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寄奴 、徐長卿的功效與作用

2021-02-12 山氏易筋通脊
《中藥大辭典》:劉寄奴

拼音Liú Jì Nú

別名金寄奴(《日華子本草》),烏藤菜(《通志》),六月雪、九裡光(《藥材資料彙編》),白花尾、炭包包、千粒米、斑棗子、細白花草、九牛草(《湖南藥物志》),苦連婆(《閩東本草》)。

出處《唐本草》

來源為菊科植物奇蒿全草。於8月開花時,連根拔起,曬乾,除去根及泥土,打成捆。

原形態多年生直立草本,高60~100釐米。莖有明顯縱肋,被細毛。葉互生;長橢圓形或披針形,長6~9釐米,寬2~4釐米,先端漸尖,基部狹窄成短柄,邊緣具銳尖鋸齒,上面綠色,下面灰綠色,有蛛絲毛,中脈顯著;上部葉小,披針形,長約1.5釐米;下部葉花後雕落。頭狀花序,鍾狀,長約3毫米,密集成穗狀圓錐花叢;總苞片4輪,淡黃色,無毛,覆瓦狀排列;外層花雌性,管狀,雌蕊1;中央花兩性,管狀,先端5裂,雄蕊5,聚藥,花葯先端有三角狀附屬物,基部有尾,雌蕊1,柱頭2裂,呈畫筆狀。瘦果矩圓形。花期7~9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部野生於山坡、樹林下。分布江蘇、浙江、江西、湖南、湖北、雲南、四川、貴州、福建、廣西、廣東等地。主產江蘇、浙江、江西等地。

性狀乾燥的帶花全草,枝莖長60~90釐米,通常已彎折,直徑2~4毫米,表面棕黃色至棕褐色,常被白色毛茸,莖質堅而硬,折斷面呈纖維狀,黃白色,中央白色而疏鬆。葉互生,通常乾枯皺縮或脫落,表面暗綠色,背面灰綠色,密被白毛,質脆易破碎或脫落,枝梢帶花穗,枯黃色。氣芳香,味淡。以葉綠、花穗黃而多、無黴斑及雜質者為佳。

化學成分含揮髮油0.025%,油顯黃色。

炮製揀淨雜質,去根,用水洗淨,稍浸,切段,曬乾。

《雷公炮炙論》:"(劉寄奴)採得後去莖葉,只用實。凡使,先以布拭上薄殼皮令淨,拌酒蒸,從巳至申出,暴幹用之。"

性味苦,溫。

①《唐本草》:"味苦,溫。"

②《日華子本草》:"無毒。"

歸經入心、脾經。

①《雷公炮製藥性解》:"入心、肺二經。"

②《本草新編》:"入心、脾、膀胱經。"

③《本草再新》:"入肝、腎二經。"

功能主治破血通經,斂瘡消腫。治經閉症瘕,胸腹脹痛,產後血瘀,跌打損傷,金瘡出血,癰毒焮腫。

①《唐本草》:"主破血,下脹。"

②《日華子本草》:"治心腹痛,下氣水脹、血氣,通婦人經脈癥結,止霍亂水瀉。"

③《開寶本草》:"療金瘡,止血為要藥;產後餘疾,下血、止痛。"

④《本草蒙筌》:"消焮腫癰毒,滅湯火熱疼。"

⑤《綱目》:"小兒尿血,新者研末服。"

⑥《本草求原》:"治心氣痛,疳瘡出血。"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錢;或入散劑。外用:搗敷或研末撒。

注意氣血虛弱,脾虛作洩者忌服。

①《衛生易簡方》:"不可過多,令人吐利。"

②《本草經疏》:"病人氣血虛,脾胃弱,易作洩者勿服。"

複方①治血氣脹滿:劉寄奴穗實為末。每服三錢,煎酒服。(《衛生易簡方》)

②治產後惡露不盡,臍腹疞痛,壯熱憎寒。咽幹煩渴:劉寄奴、知母(焙)各一兩,當歸(切,焙)、鬼箭羽各二兩,桃仁(去皮、尖、雙仁,炒)一兩半。上五味粗搗篩。每服四錢匕,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渣,溫服,空心食前。(《聖濟總錄》劉寄奴湯)

