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58

2021-02-23 瑞智慧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58

爾時,清淨慧名稱天王,承佛威力,普觀一切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眾,而說頌言。

就在這個時候,色界三禪天的清淨慧名稱天王,他承仗諸佛大威神力,普遍觀察所有的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這三天的天眾。在這三天之中,又分出無量無邊的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這位天王說出這十首偈頌來讚嘆佛的功德。

三禪天名叫離喜妙樂地,在這天中,把歡喜的境界不要了,純粹到微妙快樂的境界。

此天又有三天:①少淨天:此天眾生,已經脫離喜悅之心,得到寂靜微妙的快樂。這種快樂是從內心而生,不是從外境而有。②無量淨天:此天眾生,身心得到輕安,猶如虛空一樣,是最快樂的天(修道人不宜住在此天,因為得樂忘修,容易墮落。)③遍淨天:此天眾生,得到純真清淨妙樂,消滅一切歡喜心。

了知法性無礙者   普現十方無量剎 

說佛境界不思議   令眾同歸解脫海

【了知法性無礙者】:只有佛才能了解知道世間法和出世間法,明白一切諸法是圓融無礙的。佛不但自己明白這種道理,也教眾生明白這種道理。

【普現十方無量剎】:佛普遍現到十方諸佛國土去教化眾生。我們凡夫以為佛只現於婆娑世界來教化眾生,其實十方世界同時都有佛出現於世,所以說普現十方無量剎。

【說佛境界不思議】:佛在無量無邊諸佛剎土,說法教化眾生,令眾生明白佛的境界,是不思議的,是妙不可言的。換言之,就是凡夫的心想不到,口說不出的境界。

【令眾同歸解脫海】:令一切眾生都得到覺悟,佛以自己所覺悟的真理來教化眾生,令眾生得到這種解脫海。

如來處世無所依   譬如光影現眾國 

法性究竟無生起   此勝見王所入門

【如來處世無所依】:佛在這世間上,沒有一定的處所,也沒有一定教化的國土。為什麼?因為十方所有國土,都是佛的教化區。在梵綱經上說:「我來此婆娑世界教化眾生八千番」,也就是八千次。

【譬如光影現眾國】:為什麼說佛沒有所依處?沒有一定的國土?因為佛身好像光和影一樣,能普現於所有國家,所有世界。

【法性究竟無生起】:法性的本體究竟處,是沒有生沒有滅。在心經上說:「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就是諸法空相的道理。

【此勝見王所入門】:這是最勝見天王所見到的道理,他又入到這個解脫門之內,精進修行這種諸法空相的法門。

無量劫海修方便   普淨十方諸國土 

法界如如常不動   寂靜德天之所悟

【無量劫海修方便】:佛修行成佛的功德,不是在一生一世而成就,而是在無量大劫中,修種種法門而成就的,所謂「三祗修福慧,百劫種相好。」

經過這樣長的時間,修六度萬行種種方便法門,不能忍的能忍,不能舍的能舍,不能讓的能讓,這才是修行。如果是人能忍你能忍,人能舍你能舍,人能讓你能讓,那就不是修道人,而是一般人。

什麼是不能忍的要忍?好像佛在因地的時候,修行忍辱的功夫。那時的名字叫忍辱仙人,在雪山修行。有一天,歌利王率領妃子宮女出遊,來到此山打獵。

宮女們發現樹下好像坐一個人,遠看是物,近看是人,乃問仙人生活狀況。此時,仙人便向宮女們說法。歌利王發現宮女不在,到處尋找,看見宮女圍繞仙人有說有笑,國王便生疑心,懷疑修行人思凡,動了慾念心。

乃來問罪,大怒地問仙人:「你修什麼行?」仙人說:「修忍辱。」國王說:「我將你的四肢斬斷,看你能忍不能忍?」說完便砍斷仙人的四肢。又問:「你能忍不能忍?」仙人說:「能忍。」

