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六國中各國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變法,但都沒有秦國徹底

2020-12-23 噼裡啪啦說歷史

從地理方面講,秦國所處的位置屬於易守難攻的典範,有函谷關作為屏障,六國攻破的代價難以承受,要知道古代的後勤系統可是差的要命的。也可以從蕭關進攻,後世劉邦就走的這條路。但當時要進攻蕭關就大軍必須進入楚國全境,這對於任何一個君主來說都是不會同意的。因為誰知道你進入楚國,是攻秦呢還是滅楚呢,風險過高,在當時不具備操作性。

人心都是自私的,當時秦國與燕國,齊國沒有相距太遠,沒有領土交涉,因此滅秦對燕齊好處不多,兩國參與的興趣也不大。燕齊不參與,魏趙韓楚就不敢全力進攻,需要放著著被人摘桃子,更怕被人捅一刀,元氣大傷。其次,秦國非常害怕六國合縱,因此才有了遠交近攻這麼個策略,六國不是沒有合縱過,蘇秦配六國相印家喻戶曉,秦朝害怕才用賄賂和反間計一個個瓦解,再逐個擊破,嚴格來說當趙國和楚國被滅了以後才能說勢不可擋。秦國的運氣在嬴政死後用光了,趙高李斯擁胡亥為帝,二世而亡。

這些問題六國都有,比秦國更甚,可操作的方式太多了,不可能一條心的。戰國七雄鬥了好幾百年,他們是知道會被秦國一個個滅掉的。再者,不用說六國,就是六個陌生人面對一個拿刀的歹徒。即使六個人可能一人拿一根木棍可以打倒他,但是沒有統一的指揮,沒有誰有大無畏的犧牲精神最終只能看著歹徒行兇。回到六國,很現實的問題,誰去頂住秦國的進攻,用誰的兵,誰來指揮,能不能指揮得動。

等這些扯清了大秦的兵馬已經殺到眼前了。戰國是六國之間互相攻伐,另外五個國家之間的互相進攻就從沒停止過;而不是五國一直和和氣氣,秦國動不動去打他們。在秦始皇之前從來沒有人統一過江山,導致他們不知統一為何物,自然沒有拼死抵抗的決心,等秦國打殘了趙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滅掉韓魏趙之後,巨大的國力差別使齊燕楚三國的結局已成定局,再非人力所能改變。

六國中各國雖然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變法,但都沒有秦國徹底,因此六國中的大部分權利實際上還是掌握在貴族手中(其中以楚國最為嚴重,簡直就是縮小版的東周,因此楚國從建國開始,國王從來就沒有獨掌大權過,始終在內鬥,妥協)。而貴族對打仗的興趣始終不大,特別是對手是秦國這樣的虎狼之師,(對貴族而言打贏了自己好處有限,輸了損失的是自己的實力,從當時的情況來看,國家越強盛,國內貴族對影響力越弱)導致了國王有心無力。

