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桔逸遊:這個民族沒有文字,卻將文化傳承千年!

2020-12-17 科興D大調

貴州,作為少數民族的聚居地, 有非常多的民俗文化,而侗族大歌,便是其中一種,極具民族特色。

侗族大歌是一種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自然合聲的民間合唱形式,在貴州,主要流行於黔東南地區的榕江縣、黎平縣、從江縣等侗族聚居地區。

2005年,入選國家級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009年9月,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一個民族的聲音,一種人類的文化」,這是聯合國評委評價對侗族大歌的評價。

「侗族大歌」有2500多年歷史,其歷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

劉向的《越人歌》的聲韻和格調,作為侗族大歌的基礎,到宋代,慢慢成熟起來。

陸遊曾經在《老學庵筆記》提到過「仡伶」的集體作客唱歌,就是侗族大歌。

到了明朝,鄺露的《赤雅》中有記載:「長歌閉目,頓首搖足」,說的也是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主要分為四類:嘎所(嘎獲)、嘎嘛、嘎想、嘎吉。

嘎所:又稱聲音大歌,多模仿自然界的蟲鳴鳥叫,小河流水,強調旋律的跌宕,聲音的優美。

嘎嘛: 又稱柔聲大歌,主要歌唱男女戀愛之情,緩慢,柔媚而富感染力。

嘎想:又稱倫理大歌,以勸教戒世為主,注重歌詞內容的表述,多以稱頌或諷刺為主,教化人心。

嘎吉:又叫敘事大歌,歌詞較長,歌者要有驚人的記憶和豐富的表情,展開故事情節和人物對話,音樂旋律舒緩、低沉而憂傷。

侗族大歌隨著時代的發展,影響力也越來越大:

1959年10月,黎平縣侗族民間合唱團進京演出,侗族大歌開始向外傳播,引起強烈的反響。

1986年10月,侗族大歌被邀請赴法國巴黎,參加秋季藝術節活動,受到熱烈歡迎。

1994年,黎平縣侗族大歌登上春晚

2016 年年初,尚雯婕在貴州和河北衛視合辦的《讓世界聽見中華好民歌》裡,又一次把侗族大歌帶上了舞臺。

2017年,黎平縣10288名歌手合唱侗族大歌刷新吉尼斯紀錄

......

目前為止,侗族大歌已經在法國、義大利、新加坡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有了蹤跡,且還在大步向前發展。

