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增尊者講解
馬來西亞 鄧兆強 筆錄
安徽 常德 校對
大家好,今天晚上我們又在這裡講《大念處經》,今天晚上我們的是第十三講。我們講的是法念處的四聖諦章 :苦諦。
我們現在就開始唸它的 經文:
E. Saccapabbaṃ
Puna caparaṃ, bhikkhave, bhikkhu dhammesu dhammānupassī viharati catūsu ariyasaccesu.
Kathaṃ ca pana, bhikkhave, bhikkhu dhammesu dhammānupassī viharati catūsu ariyasaccesu?
Idha bhikkhave, bhikkhu『idaṃ dukkhaṃ’ti yathābhūtaṃ pajānāti,『ayaṃ dukkhasamudayo’ti yathābhūtaṃ pajānāti,『ayaṃ dukkhanirodho’ti yathābhūtaṃ pajānāti,『ayaṃ dukkhanirodhagāminī paṭipadā’ti yathābhūtaṃ pajānāti.
Dukkhasaccaniddeso
Katamaṃ ca, bhikkhave, dukkhaṃ ariyasaccaṃ?
Jāti pi dukkhā, jarā pi dukkhā, (byādhi pi dukkhā,)24maraṇaṃ pi dukkhaṃ, sokaparidevadukkhadomanassupāyāsā pi dukkhā, appiyehi sampayogo pi dukkho, piyehi vippayogo pi dukkho, yampicchaṃ na labhati taṃ pi dukkhaṃ, saṅkhittena pañcupādānakkhandhā dukkhā.
Katamā ca, bhikkhave, jāti? Yā tesaṃ tesaṃ sattānaṃ tamhi tamhi sattanikāye jāti sañjāti okkanti abhinibbatti khandhānaṃ pātubhāvo āyatanānaṃ paṭilābho, ayaṃ vuccati, bhikkhave, jāti.
Katamā ca, bhikkhave, jarā? Yā tesaṃ tesaṃ sattānaṃ tamhi tamhi sattanikāye jarā jīraṇatā khaṇḍiccaṃ pāliccaṃ valittacatā āyuno saṃhāni indriyānaṃ paripāko, ayaṃ vuccati, bhikkhave, jarā.
Katamaṃ ca, bhikkhave, maraṇaṃ? Yaṃ tesaṃ tesaṃ sattānaṃ tamhā tamhā sattanikāyā cuti cavanatā bhedo antaradhānaṃ maccu maraṇaṃ kālakiriyā khandhānaṃ bhedo kaḷevarassa nikkhepo jīvitindriyassupacchedo, idaṃ vuccati, bhikkhave, maraṇaṃ.
Katamo ca, bhikkhave, soko? Yo kho, bhikkhave, aññataraññatarena byasanena samannāgatassa aññataraññatarena dukkhadhammena phuṭṭhassa soko socanā socitattaṃ antosoko antoparisoko, ayaṃ vuccati, bhikkhave, soko.
Katamo ca, bhikkhave, paridevo? Yo kho, bhikkhave, aññataraññatarena byasanena samannāgatassa aññataraññatarena dukkhadhammena phuṭṭhassa ādevo paridevo ādevanā paridevanā ādevitattaṃ paridevitattaṃ, ayaṃ vuccati, bhikkhave, paridevo.
Katamaṃ ca, bhikkhave, dukkhaṃ?25 Yaṃ kho, bhikkhave, kāyikaṃ dukkhaṃ kāyikaṃ asātaṃ kāyasamphassajaṃ dukkhaṃ asātaṃ vedayitaṃ, idaṃ vuccati, bhikkhave, dukkhaṃ.
Katamaṃ ca, bhikkhave, domanassaṃ?25 Yaṃ kho, bhikkhave, cetasikaṃ dukkhaṃ cetasikaṃ asātaṃ manosamphassajaṃ dukkhaṃ asātaṃ vedayitaṃ, idaṃ vuccati, bhikkhave, domanassaṃ.
Katamo ca, bhikkhave, upāyāso? Yo kho, bhikkhave, aññataraññatarena byasanena samannāgatassa aññataraññatarena dukkhadhammena phuṭṭhassa āyāso upāyāso āyāsitattaṃ upāyāsitattaṃ, ayaṃ vuccati, bhikkhave, upāyāso.
