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緣、地緣與血緣的交織:馬來西亞西海岸華人移民社會的形塑

2020-12-18 澎湃新聞
本文整理自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編審宋燕鵬做的題為《神緣、地緣與血緣的交織:馬來西亞西海岸華人移民社會的形塑途徑》的學術講座。本場講座系廈門大學歷史系主辦「多元文明共生的亞洲:從印度洋、海島東南亞到列島」青年學者系列講座第四場,講座由廈門大學歷史系陳博翼老師主持。

宋燕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編審,歷史學博士,首都師範大學、山東大學博士後。2012年11月-2014年1月任馬來亞大學中文系暨馬來西亞華人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出版有專著《馬來西亞華人史:權威、社群與信仰》《馬來西亞吉隆坡福建社群史研究:籍貫、組織與認同》等。

馬來西亞不僅有東馬和西馬的區別,各州也因英殖民統治的體制不同,各自的發展路徑也有很大差別。隨著英殖民統治從海峽殖民地向內地推進,華人也遍布馬來亞地區各地,絕大多數集中在西海岸,從最北的玻璃市州,到最南端的柔佛新山,來自不同方言群、不同地緣的華人社群在各地陸續形成。本次講座以馬來半島西海岸的大城市檳城和吉隆坡、以中等城鎮巴生和金寶等地華人社群為例,具體來闡述各地大相逕庭的華人社群的形塑模式,以積極倡導馬來西亞華人史研究的「區域史」範式,從而避免落入「板塊化」的研究陷阱。

講座紀要

宋燕鵬編審此次講座的主題為「神緣、地緣與血緣的交織:馬來西亞西海岸華人移民社會的形塑途徑」,以大城市檳城和吉隆坡,以及中等城鎮大山腳、金寶和巴生為探討中心,闡述各地大相逕庭的華人社群的形塑模式,探討方言群在移民時期所扮演的角色,和社會建構中的功能,同時發現大馬華人移民社會的千差萬別。

講座伊始,宋燕鵬從馬來西亞的地理位置、行政區劃的歷史演變及檳榔島嶼的形勢圖出發,回顧馬來西亞華人的移民歷史。宋燕鵬指出,馬來西亞不同地區有不同的統治方式,各州因英殖民統治的體制不同,各自的發展路徑也有很大差別。

檳榔嶼的華人社群結構,是東南亞華僑華人史研究的重要課題。宋燕鵬指出,早在19世紀中期英殖民地官員胡翰(J.D.Vaughan)已經有所觀察,他把華人區分為「澳門人」(Macao men)和「漳州人」(Chinchew)兩大類。廣東人基本上都是地緣組織,而福建人則基本上都是姓氏組織。陳育崧先生對此有論:「我們也發覺檳城華人社會結構的一些特徵,例如幫的發展帶有極其濃厚的宗親觀念,所謂五姓邱、楊、謝、林、陳等宗親組織,其中四姓是單姓村移民……只有陳姓是從各地來的。……這種以宗親組織為基礎的幫的結構,檳城以外找不到。」

檳榔嶼島形勢圖

本次講座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宋燕鵬主要探討19 世紀檳榔嶼閩南五大姓如何進行宗族組織的建構,以及對檳榔嶼閩南人社群的影響。

首先,宋燕鵬以「龍山堂邱公司」為典型案例梳理了19世紀檳榔嶼五大姓為代表的閩南宗族組織的興盛過程。檳榔嶼邱氏宗族來自於漳州海澄縣三都新江社(即今廈門市海滄區新江社區),原鄉邱氏宗族的房支結構分為五派、九房頭、十三房、四大角,南下檳榔嶼的邱氏宗族也沿用原鄉的這套宗族組織。邱氏宗族原鄉的大宗祠是詒穀堂,是新江邱氏裔孫共有的祖祠。祀新江邱氏歷代祖考,供奉始祖遷榮公及其繁衍各派系子孫神位。1835年,邱氏大宗祠詒穀堂在檳榔嶼建立。海滄新江最大的宮廟是正順宮,祭拜的主神是大使爺和二使爺,下南洋的邱氏宗族成員,也會將大使爺祭祀帶到移居地。

