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217
四聖諦品第八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譯
美國萬佛聖城宣化老和尚講述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四聖諦品第八。
什麼是四聖諦?就是苦、集、滅、道。若能依照四聖諦法去修行,便可以證聖果、入聖流。諦是考察真理的意思,所以叫四聖諦。此品在華嚴經列為第八,故名為四聖諦品第八。
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成道之後,應法身大士的要求,演說大方廣佛華嚴經。佛在二十一天時間內說完此經之後,乃到鹿野苑為五比丘(憍陳如、頞鞞、跋提、十力迦、摩男具利)三轉法輪(示轉、勸轉、證轉)。上根人、示轉便能悟道。憍陳如尊者最先開悟,其餘四比丘,是逐漸開悟。
佛對五比丘說:「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道,可修性。此是滅,可證性。」這是示轉法輪。又說:「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道,汝應修。此是滅,汝應證。」這是勸轉法輪。又說:「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斷。此是道,我已修。此是滅,我已證。」這是證轉法輪。
所謂「知苦、斷集、慕滅、修道」。就是說應該知道苦、應該斷除集、應該羨慕寂靜的境界,應該修行聖人的道路。這就是四聖諦大概的意思。
這部華嚴經是對法身大士所說的。諸大菩薩歡喜聽詳細四聖諦法,所以釋迦牟尼佛悲心切切,詳詳細細說出四諦的道理及其名字。在每一個世界中,每一聖諦說出十個名字為代表。
為什麼要說十呢?因為「十」是表示重重無盡,無盡重重的意思。華嚴經的意理,就是這樣。這個大法,是盡虛空、遍法界。若想照了諸法實相,照了華嚴境界,就要認真去修行、深入研究佛法。
佛住世的時候,有一天來到恆河岸的樹林中,拾起草木的葉子,放在掌中,而問弟子說:「你們看!我掌中的草木葉多?還是大地的草木葉多?」所有的弟子異口同聲的說:「當然是大地的草木葉多的不可說,世尊掌上的草木葉少之又少,根本不能與大地來比較。」
佛說:「我所說的法,就像我掌中草木葉一樣的少:我沒有說的法,就像大地的草木葉一樣的多。」這時,大迦葉尊者問:「世尊!您沒有說的法,是不是都在四聖諦法內所包括著?如果是的話,那麼,世尊已經說完了。若是不在四聖諦法內包括著,就應該有五聖諦了。」
佛說:「雖然四聖諦法包括一切法,但是在四聖諦中,有很多的義理我沒有說,只說了一點點而已。」由此證之佛雖然是說了四聖諦法,但是說得很少並沒有完全說完。現在將四聖諦法淺釋如下:
(甲)苦聖諦:我們住在娑婆(譯為堪忍,所居住的眾生能忍受一切苦,反而以苦為樂)世界,是萬苦交加,其苦無量。住在這世界的人,一念無明便迷惑了,因而生生世世輪轉三界,在六道輪迴裡,轉來轉去,頭出頭沒,生了又死,死了又生,循環不已。所以說在娑婆世界的眾生堪能忍受這些苦。
苦有無量之多,在瑜伽師地論上說,有一百一十種苦,茲分析如下:
有一種苦:是依靠無差別業流轉之苦。所有一切有情眾生,隨著業力而流轉,自己不能作主,在業海中漂蕩,善業多,便往三善道去;惡業多,便往三惡道去。無論是三善道?或是三惡道?都是苦。如何能了苦?就要修行,才能了生脫死,出離三界,得到真正的快樂。
