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民亦勞止,汔可小康」,小康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追求美好生活的樸素心願,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懷著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朝著這一歷史目標,江蘇人民砥礪前行,一路奮進。
扶貧徵途,一個也不能掉隊;小康路上,一個也都不能少。脫貧攻堅是全面小康的必經之路,也是檢驗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質量和成色。連日來,我們推出「強國小康路」專欄,聚焦江蘇重點幫扶脫貧攻堅奔小康的生動實踐,展現江蘇人民建設幸福生活的動力和活力。
新華網南京7月30日電(虞啟忠)眼下,脫貧攻堅到了最後階段。連雲港灌雲縣地處江蘇北部,經濟相對欠發達,曾經是江蘇12個省級重點幫扶縣之一。「十三五」以來,灌雲縣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及省市扶貧開發工作相關精神,在江蘇省委駐灌雲工作隊及後方單位的傾力幫扶下,大力推進實施脫貧致富奔小康工程,緊盯低收入人口脫貧和經濟薄弱村轉化兩大目標發起總攻。按照家庭人均年收入6000元、經濟薄弱村集體年經營性收入18萬元的省定標準,截至2019年9月底,全縣9.79萬名低收入人口已經全部脫貧;11月底50個省定經濟薄弱村集體年經營性收入全部超過20萬元,完成新「八有」建設,圓滿完成「十三五」扶貧開發工作任務。
堅持「就業+產業+兜底」一體化發展理念,小康路上,灌雲縣人民用數據樹立了決心和信心。
殘障青年「小馬哥」的「幸福密碼」
走進灌雲縣同興鎮灌雲臺宏服飾有限公司的扶貧車間,縫紉機的工作聲不絕於耳,工人們正戴著口罩不停地趕著訂單。聾啞人馬成柱熟練的將一件件成品運動服打包、入庫。
「小馬今年37歲,老婆也是聾啞人,成家後兩個兒子相繼出生。因為夫妻倆沒有太多文化,語言溝通又有難度,所以他們不能像常人一樣出遠門打工掙錢,家庭負擔很重,是建檔立卡貧困戶。」灌雲臺宏服飾有限公司總經理廖東榮說,自從2018年灌雲臺宏服飾有限公司落戶灌雲縣同興鎮,馬成柱夫妻倆就一起到扶貧車間上班。
廖東榮也是灌雲縣人,原本在廣州、蘇州等地開辦服裝加工廠,後來因為老人和孩子需要照顧,她便和丈夫一起回家鄉創業。「公司長期接上海總公司訂單,以做出口歐美國家的運動服、瑜伽服為主,訂單不缺,產能卻受限制,剛好看到同興鎮建設扶貧車間,標準的廠房、完善的服務和配套,所以一期拿下三千多平方米搞生產。」企業落戶生產,解決了本鎮乃至周邊鄉鎮勞動力外出務工的困擾,也解決了婦女因孩子老人不能外出上班的麻煩。
忙碌的扶貧車間
「雖然他是聾啞人,但年輕、好學,又肯吃苦,人又熱心,所以大家都喜歡叫他『小馬哥』。」 廖東榮說,「小馬哥」很勤快,每天第一個來最後一個走,現在每月工資6000元左右,老婆每月也有4000多元的收入,「他說兩個孩子要撫養,兩位老人60多歲還在家種地,所以他們夫妻倆要趁年輕多幹點,加油賺錢。」據了解,灌雲臺宏服飾公司目前擁有優秀縫製職員近百人,錄用了十多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員工。
扶貧車間,讓低收入群眾在家門口敲開了就業致富門。
