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大佛頂首楞嚴經》第49講 1-3(分段小視頻)

2021-03-01 法華楞嚴平臺

第49講-1

第49講-2

第49講-3


文字版:

火騰水降,交發立堅,溼為巨海,幹為洲潬。以是義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水勢劣火,結為高山,是故山石擊則成焰,融則成水。土勢劣水,抽為草木,是故林藪遇燒成土,因絞成水。交妄發生,遞相為種,以是因緣,世界相續。

 

火騰水降,交發立堅,溼為巨海,幹為洲潬:

這裡進一步幫助我們分析液體的海和固體的陸地是怎麼形成的。從究竟義講,我們知道,都是心的性具功德隨緣顯現。佛為了開導眾生,從另外一個角度說明,是火與水這二性的交互作用。以上不是講了嘛?我們心裡的性具功德既可以突變大海高山,也可以漸變,用相互之間的和合、分離的那種因緣、相互之間的作用影響來顯現。所以

「火騰水降」,火性跟水性都是我們的性具功德。

一定要注意——這是佛恆順眾生的心態。因為火往上升,水往下降。那比如中國人站在北半球,看到火往上升,水往下降;巴西人站在南半球,他看到的是不是應該與中國人相反的?所以在這裡來講,火和水,火是熱性,水是涼性,實際上就是一種交互作用,對待之性,明白嗎?

你如果要刻意說這是上下的話又錯了,這是佛沒有辦法的辦法,恆順世間人而講「火往上升,水往下降」,是不是啊?這是我們自性中的本來功德,佛不這樣講就沒有辦法開口,大家明白嗎?因為出世間的法沒有辦法用世間的語言來表達,這都是強詞奪理。學經不能依文解字,要用智慧來觀照,也可以把這個講成「水火共生」之義。

交發立堅:交發,究竟法理解為這兩種因緣對待的時候,而引發出器世間的這種物質。堅,這是指海水和陸地,包含固體,也包含液體;立,這裡解釋為「成就」,也可以解釋為「顯現出」。你不能理解成因緣和合而產生,那是講小乘法,好像把麵粉和米粉和起來製成了餅乾,不是這樣理解。這個「交發立堅」,如果打官腔的話,就是水火相濟、因緣和合,而成為器世間。

溼為巨海,幹為洲潬:這兩者因緣和合,如果相互都是半斤對八兩,它們和合不能形成大海或者高山,那你還是火性,我還是水性。那麼它在對待的過程中,有時候是火性勝於水性;有時候是水性勝於火性;有時候是兩者平衡,沒有一定。如果這個火性勝於水性,那就是「幹」。

幹為洲潬,「洲」是大塊的國土,我們這裡是五大洲中的亞洲;「潬」呢,就是海中間的一塊陸地,比如臺灣島啊、海南島啊,叫「潬」。這「幹」是火性勝於水性;水性勝於火性叫「溼」,溼為大海——巨海、長江、小河,是不是也等於是「溼」啊?「溼」遍於天下。那麼水火交互,在大地上是這樣,在太虛空那就是星星月亮。這是講我們看到的虛空萬相的來歷。

以是義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以什麼義故呢?就是水性和火性,是「性」的交互作用,從這個角度來理解,即「以是義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有的人聽了就不相信,怎麼水裡還會起火呢?因為水裡起火百年不遇。有些人幾十年的生命,他哪能遇得到?所以別人說了他不相信。這些人很古怪,凡是自己沒有看到的,他一概都不相信。講到這個現相,有一則公案要提出來。佛在世的時候琉璃大王誅戮釋氏家族,到最後還要去殺佛,但是被佛的莊嚴相所震撼,不敢動手,跪下來了。佛講:「你七天之內,必為烈火燒死,下無間地獄」!他害怕了,就開了許多戰船到海上,為什麼?他認為水可以滅火啊!果然七日之內,大海內升起熊熊大火,葬身烈火地獄!他能逃得了?海中是不是起火啊?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據歷史記載,在江西九江的鄱陽湖上,有好幾次大火熊熊而起。九江人應該都知道吧?都認為那是龍王在下面示現神通,這是個傳說。

