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山東省日照市教育科學研究中心 劉元玲
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指出:「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學科的主要特點是以身體練習為主,具有很強的實踐性。本課程主要通過身體練習的手段和方法增強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促進學生健康、全面發展。因此,本課程的主體是運動技能學習和體能練習。」小編在交流與學習中收穫了一些成功的經驗,現將實踐中的思考與同仁們一起分享。
一、對體能的基本認識
隨著《課程標準(2017年版)》的修訂、頒布,體育與健康的課程內容有了改變,即從必修和選修到必修必學和必修選學,增加1個體能模塊(18個課時,共1個學分)。何謂體能?體能是指人體各器官系統的機能在身體活動中表現出來的能力,包括心肺耐力、柔韌性、肌肉力量、肌肉耐力、速度、靈敏性、協調性、平衡性、反應時、爆發力等」。體能教學的過程是掌握並運用發展各種體能的基本原理和多種方法的過程,發展體能能夠促進身體健康並有利於掌握運動技能。
二、體能教學設計的實施策略
基於以上對體能的基本認識,日照市從2017年開始將高中體育與健康體能專題研討活動作為探索、研究體能教學的總抓手,吸取中國青少年健康體能研討會的先進理念,遵循高中學生身心特點和教育教學基本規律,不斷更新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總結出以育人為本,以學生全面發展為中心的「1+N+3」體能教學實施策略。
(一)體能模塊教學「1+N+3」體能教學實施策略
體能模塊教學「1+N+3」體能教學實施策略中的「1」是指以形體教育為出發點,「N」是指以發展體能要素的心肺耐力、柔韌性、肌肉力量、肌肉耐力、速度、靈敏性、協調性、平衡性、反應時、爆發力等為支撐點,「3」是指以培養高中生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學科核心素養)為落腳點。如,日照市高一年級學生上學期採用體能模塊教學形式,把培養學生良好的形體作為出發點,以掌握並運用發展心肺耐力、柔韌性、肌肉力量、肌肉耐力、速度、靈敏性、協調性、平衡性、反應時、爆發力等體能的原理和多種方法作為支撐點,以每項體能為基礎設計1個課時,共計10個課時,以2~3個體能為基礎設計7個課時,依據《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14年修訂)》選項測試1個課時,完成1學分即18課時體能模塊教學設計。
1.以形體教育為出發點
形體練習主要以韻律操、徒手操、抗阻力等練習為主,採用單一或組合動作,重點培養學生蹲、立、行、走等人體的基本活動能力,通過各種體能專門性的練習獲得健美的體形。練習過程以動態拉伸與靜態拉伸相結合的方式,以學生自主、雙人和團體3種練習形式為主,以「形體美、姿態美、動作美和氣質美」的標準進行評價。如,進行不同形式的單人拉彈力帶的變換練習中,聽教師口令,每個動作拉伸到位後停留5~8s,教師提示動作要領,讓學生體會塑造形體之美和不同部位肌肉發力的感覺,既要關注形體美又要關注力量素質練習;鞏固提高階段以2人合作或者團體分組的組合練習為主,進行徒手操、韻律操的組合動作練習時,要注意單一動作的規範性和連接動作的連貫性;2人和團體練習時可以讓練習者相互輕輕拍打對方的手臂、腰、腿等身體部位以提醒同伴體會協調、用力、舒展、平衡等動作。以形體教育為出發點的體能教學思考與實踐中要關注身體的生長發育規律、身體形態變化及發展體能的各種方法,讓身體與動作融為一體,用「四美」的標準評價,讓課堂上的形體練習遷移到日常生活中,表現出新時代高中生擁有的活力和自信。
2.以發展各項體能為支撐點
