨」的目的。
當前是中美關係的敏感時期,可以預計的是,美國此次對臺軍售活動,以及國會的一些所謂「友臺」法案,都將受到中方後續的反制。尤其是在目前兩岸之間「敵意螺旋」不斷上升的情況下,這將給兩岸關係帶來更多的負面和消極影響,同時也對已經高度複雜敏感的中美關係帶來更多的不確定因素。(責任編輯: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