③治產後百病血運:劉寄奴、甘草。上二味等分,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先以水二盞,入藥煎至一盞,再入酒一盞,再煎至一盞,去渣,溫服。(《聖濟總錄》劉寄奴湯)

④治被打傷破,腹中有瘀血:劉寄奴、延胡索、骨碎補各一兩。上三味細切,以水二升,煎取七合,復內酒及小便各一合,熱溫頓服。(《千金方》)

⑤斂金瘡口,止疼痛:劉寄奴一味為末,摻金瘡口,裹。(《本事方》劉寄奴散)

⑥治風入瘡口腫痛:劉寄奴為末,摻之。(《聖惠方》)

⑦治湯火瘡:劉寄奴為末,先以糯米漿,用雞翎掃傷著處,後摻藥末在上,並不痛,亦無痕。大凡傷著,急用鹽末摻之,護肉不壞,然後藥敷之。(《本事方》)

⑧治赤白下痢:劉寄奴、烏梅、白姜等分。水煎服,赤加梅,白加姜。(《如宜方》)

⑨治霍亂成痢:劉寄奴草煎汁飲。(《聖濟總錄》)

⑩治大小便血:劉寄奴為末,茶調,空心服二錢。(《瀕湖集簡方》)

臨床應用①治療急性傳染性肝炎

口服蘆蒿(狹葉艾)煎劑,觀察黃疸型及無黃疸型傳染性肝炎25例,均獲效果。其中近期治癒(主要症狀消失,肝腫大恢復正常或無改變,肝功能檢查正常)23例,明顯好轉(主要症狀消失,肝腫大恢復正常或無改變,肝功能檢查麝香草酚濁度試驗進步,其它項目正常)2例。平均治癒時間20天。對症狀及體徵的療效比較滿意,尤以食慾恢復最為迅速而顯著,平均治療2天後食慾好轉,9天後恢復正常。肝功能的恢復,以轉氨酶下降較快,平均16.5天恢復正常;黃疸型病人(19例)血清膽紅質恢復正常的平均時間為13.8天;麝香草酚濁度試驗,在異常的12例中有10例平均24.7天恢復正常。治癒病例在出院後3個月內有13例進行了肝功能複查,其中12例正常;1例在出院後1個月複查,谷丙轉氨酶在119單位以上(可能與過早停藥及立即進行強體力鍛鍊有關),再用蘆蒿治療後又恢復正常。製劑及用法:蘆蒿全草(幹品)洗淨切碎,水煎兩次,每次1小時,合併藥液,濃縮至每500毫升藥液含生藥500克,加適量防腐劑。成人日服2次,每次50~100毫升,兒童酌減。同時輔以維生素B1、維生素C及酵母片口服;高熱患者或少數初期不能進食者則給予適量10%葡萄糖溶液靜脈滴入1~3天。個別患者短期服用上述劑量的蘆蒿煎劑後,肝功能恢復不快,經加倍服用後則很快恢復正常。因此認為,在治療效果不顯著時,成人劑量可加大到每日200克(生藥),未發現不良反應。曾有1例患者日服煎劑250毫升,亦無副作用發生。

②治療燒傷

取劉寄奴(品種未詳)全草40克,冰片1克,分別置滅菌孔缽中研細。混合後再加入乾熱滅菌處理過的香油適量(約60毫升),調成稀薄糊狀外用。用時攪勻,如有塊狀凝結必須攪拌、磨細後再使用。治療第Ⅱ、Ⅲ度燒傷24例,有的敷2~4次,經3~5天即愈,有的換藥6~10次,歷時2~3周始愈。對嚴重燒傷患者應注意全身合併症的處理,如輸液、輸血、輸血漿,及抗菌素的應用等。

備註商品劉寄奴,各地所用品種很不一致。唯上述一種與《本草》所載近似,但僅在江蘇、上海、浙江、江西、福建等地使用,習稱"南劉寄奴"。另一種"北劉寄奴",系玄參科植物陰行草的帶果全草,主產河北、山東、河南、吉林、黑龍江等地。雖與《本草》所載者不同,但亦有較長的使用歷史。參見"鈴茵陳"條。

此外,四川所用的劉寄奴為菊科植物狹葉艾的全草,又名紅陳艾、蘆蒿。其特徵:莖呈紅紫色。葉通常3~4深裂,裂片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上部葉片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頭狀花序直立,成穗狀圓錐花叢;苞片略被白色細柔毛。