以掌握、運用、發展各種體能的原理和方法為支撐點設計課時計劃。課時計劃設計應遵循以下4個要求:(1)練習動作:從單一動作到組合動作;(2)練習方式:從自主、2人到團隊結合;(3)練習形式:從基礎練習到拓展練習;(4)運動負荷: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行業標準《中小學生體育鍛鍊運動負荷衛生標準(WS/T101-1998)》的要求,設計練習時間為20~30min,其靶心率適宜的範圍不得低於120次/min,最高不可超過200次/min。平均運動負荷以心率衡量,應當在最大強度心率的60%~80%之間。如,以發展下肢肌肉力量為主的課時教學設計為:(1)基礎練習:單一的蹲起練習(下蹲時靜止5s,每組練習10~20次)、2名學生面對面手拉手蹲起、多人手挽手蹲起;(2)組合練習:蹲起+弓箭步(前後左右任意方向)+弓箭步交換跳(左右腿交替為1次);(3)拓展練習:單一的單腳蹲起(下蹲時靜止5s)+單腳跳蹲起+2名學生面對面手拉手的單腳跳蹲起+2名學生面對面手拉手,1名學生拉另1名學生跳的蹲起(練習2~3組,每組練習10~15次,);組合練習:手持實心球單腳跳蹲起+弓箭步+弓箭步交換跳+弓箭步下蹲後,將上身轉向左或右側將實心球與同側面的同學交換。以發展各種體能為支撐點的體能教學的思考與實踐中要培養學生基於原理與方法,將練習動作與練習方式相結合設計出經濟、實效的發展體能各種的動作組谷,讓課堂上的練習遷移到學生終身體育鍛鍊中,養成科學鍛鍊的好習慣。
(二)結合運動項目發展體能教學的思考與實踐
從高一年級下學期開始一直到高三年級體育課教學以選項教學為主,結合運動項目技術特徵作為切人點發展體能。結合運動項目,以發展體能教學「1+N+3」的體能教學實施策略中的「1」是指以運動項目特徵為出發點,「N」是指從事運動所需要的心肺耐力、柔韌性、肌肉力量、肌肉耐力、速度、靈敏性、協調性、平衡性、反應時、爆發力等為支撐點,「3」是指以培養高中生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學科核心素養)為落腳點。
近2年來日照市高中學生實施選項教學,從運動項目特徵入手,以發展與運動項目密切相關的體能為主,培養學生運動項目意識。按照以下3個要求以「課課練」的形式進行體能教學課時計劃設計:(1)適宜的運動負荷;(2)練習方式:從自主、2人到團體相結合;(3)練習形式:從基礎練習到拓展練習。如,籃球項目的模塊教體育 學,利用籃球移動技術動作組合發展動作速度和位移速度的教學設計:(1)基礎練習:起動+側身跑或者變向跑(14m)+側滑步或者前、後滑步(14m)+急停轉身+返回快速跑(28m);(2)拓展練習:2名學生1組,1名學生進攻,另1名學生防守,起動+側身跑或者變向跑(14m)+側滑步或是前、後滑步(14m)+急停轉身+返回快速跑(28m)。籃球項目的模塊教學,利用折返跑發展心肺耐力的教學設計:
(1)基礎練習:計時3~4min,從籃球場一邊的端線出發,依次快速分別跑至罰球線、中線、對面罰球線,到達對面端線後返回,通過反覆練習提高折返跑的次數;
(2)拓展練習:採用計時結合運球折返跑的形式進行,通過反覆練習提高運球折返跑的次數;由於學生之間存在個體差異,練習過程中通過消極到積極防守、練習組數、間歇時間等調整運動負荷。結合運動項目以發展多種體能為支撐點的體能教學的思考與實踐中,要培養學生基於運動項目,將運動技術與發展體能融合在一起,有利於學生更好地理解運動項目特徵,培養學生熱愛運動,享受運動的樂趣。
體能是人體運動能力的構成要素,是發展運動技能的基礎,是提高運動技能和提升運動水平的保障,並且可以防止或減少運動損傷。體能是學生健康成長需要的營養素,運動項目則是美食,學生的生長發育既需要必備的營養素,又需要美食的升華,只有二者緊密結合,才能使學生全面發展體能。在以個人為主的體能鍛鍊中,不斷挖掘自己的潛能,並培養自己擁有嚴謹縝密的思維方式、一絲不苟的生活態度、永不放棄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在集體或是團隊為主的體能鍛鍊中,不斷挖掘自身的潛能,在練習或比賽中讓自己的體能在團隊中發揮得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