「建設扶貧車間,就是為了讓村民能夠在家門口就業,貧困群眾尤其是老年群體不用顛沛流離,也可以擁有固定的收入來源。」灌雲縣政府扶貧辦副主任邱伏兵說,這一典型做法已經在全縣其他各鄉鎮推廣,為灌雲脫貧致富奔小康提供了可借鑑、可複製的樣板。目前,灌雲縣已建成34個扶貧車間,吸引了一批像廖東榮這樣返鄉創業的經營戶和招商來的外地企業進駐,就近吸納低收入戶就業696人。扶貧辦每年開展低收入家庭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提升就業能力,四年培訓低收入家庭勞動力1224人,獲得人社部門頒發技能證書的796人,獲證人員轉移就業率97%以上,真正發揮了「培訓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戶」的作用。2019年底,全縣通過就業創業實現增收脫貧的低收入人口15982人。
當我們走出灌雲臺宏服飾有限公司扶貧車間時,「小馬哥」突然興奮地跑過來攔住我們,他用指尖飛快的在手機上打下一串文字遞給我們看。「雖然我們夫妻都是聾啞人,但萬幸的是,我們的兩個小傢伙都是健康的。老闆很好,給了我們在家門口上班的機會,還能兼顧孩子和老人,我們一家都很感激她!有了這個扶貧車間,有了廖老闆,我們全家有了奔頭,我們不怕苦,多掙錢!」通過手機打字,「小馬哥」說出了埋藏在他心底的「幸福秘密」。他衝著老闆廖東榮豎起大拇指,臉上洋溢著燦爛、滿足的笑容。
一條蟲子「吃」出了10億元富民大產業
富民、富村,根本在產業。產業扶貧能激發內生動力 ,促進穩定脫貧。近年來,灌雲特色產業扶貧的腳步,走的穩,走的實,產業規模和效益不斷放大。
豆丹,灌雲產業扶貧的特色之一。這條曾經危害大豆的「害蟲」,在勤勞、智慧的灌雲人手中變「害」為「寶」,「一條蟲」變成「一條龍」,2019年全年豆丹產業交易額近10億元,成了當地農民脫貧奔富的大產業。
豆丹文化產業園養殖區的遊人
「看,這裡有一條!還有這裡,這裡!哇!它居然一動不動,還蠻可愛呢!」在灌雲縣侍莊街道侍圩村豆丹文化產業園豆丹養殖大棚裡,幾個「90後」的姑娘小夥新奇地翻開大豆葉尋找豆丹,不時拿出手機拍攝,商量著配啥音樂發抖音,對這些肉呼呼的大青蟲沒有絲毫懼怕。
「白天是它們睡眠時間,它們晚上才開動利齒享受新鮮大豆葉呢!」豆丹養殖大戶孫步梅介紹說,豆丹,即豆天蛾的幼蟲,以吃大豆葉為生,可謂是大豆的天敵,典型的農田 「害蟲」。
「這些蟲子對環境和食物挑剔的很,有一點點農藥,立馬死給你看!把新鮮的大豆葉摘下來給它吃,寧願餓死!如果給它吃轉基因大豆葉,直接絕食而亡!」孫步梅說,豆丹雖是害蟲,但其肉漿卻無毒無害,是一種可以食用的高蛋白食物。起初,當地農戶為了除害,將豆田裡的豆丹捉出來,燒成土菜,此後,豆丹逐漸走出農村,成為各大餐館常備菜品。
「豆丹受熱捧後價格一路攀升,4月中旬剛上市時價格高達900元一斤。」孫步梅說,作為「國內少有、蘇北僅有、灌雲特有」的美味珍品,這道昔日的田間土菜,已經成為很多普通人家吃不起的「高價菜」。
伴隨著豆丹市場價值不斷被挖掘,村民們發現,種大豆一畝收成不過千元,而養殖豆丹的價格則遠超大豆,一畝大豆田所養的豆丹,收入可超過萬元。「種豆不為得豆,而為豆丹」,豆丹致富鑰匙就此被當地人找到。
「目前以餐飲帶動,灌雲豆丹已經形成了養殖、銷售、加工一體的產業鏈,帶動了數萬人就業,小豆丹成了富民大產業。」侍圩村村支書侍軍說,侍圩村是省定經濟薄弱村, 2017年村委會利用省財政撥付的290萬元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資金開始建設豆丹文化產業園,從村民手中流轉了900畝土地,引進股份合作公司大面積養殖豆丹。「整個項目實施採取『支部+合作社+公司+農戶』形式,侍圩村土地合作社和連雲港閒田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為實施主體,農民採用土地入股,同時吸收社會資金入股,村集體在合作社中持有主體股份,確保村集體與群眾雙贏共富。流轉土地的租金增加了低收入農戶的收入,產業園用工優先使用低收入戶,不但解決了建檔立卡戶脫貧問題,還有幾個建檔立卡戶脫貧後加入了豆丹養殖行列。」
