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美食故事多!本土作家許曉春聊閩南飲食文化

2020-12-16 醒獅評論

近日,廈門美食作家許曉春攜自己的作品《廈門飲食文化》來到外圖廈門書城,從凝聚了幾代廈門人甚至海外華人鄉愁的餐飲「老字號」,談到廈門餐飲的四大名片及其閩南風味特色,並結合現場展示的餡餅、馬蹄酥、豬腰餅、魚皮花生、蛋花酥等本地特色茶配,與讀者分享廈門美食背後的歷史、地域文化內涵。

改革開放初期 兩大餐館成頭牌

許曉春說,在改革開放初期,廈門餐飲業的一時瑜亮、兩大頭牌當屬綠島和新南軒。「兩家餐館相隔不遠,一到晚上,兩家辦桌的人各鳴鞭炮,誰家更響,通常辦桌排場更大。而這兩家『頭牌』自然也是各擅其長,暗暗較勁。」

綠島當年的招牌菜,起名也頗有講究,如「綠島百花脯」「糧食豐收雞(糯米雞球)」「沙茶棋鬥鴨」「海南燒肝(綠島燒肝)」等,還有一些小吃名點和西餐、西餅點心,西餐套餐更是當時時髦的代名詞。酸梅湯、綠豆湯、麵包,想買的人太多,必須限量供應,買個麵包經常要排長隊或「走後門」。

「新南軒」的品牌可追溯到1911年水仙宮碼頭的南軒酒樓和20世紀30年代思明南路的「新南軒」。新中國成立後,新南軒擴大到10間店面、4層樓的餐廳;改革開放期間,不斷改造裝修,面貌煥然一新,樓下賣傳統名點、名小吃,樓上有單間和雅座,可以辦宴席。百年傳承的名菜名點有上百種:「八寶芙蓉蟳」「蝴蝶肚尖」「狀元拜塔」「西湖腰」等,不僅好吃,連名字也好聽。

民國時期,閩菜老師傅對廈門菜餚的傳承貢獻很大。來自福州聚春園酒樓的胡西莊大師,20世紀20年代來到南軒酒樓當廚師。他在1922-1945年間寫了三本菜譜,記錄了1000多道閩菜經典菜餚,提到佛跳牆、一品鈷,還有一些全國各地甚至歐美、東南亞的特色美食做法,十分珍貴,可謂閩菜的「清明上河圖」。

民國文人雅士也愛廈門美食

許曉春還講述了魯迅、林語堂、豐子愷、鬱達夫、郭沫若、趙樸初等民國文人雅士與廈門美食的故事。

1926年9月初,魯迅抵達廈大,直到1927年1月中旬離開。在廈門的130多天裡,他在寫給許廣平及友人的書信裡時常提及廈門美食,是個不折不扣的「吃貨」。魯迅在廈門吃過的餐館主要有閩菜館、素菜館。例如,魯迅多次應邀到南普陀寺會友、參加活動,他幾乎每月必去南普陀吃一頓素齋,一共去過五次。當時一些著名的閩菜館也曾在魯迅的筆下出現過,被他評價為「飲饌頗佳」。他曾體驗過具有廈門特色的宴席格局:「這裡的酒席,是先上甜菜,中間鹹菜,末後又上一碗甜菜,聽說這是廈門特別習慣,福州即不然。」

此外,作為地道的閩南人,林語堂經常請同事朋友品嘗夫人廖翠鳳做的美食;郭沫若、趙樸初與南普陀素菜亦有許多淵源。

廈門飲食文化具有「海絲風情」

作為「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支點城市的廈門,在中西交融中形成了獨特的「海絲風情」。經過這些年的研究,許曉春發現,廈門、閩南飲食文化史,可以說是海上絲綢之路發展史的一個生動橫截面。