第三個,比如在日常生活中,乾柴幹煤加一點水,火力強還是弱了?(強了)。那是不是水裡就有火性啊?(是)。所以「大海中火光常起」,因為它是水火交互而成,它僅僅是這個時候火性佔上風,它火性(乾性)有沒有消失啊?沒有啊!在特定的情況之下,水中起火,實際上是什麼道理啊?這是我們的真心本來面目隨緣顯現,幫助我們開智慧!

彼洲潬中,江河常註:這個我們都知道——文峰寺前面的大運河是不是「江河常注」啊?再往東去一百公裡是不是長江啊?長江入口是不是就是大海呀?就在這裡的地面往下挖,是不是就有水啊?人身看上去是固體,可百分之七十都是水分。這是不是也是「彼洲潬中,江河常注」啊?萬法都是這樣。包括這個不鏽鋼茶杯,裡面有沒有水呀?都有呀!水火相濟,形成這個固體物,是不是?它是不是也是火勝水弱,所以形成這個鐵塊啊?(眾答是)。

那麼我們喝的自來水是屬於水勝火劣而形成。它是不是同時也是火?冷水是不是火啊?冰塊是不是火啊?往往冰塊裡頭的火比熱火還厲害,是不是啊?喝了以後它給你強刺激。

水勢劣火,結為高山。是故山石,擊則成焰,融則成水:

前面講這個水火交互,它帶有一種平和的對待。而這裡就是水勢劣火,它是一種激烈的對待。這就反映出同樣的兩種物體,它這個心態是不是不斷變化的?(是)。有時比較平和,有時比較剛強……用世間法來講,它還涉及到量變引起質變的問題。這裡水火等於是有點帶情緒的對待了。前面的水火交互帶有一種平和的合作和交往。那麼帶有烈性的對待就不是普通的泥巴,火特別剛強的,就變成高山巖石,是不是很硬啊?我們在對待自然界的時候,是泥巴好對待還是這個石頭好對待呢?(泥巴好對待)。

所以教化眾生呢,我們一般地專門去多度「泥巴」。有的剛強的眾生真是比花崗巖還厲害呀!佛都度不了!就是這樣。所以「水勢劣火」即是水勢劣於火,也就是火強盛,所以結為高山。一般脾氣暴躁的人比較貢高我慢,恨不能比天還大!慢山,傲慢如山!你看那個走起路來昂首挺胸的人,我勸大家,你趕快躲開他,咱惹不起。這些人度不了的,他眼睛是長在頭頂上的。但也有例外的,有些人專門低頭探腦的,那種人也不好度。他那個心裡鬼點子很多,他總是在算計人。這兩種人,說是大家不要度,實際上是叫大家發心度,懂不懂啊?多用點智慧,他是不是也是我們自己吶?我們都有各種各樣的習氣。修行人呢,一定要學會逆來順受,橫來正對,就不會冒火星。做一個好的老師就要懂得欺軟怕硬。你軟,老子就欺你,你給我老老實實的,不然的話老子左右開弓。對於那些硬的人來講,因為我想度你呀,好吧,你當爺,我就當孫子。諸佛菩薩可以示現各種相度化眾生,但心裡要有分寸,不然到時要互相傷害。好,這是講「擊則成焰」。

融則成水,那礦石熔化了以後是不是巖漿啊?如果我們相互之間和氣的話,是不是融成一體了?有情法跟無情法是不是相對應的?所

以無情的法界是這樣在生住異滅,有情的法界也是這樣在生住異滅。

土勢劣水,抽為草木,是故林藪遇燒成土,因絞成水:

這就涉及到樹木花草怎麼來的,土性跟水性交互作用、互相對立。對立呢,也互相地惹一惹,看看咱們誰厲害。它是帶有這種心態來對待。如果土性佔下風、水性佔上風,那就「抽為草木」,也就是它會顯現出樹木華草之相。「是故林藪」,「林」就是樹木,「藪」就是華草。