隨後,宋燕鵬分析邱氏宗族在檳榔嶼的發展歷程。邱氏宗族在檳榔嶼的再建構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其一,邱氏宗族組織的雛形體現在宗族出現公共基金「公項」,用以購買店屋作為宗族公業。仿照原鄉,檳榔嶼邱氏也推舉了族長作為自己的領袖。其二,鹹豐元年(1851)檳榔嶼龍山堂建立,這表明在經歷了檳榔嶼開埠60餘年的發展,邱氏宗族終於完成了宗族組織的再建構。其三,邱氏宗族在同治二年(1862)續修《新江邱曾氏族譜》,從族產、族譜、祠堂三個角度完成了檳榔嶼邱氏宗族組織的再建構,表明檳榔嶼邱氏宗族組織最終成型。族譜的修撰對檳榔嶼邱氏族人的凝聚力起到重要作用,也成為龍山堂重要的血緣參考。

檳榔嶼龍山堂

宋燕鵬進而思考檳榔嶼邱氏宗族對福建人社群形塑的影響。檳榔嶼五大姓宗族組織的建構,是19世紀前期福建人內部宗族成員眾多、宗族勢力強大的反映。他認為,在檳榔嶼邱氏宗族對福建人社群形塑的影響過程中,宗族的建構一方面促進了19世紀檳榔嶼的閩南社群意識。19世紀上半葉的檳榔嶼閩南社群充斥著宗族勢力,閩南方言意識的形成,促使閩南社群意識的出現。另一方面,宗族組織的興盛也延緩了省級地緣認同的發展。18世紀以來華人下南洋,最容易尋找庇護的認同,首先是血緣,然後才是方言群,再其次才是地緣會館。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晉江人、惠安人等社群開始崛起之後,五大姓所面臨的福建社群內部壓力增大,五大姓只有參與組建漳州會館,才可以和其他縣份社群相頡頏。因此,省級行政區劃上的地緣認同組織——檳榔嶼福建會館,在檳榔嶼遲至20世紀中期才最終形成,遠遠落後於新加坡和馬六甲,甚至也落後於吉隆坡。  

《新江邱曾氏族譜》

上述內容主要探討以五大姓為代表的漳州社群,接下來,宋燕鵬梳理檳榔嶼的泉州南安、安溪、永春等籍貫社群情況,進而分析20世紀上半葉馬來亞檳榔嶼福建省社群組織的形成。從1864年檳榔嶼鳳山寺《廣澤尊王碑》中可以看出,19世紀上半葉,南安、安溪、永春諸社群建立了鳳山社的祭祀組織,供奉廣澤尊王,以團結泉州籍社群。非漳州社群崛起後,五大姓所面臨的壓力與日俱增。19世紀中期開始,被五大姓所把持的福建公司無法維護福建社群的邊界。黃裕端博士曾論證五大姓經濟實力的衰落,正好在19 世紀末。大量非漳州社群的南下,改變了原有的檳榔嶼福建社群的基本態勢,新的省級社群意識開始在檳榔嶼形成,並且得到發展。李丕耀在掌管福建公冢的時候,開放給汀州和詔安客家人,說明省級籍貫意識開始出現。同時,泉州人大量南下,也促成了漳州地緣意識的出現。1928年,檳榔嶼漳州會館成立。

檳榔嶼鳳山寺

講座進入第二部分,宋燕鵬著重探討20世紀上半葉吉隆坡福建人社群意識的形塑途徑。1857年在安邦(Ampang)發現錫苗,吸引了礦家和礦工前來開採。在吉隆坡的礦工多來自中國閩粵兩省,尤以客家人居多。到20世紀30年代,福建人成為吉隆坡華人第三大社群。宋燕鵬以1931年吉隆坡福建會館收藏的義山收據來分析福建人的籍貫分布,據表格統計,閩南人以83.54%的高比例佔據了20世紀30年代吉隆坡福建人的絕大多數,興化人和福州人分別佔8.6%和6.67%。20世紀30年代福建省籍者,以安溪縣為最多,獨佔32.47%,近1/3;南安人以16.77%居其次,永春人以12.26%居第三。