侗族大歌聲部多,曲式結構複雜,但演唱的時候,居然不用配器和指揮,表演人員憑藉嚴格的訓練和默契,可以一氣呵成,動聽又震撼。

侗族大歌不只是一種音樂藝術,也是侗族的社會結構、婚戀關係、文化傳承和精神生活的載體。

它帶我們了解侗族教育理念、婚姻關係、社會變遷、倫理思想等重要文化和習俗。

如果你也想要了解侗族文化,那就快去貴州旅遊,親自去貴州親自聽一聽聽侗族大歌吧~

相關焦點

  • 跟團遊解禁,金桔逸遊「逸小團」預定量暴增
    7月14日晚上,文化和旅遊部辦公廳發布了《關於推進旅遊企業擴大復工復業有關事項的通知》,各省(區、市)文化和旅遊行政部門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經當地省(區、市)黨委、政府同意後,可恢復旅行社及在線旅遊企業經營跨省(區、市)團隊旅遊及「機票 酒店」業務。
  • 沒有文字的民族靠什麼傳承文化?達斡爾姑娘回鄉創業兩全其美【扶貧...
    ,四年前回到家鄉創業,她將達斡爾民族文化發揚光大的夢想正在逐步實現。 達斡爾族沒有文字,只能靠口述來傳承歷史。史學家認為達斡爾族屬契丹的後裔。即使沒有自己的文字,達斡爾族人民依然世世代代努力傳承民族文化。孟亮就是現在的達斡爾民族文化傳承者。
  • 門巴族女代表:傳承民族文化,重拾「鄉音」
    門巴族有自己的語言,但沒有文字。 「上小學以前,家裡的對話,全部使用的是門巴語。」但隨著白瑪曲珍走出族人生活的家園,離開墨脫到市裡念小學,去內地讀大學,「鄉音」漸漸被遺忘。 「能聽懂卻很難開口說」成了白瑪曲珍及和她一樣走出墨脫的門巴族朋友們,與父母溝通時最大的問題。 「加強傳承保護『鄉音』,讓我們無論身處何地,都能保留一份鄉土的情懷。」白瑪曲珍說。
  • 楚雄彝繡:傳承千年的文化記憶
    彝繡即彝族刺繡,流傳於我國西南彝族地區,是彝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表述和載體,也是中國傳統民族民間工藝的重要組成部分。有那麼一句話形容彝家姑娘:「一學剪,二學裁,三學繡花縫布鞋。」彝家少女很小的時候就會跟著長輩們學習刺繡技藝,尤其是出嫁時穿的新娘裝一般都是一針一線自己親手縫製。
  • 山西農耕文化:千年文明的守望與傳承
    在山西不僅可以看山看水看廟、看大宅大院,還可以看古色古香散發著濃鬱書香味的小鎮、保留千年農耕文化的鄉村。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穩步推進,留住鄉愁情懷,守望心靈家園,成為社會共識和時代呼聲。因而,我們更應該深入挖掘農耕文化的根與魂,深刻闡釋其時代賦予的精神文化價值。
  • 有利於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內蒙古師範大學部分教師就...
    民族學人類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敖其說:「一方面,新政策能夠逐漸提升少數民族學生對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學習使用水平。從研究的角度來講,我現在主要從事民俗學、民族學研究,蒙古族的民俗文化博大精深,但在目前大多數蒙古族同胞都在用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傳播。
  • 金桔逸遊人文:這項頭頂上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會消失嗎?
    澳大利亞人類學家格迪斯在他的著作《山地的移民》中,曾提出過一個論斷:「世界上有兩個苦難深重而又頑強不屈的民族,他們就是中國的苗人和分布於世界各地的猶太人」。銀匠曾經是苗寨最受尊敬的職業,銀飾鍛製作為苗族民間獨有的技藝,通常在家庭內部世代傳承。湘西銀飾鍛制技術以其複雜的工藝,豐富的內涵文化,獨特的雕刻設計,入選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富迪阿貴丨傳承千年黑茶文化,將健康送到萬千人家
    君不見安化黑茶萬裡揚,茶馬古道袂雲忙;  君不見八木春茶味甘霖,餅如玉盤磚成茗;  琴棋書畫詩酒茶,金花開在七星灶;  人生得意把瓷淨,高朋常聚茗茶待;  搖椅擺桌且為樂,笑開暢飲五百杯;  千兩餅,天尖貢,將敬茶,君莫停,  ——《將進茶》
  • 甘肅簡牘博物館:傳承千年文化,「簡」述中國故事
    甘肅簡牘博物館:傳承千年文化,「簡」述中國故事 01 甘肅簡牘的前世今生 在紙張面世之前,竹木簡牘是中華文化最重要的文字載體,它記載了兩千多年前古人的書信往來、政治外交、商貿軍事以及書法藝術,是中華文化一脈相傳的重要見證。 甘肅是中國簡牘大省,河西走廊乃漢簡之都。
  • 普洱:乜首早——傳承千年文化盛典的哈尼族節日
