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平凹:人到50歲,我才找到了人生真正的活法

2020-12-23 左岸楓史

賈平凹在《五十大話》中說:平生一片心,不因人熱;文章千古事,聊以自娛。這是他五十年的人生感悟。人在不同的年齡都有對人生不同活法的不同感悟,關於活法,沒有對錯,只有真心。

「平生一片心,不因人熱;文章千古事,聊以自娛。」換句話來說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看破世事的淡然態度,在我看來,這句話適用於所有人。

《五十大話》

賈平凹先生的文字不嬌柔、不做作,他的樸實深深地感染著一代人。五十歲是人從中年步入老年的過渡期。在《五十大話》中,靈魂與身體要分離、吃飯要講究、身體要注意,這是賈平凹先生五十歲的感受,平淡又樸實。

「人的一生其實幹不了幾樣事情,而所幹的事情都是在尋找自己的位置。」人都是需要安全感的,為什麼人需要工作呢?因為人們需要從工作中找到自己的價值,找到自己的位置。

從《五十大話》中我看到了賈平凹先生的淡然又上進。

五十歲的年紀,不再刻意去追尋外界的功名利祿,但又堅守自己,不因身體的衰落而神傷。對於上了年紀的人,年紀越大越容易生病,可他卻「苦中作樂」,細細地品味生死的意義。

在淡然中有透露著不服老的倔強與堅強,要養生、要欣賞、要做好事,不要恨人,幸福的過日子,這是賈先生對於自己五十歲的要求。

對於許多年輕人來說,可能達不到賈平凹先生的境界。但是既然生而為人,總是要做些什麼的,活著就要認真地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走自己的路,找屬於自己的活法。這樣你便是人生的強者。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賈平凹先生的文章一向力求自然,不僅在專注於自然景物上的描寫,在語言敘述上也力圖做到自然呈現。

五十歲了,開始睡得不踏實、頭髮也禿掉了一半、吃飯要講究…想必這些都是一個平凡到不能再平凡的年逾半百的老年人生活的真實寫照了吧。

面對日漸衰退的身體,賈平凹依然執著地追尋著生而為人的意義,始終保持著謙遜的態度。他關注個體,在他以往的作品裡面,他所塑造的人物如金狗、成義等都體現了他對個體意義的探索。

在五十歲的年紀,賈平凹先生終於成為自己生活的強者,幸福地過著自己的日子,對於功名利祿來說可謂「得之我幸,不得我命」的態度。實在令人敬佩。

在老家有一個老人,為人和善,從不與人交惡。他一共有兩個孩子,都是女孩兒。在那個年代的農村,重男輕女的觀念還普遍存在,家中如果沒有男孩是會被笑話的。但是由於當時計劃生育的政策,他不能再生育。聽其他人說,當時因為家中沒有兒子,他總是被人笑話。「樂呵呵的天天過,有男有女都一樣人」說這是他的口頭禪。

人活著本就很累了,明明自己很漂亮,卻因為被人的一句,你真醜,就去整容,最後卻面目全非;新買的衣服明明自己很喜歡,卻因為別人的一句,你眼光真差,便將其鎖入衣櫃;你明明已經很努力活著,你有你的活法,為什麼連取悅自己的權利都要留給別人呢?

前段時間《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刷爆了朋友圈,初看這篇文章時,深深的不安與焦慮將我包圍。看看他們,再看看自己,這篇文章仿佛將我所有的不堪與懶惰毫不留情的撕裂開來。可真的是這樣嗎?

「他已經不光光是在販賣焦慮,而是在製造恐懼。」這是人民日報對他的評論。對於一個國家來說,精英階層只佔據了國家1%~3%,卻吸引著絕對多數的人的目光。可他們卻忘了真正支持這個國家的是那些平凡到不能再平凡的人們。

曾看過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世界上窮人都消失,只剩下精英,那麼世界會是怎麼樣的?"無疑,這就好像將你扔進了原始森林,底層商鋪、餐飲服務、交通運輸一下子全都失去了支撐,社會又該如何繼續下去呢?

無論你身處何時,身在何方,處於社會的哪個位置,都要學會知足常樂。我們是為自己而活,而我們真正需要的是學會自己取悅自己。

人生的活法是自己找到的

我們在網上常常見到人生最正確的活法、人生的高級活法、這才是最正確的活法等等,看到類似的標題,我們總是迫不及待的點進去,如聖經一般的捧閱,急不可待的去實踐,最終卻發現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等到暮年回首,依然長嘆人到底該怎樣活呢?