又有兩種苦:一為欲苦,二為痴苦。「欲苦」是眾生的根本。例如貪財有財欲,貪色有色慾,貪名有名欲,貪食有食慾,貪睡有睡欲——這是五欲。所謂「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這種欲把你支配得顚顚倒倒,糊糊塗塗,沒有清醒地時候。
有欲就有愛,譬如物質之愛,男女之愛。因為這個欲而搞得天下大亂。如果不斷欲,便會想喝酒,想吃肉,想汽車,想洋房,總想一切物質的享受。整天打妄想作白日夢;腦海中時時刻刻想的是如何升官發財,怎樣能得到嬌妻美妾?這些都是「欲」在作祟,永不止息。
一旦所愛的人,所愛的物變了,或者壞了,這就成了難言之苦。所以佛教提倡斷欲去愛,一缽三衣,日中一食,別無所有。這樣清心寡欲的生活,多麼清高!多麼自在!所以有智慧有善根的人,才能出家修道。
「痴苦」就是愚痴之苦。愚痴人不明白是非,不辨善惡。為已所好,便努力取之,盡作顚倒事,將來必定受果報。愚痴人執著一切屬於我所有,在不分黑白的情況之下,便有怨天尤人的行為,得則喜,失則怒,由於憂愁的緣故,而備嘗身箭、心箭之苦——也就是身心好像被箭所射傷一般的痛苦。
又有三種苦:一為苦苦、二為壞苦、三為行苦。㈠「苦苦」是苦上加苦。譬如本來無衣無食,只有一間破屋,勉強可以遮風避雨。不幸破房子也被大風吹倒,或者被大水淹沒,乃造成無家可歸的慘狀——這是苦苦的境界。
㈡「壞苦」是變壞的苦。譬如本來很有財產,不幸遇到天災人禍,將全部財產都毀滅了。或者美麗的汽車因撞車失事而毀壞了。或者豪華的洋房發生火災而燒壞了——這是壞苦的境界。
㈢「行苦」是無常之苦。人生的過程,由少而壯,由壯而老,由老而死。念念遷流,念念不停,除非修行,任何人都逃不過這一關——這是行苦的境界。
又有四種苦:一為生苦、二為老苦、三為病苦、四為死苦。
㈠「生苦」:人初生的時候,皮膚一旦接觸空氣,就像被刀割一樣的痛苦,所以初生嬰兒第一個動作,就是哭,以來表示其痛苦。
㈡「老苦」:這是自然現象,耳聾眼花,四肢不靈,齒落背彎,老態龍鍾——這也是苦。所謂「莫待老來方學道,孤墳儘是少年人。」少年時期不學道,等老年時再學道,就來不及了!有這樣一句話,「半路出家徹底」。無論什麼事情,都要從根本學起才會成功。古人云:「漸漸雞皮鶴髮,看看行步龍鍾,假饒金玉滿堂,難免衰弱病老。任是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這樣才能徹底解決老的苦。
㈢「病苦」:生病的時候,難忍難受,其苦不堪言,不但人會生病,就是天地也會生病,例如狂風暴雨,這是天生病:山崩海嘯,這是地生病。凡是颶風來襲,其中一定有魔鬼在作怪。開五眼的人,便能看得清清楚楚,並非妄言。
㈣「死苦」:人死的時候,其苦無法可形容,因為沒有人作試驗,所以不得而知。可是人在臨命終最後一剎那的表情,是痛苦萬分的。因為要離開親愛的家人,拋棄豐富的財產,難捨難離到另外一個世界,所以極痛苦。所謂「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善業重,便生善處。惡業重,便生惡處。眾生隨業而受生,絲毫不爽。現在科學雖然一日千裡,但是沒有法子可以令人不死。唯有佛憐愍眾生,留下了生脫死的妙法,就是八萬四千法門。只要你選擇一種相應的法門去修,一定能得到解脫,這是豪無問題的。只要誠心修行,不起疑心,必有成就。但要相信佛所說的法,是千真萬確了生脫死的法。