如16世紀中葉古月港興起,閩南先民漂洋過海下南洋勇敢拼搏,同時也把閩南特色美食和手藝帶到了遙遠的海外。經由海上絲綢之路的交流,許多中國原本不產的食材逐漸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常食,比如番薯、玉米、馬鈴薯、花生(小粒種)、辣椒、咖喱、沙茶。

各地飲食在交流融匯的基礎上形成了各具風味的菜系,閩南菜亦然。古往今來,中外商賈和海外華僑華人從海外引進的食品和獨特飲食習俗、烹飪方式,豐富了閩南菜餚的飲食結構,使之具有中西交融、包容開放的特色,遠至1908年美國海軍艦隊訪廈清廷的宴請菜單,近至2017年金磚廈門會晤期間國宴上的閩南特色菜、2019年外交部推介福建冷餐會菜單等都可以作為佐證。(文/廈門日報記者 張覺尹 圖/受訪者提供)

相關焦點

  • 廈門本土樂團活力開唱 演繹多元閩南歌曲
    本土樂團活力開唱 演繹多元閩南歌曲海西晨報訊(記者 陳佩珊)12月19日晚,第十四屆閩南語原創歌曲歌手大賽樂團季首場路演在嘉禾良庫文化創意園舉行,12支廈門本土樂團活力開唱。從樂團使用的樂器就可以窺見一斑,這些樂器中不僅有一般樂隊中常用的電吉他、貝斯,還有閩南傳統樂器,如南琶、洞簫等。傳統與現代的結合,閩南歌在這些樂團的演繹中更多元、更多彩。 記者了解到,本次大賽邀約來自閩南地區的具有創作能力的閩南歌樂隊前來參賽。其中也有來自臺灣地區的樂手。本次大賽為兩岸音樂人的創作交流搭建了平臺,讓兩岸音樂人用同樣的鄉音來展示閩南歌的魅力。
  • 廈門中秋習俗有哪些 中秋節傳統習俗風俗及由來介紹
    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當地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而在閩南地區,過中秋也有著獨特的風俗。  日前,記者採訪了閩南文化專家,帶您走近「古早味」的廈門中秋。拜月聽香:「求解」心事祈求好運  廈門市作家協會會員、廈門閩南文化研究會會員許曉春說,廈門人歷來十分重視中秋節,而且習俗頗有地方特色,其中就有「拜月」「聽香」。
  • 許雋姝-鄧小忠鋼琴音樂直播「南強興鷺」弘揚閩南文化
    2020年12月17日下午14:30求是雜誌主管的圓點直播福建頻道鄧小忠直播間,展示一場鋼琴家庭音樂會和閩南文化答嘴鼓、閩南俗語的特殊音樂直播帶貨,創新廈門民盟社服委的社會服務工作新模式,用音樂演繹好中國故事、創新廈大校友「南強興鷺」ﻪ文化自信和扶農助創話題,講好廈門文藝之家的故事。
  • 三水7位本土作家新書同日推出
    記者在現場了解到,此次7位本土作家的新作分別是梁德榮的《北江故事》、何恩鴻的《半江煙雨》、林宏生的《牆外開花牆內香》、楊洋的《二叔心痛》、譚旭日的《白坭味道》、羅贈輝的《劉項原來不讀書》和聶文戰的《風雅時光》。
  • 多彩的閩南文化:鬥陣來學閩南語
    閩南文化係指生活在福建南部地區的人(主要是閩南人)共同創造並一代代傳承發展與創新的地區性文化。閩南地區從西晉末年開始開發,在隨後的幾百年間,中原文化、百越文化、異國文化在這裡相互滲透、融合,孕育了包容多元文化的閩南文化。
  • 蜻蜓FM「閩南文化音頻內容製作中心」落地廈門
    12月3日,「2020短視頻大會」於廈門舉辦,作為國內在線音頻的頭部品牌,蜻蜓FM受邀參與了這場智能視聽產業的盛會。大會上,蜻蜓FM現場籤約,將在廈門打造「閩南文化音頻內容製作中心」。
  • 會跑的「閩南傳奇秀」期待再綻放 廈門老院子景區邀您感受閩南文化...