摘錄《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劉寄奴

拼音Liú Jì Nú

英文名Diverse Wormwood Herb

別名金寄奴、烏藤菜、六月雪、九裡光、白花尾、炭包包、千粒米、斑棗子、細白花草、九牛草、苦連婆

出處出自《唐本草》:劉寄奴,生江南,莖似艾蒿,長三、四尺,葉似蘭草尖長,子似稗而細,一莖上有數穗,葉互生。

1.《蜀本草》:《圖經》雲,(劉寄奴)葉似菊,高四、五尺,花白實黃白、作穗,蒿之類也。今出越州,夏收苗,日幹之。

2.《本草圖經》:劉寄奴草,生江南,今河中府、孟州、漢中亦有之。春生苗,莖似艾蒿,上有四稜,高三、二尺己來,葉青似柳。四月開碎小黃白花,形如瓦松。七月結實似黍而細,一莖上

來源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奇蒿的帶花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rtemisia anomala S. Moore

採收和儲藏:夏、秋季花開時採收,連根拔起,洗淨,鮮用,或曬乾,打成捆備用,防夜露雨淋變黑。

原形態奇蒿 多年生草,高80-150cm。莖直立,中部以上常分枝,上部有花序枝,被微柔毛。下部葉有花期時枯落;中部葉近革質,長圓狀或卵狀披針形,長7-11cm,寬3-4cm,先端漸尖,基部漸狹成短柄,不分裂,邊緣有密鋸齒,上面被微糙毛,下面色淺,被蛛絲狀微毛或的無毛;有5-8對羽狀脈。頭狀花序極多數,無梗,密集於花枝上,在莖端及上部葉腋組成長達25cm的復總狀花序;總苞片鍾狀,無毛,長約3mm;總苞片3-4層,長圓形,邊緣寬膜質,事白色;花筒狀;外層雌性,內層兩性;聚葯雄蕊5;雌蕊1。瘦果微小,長圓形,無毛。

生境分部生於林緣、灌叢中、河岸旁。廣布於我國中部至南部各地。

性狀性狀鑑別 全草長60-90cm,莖圓柱形,直徑2-4mm,通常彎折;表面棕黃色棕綠色,被白色毛茸,具細縱稜;質硬而脆,易折斷,折斷面纖維性,黃白色,中央具白色而疏鬆的髓。葉互生,通常乾枯皺縮或脫落,展開後,完整葉片呈長卵圓形,長6-10cm,寬3-4cm,葉緣有鋸齒,上面棕綠色,下面灰綠色,必被白毛;葉柄短。質脆易破碎或脫落。頭狀花序集成穗狀圓錐花序,枯黃色。氣芳香,味淡。

以葉綠,花穗多者為佳。

顯微鑑別 粉末特徵:黃綠色。氣香。①T形毛眾多,多碎斷,柄易脫落。頂端細胞較平直或彎曲,長約至730μm,直徑5-44μm,壁薄;柄2-7細胞,以2細胞為多見,有的皺縮。②腺毛較多,頂面觀呈橢圓形或鞋底形,6或8細胞,多皺縮,兩兩相對排成3-4層,長徑約72μm,短徑約36μm,細胞含淡黃色分泌特。③葉片碎片,上表皮細胞表面觀呈類多角形,垂周壁略彎曲,少數細胞淡黃色或玫瑰紅色。柵欄細胞含細小簇晶,直徑3-6μm。下表皮細胞垂周壁波狀彎曲;氣孔稍拱起,類圓形或長圓形;有眾多T形毛的柄部及遙毛。④花粉粒類球形,直徑18-20μm,具3孔溝,表面有細小顆粒狀雕紋。⑤莖部非腺毛,大多粗大,約至20餘細胞,上部幾個細胞短小,直徑10-14μm,基部直徑45-54μm。⑥莖表皮細胞表面觀類長方形或類多角部。⑦薄壁細胞含草酸鈣簇晶、方晶。