Katamo ca, bhikkhave, appiyehi sampayogo dukkho? Idha yassa te honti aniṭṭhā akantā amanāpā rūpā saddā gandhā rasā phoṭṭhabbā dhammā, ye vā panassa te honti anatthakāmā ahitakāmā aphāsukakāmā ayogakkhemakāmā, yā tehi saddhiṃ saṅgati samāgamo samodhānaṃ missībhāvo, ayaṃ vuccati, bhikkhave, appiyehi sampayogo dukkho.
Katamo ca, bhikkhave, piyehi vippayogo dukkho? Idha yassa te honti iṭṭhā kantā manāpā rūpā saddā gandhā rasā phoṭṭhabbā dhammā, ye vā panassa te honti atthakāmā hitakāmā phāsukakāmā yogakkhemakāmā mātā vā pitā vā bhātā vā bhaginī vā mittā vā amaccā vā ñātisālohitā vā, yā tehi saddhiṃ asaṅgati asamāgamo asamodhānaṃ amissībhāvo, ayaṃ vuccati, bhikkhave, piyehi vippayogo dukkho.
Katamaṃ ca, bhikkhave, yampicchaṃ na labhati taṃ pi dukkhaṃ? Jātidhammānaṃ, bhikkhave, sattānaṃ evaṃ icchā uppajjati:『aho vata mayaṃ na jātidhammā assāma na ca vata no jāti āgaccheyyā’ti. Na kho panetaṃ icchāya pattabbaṃ. Idaṃ pi yampicchaṃ na labhati taṃ pi dukkhaṃ.
Jarādhammānaṃ, bhikkhave, sattānaṃ evaṃ icchā uppajjati: 『aho vata mayaṃ na jarādhammā assāma, na ca vata no jarā āgaccheyyā’ti. Na kho panetaṃ icchāya pattabbaṃ. Idaṃ pi yampicchaṃ na labhati taṃ pi dukkhaṃ.
Byādhidhammānaṃ, bhikkhave, sattānaṃ evaṃ icchā uppajjati:『aho vata mayaṃ na byādhidhammā assāma, na ca vata no byādhi āgaccheyyā’ti. Na kho panetaṃ icchāya pattabbaṃ. Idaṃ pi yampicchaṃ na labhati taṃ pi dukkhaṃ.
Maraṇadhammānaṃ, bhikkhave, sattānaṃ evaṃ icchā uppajjati:『aho vata mayaṃ na maraṇadhammā assāma, na ca vata no maraṇaṃ āgaccheyyā’ti. Na kho panetaṃ icchāya pattabbaṃ. Idaṃ pi yampicchaṃ na labhati taṃ pi dukkhaṃ.
Sokaparidevadukkhadomanassupāyāsadhammānaṃ, bhikkhave, sattānaṃ evaṃ icchā uppajjati:
『aho vata mayaṃ na sokaparidevadukkhadomanassupāyāsadhammā assāma, na ca vata no sokaparidevadukkhadomanassupāyāsadhammā āgaccheyyuṃ’ti. Na kho panetaṃ icchāya pattabbaṃ. Idaṃ pi yampicchaṃ na labhati taṃ pi dukkhaṃ.
Katame ca, bhikkhave, saṅkhittena pañcupādānakkhandhā dukkhā? Seyyathidaṃ - rūpupādānakkhandho vedanupādānakkhandho saññupādānakkhandho saṅkhārupādānakkhandho viññāṇupādānakkhandho. Ime vuccanti, bhikkhave, saṅkhittena pañcupādānakkhandhā dukkhā.
Idaṃ vuccati, bhikkhave, dukkhaṃ ariyasacca.
複次,諸比丘!比丘即於四聖諦法,觀法而住。
然,諸比丘!比丘如何即於四聖諦法,觀法而住耶?
於此,諸比丘!比丘如實知:「此是苦,」如實知:「此是苦之集,」如實知:「此是苦之滅,」如實知:「此是到苦滅之道。」
18
然,諸比丘!苦諦者何耶?