    昨日,華夏文旅集團(廈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曲俊濤充滿信心地說。  據介紹,國家4A級景區·廈門老院子景區是華夏文旅集團在集美打造的一部文化旅遊巨作,這個景區主要包括三個景點,有老院子民俗文化風情園、會跑的實景演藝「閩南傳奇秀」以及企鵝網紅世界。目前景區的民俗文化風情園和企鵝網紅世界照常對外開放。
  • 閩南的建築文化
    建築布局體現  尊老愛幼思想  記者:閩南建築雖受多樣性文化的影響,但更多展現的是本土文化,特別是受中原漢族文化的影響很深。您可以介紹一下閩南建築的起源及其特徵嗎?  黃:泉州有著很悠久的歷史,早在晉代、三國時期就有許多北方的移民大舉南遷來到閩越,當時的泉州還是一個閩越族居地。
  • 從廈門到金門,閩南、僑鄉、戰地文化盡在10公裡之外!
    是著名的僑鄉和閩南文化的發源地,中外文化在這裡交融並蓄,而形成了開放包容的性格和海納百川的氣度。2017年7月8日,有著萬國建築博物館之稱的鼓浪嶼,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為這座海濱城市增光添彩;2017年9月3-5日,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九次會晤,相聚美麗廈門,留下了新的佳話。這座山海之城,既有大把的老歲月,更有遍地的新時尚,適合漫步,適合時光倒著走。
  • 見證城市發展《築夢者——廈門百姓故事》出版發行
    在眾多文學體裁中,報告文學是作家展示才華、感悟時代、抒發心聲的一方舞臺。今年是廈門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廈門文學院圍繞這一主題邀請作家展開文學創作,以期讓文學參與見證廈門這座城市的發展。經過兩年時間的精心策劃籌備,《築夢者——廈門百姓故事》(以下簡稱《築夢者》)於日前正式與讀者見面。
  • 又多了一個讓你打卡廈門的理由,這裡隱藏著廈門80%極致美景!
    處處洋溢著南洋風情 還富有人文氣息 又多了個一個愛上廈門的理由 紅瓦飛簷,中西合璧的嘉庚建築風格,閩南式屋頂與西洋式屋身的巧妙結合,獨特的閩南僑鄉風情,光影在這裡重疊,屋簷上留有歲月的故事。
  • 「臺灣滷肉飯」和「港式茶點」廈門的港臺美食之爭究竟誰贏了?
    廈門屬於閩南地區,是福建省最為重要的一塊金字招牌。作為經濟特區,在大量引資與經濟交流中形成了相當獨特的飲食文化。遊走於廈門街頭,除了相當具有客家風格的古早味之外,那就是三步一家,五步一店的港臺餐廳了。類臺灣街很多人都以為臺灣飲食文化的入駐是對廈門飲食文化的侵蝕,其實這是錯誤的,臺灣飲食的紮根恰巧是一種歸宗返祖,追本溯源。
  • 廈門的閩南文化很豐富,雖然沒這麼美,但很多人喜歡!
    導讀:廈門的閩南文化很豐富,雖然沒這麼美,但很多人喜歡!廈門在沒有去之前,一直都聽別人說這是座漂亮、整潔的海濱城市,大熊一直都很納悶,為何廈門會那麼出名,甚至對於廈門也有很高的希許,但是來到廈門後,才發現廈門和我接觸到的東西是存在很大差異的,首先廈門的老城區,看起來有些破敗,而且也很難談得上整潔,知道後來大熊坐車經過廈門大橋後,隔著一定的距離都能夠看見集美學村,這裡的建築十分的恢弘和別致,只是遠遠地看上去就能夠讓人覺得很有氣質,然後不自覺的發出感嘆
  • 臺灣美食電視節目主持人 回廈門尋找「源頭的味道」