化學成分含奇蒿黃酮(arteanoflavone),香豆精(couma-rin),5,7-二羥基-6,3,4-三甲氧基黃酮(eupatilin),小麥黃素(tricin),脫腸草素(herniarin),東莨菪素(scopatilin),傘形花內酯(umbelliferone),三裂鼠尾草素(salvigenin),喘諾木烯內酯(reynosin),狹葉墨西哥蒿素(armexifolin),去氫母菊內酯酮(de-hydromatricarin),去乙醯基去氫母菊內酯酮(deacetyldehy-dromatricarin),斷短舌匹菊內酯(secotanapartholide)A,長葉艾菊內酯異構體(tanaphillin isomet),劉寄奴內酯(artanomaloide),奇蒿內酯(arteanomalactone),西米杜鵑醇(simiarenol),橙黃胡椒醯胺乙酸酯(aurantiamide acetate),傘形香青醯胺(anabellamide),劉寄奴醯胺(anomalamide),棕櫚酸(palmitic acid),反式-鄰-羥基桂皮酸(trans-O-hydroxycinnamic acid),反式-鄰-羥基對甲氧基桂皮酸(trans-O-hydroxy-p-methoxycinnamic acid)及環已六醇單甲醚(cyclohexanehexol monomethylether)[1-3,揮髮油等[4]。

藥理作用本品動物實驗證明,能解除平滑肌痙攣、加速血液循環和促進凝血。

鑑別理化鑑別 (1)取本品粉末少量,用70%乙醇溫浸,濾過。濾液濃縮,濃縮液用聚醯胺攔後裝柱。先用水及乙酸乙酯分別洗脫雜質,然後再用乙醇洗脫並濃縮。取此液1ml,加鹽酸4-5滴,加入少量鎂粉,在沸水浴中加熱3min,呈現紅色。(檢查黃酮甙)(2)苤層色譜 取本品粉末20g,加石沒醚(沸程60-90℃)400ml回流提取。減速壓回收石油醚,殘渣用少量乙酸乙酯溶解,濾過,濾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另以7-甲氧基香豆素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取供試品溶液和對照品溶液分別點樣於同一矽膠G(青島)薄層板上,用已烷-乙酸乙酯-甲醇(4:1:0.5)展開,在紫外光燈(254-365nm)下觀察,供試品色譜在與對照品色譜的相應位置上,顯相同的紫色螢光斑點。

炮製1.揀淨雜質,去根,用水洗淨,稍浸,切段,曬乾。

2.《雷公炮炙論》:(劉寄奴)採得後去莖葉,只用實。凡使,先以布拭上薄殼皮令淨,拌酒蒸,從已至申出,暴幹用之。

性味味辛;微苦;性溫

歸經歸心;肝;脾經

功能主治破瘀通經;止血消腫;消食化積。主經閉;『痛經;產後瘀滯腹痛;惡露不盡,症瘕;跌打損傷;金瘡出血;風溼痺痛;便血;尿血;癰瘡腫毒;燙傷;食積腹痛;洩瀉痢疾

用法用量內他:煎湯,5-10 g;消食積單味可用至15-30g;或入散劑。外用:適量,搗敷;或感想末摻。

注意氣血虛弱,脾虛作洩者忌服。

1.《衛生易簡方》:不可過多,令人吐利。

2.《本草經疏》:病人氣血虛,脾胃弱,易作洩者勿服。

複方1.劉寄奴湯(《聖濟總錄》),活血通經,養陰清熱,主治產後惡露不盡,臍腹XIU痛,狀熱憎寒,咽幹煩渴。2.紫葳散(《沈氏尊生書》),行血通經,主治經水不來,發熱腹脹。3.劉寄奴散(《本事方》),止血止痛,主治創傷出血疼痛。

各家論述1.《唐本草》:主破血,下脹。

2.《日華子本草》:治心腹痛,下氣水脹、血氣,通婦人經脈癥結,止霍亂水瀉。

3.《開寶本草》:療金瘡,止血為要藥;產後餘疾,下血、止痛。

4.《本草蒙筌》:消焮腫癰毒,滅湯火熱疼。

5.《綱目》:小兒尿血,新者研末服。

6.《本草求原》:治心氣痛,疳瘡出血。

7.《本草經疏》:劉寄奴草,其味苦,其氣溫,揉之有香氣,故應兼辛。苦能降下,辛溫通行,血得熱則行,故能主破血下脹。然善走之性,又在血分,故多服則令人痢矣。昔人謂為金瘡要藥,又治產後餘疾、下血止痛者,正以其行血迅速故也。