「遇燒成土」,燒了以後是不是灰啊?是不是「土」啊?就證明它原來帶有土性的這種成分。「因絞成水」,樹木華草如果把它擠壓絞起來,是不是有水呀?那麼「成土」呢,如果用倫理學來講,表它不忘父親的那種恩德;「成水」呢,是表它不忘母親的那種恩德。

有些人講:「明明這個樹木華草是泥巴裡長出來的嘛,明明我們周圍那些生長的樹木華草都是許多種子種下去的嘛」!那麼我再問他:「那華草的種子是怎麼來的」?所以我告訴大家,水性、土性交互作用成為樹木華草,這是真理!至於怎麼樣變現,既可以從泥巴裡長出來,也可以先變現出一個種子,再下到泥巴裡去。我們的心可以隨緣變現,樹木華草當下是不是都是我們一個念吶?水是不是我們一個念吶?土是不是我們一個念吶?認真觀照。

交妄發生,遞相為種:

這裡的「交妄發生」是總說。地水火風有各種各樣的因緣相聚,都叫「交妄發生」。特別不要忘記了,在講到「交妄發生」這個過程的時候,要提醒大家「我們的心」這種妙用!回顧一下佛在前面講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樹木華草、泥巴瓦塊都是有情,僅僅是因為我們現在煩惱習氣重,你沒有辦法跟泥巴瓦塊溝通而已,各有各的同分妄見。正是因為有這種障礙,所以才交妄發生出十法界萬法——樹還有大中小;還有直彎曲、帶刺、光滑;還有紅黃黑白。其中任何一種因緣和合來發生以後,就會出現其它的一種現相。

比如現在蘋果樹和梨樹還可以互相嫁接。嫁接的那個果子既有蘋果味,還有梨子味,叫「蘋果梨」,你們吃過沒有啊?這雖然是人工在搞嫁接,是不是也是我們的心在變?(是)。這個世界上無奇不有,無奇不有!去年在江陰,我第一次看到一個試管嬰兒,過去是聽說,那次是親眼見了,跟我們正常人一模一樣。

這個「交妄發生」,不是局限於在自然界裡,它有沒有離開我們的念啊?(沒有)。人是萬物之靈,好事壞事都從這裡引起。在六道中,在十法界中,這是一個最敏感的法界。它可以上管天,下管地。你看我們還在供佛、供菩薩、供天、供鬼、供神,是不是啊?而且還供那些畜生。鬼道眾生、天上的人,如果我們念經、念佛功德回向給他們,他們也能得到福報,就這麼不可思議!所以佛講人身難得,沒有講天身難得,也沒有講鬼身難得,就是人身難得,我們要珍惜啊!有的人講我們人生壽命這麼短,而壽命這麼短正是我們最大的福報!如果說有幾萬歲的壽命,那是定業啊!你修到猴年馬月啊?在修行人來講,一歲修行不為早,怎麼不為早啊?誰知道他能不能活到兩歲呀;八十歲修行不為老,怎麼不為老啊?因為他知道沒有幾天了。沒有幾天了,他這個心力是不是特別大呀?你就不知他的力量有多大!誰都不能肯定明天眼睛能不能睜開。

遞相為種:前面「交妄發生」是講因,這裡「遞相為種」是講果,

「遞」是講帶有這個次序性。這種次序既有橫向的次序,什麼因緣和合而現出什麼樣的法相,當下現前,即因即果,我們現在造了什麼因,果就已經形成,叫橫向;又有縱向,前世因今世果,今世因是來世果,而形成十法界的萬法,沒有哪一法不是因緣和合而現。如果用佛法裡兩句話來講,有其事必有其理,有其理必有其事。前面的「交妄發生」是其理,後面的「遞相為種」是其事。修行人要把持住自己啊!命自我立,成佛、成菩薩、做人、做鬼就靠我們怎樣起心動念,要好自為之。