國王說:「有什麼可以證明你能忍?」仙人說:「如果我不能忍的話,四肢斷了,不能恢復原狀。我真能忍的話,我的四肢還會恢復如常。」說完之後,被砍掉的四肢又長到身上。這是證明能忍的故事。

什麼是不能舍的要舍?佛在因地修行的時候,曾割肉餵鷹,曾捨身飼虎。有一天,老鷹兇猛地捉逐鴿子,鴿子驚懼投入佛的懷中,求其保護。

老鷹不客氣地對佛說:「你們修道人,都有慈悲心,你救了鴿的生命,可是我要餓死,怎麼辦?」於是佛便割自身的肉來餵鷹,割完為止,這就是行菩薩道。

有一天佛在雪山修行,天降大雪,世界變成銀白色,動物無食,其苦難言。佛見一隻母虎領一幼虎,在雪地上尋食。母虎餓得體力不支,東倒西歪的向前行,小虎有氣無力跟在後邊。

佛見到這種慘狀,油然生出慈悲心:「我舍自己的身,可以救活兩條生命。」於是犧牲生命,救活老虎母子。這種精神實在偉大!值得效法。但是人總是人,生命捨不得。

我們修道人,最低限度要有慈悲心,處處給眾生方便。所謂出家人,以慈悲為懷,方便為本,進一步要達到犧牲小我而完成大我的地步。

什麼是不能讓的要讓?佛在往昔時,作為葉波國的太子,名叫須大拏,他廣行惠施,後被父王溼波逐出宮門。太子領妃子曼垣,和一男一女,投奔深山。太子負男,妃子抱女,經數日行到深山造庵而居。

時有十二醜波羅門,從六千裡外來乞其子女,太子施之。天帝知之,復化十二醜身,來乞其妻,太子又施之。

但寄太子處,太子奇而問:「為什麼?」天帝知其心堅固,為布施而能犧牲一切,乃現天身,對太子說:「我是釋提桓因,特來試汝心是否始終如一?今證之,確實如此,可敬可佩!」

這種不能讓而能讓的事,佛也能做到。所謂「內舍頭目腦髓,外舍國城妻子」,這種難行能行的苦行,就是方便法,所以說:「無量劫海修方便」。

【普淨十方諸國土】:佛用智慧光來照耀、來清淨、來莊嚴十方諸佛國土,所謂盡虛空遍法界,佛光普照,換言之,無處不照,無處不淨,無處不嚴。

【法界如如常不動】:法界是沒有變遷的,是如如不動的。

【寂靜德天之所悟】:這種道理,是寂靜德天王他所明白的。

眾生愚痴所覆障    盲暗恆居生死中 

如來示以清淨道    此須彌音之解脫

【眾生愚痴所覆障】:眾生是眾緣假和合而生的。聰明的眾生,會向正道上走,愚痴的眾生,便向邪道上走。愚痴人,為他說正法不相信,為他說邪法就相信。

為什麼?因為他愚痴!為什麼會愚痴?因為不相信佛法,所以一天比一天愚痴。要是學佛法,一天會比一天聰明。聰明的人沒有業障的覆蓋,愚痴的人就會有業障的覆蓋。

什麼是覆蓋?就是被一種東西覆蓋著,得不到解脫。好像釋迦牟尼佛的兒子,名叫羅睺羅,譯為覆障。

因為他的業障很重,在母胎中住六年才出生,為什麼?因為他在往昔中,是個頑皮的兒童。有一天,看見老鼠跑回洞中,他用石頭將老鼠堵塞六天;造了這個惡業,因此受覆蓋於母胎六年之報。

據說釋迦牟尼佛在十七歲時,和表妹耶輸陀羅結婚。結婚之後,耶輸陀羅夫人向佛要兒子,佛用一指其腹,她便懷孕了。佛出家之後,住在雪山修道六年,羅睺羅才出生。

當時釋迦族人說耶輸陀羅夫人不守婦道,哪有無丈夫而能生兒子的道理?為保存釋迦族的名譽,擬用火燒死耶輸陀羅。耶輸陀羅為證明自己是清白的,乃發誓願說:「如果我是守婦道,赤火變蓮花,如果我不守婦道,大火焚身無怨言。」