灌雲豆丹已經獲得中國地理標識產品,養殖技術更是有了「灌雲標準」,這深深吸引了縣內外的養殖戶。隨著豆丹營養價值不斷被發掘和養殖技術不斷進步,灌雲也成為豆丹仔最大輸出地,帶動海南、山東、安徽等省和江蘇省內的泰州、鹽城、徐州等地的豆丹養殖。
圍繞一條小蟲,灌雲縣打造起一條龍產業鏈。由灌雲縣農業部門提供的一份數據表明,近年來,灌雲縣規模以上養殖戶都超過300戶。今年全縣養殖面積約20000畝,其中,大小弓棚、日光溫室等設施養殖(人工)面積、露天養殖各7000畝,縣境外養殖面積6000畝,總面積比往年擴大30%左右。
藉助產業扶貧,灌雲省定經濟薄弱村在脫貧奔富的道路上實現了彎道超車甚至換道超車,後發先至。
灌雲縣南崗鎮崗東村位於江蘇省灌雲縣的西南部,人多地少,作為省定經濟薄弱村,崗東村2017年末集體經濟幾乎為零,全村718戶3759人,年人均收入僅10500元;建檔立卡貧困戶171戶441人,年人均收入不足4000元。
2018年4月,江蘇省委駐灌雲幫扶工作隊進駐崗東村。扶貧工作隊突出精準扶貧導向,直接瞄準「增收」和「產業」,著力構建「公司+村集體+農戶」利益聯結機制,因地制宜推動特色農產品種植和深加工。在此基礎上通過建立品牌、拓展網際網路經濟,不斷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和市場銷路,形成了「市場+龍頭企業+合作組織+農戶+基地」的「崗東模式」,走出了一條村集體經濟與群眾增收致富齊發展的產業發展新路子。
截止到2019年底,崗東村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7年的10500元增長到2019年的15800元,增加了50%;村集體收入2019年達到了115萬元,增長了2200%;2017年底的171戶建檔立卡戶目前已經全部脫貧,年人均收入已經超過6500元。
特色產業扶貧的另一典型案例是,在江蘇省委駐灌雲幫扶工作隊大力支持和幫扶下,蘆蒿產業在灌雲縣得到了穩步發展。目前,灌雲縣蘆蒿種植面積3.5萬畝,主要分布在南崗等鄉鎮,年產蘆蒿8萬噸、產值4.5億元,畝均效益9000元左右。蘆蒿產業已經成為灌雲縣的蔬菜主導產業,為全國最大的冬季蘆蒿生產基地。全縣蘆蒿種植農戶達5000餘戶,從業人員近1.5萬人,人均收入2萬餘元,戶均8萬元左右,帶動4000餘戶低收入農民實現脫貧。蘆蒿種植收入佔當地農民收入的60%,成為低收入農戶脫貧增收的主要途徑。目前灌雲蘆蒿已經進入南京、上海、蘇州、常州、武漢、合肥等南方大中城市。
從小鄉村到大都市,灌雲特色產業扶貧的實踐和成果不斷豐富,產業脫貧致富的好聲音、好故事不斷傳來。
侍莊成為「百村示範、千村整治」先進典型
「防貧有兜底,鄉村變美麗,奔小康,我們底氣更足了!」
「這是給您打款的憑據,您安心養病,我們會經常隨訪您。」灌雲縣太平洋保險公司調查員王春雨在下車鎮林莊村一個農戶家中,將防貧保賠付的打款流水記錄送到了村民徐某手中。
林莊村建檔立卡村民徐某離婚後一家4口人,13歲的兒子和兩位60歲以上的老人生活主要靠徐某在當地工地幹活收入維持。2020年5月,13歲的孩子突然被查出白血病,短短幾個月內各種醫療報銷後自費金額達88200.54元,加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工地遲遲沒有開工,這對原本就困難的家庭無疑是雪上加霜。接到線索後,灌雲防貧保辦公室立馬啟動防貧救助。經過嚴格審核、審批,在完成農村大病保險報銷外,防貧保辦公室將30600.27元救助資金很快就打到了徐某的帳號中。