生是苦,老是苦,病38是苦,死是苦,憂、悲、苦、惱、悶是苦,求不得是苦,約略言之,五取蘊是苦。
複次,諸比丘!生39者何耶?於到處之生類中,有諸眾生之生、出產、入胎、轉生、諸蘊之顯現,內外諸處之攝受,諸比丘!此名為「生。」
複次,諸比丘!老40者何耶?於到處之生類中,有諸眾生之年老、老耄、齒落、頭髮白、皺紋皮膚、壽命短縮、諸根熟衰,諸比丘!此名為「老。」
複次,諸比丘!死41者何耶?於到處之生類中,有諸眾生之消失、散滅、破壞、滅亡、消滅、死歿、命終、諸蘊之破壞、死屍之放棄,諸比丘!此名為「死。」
複次,諸比丘!憂42者何耶?諸比丘!有俱若干不幸,被若干苦法所惱、憂、愁、感、內憂、內愴(chuang),諸比丘!此名為「憂。」
複次,諸比丘!悲43者何耶?諸比丘!有俱若干不幸,被若干苦法所惱、嘆、悲、嘆息、悲哀、悲嘆、悲痛,諸比丘!此名為「悲。」
複次,諸比丘!苦44者何耶?諸比丘!關於身之苦痛,身之不快,由身觸所生之苦痛及不快之感受,諸比丘!此名為「苦。」
複次,諸比丘!惱45者何耶?諸比丘!關於心之苦痛,於心不快,由意觸所生之苦痛及不快之感受,諸比丘!此名為「惱。」
複次,諸比丘!悶46者何耶?諸比丘!有俱若干不幸,被苦法所惱,失望、沮喪、氣餒(nei)、愁悶,諸比丘!此名為「悶。」
然,諸比丘!求不得苦47者何耶?諸比丘!於生法之眾生,生如是欲求:「我等實非於生法之下,我等不願意生來。」然,不得此欲求,此為求不得苦。諸比丘!於老法之眾生,生如是欲求:「我等實非於老法之下,我等不願意老之來。」然,不得此欲求,此為求不得苦。諸比丘!於病法之眾生,生如是欲求:「我等實非於病法之下,我等不願意病之來。」然,不得此欲求,此為求不得苦。諸比丘!於死法之眾生,生如是欲求:「我等實非於死法之下,我等不願意死之來。」然,不得此欲求,此為求不得苦。諸比丘!於憂、悲、苦、惱、悶法之眾生,生如是之欲求:「我等實非於憂、悲、惱、悶法之下,我等不願意憂、悲、苦、惱、悶法之來。」然,不得此欲求,此為求不得苦。
然,諸比丘!約略而言,五取蘊之苦者何耶?如次之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諸比丘!約略而言,此等名為五取蘊之苦。諸比丘!此亦名為苦聖諦。
現在我們看注釋。
注釋:
38. 病是苦,vyadhi pi dukkha,《中部》在《分別聖諦經》(saccavibhanga Sutta)裡面沒有這一句,在《相應部》的《轉法輪品》第二(Dhammacakkappavattanavaggo-dutiyo)裡面則有這一句,所以這邊用《轉法輪品》裡面的把它放在這裡來,加上這一句。
39. 生, 巴利文叫Jāti。生為身之苦痛,眾生身體之生、出產、入胎、轉生、諸蘊之顯現,隨著心也生起的憂惱。
40. 老, 巴利文叫Jarā。老為身之苦痛,有眾生身體之年老、老耄(mao)、齒落、頭髮白化、皺紋皮膚、壽命短縮、諸根熟衰,跟著心也生起憂惱。
41. 死, 巴利文Maranam。死為身之苦痛,有眾生身體之消失、散滅、破壞、滅亡、消滅、死歿(mo)、命終、諸蘊之破壞、死屍之放棄,跟著心也生起了憂惱。
42. 憂, 巴利文soka。憂為心被不幸所惱、而起憂惱、愁悲、傷感、內憂、內心悲愴。
43. 悲, 巴利文parideva。悲為心被不幸所惱、而生起哀嘆、傷悲、嘆息、悲哀、悲嘆、悲痛。
44. 苦, 巴利文dukkha。苦為身之苦痛,身之不快,由身觸所生之苦痛及不快之感受。
45. 惱, 巴利文domanassa。惱為心的苦痛,心之不快,由意觸所生之苦痛及不快之感受。
46. 悶, 巴利文upāyāsā。悶為心被不幸所惱,被苦法所惱,失望、沮喪、氣餒、愁悶。