說畢,抱著嬰兒羅睺羅一同投入烈火中,烈火果然變成紅色蓮花,所謂:「火中蓮華」,證明確實沒有不守規矩。

【盲暗恆居生死中】:盲暗的人就是又聾又瞎的人。就是說生時糊糊塗塗而來,死時糊糊塗塗而去,恆常居住生死海中,永遠得不到解脫。

【如來示以清淨道】:因為這種盲暗人,不明白生死的道理,常常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所以佛慈悲,憐愍眾生,教導指示他們修清淨道。

什麼是清淨道?就是沒有染汙的思想。淺而言之,就是沒有男女情慾的關係。人人斷欲去愛,第八識種子雖然有,但是沒有父母的緣,也不會生出。

所以斷欲去愛是生死基本的解決方法,並無玄妙之理。人人皆曉得,人人不能行。為什麼?是愚痴所困。唐太宗說過這樣一句話:「出家乃是大丈夫之事」。

出家確實這樣,將五欲拋到九霄雲外,一不貪財、二不娶妻、三不求名、四不食肉、五不多睡,為什麼要這樣苦?就是為了生脫死,求自在,求解脫。

【此須彌音之解脫】:這位須彌音天王他所得到的解脫門,就是這種境界。

諸佛所行無上道   一切眾生莫能測 

示以種種方便門   淨眼諦觀能悉了

【諸佛所行無上道】:十方諸佛所修行的無上道,是最高最深最廣的法門,再沒有比它再高再深再廣。所以說修行無上道。

【一切眾生莫能測】:所有一切眾生,不能猜測佛所修的無上道。為什麼?因為眾生為無明所覆蓋,所以沒有真正智慧,不能測量佛的境界,究竟是什麼?

【示以種種方便門】:因為眾生無法明了佛境界,所以佛以大悲心來指示一切眾生,如何來修無上道,用種種權巧方便法門教化眾生,令眾生也明白佛所修無上道的方法。

【淨眼諦觀能悉了】:這種道理,是淨念眼天王能審察諦觀的,所以他能明白這種境界。

如來恆以總持門   譬如剎海微塵數 

示教眾生遍一切   普照天王此能入

【如來恆以總持門】:這首偈頌是可愛樂最勝光照天王所能明白的,所以他說佛常用總持法門來教化眾生。這個總持法門,又分出無量無邊那樣多的總持法門。所分出來的每一個總持門又分出無量無邊那樣多的總持法門。所謂重重無盡,無盡重重。

【譬如剎海微塵數】:這個大總持門,好像諸佛剎海微塵數那樣多,換言之,有不可說不可說剎海微塵數之多。

【示教眾生遍一切】:佛開示教化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各得其所應得的總持門,普遍一切諸佛國土。

【普照天王此能入】:這種境界,是愛樂最勝光普照天王他所得到的解脫法門。

如來出世甚難值   無量劫海時一遇 

能令眾生生信解   此自在天之所得

【如來出世甚難值】:這位世間自在主天王說:「如來出現於世,是不容易遇到的,」所謂「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這是開經偈。

無論念誦什麼經,開始時先念一遍這首偈頌。這首偈頌是讚嘆法的,是唐朝武則天所作。武則天在佛教上是大護法者,假設沒有她來提倡佛法,我們今天恐怕見不到八十卷的大方廣佛華嚴經。

【無量劫海時一遇】:這位妙覺果位的佛,是無上至尊的佛,再沒有比他更高尚,再沒有比他更尊貴的了。要經過百千萬億劫,也許才能遇到一次,不是常能遇到的。

【能令眾生生信解】:佛出現於世的目的,是令一切眾生生出正信,令一切眾生依照十二因緣法修行,才能了生脫死,了生老病死這四大苦。

佛為什麼出家?就是要了解生從何來?死往何去?所以訪道六年,不得要領,又苦修六年,仍然不能解決生死問題。最後在菩提樹下靜坐,而悟得生死之輪,十二因緣法。這個法雖然是小乘法,但它是生死的基本法。