醫生和老師是最該被尊重的職業,一個拯救肉體,一個拯救人生。在幼時遇見一名好的老師,足以改變一個人的一生。《放牛班的春天》中,馬修一位平凡的音樂老師。這樣一位教師,他的經歷是那麼的平凡,但是他的愛和樸實的教育,改變了一群「不良學生」的一聲。

在生活中,你是否也曾遇見過這樣一位平凡的人,他的樸實的言語溫暖了你整個生命呢?也許你說你從未遇見過,可你是否想過你就是這樣的人,你也許曾在那些不知名的瞬間影響了某些人呢。

「看不穿明月預兆,又何必悲戚今朝。」平平淡淡的活著,不斷的去探索,千萬人有千萬種活法。知足上進,溫柔且堅定,知道自己為什麼而上路,知道自己將去向何方,不懼外物。

關於死亡

一個人從未想過死,他也必不熱愛生

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是我們註定要面對的一件事。我們也許年齡不同,品行不同,經歷不同,但是,有一點我們必定相同,那就是我們必將走向死亡。

在神話中,后羿為長生求靈藥;在古代,秦始皇尋求長生藥;在現代,如果一個村子出一個百歲老人,十裡八鄉的人都會前來請教他長壽的秘訣。人們畏懼死亡才尋求長生,可最終都逃不過死亡的命運。

據統計,世界上每分鐘就有110人死亡,每秒就有近2人死去。死亡固然可怕,但正是因為死亡,我們才知道生的可貴。死是人最後的歸宿、聞道的遲早、是一種解脫和幸福,對於死亡我們完全可以坦然面對。但真正的無懼死亡的人,大概也許只有聖僧一類的人才能做到吧。

第一次有死亡的記憶是六歲時,那時見到姥爺躺在大大棺材中,不解的問,為什麼姥爺要躺在那裡面呢?他們告訴我他死了。我又問,為什麼在燒這些黃色的紙呢?這些是錢,我們把他燒了,你姥爺就可以拾起來花了。我便學著他的樣子一起燒了起來,可是我卻想著,為什麼要在裡面撿錢呢?出來撿不好嗎?

兒童對死亡是那麼的天真,又無畏。人為什麼畏懼死亡呢?是因為死亡痛苦的過程嗎?不,我們畏懼的是思維停止,畏懼的是不再思考,畏懼的是不能感知這個美麗的世界。曾看過這樣一句話,當對生命再難有留戀和興趣,死亡宛如回歸。

如果你身處低谷,卻又畏懼死亡。那我想要告訴你,勇敢的走下去的吧,因為你的畏懼恰恰反應出了你對這個世界的留戀,說明這個世界對於你來說,可能也沒那麼的差勁。

《活著》中說: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是不得不來;我們最終離開這個世界,是不得不離開。

福兮禍所倚,禍兮福所依。2020年的這場疫情,確實讓許多人不得不永遠的離開了這個世界。他們中的許多還未來得及找到自己真正的活法,還有許多未能完成的事情。你所遙不可及的現在,可能是別人遙不可及的夢。

對於我們許多人來說,我們也許達不到不為外物所影響的境界,但是我們能做的就是認真的對待,認真的活著。真正的活法,需要我們自己去探索,去發現。

不要著急,慢慢來,總有一天,你會發現,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我今年五十歲,到了五十,人便是大人,壽便是大壽,可以當眾說些大話了。」說是大話,其實是賈平凹先生對這五十年生命的樸實體悟。

賈平凹出生在農村,他的文章始終體現著他對土地的熱愛,在這其中也透露著儒釋道思想對其的影響,他在五十大話中所說的「以文字立身,用以字畫養性"又說"不浪費時間,不糟蹋糧食。」正是他一貫的人生堅持。與其說五十歲的他才找到了人生的真正活法,不如說他只在五十歲更好的認識到了自己。