47. 求不得苦, 巴利文piyehi vippayogo dukkho。就是我們不想想不求不生,不老,不病,不死卻求不得,這就是它的求不得苦。
接下來我們解釋它的經文:
這個四聖諦法是在法念處裡面的!這邊是要結束的部分就個別來分析四聖諦,就是苦諦、集諦、滅諦、道諦。所以這邊經文就講:「諸比丘!對於這個四聖諦法我們怎麼來觀照它們呢?」 四聖諦法就是剛才我講的,就是四種:苦諦、集諦、滅諦、道諦。我們怎麼樣來修習觀照它呢?佛說:「你必須要對苦如實知,對苦的集如實知,對苦的滅如實知,對苦滅的道也如實知。」 這四種真理都必須要如實知,就是你必須要親身的去體會,去修習它的意思。
好了,下一段的經文就分析苦諦。我們應該怎麼樣如實知。佛先講第一個真諦:苦諦。這苦諦裡面有以下的內容:
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生、老、病、死!接下來這個生、老、病、死苦是身體的苦。接下來是心裡的苦,就是憂、悲、苦、惱、悶,這些都是心靈的,還有求不得苦等等。這邊有一個就是指『苦』,是屬於身體部分的苦。憂、悲、惱的苦是心的苦,悶是心靈的、求不得是心靈的。簡言之就是五取蘊是苦!這邊我們分析的苦有分成身體的生、老、病、死、苦,還有憂、悲、惱、悶這些都屬於心靈的、求不得也是心靈的苦。
好了,我們現在就一個個解釋什麼是身的苦,就是眾生會生出來,怎麼會生出來?眾生怎麼會生出來?眾生在前一世死的時候,他的死亡心就離開了他的身體,離開那個壞的身體就跑去轉世了,所以最後的那一刻的心是叫做死亡心。死亡心去到一個新的受精卵,那個所在的時候,他的識就附在受精卵裡面,就變成了第一個心,那個第一個的心就是生出來的心,就是結生心,這個結生心就附在受精的卵上面,父精母卵,父的精母的卵。識就附在那個受精卵上面,第一個心就叫做結生心。所以這裡就叫做出生。佛陀並沒有用結生心,也沒有講死亡心,這邊是我的解釋!佛陀的解釋就是眾生的出生,出產、入胎(這邊有講到入胎,就是結生心),轉生就是從死跑到下一世去轉世。那麼接下來有了這個父精母卵,那個受精卵,這個最早的名詞,佛法的名字叫羯羅蘭kilala。這個羯羅蘭就是這個眾生的出現,入胎了,然後出現,那麼五蘊的顯現,就是五蘊就出來了,它裡面有一個物質的身體,就是身體,有色法,有名法(就是那個識,投胎的那個識附在那個受精卵上面。)所以那個識就產生它的最早的那個識蘊,然後身體就是它的色蘊,然後它裡面也會接下來產生受、想、行蘊,所以這些是屬於五蘊的出現。諸蘊之顯現。
內外諸處之攝受。內外諸處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指內六處:眼、耳、鼻、舌、身、意。這就是內六處。外諸處,外六處:它會接觸外的六處:色、聲、香、味、觸、法。就是配合我們的六個根,你會有外六處,內外諸處之攝受。所以這個就是叫做生,生的話就會有這樣的現象出現。
接下來,佛陀就分析老,什麼叫做老?老就是指,在所有的這些眾生的生類之中,有生命的這些眾生之中。年老了、老耄了、還有齒落了、頭髮白了、皮膚皺紋了、還有壽命越來越短了、諸根熟衰。他的眼、耳、鼻、舌、身這些根都熟了、都衰老了、衰退了,所以這就叫老。我們看那些人老就是這樣,頭髮白了、對不對?皮膚皺了、牙齒掉了、那麼眼睛不好了花了、耳朵也聽不靈了等等,這些就是他的老的現象。
接下來佛陀分析什麼叫死。死的現象就是在所有的眾生之類中,慢慢的就消失了、那麼散滅就是身體就散掉了,身體是皮肉筋骨所組合起來,然後它就散掉了、然後就被破壞了、滅亡了、然後被消滅掉了、死歿了、然後命終了。所以蘊的破壞,五蘊: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五蘊的破壞、死屍的放棄,這就叫做死。
