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至15日,全市開發園區改革創新大會舉行,認真貫徹落實全省開發區改革創新大會精神,進一步推動全市開發園區改革創新,加快向現代產業園區轉型升級。鹽城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王榮平出席並講話。市委副書記、市長戴源主持會議,市政協主席李馳、市委副書記戴元湖出席。
△圖為全市開發園區改革創新大會會場。
王榮平說,全市各類開發園區作為經濟發展的強大引擎、對外開放的重要載體、體制改革的試驗基地,已經成為各地加快發展的主陣地。
王榮平說,隨著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開發園區的發展環境正在發生改變,新形勢決定了全市開發園區不能再走老路,新要求倒逼全市開發園區必須戰略轉型,新機遇必然推動開發園區加快轉型升級。要認真貫徹落實全省開發區改革創新大會精神,以「一特三提升」為工作指向和抓手,推動各級開發園區加快轉型升級,切實做到「兩突出、兩集聚、兩厚植」。
王榮平指出,「兩突出」,就是突出特色化、突出生態化。立足自身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確定主攻方向,走「依託特色園區、引進龍頭項目、培育優勢板塊、打造產業集群」的特色發展之路,在產業門類上做好「瘦身」文章;重視延伸和拓展產業鏈,瞄準產業鏈中高端,缺什麼補什麼,重構產業園區「微笑曲線」,在產業層次上做好「增高」文章,著力推進智能製造普及率。要按照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要求,堅持「以畝均效益論英雄」,著力提升土地產出率,建立保護生態環境門檻制度,堅決落實省「263」專項行動部署,堅定不移去除違規產能、淘汰落後產能、取締違法產能,加快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產業體系,著力提升資源循環利用率。
王榮平指出,「兩集聚」,就是集聚重大項目、集聚創新資源。瞄準世界500強企業項目、央企合作項目、發達地區產業轉移項目,在把握好優惠政策尺度、算好經濟帳的基礎上,招引培育一批重大項目,把相關產業的鏈條真正培植起來。要進一步提升創新發展能力、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集聚創新人才,聚焦大院大所,深入實施「515」引才計劃,促進高端創新資源集聚,提高科技成果市場化應用率,打造以高新技術企業為主體的創新型企業集群,形成以人才集聚引領產業集聚、資本集聚、研發集聚的發展態勢。
王榮平指出,「兩厚植」,就是厚植改革優勢、厚植開放優勢。深化園區管理體制、建設運營體制和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建立精簡高效的扁平化行政管理體制,大力推進「2330」試點試驗,探索多元化的開發園區運營模式,努力打造審批環節最少、辦事效率最高、服務質量最好、營商成本最低的區域。要更大力度「引進來」、更加有效「走出去」,加快專業化招商隊伍建設,提高引進外資的層次和質量,支持企業參與境外資源項目合作開發,鼓勵拓展對外經濟技術合作方式,實施本土跨國企業培育工程。同時,不斷放大合作園區效應,積極創建中國(江蘇)自由貿易試驗區鹽城片區,加快中韓鹽城產業園區建設,加大與上海、蘇南等地合作共建力度,高起點高標準推進濱海新區、滬蘇(大豐)產業聯動集聚區等重大載體建設,深入融入全球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
王榮平強調,要強化「服務開發園區發展就是服務大局」意識,思想同心、目標同向、行動同步,進一步加大支持保障力度、強化責任落實、強化黨的建設,形成強有力的組織保障體系,奮力推動開發園區改革創新、加快發展,為建設「強富美高」新鹽城作出更大貢獻。
戴源就貫徹落實好會議精神提出要求。他指出,全市各地各有關部門要按照市委部署要求,著力推進開發園區改革創新,加快向現代產業園區轉型。要揚長避短,充分發揮園區建設比較優勢,堅持不懈建設產業園區。要創新發展,堅持「以畝均效益論英雄」和富民導向,著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培育打造產業鏈和產業集群,高標準建設產業園區。要注重實效,加快開展園區「等級創建」,探索園區建設的共性規律。當前,要全力穩定經濟增長,繼續抓好「兩重一實」項目建設,認真落實好省「富民33條」和市「富民10條」政策意見,做好富民增收「加減乘除法」,深入基層開展大走訪活動,確保社會大局安全穩定,以優異成績和良好環境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
△與會同志先後到鹽都區、亭湖區、鹽城經濟技術開發區、城南新區進行考察觀摩。
會議期間,與會同志先後到鹽都區、亭湖區、鹽城經濟技術開發區、城南新區進行了考察觀摩,集中觀看了全市開發園區發展專題片。會上,各縣(市、區)、鹽城經濟技術開發區、城南新區作書面匯報,與會人員對觀摩項目進行了現場評價。
市委、市人大常委會、市政府、市政協有關領導同志,各縣(市、區)、鹽城經濟技術開發區、城南新區,市有關部門和單位主要負責同志,省級以上產業園區、全市經濟技術園區、服務業集聚區、旅遊度假區、現代農業園區主要負責同志,各鎮(街道、中心社區)黨(工)委書記等參加會議。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