相關焦點

  • 作為人的100種活法:1—標準設定款人生
    獻給同樣迷茫中的,對人生感到焦慮的你。曾經看到過一句話,「在這世上,總有一個地方,一種職業,總有特定的環境和生活方式,讓你產生『我本來就該在這裡』的感覺,如同拼圖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一樣契合。」或許我們窮盡一生,找的就是一種「歸屬感」吧。活法一: 標準設定款人生相信你已經猜出這種人生的基本軌跡了,因為我們絕大多數人都是這樣過的。
  • 星雲大師:人過50歲,「不合群」才是最好的活法
    作家林清玄說:「二十歲時,我是站在橋頭看風景,三十歲時是站在樓頭看風景,四十歲時是站在山頭看風景,五十歲時是站在雲頭看風景。」隨著年齡和閱歷的慢慢增長,看到的東西也就越來越多,身邊的人,也就越來越少。正如林清玄說的,從二十歲站在橋頭,到五十歲站在雲頭,看得更遠更廣了,卻越來越孤獨了。當你到了五十歲,其實你會明白一個道理,這個年紀的人,「不合群」才是最好的活法。
  • 女人到了40歲,更要懂得「斷舍離」,這才是最聰明的活法
    女人到了40歲,就像一壇陳年的酒,甘甜醇厚,越品越有滋味,這樣的女人,往往既溫柔體貼又自強自立,是男人心中的最愛。但是,有的女人卻每天自怨自艾,活成了"祥林嫂",總是向別人怨天公、倒苦水,惹人厭煩。她們不明白,那些開朗豁達,活得很通透的人,更容易獲得幸福。
  • 人生最聰明的活法是:取悅自己
    其實人到迷茫的時候,不知所措的時候,需要做的不是奮鬥,不是努力,更不是和別人比,而是自省。可能你當下的生活並不如意,也並不是你想要的生活,但是你可以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並且為了嚮往的生活的而努力著,如果累了,你可以適當休息後,在背起行囊出發,不管結果如何,你都是快樂的。
  • 從賈平凹的《自在獨行》裡看見的,並不是孤獨,孤獨是生命的禮物
    從賈平凹的《自在獨行》裡看見的,並不是孤獨,孤獨是生命的禮物不知道你有沒聽過這樣一句話:「說自己孤獨的人往往不孤獨,真正的孤獨者是偶然做些長嘯,如我們看到的獸」。前者很好理解,後者便有些深奧了。那不妨來看看賈平凹的《自在獨行》吧。這本書在出版的兩年內,發行超過百萬冊,深受廣大讀者喜愛。
  • 賈平凹《暫坐》:在「貪念」中掙扎的女子,怎樣尋找心靈的安放?
    賈平凹是一位高產又高質的作家,雖然他的作品也引來了很多的爭議與批判,但是這些非議也無法撼動他在文壇的地位。我喜歡賈平凹的小說,因為他讀來有一位貼近生活的真實感,語言的平實,描述的流暢,讀來讓人身臨其境,有一種在眼前放過了一部電影的感覺。
  • 賈平凹書法開價「四尺十萬」,寫4字「笑看人生」,網友:看笑了
    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賈平凹的書法水平與他的文學成就差距太大,讓人造成一種期望落差,最重要的是,大多數網友都聽過賈平凹的名字,卻並非真正了解賈平凹的人生,所以,
  • 賈平凹《暫坐》,短短11個字,看透人生,一針見血,無話可說!
    賈平凹的《暫坐》,我讀了又讀,感慨了又感慨,原來賈平凹才是看透世事的那個作家,書中短短11個字,看透人生,一針見血,無話可說!書的種類有很多,有的是歷史書,有的是科學書,還有的是傳記,但最吸引人的還是小說,因為小說最貼近我們人的內心,我們往往會被裡面的人物所吸引,與人物的命運感同身受,為小說裡面的情而哭,為裡面的愛而歡,一部小說,就是一個小的世界,也是一部短暫的人生史!
  • 賈平凹《自在獨行》:真正的孤獨是沒人理解,那如何排遣孤獨呢?
    「好多人在說自己孤獨,說自己孤獨的人,其實並不孤獨。孤獨不是受到了冷落和遺棄,而是無知己,不被理解。」這段話賈平凹在《自在獨行》說的,我覺得說得很好。為什麼呢?第一、能說出來的孤獨,是需要人陪,不是孤獨。第二、真正的孤獨是沒有知己,沒有人懂。這兩點,我是十分認同的。
  • 賈平凹:結婚後被男人真正寵愛的女人,身上都有一個共同點
    但是在我看來,這只不過是一些巨嬰女人給自己的美化的人設而已。兩個相愛的人結婚,彼此要陪伴一生,誰不是想找一個能夠陪伴自己,彼此溫暖,彼此寵愛的人。所以,一個只會依賴男人,想要被愛的女人,是不會讓男人真正寵愛的。賈平凹:結婚後被男人真正寵愛的女人,身上都有一個共同點著名的作家當代賈平凹先生,寫過一篇名為《關於女人》的散文,收錄在其散文集《自在獨行》裡。
  • 賈平凹再婚,妻子比他小17歲,新書《暫坐》比《廢都》更有看點
