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394
是時,菩薩為令眾生心滿足故。內外悉舍而無所著。是則能淨檀波羅蜜。
在這個時候,這位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的菩薩,為使令眾生心滿意足的緣故。眾生的願是滿足自己,菩薩的願是利益眾生。眾生有自私自利的思想,菩薩有大公無私的思想。菩薩和眾生不同的關鍵,就在這兒。
菩薩明白眾生的心理,所謂「欲令入佛智,先以欲鉤牽」。譬如眾生眾生沒有飯吃,就送給他一碗飯。眾生沒有衣穿,就送給他一件衣。這個眾生感激你的恩德,便對你生好感,與你作為良友,成為恩人。
你來金山寺聽華嚴經,他會受你的影響,也來金山寺聽華嚴經。聽來聽去,感覺佛法是救世的寶筏,是黑暗的明燈,是迷途的標誌,而發菩提心,皈依三寶,成為佛子。這也是滿眾生願的一部份。
菩薩能內舍頭目腦髓、外舍國城妻子。內外都能舍,一點執著也沒有。所謂「能舍才能得,不舍不能得」。所以不能舍也要舍,這樣修成就清淨圓滿布施到彼岸的法門。
具持眾戒而無所著。永離我慢。是則能淨屍波羅蜜。
菩薩能具持一切戒,而無所執著。所謂「持而無持,戒而無戒」。行所無事,無為而無不為。要永離開貢高我慢的思想和行為,不可懈怠,不可放逸。要嚴守戒律,合乎威儀。才能修行成就清淨圓滿持戒到彼岸的法門。
悉能忍受一切諸惡。於諸眾生,其心平等,無有動搖。譬如大地,能持一切。是則能淨忍波羅蜜。
忍辱波羅蜜,就是教你忍不了也要忍。好像打禪七,就是要耐一切的苦痛,腰酸要忍受,腿痛要忍受,絕對不向酸疼投降。要奮鬪到底,最後勝利是屬於你的,這樣就是忍受一切諸惡。
對於一切眾生,其心要平等。無論是順或是逆,都不被境界所動搖。好像大地,能載持一切萬物。這樣就能修成清淨圓滿忍辱到彼岸的法門。
普發眾業,常修靡懈。諸有所作,恆不退轉。勇猛勢力,無能制伏。於諸功德,不取不舍。而能滿足一切智門。是則能淨精進波羅蜜。
普遍發起一切眾善業。常修行福慧,而不懈怠。所作的一切善業,只有精進,沒有後退。勇猛精進的勢力,無法能制止降伏。對一切所得的功德,不取為己有,也不捨棄而能滿足一切智慧之門。這樣就能修成清淨圓滿精進到彼岸的法門。
於五欲境,無所貪著。諸次第定,悉能成就。常生思惟,不住不出。而能銷滅一切煩惱。出生無量諸三昧門。成就無邊大神通力。逆順次第,入諸三昧。於一三昧門。入無邊三昧門,悉知一切三昧境界,與一切三昧三摩缽底。智印不相違背。能速入於一切智地。是則能淨禪波羅蜜。
菩薩對於五欲(財色名食睡或者色聲香味觸)的境界,不生貪著心。如果生貪著心,就有麻煩了。貪色:就追逐美色,著住在色塵的境界上。貪聲:就追逐美聲,著住在聲塵的境界上。貪香:就追逐美香,著住在香塵的境界上。貪味:就追逐美味,著住在味塵的境界上。貪觸:就追逐美觸,著住在觸塵的境界上。
菩薩修九次第定,就是四禪定、四空定、滅受想定。如果不貪五欲之樂,都能修習成就。菩薩常思惟修(修禪),要有正思惟,不可有邪思惟。在定中沒有入定,也沒有出定。也就是常在思惟修定中,而能消滅一切煩惱。
我們打坐不能入定,因為有煩惱的緣故,所以有無明煩惱障礙智慧之門。沒有無明、沒有煩惱,智慧就會開朗,智慧就會現前。我們的自性,好像一盆清水,煩惱好像塵土的渣滓。如果水中摻有塵土,清水就渾濁了,就生出染汚。沒有煩惱,自性清淨,智慧現前。
若能斷盡煩惱,就生出無量三昧門,在定中能成就無邊大神通。這種神通力,是天魔外道所無能破壞的。或者依次第而入,或者不依次第而入三昧。在一個三昧門中,能入無量三昧門。所謂「入一三昧,即入一切三昧;入一切三昧,未離一三昧。」這種境界是妙不可言。
菩薩完全知道一切三昧的境界,和所有的定,以及三摩缽底(禪定之一種,譯為等至),與觀照的智慧卻不相違背,能很快進入一切智慧之地。這種修行,能成就清淨圓滿禪那到彼岸的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