義山收據所見20世紀30年代吉隆坡福建人府(州)籍貫分布比例表

其次,宋燕鵬分析了分別作為社群的籍貫組織、歸宿和信仰載體的「雪蘭莪福建會館」「福建義山」和「威鎮宮」三個典型地標的作用,為聽眾呈現了20世紀上半葉吉隆坡福建人社群意識的形塑途徑。吉隆坡因錫礦業的發展而帶動了當地的商業活動,擅長經商的福建人很快在這個城市立足。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二十年內,雪蘭莪州的福建人的數量急劇增長,1885年成立雪蘭莪福建會館。福建會館現有兩個義山,一個是有超過百年歷史的舊飛機場路福建義山,另一處是1980年代開闢的新街場路福建義山。福建義山由雪蘭莪福建會館單獨管理和經營,這種管理模式一直持續到今天。威鎮宮供奉法主公,1919年英殖民當局頒布政府憲報,承認威鎮宮是福建人的寺廟,由雪蘭莪福建會館管理。

通過對比,宋燕鵬對檳榔嶼和吉隆坡福建人社群形塑途徑的特點進行總結,特點如下:(一)19世紀上半葉檳榔嶼漳州社群內部血緣認同相對高於漳州和閩南地域認同;(二)19世紀後期宗族組織延緩了福建省級社群組織在檳榔嶼的出現;(三)與檳榔嶼漳州社群19世紀一支獨大,而後20世紀其他社群異軍突起相比,吉隆坡的福建社群的省級認同則從建立之初就開始了;(四)人數佔優勢的檳榔嶼福建社群由宗族血緣到大地緣,人數佔劣勢的吉隆坡福建社群由大地緣到小地緣。

講座的第三部分,宋燕鵬著眼於馬來西亞西海岸中等城鎮——檳州大山腳、霹靂金寶、雪蘭莪巴生,分析這三種類型城鎮華人移民社會的形塑途徑。他強調,馬來西亞華人移民社會形塑途徑具有多種面相,不僅要關注檳城、吉隆坡等大城市,更應該關注中小城鎮,甚至漁村、山村等。

宋燕鵬先分享了2018年考察玻璃主義山的田野經驗,對玻璃主義山墓碑籍貫人數進行初步統計,分析19世紀大山腳的華人籍貫。墓碑年代最早為鹹豐七年(1857),最晚為光緒三年(1877)。以方言群來劃分,大山腳華人社群主要由客家人和潮州人構成。大山腳的早期方言集群包括廣惠肇社群、潮州社群、海南社群、福建社群,具有各自集群的特點。大山腳華社最高領導機構為福德正神廟,奉祀玄天上帝,不但充當神廟的功能,還具有整合華人社群的功能。

玻璃主義山墓碑

接下來,宋燕鵬展示豐富的金寶古廟匾額。金寶古廟主神供奉觀音,早期名為「水月宮」,是當地廣東社群的最高機構,起到了維繫廣東各社群的作用。廟宇內擺放著「海禺沐德」 「威靈顯赫」「從今顯赫」「祐我高高」等匾額,根據它們的擺放位置,可以分析各個幫群的歷史地位和影響力變化。廣府南番順社群在當地居於核心地位,其次是從化、潮州社群,其三的新會、清遠、瓊州、高要和高明、惠州社群,居其四的增龍人、新安東莞人、四會廣寧人、花縣人、英德人社群。金寶古廟出現的華人社群祖籍都屬於當時的廣東省,其中並未有福建社群的任何位置。

金寶古廟匾額

隨後,宋燕鵬著重分析巴生華人地緣社團組織。早期華人南來後,在當地按照方言群和中國原鄉的行政區劃,各自衍變出自己的社團組織。根據表格發現,在巴生華人內部集聚的歷史過程中,最早建立社群組織的是福建永春人,而且永春人在雪蘭莪是最多的,他們在1892年建立「永春公司」。其後,來自福建的其他社群也相繼建立了自己的社群組織,如雪蘭莪金門會館、雪蘭莪詔安東山會館等。除福建人外,巴生的廣東人也建立起了自己的社群組織,最早的是1894年由海南人建立的巴生海南會館。之後,又相繼建立了巴生濱海潮州八邑會館、巴生大埔同鄉會等。巴生華人社團的最高協調機構是五條路觀音亭,是一間歷史悠久、香火旺盛的古廟,它具有統合華人社團的功能。隨著五條路觀音亭理事會機構不斷完善,涵蓋了巴生所有華人鄉團組織,它逐漸取代了中華總商會作為巴生華社最高協調機構的角色。