相關焦點

  • 秦國統一六國絕非偶然,因為秦國掌握了六國沒有的黑科技
    而且正值當時六國羸弱,再加上經過商鞅變法,使得秦國的各個方面都比其他六國強大,而且由於秦國是依法治國,所以才有了秦國六代的明君。秦國的變法是秦國能夠統一天下的一個關鍵性原因。其實我們再從現在的影視劇以及歷史書籍中可以得知,秦國之所以能夠統一天下,不僅在法治以及明君上得到體現,最為重要的是:秦國對於科技技術的重視程度強於東方六國。
  • 秦國統一六國有什麼特別之處?為什麼說比歷史上任何朝代都難呢?
    秦國統一六國可以說積世紀六世之餘烈,花費了幾百年的時間。這本身是草根逆襲的歷史,也是在開天闢地創造歷史,其中的艱難程度可想而知。秦國統一六國比後世歷代都難,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秦朝以前沒有一個大一統的王朝,各個諸侯國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相互都不是很兼容。周朝並沒有統一天下,前邊的商朝也沒有。周朝採取的模式就是天子有自己的封邑,在周天子封邑的外圍是自己宗親和功臣的封邑,再向外一層就是商朝舊臣的封地和新歸順的其他部族。
  • 六國為什麼沒有以敵為師學秦之長效仿秦國改革強軍制度?
    戰爭的需要使各國統治者不得不進行變法改革,紛紛採用以軍功、事功為依據的新的賜爵制,把爵賜予有才能、有功勞的人,激勵他們為自己效力,這就是軍功爵。這種尚功酬勞的方式與舊有的「世卿世祿」制度有著根本區別。它不再以「親、故」而以「功勞」作為賞賜的標準。由於軍功爵制的實行,列國都不同程度地收到了富國強兵的效益。
  • 都是採取法家變法,為何秦國和韓國卻是強弱兩個極端?
    但是因為各個國家的歷史發展進程不同,基礎的政治制度不同,國家的內部形式不同,所以它們所採取的變法形式也不盡相同,其中有軍事變法,有法治變法,也有吏治變法等等幾種形式。自然而然的,變法的形式不同,最終獲得的收益也就不同。甚至變法的形式相同,最終獲得的結果也可能不同,就比如我們今天要講到的韓國和秦國。
  • 淺聊商鞅變法,從強國富民的根本出發,對秦國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所以才會在登上王座之後並沒有貪圖安逸、沉迷酒色,反而精明過人、等待時機,22歲之時才終於掌握秦國的權力,同時,身為一個王者,他認為要有風度、魄力,這是區分和小時候無權無力時期最明顯的差別,所以他會很注重自己的形象,從而進一步有征服其他六國的野心,想要更大的權力、更多的人服從他,由於商鞅的變法,沒有這樣的了,觸動了貴族集團的利益,當時的太子老師鼓動太子犯法,看看商鞅怎麼處理
  • 秦國統一六國後,為什麼滅亡後,沒有再分裂了?
    整部戰國史,其實就是法家徹底瓦解周制,形成大一統思想的歷程。從李悝、吳起、商鞅的霸主思想開始,一統天下的種子逐漸在秦國萌芽,最後發展形成韓非、李斯的大一統思想。
  • 六國為招攬人才絞盡腦汁,為何還是止不住人才往秦國跑?
    春秋戰國時,列國紛爭,戰火連綿,各國為變大變強,對人才的爭奪日趨激烈,紛紛祭出奇招:比如燕國高築黃金臺,齊國建立稷下學宮,都曾輝煌一時。可是最終,為什麼六國人才還是都跑到秦國去了呢?這是秦孝公在「求賢令」中的原話,「分國」二字,足見秦孝公之誠意。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嬴渠梁即秦王位,有感於秦國地處西陲,國窮力弱,為東方六國所輕視,於是下了這道「求賢令」,願招東方六國之賢者,為秦所用。不久,商鞅奔秦,於公元前356年開啟雷霆變法,秦國迅速強大起來。公元前355年。齊囯齊威王也開始變法,齊威王變法有個特殊的「人才庫」——「稷下學宮」。
  • 秦國任用了哪些六國人才?
    秦國能奮六世餘烈而統一中國,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來自其它各國的人才,而其中貢獻最大的莫過於以下幾人:第一位:商鞅,又名衛鞅。
  • 從「商鞅變法」到一統天下,細說秦國六代國君的奮鬥歷程
    戰國中後期,秦國自「商鞅變法」之後開始迅速崛起,然而未曾出過昏君的秦國,為何仍然用了足足七世一百二十餘年才完成統一呢?原因便在於,秦國崛起的同時,山東六國中魏國、齊國、趙國也曾先後強盛,再加上山東六國合縱抵禦秦國東出,導致以一隅敵天下的秦國始終無法對山東六國形成壓倒性優勢。
  • 商鞅變法到底變了什麼?讓7國中最弱的秦國一下變成了強國?