接下來佛陀就分析了生、老、病、死,都分析完了。就是我們要在我們平常的、日常的生活當中,我們要去觀察的現象,就是身體的色法的這些變化。身體如果色法有變化就是生、老、病、死的變化。
接下來是心靈的憂、悲、苦、惱、悶,其中一個是講到『苦』,是屬於身體的苦痛。
好了,我們就看『憂』,憂愁,被某一些情況所惱、所憂,產生愁。有所感受,內憂、內愴就是裡面很傷心的意思,所以這個叫做『憂』。
接下來第二個屬於心靈的苦叫做『悲』。『悲』就是有發生一些不好的事情,不幸運的事情。那麼你就感受到這些悲哀、哀嘆、嘆、悲、惱、悲痛,這些屬於叫做憂悲,內心感覺到很悽慘,這叫悲。前面的是惱,相對來講會比較輕一點,悲是比較重。
接下來我們就看『苦』。這個苦就是屬於身體方面的苦,什麼苦?身體的苦痛,身體的不舒服,身體的不舒服的感覺,所以這叫做苦。
接下來講到『惱』,惱就是我們的內心的苦痛。剛才所說的苦是身體的苦痛,這個惱是內心的苦痛,你就感到很煩惱,很苦惱,心中裡面感到不舒服不快,意觸所產生的苦痛和不快的感受,所以這叫做惱。
接下來就講到『悶』,悶也是屬於不幸的,就是被這些苦法,就是不舒服的法,不快樂的法所感受到,所以就失望,沮喪,氣餒、愁悶,所以就叫悶。
那麼接下來就分析到『求不得苦』。求不得苦裡面就分析四種:就是生---我們想不要生出來,我們是靠近觀察到這麼多生的苦,我們就想最好我們不要生出來。但是我們求不到,我們已經生出來了,對不對?要是有業的推動,如果你沒有把業消除掉,就是你不懂的怎麼樣來慢慢使你的業清淨的話,你就是一直在累積你的業。有了這個業的累積,你就會推動你去到下一世去,你就想我希望我不會生出來,但是還是不能夠,求不到,我們求不得不生出來,所以這就是求不得苦。那麼老,我們看見人家老了、頭髮白了、背彎了、拿著拐杖、眼花了、耳聾了,我們想但願我們不要老去。就想但願我不要老,但是求不到,時間到還是會老去。所以你還是會遭受你看見到的那些老人的苦,所以這就是老的苦,也是求不得。
接下來是病。我們看見人家生病很辛苦,對不對?所以我們也希望但願我不生病。但是你怎麼樣能夠不生病,對不對?這個身體是隨著不同的緣而產生那些病痛,所以我們要求不會生病的話也是求不到,所以也是求不得苦。
接下來最後一個是死。我們看見人家死了,但願我將來不會死。還是求不到,時間到慢慢老的時候,最後有一天也會死去的,所以也是求不得苦,這四種東西是求不得的。
這個是分析身體的啦,身體的這些生、老、病、死苦。然後接下來憂、悲、苦、惱、悶。憂、悲、苦、惱、悶就五個裡面,其中一個苦是身體的苦,所以是屬於身體這一方面的苦,然後我們就分析心的苦:憂、悲、惱、悶這四種。我們想我們求不願意有憂,對不對?不願意有悲,不願意有惱,不願意有悶,我們求的到嗎?也是不會求的到,所以還是會帶來這些苦。所以為什麼會有這些身體的苦跟心的苦呢?
那就是簡單的來說,就是五取蘊就是苦。為什麼?因為我們執著於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和識取蘊,這五蘊。我們執著這五蘊是我,所以你就會有這樣的苦,所以這個叫做五取蘊苦,所以簡單的說五取蘊就是苦,這個就是今天晚上要跟大家解釋的這個苦諦的內容。
這邊同樣的跟以前我講的方式都一樣,我這邊下面也有貼著有關的內容,所以你們就可以看,這是我加上去的內容,這個就是分析苦諦的內容,所以你們大家可以拿來參考。這個已經放在群裡面,就是微信的檳城佛教居士林網絡弘法群,你們可以去看。
今天晚上我們跟大家分析的這個苦諦的內容就到這裡為止。現在我們還有三分鐘的時間,你們有問題的話,就把問題打在那個群裡面,然後我就解答它。
問答:
問:尊者,做遺體器官捐獻會影響到識蘊的輪轉嗎?