巴生華人地緣社團表

宋燕鵬對上述三個中等城鎮的華人移民社會形塑途徑的主要特徵進行歸納總結。第一,神廟是華人移民社會的精神載體,神廟理事會往往也是本地華社的最高領導機構;第二,各籍貫社群的組合模式並不固定,依各地各社群的人數規模而組合;第三,各地華社經歷方言群認同後,都會陸續進入籍貫認同的階段。

最後,宋燕鵬對本次講座進行了總結與梳理。檳榔嶼福建人社群由「先成立小團體、再聯合成大團體」,相比之下吉隆坡是一種先有大團體,而後裂變出來更多的小團體。最終在20世紀末的時候,兩地的福建社群的面貌就趨同了。作為後起的大城市,吉隆坡的成長已經處於英殖民政府法令比較嚴密,統治比較強化的階段,在當地華社人數較少的福建社群的形塑,不僅帶給我們一個個案的樣本,與檳榔嶼福建社群的比較,還能給我們在血緣宗族、地緣會館、神緣組織等傳統研究領域以啟發。

宋燕鵬強調,馬來西亞各地華人社群的形塑途徑千差萬別,只有在大量細緻的田野調查的基礎上,在區域史研究的框架之下,才能真正打開馬來西亞華人史的大門,從而避免踏入「板塊化」和「盲人摸象」研究的誤區。