以是因緣,世界相續:這個「因緣」講到根本,就是無明與空昧在交互作用。講得細一點,就是地水火風萬法相互之間的因緣和合。「交妄發生」就是這種因緣。虛空、山河大地、樹木華草、天人鬼畜,這樣一個世界相續,說盡了十法界的萬法萬相。這就是從根本上和全局上來開示宇宙人生真理。千古以來無量的偉人、聖人、英雄豪傑、帝王將相、各大宗派、流派、哲學家、思想家……所孜孜不倦探求的宇宙真理就是這個東西。但是他們誰也講不清,只有過來人,也就是佛把這個道理合盤託出。這一百六十八個字,加上前面的序文和這裡的後續,總地來講,篇幅是不是太短太短了?有慧根的人從這段經文,你即能當下成就!

後面講這個世界成因已經是比較細了,下面佛還要細上加細。前面講到無情的萬法,下面還講有情萬法是怎麼樣形成的。佛在《楞嚴經》講十二類眾生,其中的山河大地實際上就是講無想眾生如何形成,

在此歸納為世界這一類,其它十一類眾生屬於有情眾生。



相關連結:


《大佛頂首楞嚴經》全文【注音佛經】


《楞嚴經》男聲讀誦【視頻字幕】


【楞嚴咒】易背誦卡(拼音版)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全集【視頻】


《楞嚴經》講記全集【文字版】


《楞嚴經》168字 專題開示 【視頻+文字】

過五關 度六將 證菩提(第五次修訂版)—印廣門清法師主講

如是我聞真實義(第五次修訂版)——印廣門清法師主講

《過五關度六將證菩提》(分段視頻+最新文字版)【合集】

《如是我聞真實義》(分段視頻+最新文字版)【合集】

相關焦點

  • 《大佛頂首楞嚴經》第61講4-6(第61講圓滿)(分段小視頻)
    第61講-4第61講-5第61講-6文字版: 要作如是的觀照相關連結:《大佛頂首楞嚴經》全文【注音佛經】>《楞嚴經》男聲讀誦【視頻字幕】【楞嚴咒】易背誦卡(拼音版)《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全集【視頻】《楞嚴經》講記全集【文字版】
  • 《大佛頂首楞嚴經》第62講7-9(第62講圓滿)(分段小視頻)
    《楞嚴經》特別強調,在末法時代要讀《楞嚴經》;《法華經》特別強調,在佛滅後第五個五百年要讀《法華經》。第五個五百年、末法時代,是不是就在這個時候啊?全部給我們趕上了。好好想一想,我們在這個時候像這樣大規模地弘揚《法華經》《楞嚴經》,這意味著什麼。這個法已經再三再四講過。出世因,是不是指因地心(悟後進修)吶?將來眼,不要解釋為未來眼。「將來眼」就是「出世因」,「出世因」就是「將來眼」。
  • 大佛頂首楞嚴經第一講 6
    🖥大佛頂首楞嚴經第一講6
  • 認識《大佛頂首楞嚴經》
    《楞嚴經》釋名《楞嚴經》原名《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簡稱《首楞嚴經》、《大佛頂經》、《大佛頂首楞嚴經》,全經共十卷。本經的經名來自《楞嚴經·卷八》記載:佛陀告訴文殊師利,這部經有五種名稱:「大佛頂悉怛多般怛羅無上寶印,十方如來清淨海眼」、「救護親因,度脫阿難,及此會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遍知海」、「如來密因修證了義」、「大方廣妙蓮華王十方佛母陀羅尼咒」、「灌頂章句,諸菩薩萬行首楞嚴」。
  • 佛教經典 |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三 (80)
    《大佛頂首楞嚴經》白話文 唐天竺沙門般剌密帝譯烏萇國沙門彌伽釋迦譯語       北京社科院宗教研究所編譯  在佛教裡,所有的經典,都很重要,但是《楞嚴經》更為重要。凡是有《楞嚴經》所在的地方,就是正法住世。《楞嚴經》沒有了,就是末法現前。
  •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一淺釋(1)
