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作為少數民族的聚居地, 有非常多的民俗文化,而侗族大歌,便是其中一種,極具民族特色。
侗族大歌是一種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自然合聲的民間合唱形式,在貴州,主要流行於黔東南地區的榕江縣、黎平縣、從江縣等侗族聚居地區。
2005年,入選國家級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009年9月,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一個民族的聲音,一種人類的文化」,這是聯合國評委評價對侗族大歌的評價。
「侗族大歌」有2500多年歷史,其歷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
劉向的《越人歌》的聲韻和格調,作為侗族大歌的基礎,到宋代,慢慢成熟起來。
陸遊曾經在《老學庵筆記》提到過「仡伶」的集體作客唱歌,就是侗族大歌。
到了明朝,鄺露的《赤雅》中有記載:「長歌閉目,頓首搖足」,說的也是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主要分為四類:嘎所(嘎獲)、嘎嘛、嘎想、嘎吉。
嘎所:又稱聲音大歌,多模仿自然界的蟲鳴鳥叫,小河流水,強調旋律的跌宕,聲音的優美。
嘎嘛: 又稱柔聲大歌,主要歌唱男女戀愛之情,緩慢,柔媚而富感染力。
嘎想:又稱倫理大歌,以勸教戒世為主,注重歌詞內容的表述,多以稱頌或諷刺為主,教化人心。
嘎吉:又叫敘事大歌,歌詞較長,歌者要有驚人的記憶和豐富的表情,展開故事情節和人物對話,音樂旋律舒緩、低沉而憂傷。
侗族大歌隨著時代的發展,影響力也越來越大:
1959年10月,黎平縣侗族民間合唱團進京演出,侗族大歌開始向外傳播,引起強烈的反響。
1986年10月,侗族大歌被邀請赴法國巴黎,參加秋季藝術節活動,受到熱烈歡迎。
1994年,黎平縣侗族大歌登上春晚
2016 年年初,尚雯婕在貴州和河北衛視合辦的《讓世界聽見中華好民歌》裡,又一次把侗族大歌帶上了舞臺。
2017年,黎平縣10288名歌手合唱侗族大歌刷新吉尼斯紀錄
......
目前為止,侗族大歌已經在法國、義大利、新加坡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有了蹤跡,且還在大步向前發展。
侗族大歌聲部多,曲式結構複雜,但演唱的時候,居然不用配器和指揮,表演人員憑藉嚴格的訓練和默契,可以一氣呵成,動聽又震撼。
侗族大歌不只是一種音樂藝術,也是侗族的社會結構、婚戀關係、文化傳承和精神生活的載體。
它帶我們了解侗族教育理念、婚姻關係、社會變遷、倫理思想等重要文化和習俗。
如果你也想要了解侗族文化,那就快去貴州旅遊,親自去貴州親自聽一聽聽侗族大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