8.《本草匯》:劉寄奴,入手少陰、足太陰經。通經佐破血之方,散鬱輔辛香之劑。按劉寄奴破血之仙劑也,其性善走,專入血分,味苦歸心,而溫暖之性,又與脾部相宜,故兩入。蓋心主血,脾裹血,所以專療血證也。

9.《本草新編》:劉寄奴,下氣止心腹急痛,下血消腫,解癰毒,滅湯火熱瘡,並治金瘡。《本草》諸書言其能解產後餘疾,則誤之甚者也。寄奴性善走,迅入膀胱,專能逐水,凡白濁之症,用數錢同車前、茯苓利水之藥服之立時通決,是走而不守可知;產後氣血大虧,即有瘀血,豈可用此迅逐之乎?10.《本草求真》:劉寄奴,味苦微溫,多能破瘀通經,除症下脹,及止金瘡血出,大小便血,湯火傷毒。緣血之在人身,本貴通活,滯而不行,則血益滯而不出,而症瘕脹滿愈甚;行而不止,則血亦滯而不收,而使血出益甚,寄奴總為破血之品,故能便滯者破而即通,而通者破而即收也。

摘錄《中華本草》

徐長卿,別名:寮刁竹、逍遙竹、遙竹逍、瑤山竹、銅鑼草、一枝香、英雄草、了刁竹、對節蓮、竹葉細辛。

性味:辛,溫。 歸經:歸肝經、胃經。

功效:祛風化溼,止痛止癢。

主治:風溼痺痛,胃痛脹滿,牙痛,腰痛,跌扑損傷,蕁麻疹、溼疹。

徐長卿的功效與作用

1、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記載:徐長卿祛風止痛,解毒消腫,溫經通絡。治毒蛇咬傷,風溼骨痛,心胃氣痛,跌打腫痛,帶狀皰疹,肝硬化腹水,月經不調,痛經。

2、《生草藥性備要》記載:徐長卿浸酒,除風溼。

3、《簡易草藥》記載:徐長卿治跌打損傷,筋骨疼痛。

4、徐長卿用於風溼痺痛:徐長卿善於祛風,功能通絡止痛,徐長卿用於風溼關節疼痛,可配合虎杖等同用。

5、徐長卿用於脘腹痛,牙痛,跌僕傷痛等症:徐長卿具有良好的止痛作用,臨床上多用於多種疼痛,能取顯著的止痛效果,徐長卿適用於脘腹痛、牙痛及跌打損傷疼痛諸症,可單味應用或隨症配伍有關藥物。

6、徐長卿治療神經衰弱:治療有頭痛、失眠、健忘、易疲勞、焦慮的神經衰弱病人。

7、《貴州民間方藥集》記載:徐長卿通經活血。治紅崩,白帶。

8、《本經》記載:徐長卿主蠱毒,疫疾,邪惡氣,溫瘧,主注易亡走,啼哭,悲傷,恍惚。

9、《嶺南採藥錄》記載:徐長卿治小兒腹脹,青筋出現。又治癲狗咬傷。

10、徐長卿用於溼疹,風疹瘙癢,頑癬等症:徐長卿又長於祛風止癢,善治溼疹、風疹、頑癬等皮膚瘙癢之症,徐長卿可單味煎湯內服,或煎湯外洗,亦可配合苦參、地膚子、白鮮皮等藥同用。

11、《中國藥植志》記載:徐長卿治一切痧症和肚痛,胃氣痛,食積,霍亂。

12、徐長卿治療泌尿繫結石:內服並配合體外震波碎石機碎石後排石,效果顯著。

13、《吉林中草藥》記載:徐長卿治療皮膚瘙癢:徐長卿適量,煎水洗。

14、《福建民間草藥》記載:徐長卿益氣,逐鳳,強腰藤,解蛇毒。

15、《吉林中草藥》記載:徐長卿利尿,強壯,鎮靜止痛,驅寒散瘀,解蛇毒,通絡和血。治腳氣,水腫,腹水,脹滿,寒性腹痛。

16、徐長卿用於毒蛇咬傷:徐長卿又能解毒消腫,對於毒蛇咬傷,可配合半邊蓮、野菊花等藥同用。此外,古代醫家認為徐長卿具有通利小便作用;現代又常用於登山嘔吐、暈車暈船等症。

17、 《福建民間草藥》記載:徐長卿治療風溼痛: 徐長卿根八錢至一兩,豬精肉四兩, 老酒二兩。酌加水煎成半碗,飯前服, 日二次。

18、《南京民間藥草》記載:徐長卿苗,浸酒漱口,可治牙痛。

徐長卿的副作用

體弱者慎服徐長卿。

如何挑選徐長卿?