大乘人不要有門戶之見,認為小乘法是自了漢之法,有這種思想,是大錯而特錯。例如三十七道品中的八正道,就是佛教的基礎,如果不明白八正道,不修八正道,只修大乘法,恐怕沒有圓滿的功德。

【此自在天之所得】:這是世間自在天王他所明白佛的境界,而得到這種解脫門。

佛說法性皆無性   甚深廣大不思議 

普使眾生生淨信   光焰天王能善了

【佛說法性皆無性】:光焰自在天王所見到佛的境界和世間自在主天王所見到佛的境界是不同的。這位天王說:「佛說諸法是沒有自性的。」

【甚深廣大不思議】:諸法無性,那麼,是不是斷滅了?不是的。因為它是甚深的、廣大的、不思議的。要說深的話,沒有比這法再深。要說大的話,沒有比這法再大。不可用心意來思量,也不可用言語來表達。

【普使眾生生淨信】:可是佛用它的大智慧大神通之力,普遍令一切眾生生出清淨正信,也就是正知正見,而不是邪知邪見。

【光焰天王能善了】:這位光焰自在天王,他善於明白這種解脫的境界。

三世如來功德滿   化眾生界不思議 

於彼思惟生慶悅   如是樂法能開演

【三世如來功德滿】:三世就是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佛在三世的功德都修滿了,即使最小的福也不丟棄,最小的慧也要修,小福小慧都要保存。

【化眾生界不思議】:佛用種種方便法來教化眾生。為什麼?因為要栽培自己的福慧。福慧未滿,就要教化眾生。福慧已滿,還是教化眾生。因為福慧越多越好,所以稱佛為兩足尊。就是說佛的福已具足,慧已具足,佛教化眾生界的功德不可思議。

【於彼思惟生慶悅】:令一切眾生沒有一切煩惱,思惟佛法,皆生慶祝而喜悅的心,這是無比的快樂,是無法可以形容的內心之樂。

【如是樂法能開演】:像這樣的道理,是樂思惟法變化天王他所明白的境界。

眾生沒在煩惱海   愚痴見濁甚可怖 

大師哀愍令永離   此化幢王所觀境

【眾生沒在煩惱海】:眾生就是眾生濁,煩惱海就是煩惱濁。眾生沉沒在煩惱濁中,煩惱濁好像海一般。煩惱有八萬四千種之多,總括起來不出貪瞋痴這三毒的範圍之外,再濃縮起來,就是一個無明。

因為眾生濁是無邊無盡,所以菩薩發願,要普度眾生,所謂「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是菩薩四宏誓願,以此四種誓願來度五濁惡世的眾生,是最好的法門。凡是學大乘法的人,都要發這種菩提心。

【愚痴見濁甚可怖】:愚痴就是命濁。為什麼?因為愚痴人的命運是汚濁的,生來就不聰明,有連帶的關係。見濁就是所見不正確、不清淨。

有五種不正當的見解:

①身見:執著身體是實在的,不知是眾緣假和合而有的。

②邊見:有的執著生命是永遠不變,這是常見;有的執著生命隨肉體而消滅,這是斷見。都落在兩邊。

③邪見:就是認識不清、善惡不明、是非顚倒、判斷錯誤。

④見取見:執著自己錯誤的見解,認為正確,始終執迷不悟。

⑤戒取見:執著自己不合理的戒條,或錯誤的行為,認為正確,不肯改過向善。這五種惡見最為可怖。

【大師哀愍令永離】:大師就是佛,又稱天人師。哀愍就是哀憐愍念的意思,聖人都有悲天憫人的心腸。

大禹(夏朝的祖先)有人溺己溺的思想,所以在外邊治水十三年而有成,經過家門三次而不入,被尊稱為工程師的祖師爺,這種精神應當效法。

姬棄(周朝的祖先)有人飢己飢的思想,他教人民如何耕種,見到沒有飯吃的老百姓,好像自己在受餓一樣的感覺。他們有菩薩的慈悲心腸,愛百姓如子女,所以才能做出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業。