    》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    在這一部楞嚴經裡,所說的道理是無窮無盡的。這部經我不是依照天台宗的『五重玄義'來講的,而是根據賢首宗的『十門分別'來講。    賢首宗和天台宗是中國佛教的兩大宗派,講經的法師們有些是學天台而不明賢首,有些是學賢首宗而不了解天台,所以有時講的經典不能達到圓融無礙的程度。現在,我講這部大佛頂首楞嚴經,是依照賢首宗的『十門分別'來講解。
  • 佛學經典 | 《大佛頂首楞嚴經》之妙如來藏性
    楞嚴經簡介《楞嚴經》,佛教經典。又稱《首楞嚴經》、《大佛頂經》、《大佛頂首楞嚴經》、《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全稱《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唐般剌蜜帝譯。10卷。此經的譯者般剌蜜帝大師,中印度人,居廣州制止道場,於唐神龍元年(705)從灌頂部中誦出,烏萇國沙門彌伽釋迦譯語,房融筆受,懷迪證義。
  • 佛說大佛頂首楞嚴經
    以科學的推理邏輯,從心理到物理之間,全面的解釋人性中的迷霧,痴迷,無明,顧名思義這部經典就是佛的最高智慧,是佛的頂,是能讓修行者,直接明心見性之作,餘誰不才,但也不和後世大師所苟同,有人說楞嚴經是後人偽造,但餘細細品來總覺是一部無上真經,至於細節,和情節也是見仁見智。不可多加揣度。
  • 楞嚴經常識:慧法師講楞嚴經
    【經題】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釋經】釋迦文佛於佛頂放光所宣說能含蓋一切至高無上的法門,是令眾生照見微密不生不滅的如來藏心為因地心,並令眾生完整了解菩提道的過程及效果,以令眾生得以修證菩薩道,令行菩薩道者能於一切身口意行都能究竟堅固趣向無上正覺,並貫穿一切佛理的教示
  • 《大佛頂首楞嚴經》第十三部 【道場加行 四種清淨明誨●五會楞嚴神咒●神咒功德利益●發願護持】 5-8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圓瑛法匯《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以上合起來為:「如來頂髻白蓋無有能及、甚能調伏陀羅尼」,此為本咒最正式的全名,簡稱為「大佛頂咒」、或「大佛頂神咒」,因此在密教中,此法門也就稱為「大佛頂法」;至於「楞嚴咒」、「首楞嚴咒」、或「首楞嚴神咒」,則是顯教中的通稱,那是因為此咒出於《首楞嚴經》,故如是稱之。
  • 楞嚴經釋疑:倓虛法師講楞嚴經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玄義)湛山倓虛大師述誠祥法師錄略述「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因緣從玄奘法師說起五重玄義略述「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諸菩薩萬行首楞嚴」,「諸菩薩」是人,他這個人是還沒證果的人,他是因人,他還沒成佛、還沒證果,是「諸菩薩」三個字的意思,「萬行首楞嚴」,「萬行」是因法,因地修行的法,「首楞嚴」是證了果啦,叫「首楞嚴」,「首楞嚴」這三個字是梵音,翻我們中國話叫一切事究竟堅固,「首楞嚴」一般人叫「楞嚴經」,是簡略的名詞,一共要是說具足了是二十個字,他因什麼說了這麼多的字呢?
  • 《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解(七)
    (詮:以下關於道場與楞嚴咒部分的開示,佛以種種世間譬喻之詞宣明甚深密義,此處借圓滿修成真言密法的阿闍黎成觀法師在其《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中的詳細注釋。) 1﹒淨地、結壇「先取雪山大力白牛」:「雪山」為橫亙於印度西北之山脈,有以喜馬拉雅山為雪山者,亦有以蔥嶺西南的興都庫什山脈主雪山者。