講座結束後,宋燕鵬編審向聽眾推薦其新著《馬來西亞吉隆坡福建社群史研究:籍貫、組織與認同》以及相關文章,希望能夠深化聽眾的認識。在提問環節,聽眾就華人史的研究方法、路徑和理論、馬來西亞史料搜集、北婆羅門洲華僑華人情況、德化籍華人社群與民間信仰等問題繼續與宋燕鵬進行了交流,深化了聽眾對這些問題的進一步認識。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東南亞觀察]是什麼制約和形塑了馬來西亞歷史
    《馬來西亞史綱》由世界圖書出版公司於2018年出版,是《東南亞 各國史綱》叢書的第一本,也是中國大陸出版的第一本馬來西亞通史。本書作者隊伍由中國和馬來西亞學者組成,運用華文、馬來文和英文史料,書寫一本馬來西亞本土視角的通史。本書認為,馬來西亞從遠古走到今天,有一些關鍵因素制約和形塑了其 歷史發展。
  • 馬來西亞華人社會搭建一帶一路傳播橋梁
    通過對馬來西亞當地三份典型且具有相當影響力的華文報紙《星洲日報》《南洋商報》和《東方日報》進行調研發現,在「一帶一路」倡議傳播的過程中,馬來西亞華人社會(以下簡稱「馬華社會」)並不只是被動地接受和參與其中,而是主動根據當地的社情民意對該倡議進行解讀,並且試圖成為該倡議在當地的傳播載體和橋梁。與此同時,「馬華社會」對於「一帶一路」的參與實踐也塑造和再造著馬來西亞華人的集體身份和集體情感。
  • 東南亞華人的宗教信仰
    東南亞地區廟宇的興建促進宗教復興運動 廟宇的興建是東南亞地區華人群策群力的結晶,除了作為祀神祭祖的場所之外,還具有聯絡鄉誼、互助互濟的功能。由於廟宇具有慰藉心靈和服務現實的雙重功能,因而能夠把來自同一血緣、地緣、業緣和神緣的華人移民群體聚集在一起,廟宇也因此成為當地華人社會的權利機構之所在,為日後各種會館及社團組織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例如,始建於1673年的馬六甲青雲亭是馬來西亞最早的華人廟宇,其名下設有義山、義學、慈善堂和議事堂等附屬機構,負責當地華人的喪葬、教育、醫療以及民事訴訟等方面的事務。
  • 馬來西亞為何留不住華人?種族「玻璃天花板」逼走百萬華人
    馬來西亞是世界上少有的制定「旨在保護多數民族(即馬來族)」平權法案的國家,身為該國第二大族群的華人已深受其影響數十年,大批人因此移民海外。如果說這些還未偏離馬來西亞大選傳統的政治性,中資企業無辜「躺槍」就有些新鮮了。要知道,在馬來西亞過去半個多世紀的歷史中,外交或國際問題很少成為選舉話題。
  • 開普西海岸華人警民中心成立 吳志敏當選首任主任
    張永主任代表中國駐開普敦總領館向新當選的開普西海岸華人警民中心主任吳志敏表示熱烈祝賀。 張永主任說,"開普西海岸華人警民中心"的成立具有創新意義,該中心覆蓋了"開普-納米比亞大道"沿線的西開普省北部及北開普西部的所有村鎮,把在各村鎮經商、生活的僑胞聯合起來。"
  • 加拿大新老華人社團凝心聚力 助華人融入多元文化
    宗親社團(Clan Associations)在加拿大歷史淵源百年以上,多倫多三大宗親社團黃江夏雲山公所,林西河堂,和龍崗親義公所,還有溫哥華伍胥山公所等都是極具代表性的血緣宗親社團。地緣社團(Locality Associations)包括同鄉會和會館。比較有代表性的有加拿大溫哥華禺山總公所,還有開平總會館、臺山會館等地緣社團。
  • 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對待華僑華人的政策比較研究
    一、泰國華僑華人政策分析泰國雖然與中國不接壤,但也是中國的近鄰,同時也可以形象的比喻為親戚,中國雲南省的傣族與泰國的主體民族泰族在血緣關係上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繫,泰國自1238年素可泰立國之後,便有著源源不斷的華人移民於此,華人在較早的時候就參與到了對泰國的建設於開發當中,到了 阿瑜陀耶王朝 時期
  • 「走進泰國」泰國華僑華人社團與中華文化傳承的關係與貢獻(上)
    【關鍵詞】泰國 社團 中華文化 貢獻【摘要】社團是泰國華僑華人社會的基本組織形態。華僑華人在長期的生存和發展過程中,體會到建立自已社團的重要性。在移民泰國的漫長歷史時期裡,形成了以地緣、親緣和業緣等為特色的各類社團。
  • 世界十大華人移民最多國家,第一不是美國,而是不起眼的印尼?
    緬甸,是東南亞的一個國家,西南臨安達曼海,東北靠中國,首都為內比都,緬甸目前擁有華人約110萬,其中位於緬甸的果敢幾乎全是華人,而這些並非移民而成,而是當初被《中英條約》割讓出去的雲南人。菲律賓,位於西太平洋,是東南亞一個多民族群島國家,面積29.97萬平方公裡,人口1.05億,菲律賓在數百年前就有華人移民,目前這裡的華人數量在120萬左右,其祖先大多來自於福建、廣東一帶。
  • 馬來西亞人口:馬來人佔7成,華人比例下降至2成多,也有印度裔