根莖呈不規則柱狀,有盤節,長0。5~3。5cm,直徑2~4mm。有的頂端帶有殘莖,細圓柱形,長約2cm,直徑1~2mm,斷面中空;根莖節處周圍著生多數根。根呈細長圓柱形,彎曲,長10~16cm,直徑1~1。5mm。表面淡黃白色至淡棕黃色,或棕色;具微細的縱皺紋,並有纖細的鬚根。質脆,易折斷,斷麵粉性,皮部類白色或黃白色,形成層環淡棕色,木部細小。氣香,味微辛涼。

一、徐長卿的功效與作用

【功效主治】

中醫學認為,徐長卿性味辛、溫,無毒。具有止痛、止咳、解毒、利水消腫、活血之功,可治胃痛、牙痛、風溼疼痛、經期腹痛、慢性氣管炎、腹水、水腫、痢疾、腸炎、跌打損傷、溼疹、蕁麻疹、毒蛇咬傷等症。

【藥理作用】

1、鎮靜作用 

徐長卿提取液(水煎濃縮, 加酒精除去沉澱, 其中不含牡丹酚)給小鼠腹腔注射, 能使小鼠自發活動顯著減少、安靜、眼瞼下垂, 而對外界刺激仍有反應, 作用可持續60分鐘以上.但並不延長巴比妥類的睡眠時間。

2、鎮痛作用 

上述提取液給小鼠腹腔注射, 10分鐘即出現鎮痛作用, 60分鐘後仍未消失.臨床研究表明: 將丹皮酚溶於花生油中製成注射液, 治療各種疼痛20餘例, 有效率為83%, 其中以風溼性關節痛效果良好, 對腎絞痛、牙痛、蝶鞍部腫瘤疼痛的止痛效果滿意, 而對脈管炎、骨髓炎引起的疼痛無效.小鼠熱板測痛法實驗也表明徐長卿有鎮痛作用。

3、抑菌作用 

徐長卿在試管內對痢疾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有抑制作用。

二、毒副作用

丹皮酚溶於花生油中製成的注射液, 以每次50~100mg, 每日200mg的劑量用於治療各種疼痛時, 患者除自覺周身有熱感外, 其他未發現毒性反應, 反覆使用無成癮性。