佛哀愍眾生在生死海中,頭出頭沒,實在可憐,乃轉大法輪,令一切眾生永遠離開這五濁惡世,到常寂光淨土,或者到極樂世界淨土,真正離苦得樂。

【此化幢王所觀境】:這種境界是化幢天王他所觀察,他所明白的。

如來恆放大光明    一一光中無量佛 

各各現化眾生事    此妙音天所入門

【如來恆放大光明】:星宿音妙莊嚴天王他覺得十方如來,常放大光明,這大光明藏是周遍法界的。

【一一光中無量佛】:在每一道光中,又現無量無邊的佛。每位佛又放出百千億的光。

【各各現化眾生事】:這些佛,都在那裡教化眾生,令眾生聞法修行,得道成佛。這是每位佛的工作。

【此妙音天所入門】:這種境界是星宿音妙莊嚴天他所入的解脫門。在此天界有十一位天王。多出一位化幢天王。

以上是色界三禪遍淨天王中十一位天王所說的偈頌,來讚嘆佛的功德。下邊開始講二禪光音天王所說的偈頌。

相關焦點

  • 大方廣佛華嚴經23—— 異生眾,執金剛神
    在二十一天的時間,於定中為法身大士說這部《大方廣佛華嚴經》,這部經典包括三藏十二部在內,說明了宇宙萬事萬物圓融無礙的境界,也就是「一真法界」的境界。接下來的日子我會堅持為大家分享這部經典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全套共計二十四冊)   唐于闐國沙門實叉難陀譯   美國萬佛城宣化禪師講述          這些大菩薩在一切時一切處,都能隨順眾生,而化現他們的身相。一切世間法,所行所作,他們以同事而現於眾生前。眾生做什麼?
  •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65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65複次,知足天王,得一切佛出興世,圓滿教輪解脫門。
  •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37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37復有無量諸大龍王。又有無量無數的大龍王。
  • 十位迦樓羅王所得到的解脫門 |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87複次,大速疾力迦樓羅王,得無著無礙眼普觀察眾生界解脫門。
  •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1
    歡迎給一蓮善學公眾號投稿,收稿郵箱:431010778@qq.com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如來功德勝無等】:佛的功德是最殊勝,沒有人能和佛相比的。因為佛在三大阿僧祇劫中,修福修慧,在一百大劫中,修種種相好的功德,所以佛是福慧兩足尊,有三十二相莊嚴,八十種隨形好,成為三覺圓滿的正覺者。
  • 【雲端華嚴】《大方廣佛華嚴經》卷08 華藏世界品
    今天是我們雲端學院,華嚴經全球共修第八堂課,我們已經進入華藏世界品了。在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八開始,介紹了這個世界的樣貌。從卷八到卷十,華藏世界品是這個世界當中真正的樣貌。我們現在所看到的世界,是有侷限性很小的一顆球。 真實的樣貌是什麼呢?
  • 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普賢行願懺儀
    今恭錄《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普賢行願懺儀》。戒定真香焚起沖天上弟子虔誠爇在金爐放項刻氤氳即遍滿十方昔日耶輸免難消災障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三稱南無大行普賢願王菩薩三稱一切恭敬一心敬禮。華藏世界。帝網剎中。遍法界常住佛。一拜。一心敬禮。華藏世界。帝網剎中。遍法界常住法。一拜。一心敬禮。華藏世界。帝網剎中。遍法界常住僧。一拜。
  • 十位摩睺羅伽王所得到的解脫門 |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83複次,善慧摩睺羅伽王,得以一切神通方便,令眾生集功德解脫門。
  • 由此可知,無形之中,感應道交是很明顯的 |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628佛子。菩薩摩訶薩以諸善根如是回向時。不應貪著三有五欲境界。何以故。菩薩摩訶薩應以無貪善根回向。應以無瞋善根回向。應以無痴善根回向。應以不害善根回向。應以離慢善根回向。應以不諂善根回向。應以質直善根回向。應以精勤善根回向。應以修習善根回向。諸位佛的弟子!
