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吃羊肉的歷史源遠流長,早在4000多年前,中國的先民就馴化了羊,羊成為日常六畜之一。漢代以前羊肉主要用煮,或者用泥裹著烤著吃,加工相對粗糙,調料也很少。漢朝的時候,熱愛美食的人民,想盡辦法烹飪美食,他們有時醃製羊肉,有時熬湯,還能夠晾乾做肉乾,也能切成細條烹飪,甚至用煙燻烘烤等等,羊肉的製作方法日益精湛。
羊肉的「文吃」與「武吃」
唐朝時羊肉作為美食進入的新紀元。一次韋巨源升官作了尚書,請皇帝吃飯。其中有幾種羊肉的美食,今天看來仍然令人驚嘆。比如:通花軟牛腸,這種香腸是用羊骨髓與牛肉攪拌在一起做成。羊皮花絲,即細切的羊肚絲;逡巡醬,即為魚肉羊肉製作的醬,魚羊為鮮;五生盤,即羊、豬、牛、熊、鹿 5 種肉的拼盤;格食,即用羊肉、羊腸拌豆粉煎制而成等等,最誇張的是「昇平炙」,一道菜用三百條羊舌、鹿舌烤熟後拌在一起,即寓意能言善辯,又體現君臣一心。
到了宋朝,羊肉價格變得十分昂貴。由於宋朝疆域較小,大量過去適宜養羊的地區被其他鼎立少數民族政權佔據。羊是軍用物資,羊皮可以製造軍隊的營帳和官兵的衣服。《遼史》中就明確記載,宋遼兩國的邊境貿易中,為了削弱宋軍的軍事力量,遼國嚴格控制羊的出境。西夏政權倒是允許羊賣到宋境,可價格貴的令人乍舌,幾斤茶葉才能換一隻羊。因此,在宋朝一般人是吃不起羊肉的。平江府的羊肉每斤賣到900錢,而冬天的黃河鯉魚每斤不到100錢,一頓普通有酒菜的飯10錢也夠了。因為羊肉太貴,連俸祿低的小官也吃不起。
羊肉的皇家榮耀,上行下效,宋朝的官員也格外看重羊肉。羊肉的吃法雖多,歸納起來是兩大類,一種是「文吃」。這點很符合讀書人的品味,不但要求羊肉要做的好吃,還要有搭配美酒。吃肉的環境雅致,有美好的音樂舞蹈助興;另外一種叫做「武吃」。這種吃飯是對專注與羊肉單純的熱愛,只吃肉,別的都不用。宋朝大臣蒲宗孟一家是武吃的代表。一家人一天要吃十幾隻羊,一年共需四千多隻。
酷愛羊蠍子的蘇東坡
宋朝的大名士蘇軾和羊肉緣分頗深。蘇軾發現杏仁茶和羊肉同煮,滋補身體,口感更佳。羊肉和胡桃合煮,能消除羊肉的羶腥之味。蘇軾在給弟弟蘇轍的信裡記載了和羊肉相關的趣事:惠州市場寥落,商品匱乏,然而每日殺一隻羊。因為蘇軾是被貶斥的罪官,所以不敢與當地權貴爭搶好的羊肉。 於是蘇軾私下囑咐殺羊的人,給他留下一般沒人要的羊脊骨,在這些骨頭之間也有一點羊肉。取回家後,蘇軾先將羊脊骨徹底煮透,再用酒澆在骨頭上,點鹽少許,用火烘烤,等待骨肉微焦,便可食用。
蘇軾終日在羊脊骨間摘剔碎肉,自稱就像吃海鮮蝦蟹的感覺和味道。蘇軾大約三、五日吃一次羊脊骨,並在信中調侃蘇轍,你生活優渥,多年公款吃喝,飽食好羊肉,把牙齒都陷進去了,也碰不到羊骨頭,怎麼能明白這種美味呢?在信末,蘇軾還幽默了一把說,這種吃法是不錯,只是每次自己把骨頭上的肉挑剔光了,圍繞在身邊的幾隻狗都很不開心。
蘇軾吃羊脊骨基本算「武吃」的範疇。蘇軾可能沒想到,他喜歡的羊脊骨,千百年後竟然逐漸興旺發達起來,且有了一個新的名字叫做「羊蠍子」。
據說,清朝康熙年間,一次蒙古奈曼部的王爺打獵回府,突然被一陣奇異的香味所吸引,派人打聽,原來是府裡新來的廚子正在煮羊脊骨。王爺趕緊讓人呈上享用,讚不絕口。因為整條羊脊骨的形狀像是一隻張牙舞爪的蠍子,於是被命名為「羊蠍子」。清代蒙古王公與清朝皇室之間交往頻繁,羊蠍子也傳入宮廷,獲得了康熙帝的讚許,從此羊蠍子被列入皇家御宴。
不久,其他達官顯貴也跟風而進,將羊蠍子添加各種新佐料,改進位作方法,使肉嫩湯鮮更進一步。再往後,羊蠍子逐漸流傳入民間,成為北京城老百姓喜歡的美食。
吃過羊蠍子的人都知道,如果想吃羊蠍子,必定兩手是羊油,且羊脊骨極難啃,吃相很不雅觀。作為普通百姓無所謂,但皇家是最講禮儀的地方,讓皇家人為代表的貴族,當眾不顧儀態的大啃羊骨頭,估計不太靠譜。 其實,羊蠍子真正的流行是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那時物質生活逐漸豐富的中國人,逐漸從吃飽發展到尋求健康,羊蠍子湯含鈣的高優點被發現,於是從北京慢慢興起吃羊蠍子火鍋的熱潮,大街小巷不時能見到各種經營羊蠍子的飯館。
時間進入二十一世紀,這股風潮流傳到中國的大江南北,甚至某些專營羊蠍子火鍋的飯店已經成為全國巨型的連鎖企業。如果蘇軾泉下有知,不知是不是也深感欣慰呢?只是今天羊脊骨的製作方法與古法不同,或許可以用蘇軾的烹飪之法,另開一家「東坡羊蠍子」,告慰先賢。
羊肉的饕餮之法
羊肉在清朝被進一步發揚光大,除了 「羊蠍子」,還有眾多羊肉美食。清末官員陳恆慶在《諫書稀庵筆記》中記載了眾多老北京的羊肉美食。在北京的冬天,人們喜歡吃烤羊肉、炮羊肉(就是爆炒羊肉),都是美味。烹製炮羊肉小販用特製的鐵片代替吆喝,鐵片欓噹噹當一響,周圍的人便一哄而上,爭相購買。戶部秘方五香醬羊肉,以盒盛裝,竟然可以運送千裡不腐。 夏天的時候,北京有燒羊肉,其湯濃腴,以乾隆年間就存在的「白魁老號」最為有名。大部分人吃綿羊,不吃山羊。老北京,用白水煮的叫做羊膏,也有羊雜碎,以深溝胡同所賣者最為美味。
老北京的各種羊肉吃法中,涮羊肉估計是最有名的。關於涮羊肉的緣起,眾說紛紜。最流行傳說是元世祖忽必烈在一次戰鬥前,軍情急迫,沒有時間徹底把羊肉煮熟,廚師將羊肉切薄,用沸水稍煮即熟,味道鮮美。忽必烈龍顏大悅,從此流傳下來。
在物質生活極大豐富的今天,羊肉也進入了普通人的生活。當下的天氣,春寒料峭。在感受羊肉的同時,人們也可以品味歷史上那些和羊肉相關的奇妙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