    早期的華人移民多數經商及做苦力,於是在華人佔多數的居民點或生活區漸漸發展起了城鎮式的社會,開始了買賣生活必需品的商業活動,因此現今的華人一般集中在城市,華人同時也是這個國家城鎮建設的參與者。1963年,馬來亞聯合邦和新加坡、沙撈越、沙巴合併組成馬來西亞聯邦,由於新加坡的華人有100多萬,佔當地人口的絕對多數,隨著新加坡併入馬來西亞,華人佔比上升至45%,而馬來人佔比則相對下降至42%。而後由於馬來人擔心華人做大,僅兩年後就將新加坡逐出,華人比例回歸少數。
  • 馬來西亞第二家園凍結!馬來西亞永居紅卡移民優勢更大!
    馬來西亞(Malaysia)簡稱大馬,位於東南亞,國土被南中國海分隔成東、西兩部分,即位於馬來半島的馬來西亞半島(西馬)和加裡曼丹島北部(東馬)。全國分為13個州和3個聯邦直轄區,全國面積共33萬平方公裡,人口數量3300多萬,首都吉隆坡。官方語言馬來語,英語、漢語通用。
  • 那些馬來西亞華人背後的故事!
    現在想想還真是後悔,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馬來西亞華人,卻不了解馬來西亞華人的來源,小編甚是愧疚啊 ~那天無意中扒到了一篇關於馬來西亞華人以及所有南洋華人的前世今生,甚是有趣!今天就讓小編帶大家好好了解馬來西亞華人背後的故事。
  • 這些年我接觸的海外華人,以及移民之我見
    也由於地緣上毗鄰,東南亞一直以來都是閩粵百姓躲避戰亂窮困的避難所。這些到了南洋的華人不僅帶去了勞動力,更帶去了各種風俗習慣,飲食文化。國父孫中山曾說:「華僑是革命之母。」除了金錢的支援,也有華僑直接參與革命行動,黃花崗72烈士中,有三十多位是華僑。
  • 馬來西亞、新加坡和汶萊的漢語分布
    而華人(漢族的代稱)主要是由福建省和廣東省的移民後裔組成,另外存在著少數海南省和廣西省(現稱廣西壯族自治區)移民的後裔。大部分的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年輕華人都會華語,汶萊方面好像並不多,因為汶萊華人主流的溝通語是福建話。分布地區馬來西亞粵語:主要分布於西馬來西亞中部地區,尤其是雪蘭莪州中部、霹靂州中部和森美蘭州。粵語為華人主流溝通語的地區有吉隆坡、怡寶、芙蓉、沙巴的山打根(外號是小香港)和其它巴生谷東部地區。
  • 馬來西亞再次「變天」,華人成最大輸家?
    不容忽視的華人角色縱觀歷史軌跡,儘管馬來人在馬來西亞政治領域的主導地位無法撼動,但不可否認的是,隨著馬來西亞各政黨甚至黨內各派系的競爭日益激烈及民主化進程的發展,佔據馬來西亞總人口23%的華人在馬來西亞的歷屆大選中都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 華人闖蕩馬來西亞,「三分天下有其一」
    「橡膠王國繁榮的背後,很大一部分上是華人用雙手和頭腦支撐起來的;不誇張的說,沒有華人,就沒有今天的馬來西亞。NO.事實上,華人在馬來西亞的地位一直非常重要,馬來西亞華語是官方的第三大語言,馬來西亞華人是馬來西亞全國第二大「少「數民族,佔馬來西亞總人口約23.4%(第三大民族是印度族,佔人口7%),近1/4,實際上可並不「少」。
  • 馬來西亞華人有哪些特徵?
    華人為何長於掙錢「悄悄告訴你,整個沙巴最有錢的就是福建人。」在位於馬來西亞沙巴州亞庇市中心的辦公室裡,亞庇中華工商總會會長陳友仁對南方周末記者說。陳的另一個身份是章桂木業有限公司董事長,他的哥哥陳守仁也是當地知名的華人企業家,兩人的祖籍在福建泉州。綜觀馬來西亞的經濟版圖,佔總人口25%的華人高居經濟金字塔的上層。
  • 馬來西亞疫情期間遣返數百名印尼非法移民,去年有中國人也被抓了
    現在,學生們都準備複課了,相信馬來西亞政府對疫情的控制已經較之前更有信心。馬來西亞分批遣送非法移民回國據馬來西亞媒體報導,馬來西亞沙巴國家安全局與沙巴移民局於6月3日遣送了240名印尼非法移民返回原籍國。因為正值全球新冠疫情大流行期間,遣送行動還獲得了沙巴衛生部、皇家警察等相關單位的協助。
  • ...美國老年移民的社會融入研究——密西根州老年華人與墨西哥人...
    調研問卷涉及性別、年齡、身份類型、受教育情況、居住區域、移民途徑、就業情況、投票情況、社會交往等內容。(一)經濟生活1.移民途徑移民至美國主要有4種途徑——職業移民、親屬移民、庇護移民以及多樣性移民。從此次調查問卷反映的情況來看,大多數老年華人和老年墨西哥人通過親屬移民這一途徑來到美國,但老年墨西哥人採用這一途徑的比例遠遠高於老年華人。在職業移民這一類別中,約有27.1%的老年華人通過這一途徑移民,其比例是老年墨西哥人的兩倍。這一情況可能與兩個群體的受教育水平有一定的關係。
  • ...美國老年移民的社會融入研究——密西根州老年華人與墨西哥人的...
    (一)經濟生活  1.移民途徑  移民至美國主要有4種途徑——職業移民、親屬移民、庇護移民以及多樣性移民。從此次調查問卷反映的情況來看,大多數老年華人和老年墨西哥人通過親屬移民這一途徑來到美國,但老年墨西哥人採用這一途徑的比例遠遠高於老年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