  • 大願法師:往生竅訣,大佛頂首楞嚴王真言——《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學記》
    > 淨土祖庭‖慈愍慧日   「大佛頂首楞嚴王真言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第一卷—12(文字版)
    我是如來最小之弟,蒙佛慈愛,雖今出家,猶恃憍憐,所以多聞;未得無漏,不能折伏娑毗羅咒,為彼所轉,溺於淫舍:這開始講老實話,服輸了。乖了。剛才那麼犟嘴,你要原諒我。這個意思都包含了。阿難在「四王八子」之中年齡最小——淨飯王兄弟四個,生了八個王子。阿難是佛的堂弟,孫陀羅難陀是佛的同父異母之弟,而提婆達多跟阿難是親兄弟。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第九卷—8(文字版)
    一個人講經天花亂墜,那他的行持呢?他有沒有名聞利養?這就是試金石。自己那個名聞利養很重、私心很重,講起別人來卻可以理直氣壯的人,這種人不能度,他越修越虛偽。這點很重要的。凡是有慚愧心的人,他上臺講經說法,涉及到自己短處的時候他也講,這就很好。為什麼我鼓勵大家登臺講經?你以為就是講給別人聽嗎?你在講經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把自己的煩惱習氣已經破除了。
  • 《大佛頂首楞嚴經》第八部 七大即如來藏性,周徧法界 3-7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圓瑛法匯《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世間無知:此指凡、小、外道,惑為空大,是因緣所生,或執空大,乃自然而有,皆是識心分別計度,遍計執性用事,但有言說,都無真實之義。五空大竟。】 世間無知:此指凡、小、外道,惑為空大,是因緣所生,或執空大,乃自然而有,皆是識心分別計度,遍計執性用事,但有言說,都無真實之義。五  空大竟。】
  • 《楞嚴經》釋疑:聖嚴法師講楞嚴經
    故先答雲:『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汝今諦聽。』阿難頂禮,伏受慈旨。此文橫隔在第一番破處文中,前後文意,全無接續。今為審定,當在請定願聞之後,初示佛定總名,令知諸佛,修因克果,然後再逐答三名。初三卷半之文,即二說奢摩他路,令悟密因,大開圓解。第一卷七處被破之後,文雲:『惟願世尊,大悲哀愍,開示我等,奢摩他路。』
  • 《大佛頂首楞嚴經》學習心得報告(101)
    我們繼續來學習《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我們來看下面這段經文。再看下面,末後一句,「是故如來名可憐愍」,「可憐愍」就是認假不認真,六道輪迴實在是冤枉。本來沒有六道輪迴,自己製造個六道輪迴,叫作繭自縛。我們認妄為真、認假為真,才製造了生死輪迴、六道十法界。如果我們能夠了達實相,就了生死出輪迴了,脫離十法界了。
  • 《法華經》講記·方便品第二 全集 1-78 (分段小視頻)
    請點擊下面的連結觀看閱讀《法華經·方便品第二講記》文字+視頻·合集 :請掃描以下二維碼關注:法華經,楞嚴經,小視頻專用公眾號。推薦更多精彩文集:(點擊即可觀看)1.楞嚴經卷五-180字偈誦講解1-32.楞嚴經卷五-180字偈誦講解4-6
  • 大佛頂首楞嚴神咒注音版
    大佛頂首楞嚴神咒大興善寺三藏沙門大廣不空 奉詔譯稽首光明大佛頂 如來萬行首楞嚴開無相門圓寂宗 字字觀照金剛定瑜伽妙旨傳心印 摩訶衍行總持王說此秘密悉怛多>大佛頂首楞嚴神咒南無楞嚴會上佛菩薩(三稱)妙湛總持不動尊 首楞嚴王世希有銷我億劫顛倒想 不歷僧祗獲法身願今得果成寶王 還度如是恆沙眾將此深心奉塵剎 是則名為報佛恩伏請世尊為證明 五濁惡世誓先入如一眾生未成佛 終不於此取泥洹大雄大力大慈悲 希更審除微細惑令我早登無上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