    當柯俊年談起思明區美食及文化時說道。  受思明區商務局的邀請,臺灣知名美食電視節目主持人、《康熙來了》座上客柯俊年即將來廈,參加思明區商務局和廈門晚報社聯合主辦的2016思明區生活美食節「大咖思明GO」活動,走進傳統街巷品嘗地道小吃,尋覓最佳食材,現場製作美食及分享美食故事。
  • 臺灣音樂人廈門發起閩南語合唱團 盼閩南音樂「生生不息」
    正如他自己在歌中所寫:「我來到廈門有幾年,在阮(閩南語「我」)的心目中這是我第二個故鄉。」  楊慕說,在廈門舉辦了數百場室內外音樂會,寫出這麼多的歌后,他一度覺得自己「任務已經完成」,但在廈門這座「愛唱歌的城市」裡,他希望能由「自己開一個頭」成立合唱團,集合熱愛鄉土文化的力量,讓閩南語歌聲繼續傳唱,讓「閩南鄉音被重新聽見」。
  • 感受廈門魅力!「詩意廈門 五育集美」文化旅遊推介走進成都
    四川在線記者 丁寧「帶你來廈門白鷺洲手牽手,行到鷺江道則擱行到演武大橋,一直行到南普陀......」12月8日下午,2020「詩意廈門 五育集美」文化旅遊推介在成都市雙流區舉行。29個研學單位為集美鰲園、三圈車模基地、正新輪胎博物館等16個景區和13所高校、研究所,打造了基地課程、高校課程、「一帶一路」課程、閩臺課程等300多門研學課程。「集美發展研學旅行,是學村情懷歷史承繼的一種體現,也是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一種嘗試。」
  • 廈門老院子景區的《閩南傳奇》秀,究竟有多震撼?
    朋友送我兩張廈門老院子景區的門票,說裡面有個演藝叫《閩南傳奇》秀,講述我們閩南文化的,還向我保證看了之後一定會覺得值,上周末剛好就時間就去看了看,這不看不知道,一看真的嚇一跳。廈門老院子景區為了讓大家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創意人員精心布局——觀眾席由水面做掩體,各種大件舞美埋在水中內藏玄機,讓你感受恐龍王國、極限跳水、火山爆發、島城大戰、海上鬥匪、水面飛獸、飛龍出水……這樣驚爆眼球的大場面!
  • 廈門零食承包你童年記憶!古早味閩南特色零嘴,是你的心頭好嗎?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廈門美食報導,ID:xmmsbd】,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原文作者聯繫大家好鴨,我張小鹿鴨!今天盤點一下福建、閩南、廈門的特色零食!如果你說不夠特色,那你說得對!榜單不分先後,上榜各憑特色!
  • 英國美食作家扶霞·鄧洛普,如何通過飲食了解中國和中國人?
    她是個英國美食作家,研究中國烹飪和中國飲食文化超過 20 年,出過 5 本相關的書,也給《金融時報》《紐約客》等媒體撰寫文章。因其作品出色,她獲得過 4 次有「飲食世界奧斯卡」之稱的詹姆斯·比爾德烹飪寫作獎(The James Beard Awards)。陳曉卿評價扶霞說:「她有著深厚的新聞專業主義寫作功底,又諳熟中國烹飪的精髓。
  • 【媒體報導】廈門日報:誰才是真正的「廈門老字號」?背後竟有這麼多故事……
    1993年林秋紅女士在海滄創辦了悅賓酒樓,1999年更名為佳味館,專注於閩南漁家菜烹調。其中佳味秘制土龍湯被評為「中國名菜」;海滄佳味土筍凍被評為「中華名小吃」;花雕鮑魚雞曾獲中國美食金鼎獎。如今,佳味館已獲得「福建餐飲名店」、「全國餐飲名店」等稱號。2012年被廈門市商務局等單位評定為「廈門老字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