相關焦點

  • 劉寄奴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 劉寄奴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是什麼
    劉寄奴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對於很多女性來說,她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會通過煲一些湯來調養身體。所以對於女性來月經這件事情,女性們自然也會通過喝一些湯來減少月經帶來的疼痛,那麼月經痛的時候煲什麼湯比較好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這個問題,了解一下有經驗的人的分享。
  • 徐長卿功效與作用
    徐長卿的功效與作用中醫學認為,徐長卿性味辛、溫,無毒。具有止痛、止咳、解毒、利水消腫、活血之功,可治胃痛、牙痛、風溼疼痛、經期腹痛、慢性氣管炎、腹水、水腫、痢疾、腸炎、跌打損傷、溼疹、蕁麻疹、毒蛇咬傷等症。
  • 每日一味中藥:劉寄奴
    中藥劉寄奴是菊科植物奇蒿的乾燥地上部分。中醫認為劉寄奴有散瘀止痛,破血通經的功效與作用。別名:劉寄奴草,金寄奴,六月雪,千粒米、九牛草,南劉寄奴。來源產地劉寄奴,始載於《新修本草》,傳說此藥為南朝劉宋劉裕所發現,劉裕小名寄奴,故稱其為劉寄奴。為菊科多年草本植物奇蒿的乾燥地上部分。
  • 藥材:劉寄奴
    【中藥名】劉寄奴liujinu【別名】金寄奴、白花尾、炭炭包、六月雪、苦連婆。【英文名】DiverseWormwoodHerb【藥用部位】菊科植物奇蒿ArtemisiaanomalaS.Moore的地上部分。
  • 陰行草,北劉寄奴
    不過有文獻提到他作為北劉寄奴當藥用,劉寄奴是個很熟悉的中藥名字。雖然陰行草和正宗的劉寄奴差別很大,但他和劉寄奴有一定的關係,這篇文章就主要說一說劉寄奴吧。,醒脾開胃的功效。而來源於玄參科植物陰行草的乾燥全草,藥材習稱「北劉寄奴」則與本草所載不同,無「破血,消脹」而有清熱利溼、兼有活血祛瘀的作用,主治黃疸、小便不利、跌損瘀痛等症。臨床多以奇蒿入藥,在藥品採購過程中常常將陰行草作為奇蒿引進使用。南劉寄奴(奇蒿)與北劉寄奴(陰行草)成分差異較大。
  • 徐長卿,何首烏等有趣中藥名的由來~
    先給你們講講徐長卿吧,不過,他可不是仙劍的白豆腐。一次李世民被蛇咬傷後,便召見了徐長卿來為其治病。於是徐長卿採來「蛇刑草」給李世民服用與外洗。沒過多久,病就全好了。李世民高興地說:「先生名不虛傳,果然藥到病除,但不知所用何藥?」徐聽了急忙跪下,吞吞吐吐地答不上話。
  • 劉寄奴
    傳說劉寄奴小時上山砍柴,見一巨蛇,急忙拉弓搭箭,射中蛇首,大蛇負傷逃竄。第二天他又上山,卻隱隱約約從遠處傳來一陣陣搗藥聲,即隨聲尋去,只見草叢中有幾個青衣童子搗藥,便上前問道:「你們在這裡為誰搗藥,治什麼病呢?」童子說:「我王被寄奴射傷,故遣我們來採藥,搗爛敷在患處就好了。」寄奴一聽,便大吼到:「我就是劉寄奴,專來捉拿你們。」
  • 劉寄奴拾珍
    朱良春老先生常告我輩日:「劉寄奴的活血祛瘀作用,可謂盡人皆知,而其利水之功則易為人所忽略,良藥被棄,惜哉!」《日華子本草》(《大明本草》)雖有其主「水脹、血氣」之記載,但後世沿用不廣,以此品直接作利水之用者,當推《辨證奇聞》「返汗化水湯」。此湯「治熱極,止在心頭一塊出汗,不啻如雨,四肢他處,又復無汗」,藥用:獲苓30克,豬苓、劉寄奴各10克。
  • 廣東劉寄奴(白苞蒿)
    那個掛名廣東劉寄奴的是何方神聖,一定是廣東籍的吧,快快過來登記。一查,不得了,這個劉寄奴居然還是個皇帝!相傳寄奴是南朝劉宋開國皇帝劉裕的小名,這…直呼皇帝小名妥不妥呢?其實,這裡的劉寄奴只是個藥名而已。它來自是菊科植物奇蒿的全草,因為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而取名劉寄奴。劉寄奴既為藥名又為人名,頗具傳奇色彩。植物圈內還有南劉寄奴和北劉寄奴之分,均指不同的植物。那麼,問題來了,這個掛名廣東劉寄奴又是什麼?
  • 阿喀琉斯和劉寄奴
    劉寄奴的故事劉寄奴的拉丁學名是:Herba Artemisiae Anomalae它也是菊科的植物,留意它的拉丁學名裡,Artemisiae 這個詞,這是大名鼎鼎的「蒿屬」。上面菊科的「蓍屬」已經很牛了,但是「蒿屬」絲毫也不亞於它。