答:好,我現在就解釋。現在因為非常多這種事情,就是在死的時候捐獻身體裡面的器官,比如說捐獻心臟、肺、肝、腎臟等等這些器官給別人,別人就能夠用這些沒有壞的器官,會不會影響到識蘊?你要知道我們的識,人在死的時候,當他的呼吸停止了之後,一分鐘之內就不知道了。所以結果那些器官是可以講說是不會感受到的。如果你在捐獻時,會不會影響你的識蘊的轉移!他這邊是講我們的識蘊會不會藏在我們的這個器官裡面?不過從我剛才分析話,因為人死的時候,呼吸一停止一分鐘之內,那個腦就不知道了!所以那個識可以講基本上就不會操作了,從正常的情況是這樣的。好了,但是從醫學他們研究有很多人換器官,他們研究的結果,比如說換肝的人,他換了一個別人的肝,結果他的口味也就換了,變成他本來以前不喜歡吃辣的,現在喜歡吃辣的了。因為他所換進來的肝是另外一個人的肝,而那個人是喜歡吃辣的,結果因此他就有這樣的口味。同樣的其他的內臟也是這樣,心臟,或者肺,或者腎也是會這樣,它會造成這樣子,因為那個人有習氣!是可以說培養他的器官變成這樣,使到他的器官變成這樣。所以因此可以說是那個人的習氣或者他的那個性格會藏在他的器官裡面。因為他的器官是他的嘛,他就這樣的一直在這樣培養它,它就會影響到接受器官的人的習氣。
好,這個問題就解答完了。我們的時間已經過了兩分鐘,所以我們現在就不再回答問題了。
我們現在就大家就一起合掌,回向功德。
願以此功德, 導向諸漏盡,
願以此功德, 為證涅槃緣,
我以此功德, 回向諸有情,
願諸有情眾, 同得此功德。
Idam me puññam asavakhaya vaham hotu,
Idam me puññam nibbanssa paccayo hotu,
Mama puññam sabba sattanam bhagam bhajemi,
Te sabbe me samam puñña bhagam labhantu
Sadhu !Sadhu !Sadhu!
四聖諦—苦諦(Dukkasacca)
法增尊者
為什麼四聖諦是真理呢?因為佛所宣示的是宇宙的真相,他把一切物質與心靈的現象都清清楚楚的解說出來。為人天一切眾生廣泛教示,廣泛顯示此四聖諦,從各項差別來解說,把隱秘的說出,開示令人生起敬信,舉例說明,顯示給聽眾明白,引導眾生趣向涅槃。這四個真理就是苦的真理、苦因的真理、苦滅的真理、苦滅道的真理。它們是聖人所通達的真理。
苦的真理有身苦與心苦。身苦有生、老、病、死之苦。心苦有愁、悲、苦、憂、惱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簡言之,是五取蘊苦。我們長久的生死輪迴,就是被無明所障礙,以愛為最重要的原因。我們要會觀察因愛所帶來的苦。若一個人不能感受到苦的話,那麼佛法對他來說將如隔靴抓癢一般,不能相應。所以一個行者必須靜心去觀察周圍的人世間的苦,才能入道。最容易觀察的到的是病苦、死苦;心裡肯定這些苦是存在之後,再返回頭肯定自己也會得病苦、死苦。等到觀察色相的苦肯定普遍之後,再來觀察心的苦,這時從自己的心受到苦楚時去冷靜地觀察,就會契入正道,去尋找苦的因。
《清淨道論》指出:「如果你不生到地獄裡面去,怎麼會受那裡火燒等難堪的痛苦呢?所以牟尼說:那裡的生是苦。在畜生裡,要受鞭杖棍棒等許多的痛苦,難道不生到那裡也會有嗎?所以那裡的生是苦。在餓鬼裡,便有饑渴熱風的種種苦,不生在那裡是沒有苦的,所以牟尼說那裡的生是苦。在那黑暗極冷的世間中的阿修羅,是多麼苦啊!不生在那裡便不會有那樣的苦的,所以說那裡的生是苦。有情久住在那如糞的地獄的母胎中,一旦出來便受可怕的痛苦,不生在那裡是不會有苦的,所以那裡的生是苦。更何必多說,何處何時不有苦呢?然而離了生是絕對不會有苦的,所以大仙(世尊)說生是第一苦。」這是生苦。
人生都要經歷由少到壯,由壯到老的過程,這是無法避免的。人老了、頭髮灰白、牙齒脫落、體力日衰、飲食難消、身體彎曲、腳步遲鈍、體重氣虛、機能衰退、持杖而行、皮肉舒緩、皺如麻子、諸根毀熟、顏色醜惡,是名為老。老苦是有許多不便和障礙的,有時令人生起厭煩。身心受苦,熱受,極熱煩惱憂戚受,全身普遍感受、知道,普遍知道人老的情況。這是老苦。