  • 八部四王眾:阿修羅王 |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32以上把十九眾雜類諸神講完,在下邊開始講八部四王的八眾。復有無量阿修羅王。
  • 現在將四聖諦法淺釋如下 |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217四聖諦品第八◎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譯美國萬佛聖城宣化老和尚講述
  • 十位執金剛神所得到的解脫門 |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127
  • 八部四王眾:乾闥婆王 —— 他以香為食,其身也放香 |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39復有無量乾闥婆王。
  • 19.要是開五眼的人,就可以看見盡虛空、遍法界都有《華嚴經》【華嚴經淺釋】(宣化上人)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序淺釋》◎美國萬佛聖城宣化上人講述於舊金山佛教講堂一九七一年六月十三日後邊接下六句,是請求十方常住三寶的大威德來加被而護念,開他的智慧,令他所說的法,所撰寫的疏鈔,每一句都合乎佛的意思,所謂「上合佛心,下契眾機」。最後兩句是回施給法界眾生,把著述《華嚴經》的功德,都回向給法界眾生。「俾令法眼常無缺」:俾令,就是使令。法眼,在這裡是指這部《大方廣佛華嚴經》。常無缺,常常地不會斷缺的。
  • 彌足珍貴丨夢參老和尚 《大方廣佛華嚴經》播經機限量發行!
    當年雖已屆高齡九十,夢參老和尚仍俯允中國五臺山普壽寺住持如瑞法師之殷切三請,於2004年農曆2月2日在五臺山普壽寺法堂,勉力開演《大方廣佛華嚴經》〈八十華嚴〉。講演期間,夢參老和尚飽受耳疾之苦,面對座無虛席的數百位四眾弟子,他老人家在文殊菩薩的加持與聽法大眾的回向下,以超乎常人的意志力克服身體的種種障礙,歷經三年又一個月的時間,全程講解《大方廣佛華嚴經》。
  • 大方廣佛華嚴經0277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七七卷)  2000/3/9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17-0277    請看
  • 菩薩在第五地修學時,多數做兜率陀天的天王 |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684佛子。菩薩住是難勝地。以願力故。得見多佛。所謂見多百佛。見多千佛。見多百千佛。乃至見多百千億那由他佛。悉恭敬尊重。承事供養。衣服。飲食。臥具。湯藥。一切資生。悉以奉施。亦以供養一切眾僧。以此善根。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諸佛所恭敬聽法。聞已受持。隨力修行。復於彼諸佛法中而得出家。既出家已。又更聞法。得陀羅尼。為聞持法師。
  • 【華嚴經淺釋】(宣化上人)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卷第三|世主妙嚴品第一之三◎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譯【佛能令入一毛孔】:佛能令這些眾生,悉入於一毛孔中。因為佛的神通力所攝,把智慧潛入眾生之中。【如來安坐彼會中】:佛能在一毛孔中容納無量眾生。但佛卻是泰然自在坐在十方諸佛國土中,不需起於座,而能到十方諸佛國土去說妙法。
  • 八部四王眾:阿修羅王 —— 他們有天福而沒有天德 |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32以上把十九眾雜類諸神講完,在下邊開始講八部四王的八眾。復有無量阿修羅王。帝釋乃率領令四天王為先鋒,與之交戰,但屢戰不勝,乃求救於佛。 釋迦牟尼佛教其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因而戰勝阿修羅王,王將女兒獻於帝釋為妻,雙方和談,籤和平條約。在人道的阿修羅,善於諂媚,對任何事都發生興趣,有爭強好勝心,勝則喜,敗則瞋,興風作浪,常引起戰爭。在畜生道的阿修羅,歡喜鬥爭,恃強淩弱,以大欺小。在鬼道的阿修羅,亦復如是。
  • 史傳部——大方廣佛華嚴經感應傳
    大方廣佛華嚴經感應傳  四明山大方廣無生居士胡幽貞刊纂  此傳本花嚴疏主藏公門徒僧惠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