    哈尼族作為一個沒有傳統文字的民族來說,其民族文化的核心是通過各種節日、民俗,特別是祭祀活動傳承下來的。哪怕是最簡單的一次祭祀活動都涉及到民族的宗教、心理、習俗等,更何況在新舊年首交替的日子裡進行的祭祀,所展現的不僅有宗教、心理、習俗,更有民族的歷史、遷徙、倫理、農耕技藝、人物傳奇等內容,故此,把拍攝的核心集中在了各種祭祀活動的實錄上,用鏡頭記錄一個民族鮮活的文化遺產。
  • 四點半學堂|經典浸潤心靈,誦讀傳承文化
    雅言傳承文明,經典浸潤人生。傳承國學精神,學習古人先賢優秀的品質,讓中華美德深入骨髓,民族精神薪火相傳。誦讀是說走就走的旅行,讓文字牽著思想奔跑,漫捲詩書如春風拂面,淺頌低吟幾度春秋。一篇篇詩文,一聲聲情意,千古美文,源遠流長。
  • 楹聯文化的入門與傳承(序)
    ■龔奎林楹聯雖是文字的整合,但卻是通過藝術與儀式的敘事表達和符號表意系統,詮釋自我與他者、自我與社會、自我與世界的意義,傳達、鞏固及傳承人類生活過程中建構起來的美好價值觀和願景。可以說,楹聯是中華民族「獨門」的文化現象,全世界只有中國「獨有」的一門藝術;其他非漢字使用的民族、國家不曾聽說有對聯這種文學存在。
  • ...雲上昆明民族時裝周】指尖上的千年彝繡技藝:傳承中保護 創新中...
    指尖上的千年彝繡技藝 受訪者供圖 12月18日至20日,絲路雲裳·雲上昆明民族時裝周將在昆明新迎新城和公園1903兩個會場同期舉辦。
  • 巴特爾:學習使用好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各民族的共同責任
    一、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我國各民族共同傳承和發展的寶貴財富馬克思認為,「語言本身是一定共同體的產物」,有其自身發展的規律,同樣從另一方面說,「語言本身就是這個共同體的存在」。數千年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發展、中華民族共同體從自在走向自覺,都離不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 傳承數千年的豐年祭禮,即將到來……
    歷史博大悠遠的文明古國,期待豐收、慶賀豐收逐步成為我們的民族特色文化、源遠流長,而豐年祭禮也成為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晉葛洪《抱樸子·廣譬》有云:「而凡夫朝為蜩翼之善,夕望丘陵之益,猶立植黍稷,坐索於豐收也」。可見,從古到今,歷朝歷代,各個民族,慶賀豐收、豐年祭禮都成為其歷史浸潤的一種精髓文化。
  • 傳承民族文化 弘揚國樂雅韻 「珠江大同國樂2018新年音樂會」即將...
    原標題:傳承民族文化 弘揚國樂雅韻 「珠江大同國樂2018新年音樂會」即將奏響華龍網12月28日20時29分訊(記者張義)傳承民族音樂文化,弘揚國樂雅韻。12月28日,「珠江大同國樂2018新年音樂會」將在重慶大劇院奏響。《慶典序曲》《彩雲追月》《茶馬古道行》等多首經典曲目將共邀山城市民享受國樂之美。
  • 西雙版納州拉祜族學會:傳承民族文化 促進民族團結
    提出今後要廣泛宣傳拉祜族文化,增強拉祜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搶救、保護力度,堅定拉祜族文化自信、民族自信,促進拉祜族文化健康、繁榮發展;開展形式多樣的研討活動,拓寬文化傳播渠道,提高拉祜族學術研究水平。來自州直機關、企事業單位、景洪、勐海、勐臘拉祜族會員代表與州傣學會、州哈尼族學會、州瑤族學會負責人及拉祜族有關人士參加會議。
  • 彰顯民族魅力,傳承民族文化——塔河鄂校舉行民族文化校本課程大賽
    為進一步鞏固民族教育成果,弘揚鄂倫春民族文化,塔河縣鄂倫春民族中心學校於2020年11月17日至12月1日,舉辦了第七屆民族文化校本課程大賽。比賽為期兩周,其中包括鄂倫春民族語言、鄂倫春民族歌曲、鄂倫春民族故事、鄂倫春民族樺樹皮手工藝共計四項比賽。
  • 傳承弘揚民族文化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傳承弘揚民族文化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2020年樂東黎族自治縣黎語黎歌傳承培訓班圓滿結束為貫徹落實《海南省貫徹落實〈關於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意見〉的實施方案》,傳承和弘揚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助力推進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
  • 傳承民族文化 唱響經典童謠
    傳承民族文化 唱響經典童謠 ——上長街幼兒園開展童謠師徒結對教學技能大比拼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