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伯特·迪斯(Herbert Diess),離大眾權力核心越來越遠。
作者:蘇打一點都不綠
1
作為大眾集團CEO ,迪斯或許早就知道IG Metall Wolfsburg(工會組織)的刀子遲早會捅過來,只是沒想到,這把刀捅的如此「恰到好處」。
5月28日,IG Metall Wolfsburg在其官網發布了一封公開信,上面寫道:
「大眾的負面新聞開始引發擔憂,其破壞了大眾數十年來在客戶心中的良好形象,所有員工都在遭受公司聲譽下降所帶來的損失。」「越來越多的同事為公司感到羞恥,甚至否認自己是公司的一員。」
公開信提到了兩大事件,一件是「高爾夫Instagram廣告門」,而另外一件則是「e-Golf及ID.3軟體門」。
「我們要求大眾管理委員會以及迪斯回答,在你們當中誰負責技術和營銷?誰應該為當前的產品災難負責?」「我們得出的答案是,尊敬的董事會成員、CEO迪斯先生,你應該對當前的局勢負責,但這一答案讓我們無法安然入睡。」
2
實際上,這並非迪斯首次面臨工會的壓力。
2015年7月,迪斯成為大眾品牌負責人,而在2個月後,「排放門」爆發。
新官上任,再加上「排放門」。對於迪斯來說,在這個特殊的時間段,樹立自己的威信十分必要。而最簡單有效的辦法,無非就是將其在寶馬所飾演的「成本殺手」重演一遍。
但迪斯似乎忘了當初錯失寶馬CEO的根源所在。身為一個「外來人」,迪斯再一次碰了「工會」這顆釘子,更別說大眾工會要比寶馬工會強硬的多。
在迪斯開展一系列「拯救大眾」措施的同時,其與工會的矛盾愈演愈烈。
當時,《明鏡周刊》刊發過一篇報導,聲稱迪斯與大眾汽車工會主席貝恩德·奧斯特洛(Bernd Osterloh)曾因意見不統一而發生爭吵,迪斯質問奧斯特洛,「我是不是應該離開了?」奧斯特洛給予否定的答案。
奧斯特洛有多大能力,能夠左右迪斯的去留?
《法蘭克福報》給奧斯特洛起過這樣一個綽號,叫做「狼堡的攝政王」。有意思的是,在2018年,迪斯成功取代馬蒂亞斯·穆勒(Matthias Mueller)成為大眾集團CEO之時,這位攝政王被認為是背後的主要推手。
在各自的利益面前,敵友轉換是一件稀鬆平常的事。
3
回到2020年5月28日,就在IG Metall Wolfsburg公開指責迪斯的同一天,大眾召開了監事會。
監事會召開前發生了很多事。
5月19日,外媒披露,大眾支付900萬歐元與德國檢查機構達成和解,以換取德國監察機構在不起訴迪斯與監事會主席潘師(Hans Dieter Poetsch);監事會前一周,有外媒聲稱,奧斯特洛與IG Metall主席、大眾監事會副主席霍夫曼(Jrg Hoffmann)決定聯手,準備在監事會向迪斯發難;監事會召開前,迪斯向大眾提出延長其CEO任期至2025年(原任期在2023年到期)的要求。沒有人知道迪斯為什麼會選擇在這個時間點向監事會要求延長任期。
有外媒聲稱,迪斯自認為其與「排放門」沒有任何關聯,而「排放門」導致其名聲受損,這應該是大眾集團對其應有的補償。
也有外媒猜測,這是迪斯針對監事會態度的試探,監事會處理此事的態度將決定其未來應對監事會的策略。
但不論內情如何,結果是顯而易見的。
大眾監事會並未通過迪斯的申請,且作為大股東,保時捷家族和皮耶希家族也對迪斯的申請投了「反對票」。迪斯與大眾監事會之間的裂痕越來越大,距離大股東皮耶希、保時捷家族也越來越遠。
4
迪斯的迷惑操作,遠不止提出延長任期這一件事。
6月9日,德國《汽車周刊》發布的一篇文章稱,就在其延長任期請求被拒之後,迪斯於6月4日的大眾高管會上公開指責監事會「違法犯罪」,質疑其申請延長任期被拒的消息由霍夫曼向媒體洩露。
這一「反擊」再度激怒了大眾監事會的19位成員。
《汽車周刊》是這樣描述此事的結果的,迪斯在6月4日當天就被迫向監事會成員道歉。但這件事造成的結果遠非如此。
6月8日,大眾宣布,拉爾夫·布蘭德斯塔特(Ralf Brandstaetter)接任大眾品牌CEO,而作為集團CEO,迪斯不再兼任這一職位。
沒有實現延長任職,反而丟掉了至關重要的大眾品牌CEO職位,迪斯這步棋似乎又下錯了。
得罪IG Metall、得罪大眾監事會、得罪皮耶希及保時捷家族,把能得罪的人幾乎得罪了個遍,迪斯還能走多遠呢?德國《商報》給出的答案是「離開大眾,已成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