  • 中藥知識必學:徐長卿
    徐長卿乃人名,嘗以此藥治邪病,人遂以名之。生泰山山巖谷及隴西,今淄、齊、淮、泗間亦有之。三月生青苗;葉似小桑,兩兩相當,而有光潤;七、八月著子,似蘿摩而小;九月苗黃,十月而枯,根黃色,似細辛微粗長,有臊氣。三月、四月採,一名別仙蹤。徐長卿為蘿藦科植物徐長卿的根及根莖或帶根全草。一般種子繁殖3年、育苗移栽2年後收穫,分株繁殖1年後收穫。
  • 《仙劍奇俠傳》裡的徐長卿,在中藥裡面竟是這種作用
    提到霍建華,大家肯定會不由自主地想到他飾演的徐長卿,徐長卿作為一個經典的電視劇角色,可謂是一代人童年的記憶。看過《仙劍奇俠傳》的人,一定也曾被他和紫萱那段三世情緣所打動過。很多人肯定也知道《仙劍奇俠傳》裡面很多角色的名字都是以中藥命名的,像紫萱、景天、雪見等等都是中藥。其實每一味中藥都有自己特定的藥性,有的辛溫,有的苦寒。
  • 你認識徐長卿嗎?
    徐長卿只有根和根莖可作為藥材進行下一步炮製,植株的其餘部分便留在塵世間或作他用。根和根莖收穫後去淨泥土、雜質,曬乾或陰乾。成品以乾燥、肥大、色正、無雜質、氣味濃者為佳。       據藥典描述,徐長卿性辛,溫。歸肝、胃經,有祛風,化溼,止痛,止癢的功效。主要用於風溼痺痛,胃痛脹滿,牙痛,腰痛,跌扑傷痛,風疹、溼疹。
  • 這些中藥不僅作用大,還可以當做一個好名字,最後一個竟叫徐長卿
    這些藥材不僅作用大,而且有的中藥的名字也是很好聽的。半夏,是良好的燥溼化痰,和胃止嘔的一種藥材,可以降逆止咳。因其只在五月生長,在夏季的一半,故名半夏。只在中國和日本生長。半夏的花語也代表著愛與恨,拿它做名字,又有詩意,又不俗氣。
  • 民間草藥:徐長卿
    由於徐長卿在植物界的分類是摩蘿科,而摩蘿科植物有個特點,種莢都是「角」形,種子非常小,帶白色絹質細毛,角成熟爆裂後,風一吹,就飄走,就像蒲公英的種子一樣,所以徐長卿的種子也是如此。徐長卿入藥,為乾燥根及根莖。性辛,味溫,歸 肝 、胃經。藥用功效主要有三:其一、較好的祛風止痛作用。
  • 中藥:徐長卿
    功效祛風止痛,活血通絡,止癢,解蛇毒。徐長卿妙記 1.故事情節請看電影,不詳述了。2.菩提老祖徐長卿的手正在給三味真火燒灼,看圖,多痛苦啊,3.解讀(解讀)菩提老祖徐長卿,菩提根燒焦了,痛癢,活不成了,瘋(風)啊!
  • 《仙劍三》原來徐長卿和重樓都是解蛇毒的藥,徐長卿的藥效更好!
    在劇中最讓人意難忘的感情,就是紫萱和徐長卿的三世虐戀,當然重樓對紫萱的真情,也是令人心疼。而在紫萱和徐長卿以及重樓的三角戀中,他們的名字早已註定了各自的結局。
  • 本經新續:深藏功與名的徐長卿
    不過,不唯獨是情志類疾病,即便是眾所周知的祛風溼止痺痛,徐長卿也未出現在張仲景的藥用清單內。但現代有個例報導講以甘麥大棗湯加味並使用徐長卿治療髒躁症獲得顯著療效者。此外,也有報導用單味徐長卿全草加工為散劑、蜜丸、膠囊治療治療神經衰弱者頭痛、失眠、健忘,易疲勞、焦慮等見症。徐長卿的這一應用與《神農本草經》、《名醫別錄》的記載較為吻合,但在實踐中實屬稀見。
  • 川楝子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腸胃虛寒者不宜服用)
    ▲下面為大家介紹的中藥知識是:川楝(lian)子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一起來了解一下吧。川楝子功效與作用:1、行氣止痛。2、驅蟲,體外試驗對豬蛔蟲有殺滅作用,但臨川應用驅蟲功效不及川楝皮。3、抗真菌。體外試驗隊鐵鏽色小芽胞癬菌有抑制作用。又川楝子的醇浸液對白色念珠菌、新生隱球菌呈較強的抑制作用(水浸液和煎液的抑菌作用則較差)。炮製:串碎,生用。性味:苦、寒,有小毒。
  • 奇蒿,中藥名劉寄奴,瑤藥名非別旁味,一種用皇帝名字命名的中草藥!
    「消飯花」茶,「劉寄奴」,聽起來是不是有一點點熟悉。相傳劉寄奴是南朝劉宋開國皇帝劉裕的小名,它一種中草藥,用的是皇帝的名字命名。看來這野外看似不起眼的,像普通雜草一樣的植物很不簡單。全草入藥,東南各省稱其「劉寄奴」或稱其為「南劉寄奴」,「北劉寄奴」是列當科的陰行草,之前本公眾號有介紹過陰行草同屬的植物腺毛陰行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