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網長沙12月11日訊(時刻新聞記者 洪雷 通訊員 魏永寶 劉祥)一個附睪囊腫,還需要將陰囊完全切開再來做囊腫切除手術嗎? 為何不能在陰囊鏡下做囊腫手術呢?近日,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楊金瑞教授主編的《陰囊鏡手術學》由人民衛生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
    該書系首部系統介紹陰囊鏡手術技術理論與方法體系的專著,專著分為十個章節,全面系統闡述了陰囊鏡手術的理論體系,並首次介紹了楊金瑞教授原創的17種手術方式。為了便於技術的推廣與普及,書籍還附有19個原版手術視頻。中國工程院院士、第二軍醫大學校長、中華醫學會泌尿外科分會主任委員孫穎浩院士為該書作序。
    縱觀人體內鏡微創技術的發展歷程會驚訝地發現,人體內鏡微創技術幾乎到了「無孔不入,無腔不探」的境地,幾乎涵蓋了人體的各個部位及器官。
    「但我們發現,人體內鏡技術仍然有被遺忘或者說未被重視的『角落部位』,這個部位就是陰囊。」1986年一位埃及醫生初探陰囊鏡技術。在20世紀90年代,國外可見零星文獻對該技術進行初步介紹。然而遺憾的是,此後陰囊鏡技術在國外進入了很長一段的沉寂期,這與對陰囊鏡技術的認知不足及開展該技術的難度大不無關係。
    楊金瑞教授自90年代初與國外學者同期開始對陰囊鏡技術進行研究,並於1992年在《中華泌尿外科雜誌》首次報導了陰囊鏡技術的初步研究成果。在此後的20多年間,儘管缺乏前人可供借鑑的經驗,楊金瑞教授及其團隊始終未曾放棄對該技術的探索與研究,不斷開拓創新,最終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陰囊鏡手術技術理論與方法體系。
    楊金瑞教授介紹,如果從手術部位與切口長度的比例,以及手術暴露的程度來衡量手術的創傷性的話,那麼陰囊部開放性手術是創傷很大的。利用陰囊鏡就沒必要再把陰囊切開、在完全暴露外翻的情況下切除腫囊,現在只要打了一個小洞就可以解決問題。
    楊金瑞教授還形象地打比方說,如果籃球不小心擊中睪丸,B超無法準確判斷,按以前的思路是要切開陰囊去檢查睪丸是否破裂,現在利用陰囊鏡打個小洞進去查看一下就可以了,「如果沒有破裂,就省去了切開陰囊這個手術」。
    經國家教育部科技查新站證實,目前該創新性技術在國際上處於領先地位,在人體陰囊鏡手術技術領域楊金瑞教授屬於國際第一人。
    目前,楊金瑞教授領銜的研究團隊在陰囊鏡領域取得了多項世界級的創新成果:建立了由中國人首創的一套陰囊鏡手術技術的理論與方法體系;系統研發了陰囊鏡手術的專用器械,獲得國家授權專利3項;原創了17種陰囊鏡微創手術術式,填補了該領域的眾多國際空白;在國內外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學術期刊發表了一系列高水平的研究論文;主編出版世界首部《陰囊鏡手術學》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