病者。每一個人都免不了要患病。佛經也提到人若四大不調,即有四百四十種病。諸如頭痛、眼痛、耳痛、鼻痛、面痛、唇痛、齒痛、舌痛、顎痛、咽痛、風喘、咳嗽、喝吐、喉啤、癲癇、癰癭、經溢、赤膽、壯熱、枯槁、痔瘧、下痢等等。重則傷害臟腑,輕則皮肉損傷,傷風感冒,大小病痛多的很,有的人長年臥病在床,更是痛苦,雖有先進的醫藥照顧,亦使身心倍受煩惱創傷,可知病痛的確是苦。身心受苦,熱受,極熱煩惱憂戚受,全身普遍感受、知道,普遍知道病苦的情況。這是病苦。
死者。是命根的斷絕、色身的捨棄。凡是生下來的都不能免除於死,有的人在胎中死,有的少年時死,有的壯年時死,有的老年時死,有的生病死了,有的意外而死。就算是權貴,勢大財富亦無法免於一死。命終之時,壽盡身壞,命根閉塞,四大離散,意識脫離身體,痛苦不堪。造惡者死時或者見到山崩地裂、洪水、猛火、狂風、或者見到畜生、餓鬼、地獄等道眾生境界,見到他的惡業之相的成熟,驚恐不已,這時才知道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只有隨業而去。善人不忍離於他喜愛的親人或事物,同樣的在臨終時意念極端痛苦。身心受苦,熱受,極熱煩惱憂戚受,全身普遍感受,知道,普遍知道死苦的情況。唯有那些精勤修行者,成就四不壞信,也就是於佛不壞信、於法不壞信、於僧不壞信、於戒不壞信,方能脫離惡道。唯有那些證得四果的才能了脫生死苦海。這是死苦。
憂(愁)、悲、苦、惱(憂)、悶(惱)除了苦是屬於身苦之外,其餘四種都是心苦,都包含在嗔中。
怨憎會苦是指遇到討厭不愉快的對象所生的心苦,是屬於嗔。我們自身的五蘊是眼、耳、鼻、舌、身、意,遇到外在的六境是色、聲、香、味、觸、法等人、事、或物,本來是沒苦,是遇到之後才生起苦,由此可知它並不是我的,它的生起是隨緣的,是可以改變的。我們就要致力改善人際關係,以諒解與友愛之心對待他人,廣結善緣,以免產生許多人事的煩惱。
愛別離苦是指對喜愛的對象分離時所生的心苦,也屬於嗔。人的生命有限,至多亦不過百歲,終有一天要生離死別。別離之際,必然產生憂悲苦惱。若我們知道外界的色、聲、香、味、觸或法都是無常,它們的消失,我們就能接受,心中的苦就能解除了。
求不得苦是指生、老、病、死和愁、悲、苦、憂、惱這九種苦(包括了身苦與心苦)。我們都不願意有生、老、病、死苦,但都不能免除它們,這唯有靠修習八正道才能解除苦惱,達到解脫。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常事與願違,求之不得,而心生煩惱。對治的辦法就是我們的心應常知足,少欲少追求,不要比人,不要對任何事物生起比較之心,這都會帶來不滿和苦,唯有知足才會常樂,在平淡的生活中享受少欲知足的生活情趣。
眾苦也可以解說為三苦:即苦苦、壞苦、行苦。苦苦是指身心的苦受,因為從自性及名稱來看都是苦的,故說「苦苦」。人世實是苦,若在順境或逆境之中,身心遭受各種逼惱之苦,身苦的生、老、病、死苦和心苦的愁、悲、苦、憂、惱、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苦,實在本來就是苦,或有遇上苦上加苦,所以稱為苦苦。壞苦是指在各種順境消失時,身心所感受的苦,如樂受的消失,這稱為壞苦。行苦是指諸行變遷之苦,舍受及其餘三地的諸行,因為有生滅的逼迫,故說「行苦」,諸名色法的變化所帶的來苦受,這即是行苦。
http://theravadins.org/ 南傳上座部佛教https://user.qzone.qq.com/1745132505/infocenter 南傳佛法空間https://sites.google.com/site/chinesebuddhists/home 澳洲佛寶寺
排版:宗炬 發布:宗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