又有五種苦:一為生老病死苦,二為愛別離苦,三為冤憎會苦,四為求不得苦,五為五陰熾盛苦。
㈠「生老病死苦」:有生就有老,有老就有病,有病就有死——這是人生四大苦。如果出家修道,便能超出三界,直達彼岸,就能證得不生不滅,常樂我淨的湼槃四德。
㈡「愛別離苦」:人生最大的苦,是在生離死別的時候,為環境所迫,非要和所親所愛的人分離不可。這時候心如刀割,這種苦是無法忍受的。身歷其境的人,才知其中滋味。
㈢「冤憎會苦」:越是不歡喜的人,偏偏又遇到了,這時,心中非常不自在。所謂「冤家路窄」。古人云:「冤宜解不宜結」。無論是有殺父之仇,奪妻之恨,如能以德報怨,自然化敵為友。如果冤冤相報,便永無了斷的時候。
㈣「求不得苦」:想謀一件事,或求一件物,始終得不到,例如求財不得財,求名不得名,求男不得男,求女不得女。這也是非常苦惱的事。
㈤「五陰熾盛苦」:五陰就是色、受、想、行、識。這種苦,好像烈火一般,把你燒得渾身不自在,這也是苦。在心經上說:「照見五蘊(陰)皆空,度一切苦厄」。這五蘊就好像五件衣服,穿在身上,實在很不舒服。修道就要一層一層地脫去這五件衣服,到一絲不掛脫落淨盡時,就能明心見性,得到解脫。以上五種苦,也就是八苦。明白八苦之後就要發菩提心,修大覺道,才能了生脫死,消除一切苦。
又有六種苦、七種苦、八種苦、九種苦、十種苦、——共計五十五種苦。
另外又有九種苦,就是①一切苦、②廣大苦、③一切門苦、④邪行苦、⑤流轉苦、⑥不隨欲苦、⑦迫害苦、⑧隨逐苦、⑨一切種苦。
㈠「一切苦」:世間上的一切一切都是苦。又開為二苦:一為宿因所生苦,就是前生的苦。二為現緣所生苦,就是今生的苦。
㈡「廣大苦」:這是一切國家所有人的苦,又開為四苦。
㈢「一切門苦」:在世間上,每一個家庭都有它的苦惱,又開為四苦。
㈣「邪行苦」:所有一切外道,都修行邪知邪見的法,不是究竟法也是苦惱。這又開為五苦。
㈤「流轉苦」:眾生在六道輪迴中,流轉不息。又開為六苦。
㈥「不隨欲苦」:所希求的事物而得不到。這種又為七苦。
㈦「迫害苦」:所想希求的事物,不但得不到,反而有害處。又開為八苦。
㈧「隨逐苦」:一般沒有智慧的人,隨著一切慾念跑,以為是自由,其實是苦。這又開為九苦。
㈨「一切種苦」:世間上一切的一切,沒有一種不是苦,這又開為十苦。共計起來是五十五種苦,前後總計一百一十種苦。今把苦聖諦略釋完畢。下面講集聖諦。
(乙)集聖諦:集是集聚的意思,即是把所有的煩惱集聚在一起而令你起惑造業受報。煩惱雖是由集聚而成,但主要是由自性招來的。例如身體不健全,才會生病。不清潔的地方,才會生蚊蟲。所謂「肉腐蟲生」。如果把心中的垃圾清除乾淨,就不會打妄想,生煩惱。心明如鏡的時候,智慧就現前,便不作顚倒夢想的事。
(丙)滅聖諦:滅就是寂滅,到了這種境界,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所謂「口欲言而辭喪,心將緣而慮亡」—一切都沒有了。
(丁)道聖諦:道就是道路,聖人所走的道路。我們要修道,修什麼道?修八正道,修六度萬行的道,修八萬四千法門的道。無論修哪條道?最後都是菩提大道。通達彼岸的平坦大道,所謂「條條大道通佛國」。現在說正經文:
粉絲福利: 點擊下方卡片關注,可獲取更多佛教高僧開示及資料 ↓粉絲福利: 點擊下方卡片關注,可獲取更多大悲咒、楞嚴咒修持資料 ↓關註上方公眾號,發送 「大悲咒」、「楞嚴咒」,可獲取 大悲咒、楞嚴咒注音修持易背誦儀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