    賈平凹再婚,妻子比他小17歲,新書《暫坐》比《廢都》更有看點賈平凹有著那個年代男作家的一貫特徵,性壓抑,50年代生的人,大多經歷過貧乏的青春時代,文革等,大概80年代鄧麗君的靡靡之音才傳遞過來,而這時候最旺盛的生理的衝動期已經過去,但是心理上從未消退,所以賈平凹如此並沒有什麼奇怪的。
  • 從《廢都》到《暫坐》,賈平凹道破男女關係:不是欲望和性,是餓
    不是的,人都有追求美好的天性,作為一個搞創作的人,喜新厭舊是一種創造欲的表現……我知道,我也會調整了我來適應你,使你常看常新。適應了你也並不是沒有了我,卻反倒使我也過得有滋有味。賈平凹道破男女關係的本質:別說我愛你,你愛我,咱們都只是餓了。這段破碎又重建的時光,賈平凹用了近30年來修復,在70歲即將來臨之前 ,他終於走出了陰影,直面了當年那些質疑和批駁。2020年,他帶著精心打磨的生平第二部都市題材小說《暫坐》再度歸來。
  • 《遺願清單》:人生最好的活法,就是做到不留遺憾
    遺憾,是每個人都不想擁有的,可是遺憾又在人們的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存在著,我們不能拒絕它的存在,我們只能盡我們最大的能力去及時行樂,讓我們在最後的時光裡不留遺憾。每個人的活法都不相同,因為每個人的選擇不盡相同,但是所有人的選擇都是為了讓自己不會留有遺憾。
  • 專訪賈平凹:風吹風也累,花開花也疼,人生且「暫坐」
    提到中國當代文學,賈平凹無疑是個繞不過去的名字。從1986年的《浮躁》到1993年的《廢都》,從2005的《秦腔》到2020年的新作《暫坐》,賈平凹用樸實鮮活的文學語言塑造出了一個又一個普通卻特殊的形象,講述了一段又一段平凡卻非凡的故事。
  • 賈平凹《自在獨行》:能夠被男人寵愛的女人,身上有一個明顯特徵
    很多女人都認為,男人在婚前和婚後簡直判若兩人,這其實正是人的本性,但是換個角度思考我們會發現,這也在提醒著你,你們的感情到了磨合期,是時候增加一些新鮮感了。賈平凹先生在《自在獨行》中寫情感、聊愛好、談社會、說人生,有俗世的智慧,也有生活的趣味。很多人或許認為,《自在獨行》只是一本閒暇時的讀物,但對於像我這樣的人來說,卻是慰藉心靈的一盞明燈,既明亮又溫暖。
  • 愛過、睡過,為什麼不能相守到老?賈平凹:只不過是紅樓一夢罷了
    賈平凹有著那個年代男作家的一貫特徵,性壓抑,50年代生的人,大多經歷過貧乏的青春時代,文革等,大概80年代鄧麗君的靡靡之音才傳遞過來,而這時候最旺盛的生理的衝動期已經過去,但是心理上從未消退,所以賈平凹如此並沒有什麼奇怪的。賈平凹,我國著名文學家,中國文學史上不可多得的天才。一生出版了二十多部作品,獲獎無數,可謂一名榮譽作家。
  • 到了50歲,才發現自己似乎不需要什麼真正的朋友了
    以前我們總是在生活中做各種選擇,比如跟哪個朋友吃飯,要去哪裡玩等,每天都要面對不同的選擇,而到了50歲以後,就不需要再去面對這些選擇,此時你會發現,自己真的沒什麼朋友,找遍了自己的通訊錄,才發現沒有可以真正說話的人。
  • 人生最好的活法就八個字
    人生就是一場修行 每個人都有各自的活法,有的人一生煩惱不斷,有的人一生歡喜連連,說到底人生最後活的還是一個心態問題最好的活法就八個字:得失我幸,失之我命盡人事聽天命我們這一生都會有不一樣的經歷不埋怨,不消極,積極的應對人生一切變化的東西。很多事情我們無法預料,很多人我們無法擁有,很多事情我們無可奈何,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儘自己最大努力做好一起準備,結果已經不重要了,學會放過拼了命努力也得不到的人,學會接受費勁心力也完成不了的事情,學會接受,更要學會放過!
  • 賈平凹《暫坐》:教你看懂人生浮沉,聚散無期,生死無常的新作
    1993年,賈平凹的長篇小說《廢都》問世。這是一篇頗為叛逆、挑戰傳統的小說,寫的是大西北城市裡一群知識分子的生活,內容上關於男女愛情的描寫極為大膽,甚至有人稱其為「有色」小說。寫此文時,賈平凹41歲,在此之前他早就憑《商州》、《浮躁》有了名氣,之所以寫這樣一本小說是因為他希望自己的創作能有一個突破,從文化層面轉為對生命本體層面。
  • 賈平凹:我對家鄉的感情是又恨又愛(上)
    「交通現在非常方便,公路也修得好,車少的時候,一個半小時就到了老家。我父親的那個年代,民國時期十多歲他去西安求學,完全靠步行,穿著草鞋走了7天到西安。新中國成立後,我去西安上學,有了公路,丹鳳縣到西安,每天通一趟客運汽車,沙土路圍著山盤旋,早上出發到傍晚,才到西安城裡。」賈平凹對我回憶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