    在中國歷史上,「商鞅變法」是一場十分有影響力的改革,認為這場改革影響了中國2000年的歷史,也是不為過的。那麼,商鞅的變法到底變了什麼?讓戰國七雄裡實力最弱的秦,一躍成為最強悍的國家?其實站在歷史高度會發現,或許秦人和晉人真的是宿敵,春秋時代阻擋秦人的是晉,戰國時代,阻擋秦人的,先是魏,後是趙,秦二世時代,秦在東方戰場的翻車,也是發生在新趙國境內。戰國初年,魏不斷對秦進行蠶食,到了秦孝公在位時期,秦已經面臨亡國的危機,如果魏繼續這樣蠶食下去,要不了多久,秦的國號就會被從地圖上抹掉。
  • 商鞅變法給秦國帶來了什麼改變?為何他的死讓秦惠文王抱恨終生
    然而商鞅的土地改革是中國未來兩千年歷史最重要的變革,土地私有製成為了社會主流,幾乎每朝每代開國初期都享受到了私有制土地帶來的巨大果實,當然隨著時間的流逝,嚴重的土地兼併也造就了王朝進入末期,這也是中國歷史上鮮有三百年王朝的主要原因之一。
  • 秦國的統一之路:六國合縱為何總是鎩羽而歸?
    而秦國趁魏國轉向攻擊齊楚等國的有利時機,從公元前408年開始進行了長達20餘年的改革。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啟用商鞅進行變法。而就在這一年,魏國遷都大梁,並且開始著手修補南起陝西華縣,經渭水、洛水至澄城的長城,以加強對秦防禦。眼看魏國逐漸因為多線作戰轉入守勢,秦國及時與魏國東面正在崛起的強國齊取得聯繫,約定聯合對魏國作戰,而魏國南方的楚國也開始有意識地削弱魏國。
  • 揭開千古一國的秘密:群雄紛爭的戰國時期,為何歷史最終選擇秦國
    一、風起雲湧,戰國時代的帷幕悄然拉開 戰國初期,各國之間的兼併戰爭達到了白熱化階段,曾在歷史長河上掀起一段風波的吳國,也在越王勾踐的鐵騎之下被徹底摧毀
  • 秦國為何被山東六國稱為「虎狼之國」
    而戰國中末期的秦國,被山東六國冠以「虎狼之國」的稱號,這充分說明,秦國及秦政兼具虎狼的秉性、血性。那麼這個崛起於西陲,欲東出爭霸天下的七雄霸主——秦國,究竟有什麼樣的虎狼特性,竟讓關東六國不戰而慄,割城池以求苟存呢?一是軍事戰鬥力方面,秦國後期稱霸七雄。戰國早期,魏國稱霸中原。
  • 秦國的統一是歷朝歷代中最難的?漢朝和明朝表示不服
    在春秋時期沒有「大一統」這個專有名詞前,數百個國家裡沒有一個是不想兼併鄰國、拓展生存空間的,但是又局限於自己的兵馬不夠、糧草不濟,故而戰爭的深度和廣度都是區域性的局部戰爭,根本原因是生產力不足所致,經過長期的戰爭,歷史也篩選出了七個區域內的老大,史稱「戰國七雄」。
  • 《大秦賦》中的秦國依賴商鞅變法強盛,是社會進步還是社會退步?
    關於秦滅六國,現在有些奇怪的論調:野蠻戰勝了先進。基本論點是認為秦法苛烈,商鞅變法並非是社會的進步,反而是倒退,用「國家奴隸制」來形成戰鬥力,滅亡了六國的「先進民主」。要不說所有的古代史,其實都是現代史呢,這種論調究竟何意,不言自明了。
  • 《大秦賦》:從馬夫到橫掃六國,扒一扒強悍秦國的前世今生
    怎麼樣,是不是感覺整個秦國上下都是牛氣沖天,硬氣十足。據此,我們對當時秦國的強大, 有了深刻印象。秦國動不動就攻打其他國家。而其他國家也都懼怕秦國,不敢和秦國正面衝突。即使要和秦國較勁,也總是要抱團壯膽,沒有哪個國家敢單挑秦國。
  • 秦國歷史上真正偉大的5位君主,至少有兩人的重要性超過秦始皇!
    ,也因此讓秦始皇成為千古第一帝,不管歷史對其是褒是貶,都無法磨滅他對華夏的功績。但是在秦國歷史上,真正偉大的君主共有五位,其實說白了,秦始皇的確不凡,但更多的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成就的,來看看這五位偉大的君王都是誰吧:TOP、5秦始皇
  • 魏國率先變法成為戰國霸主,為何秦國後來居上滅了魏國,一統天下
    而隨著秦國周邊國家的相繼崛起,秦國在戰爭中獲利越來越少,後來,它竟然成為了戰國時代最為弱小的國家,就連實力公認比較弱小的燕國都不如,就更別提對抗進行過變法的魏國了。此外,魏國的變法更多的注重發展形勢,而不是國家制度,要知道,當時的歷史社會已經到了制度變革的時代了,在這樣的基礎上,不涉及到制度的變法改革只不過是蜻蜓點水。秦國則不一樣,它的變法很是徹底,在經濟、軍事、行政各個方面都有改善,最重要的是秦國在制度方面的創新改良。
  • 六國國君進取心不如秦,只求自保,沒有分而治之,遠交近攻
    ,例如三國/例如五胡十六國/例如五代十國,都是一個漫長的亂世,劉邦,李世民雖然很快,但之前朝代下的暗流湧動也不能不計算上。其次,戰國打仗雖兇,但除了秦以外各國都巧妙的保持平衡,誰猥瑣發育過頭了就一起打你。所以戰國後期為什麼經常會出現合縱伐秦,因為只有秦一直在作死的邊緣瘋狂試探,死命打六國的地盤。像楚國燕國都只敢往外擴,對六國土地不敢侵略過多,就怕被聯合討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