目前,灌雲縣所有低收入戶都已經脫貧摘帽。隨著脫貧攻堅接近尾聲,防返貧成為扶貧工作必須面對的一道難題。為防止脫貧戶因災、因病、因學再返貧,2020年1月1日開始,灌雲縣扶貧辦和太平洋保險公司合作,設立「防貧保」專項保險科目。利用縣財政專項兜底資金,對全縣8.3萬名貧困人口進行防貧保險。為此,灌雲縣還專門成立防貧保領導小組,有專門辦公室完善政策、細化操作,扶貧辦和太平洋保險公司都有專員對接,確保該項目做實,應保盡保,應賠盡賠。
像王春雨一樣的防貧保專員,太平洋保險公司有七八個。他們每天從醫保處調取大數據,對照是不是建檔戶,然後再下鄉進村入戶調查,通過「四看一核一評」流程,再嚴格公示,申報發放。「公司每天都要對我們工作進行考勤考核,每周都要上報統計報表,確保全覆蓋不遺漏,全流程都由我們保險專員和有關部門對接,雖然辛苦,但能為這些建檔立卡戶在農村合作醫療報銷後再增加一道保障,防止他們返貧,這樣做還是有意義的。」王春雨說。據介紹,截至目前,已經核實賠付6例,總金額5.5萬多元。
除了防貧保,灌雲縣還有很多「硬招」築牢防止返貧保護牆。
據灌雲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茆慶富介紹,「十三五」期間,除了嚴格落實國家、省、市出臺的教育扶貧、健康扶貧、住房保障,以及扶貧小額信貸、職工技能培訓等政策外,灌雲縣還創新出臺教育救助,對低收入家庭孩子新升入高中(中專、中職)、大專、本科學校學習的,分別一次性給予1000元、2000元、3000元救助,四年救助1996人,發放救助金352.3萬元。健康救助,全縣低收入人口參加城鄉基本醫療保險個人承擔部分由財政全額兜底,四年共撥付兜底資金6246.43萬元。「事實孤兒」生活費救助,對義務教育階段學習的農村「事實孤兒」每年給予1000元生活救助,四年救助1593人次,發放救助金159.3萬元。對全縣低收入戶住房情況進行普查,對確定為危房的,應改盡改,低四年共完成2283戶建檔立卡低收入戶危房改造,收入戶住房安全問題得到基本解決。
灌雲縣還組建精準防貧工作辦公室,分類設置精準防貧辦法,建立近貧預警、驟貧處置、脫貧保穩的精準防貧機制。按照9000元標準設置防貧預警線,對低於預警線的農戶納入重點監測範圍,實施定向跟蹤。同時設置防貧保障線,對人均年收入低於7000元的人群,納入防貧範圍,給予醫療特別救助、教育特別救助、災害特別救助等幫扶舉措,同時常設「精準防貧保險」,築牢防貧「保護牆」,確保高質量脫貧,杜絕返貧現象發生。
低收入人口脫貧和經濟薄弱村的轉化之下,各類民生幫扶項目紛紛落地,讓灌雲城鄉活力滿滿。整體規劃、整體推進,通過實施一系列重點項目,鄉鎮村基礎設施不斷完善,2016年以來,全縣新建和改擴建農村公路595公裡,農村交通路網特別是經濟薄弱村的鄉村道路顯著改善。四年來,新、擴、改建村級綜合服務中心269個,農村廁所革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校安工程和公共醫療衛生體系建設持續推進。大力發展特色農業、農產品加工業、農產品物流業和生態旅遊業,推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合力逐步顯現。
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的「四好」畫卷,在灌雲縣越來越濃墨重彩。
「前些年農村的『空心化』現象很嚴重,年輕人願意回來的很少。近年來,大學生、農民工、農民企業家等有知識、有見識、懂經營的人才回流農村,正匯聚成助推鄉村振興和決勝全面小康的重要力量。」灌雲縣政府扶貧辦副主任邱伏兵說,「只要肯奮鬥,日子一定越過越好。村民們不光腰包鼓了,更重要的是思想解放了,村裡優勢找準了,產業發展找對了。奔小康,我們底氣更足了!」
相關連結:
泗洪:創新施策 照亮百姓小康路 | 強國小康路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