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家彌勒佛,戶戶觀世音」,觀世音菩薩在我國信眾的影響力極高,觀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千處祈求千處應、無剎不現身的慈悲精神可謂家喻戶曉,在民間信仰中具有極高的地位。據佛經記載,觀世音菩薩早在過去無量劫因地修行的時候就已經圓滿佛果,號「正法明如來」,後來因菩薩慈悲受苦眾生,寧願降格為菩薩,倒駕慈航、普渡眾生。
觀世音菩薩與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也有著極深的淵源。阿彌陀佛曾救助過觀世音菩薩,是菩薩的老師,同時觀世音菩薩還是阿彌陀佛的左脅侍,是阿彌陀佛的一生補處菩薩,與其右脅侍「大勢至菩薩」一起合稱「西方三聖」。
有人很糾結於觀音菩薩的性別,其實佛菩薩本無性別,他代表的是平等無私的廣大悲願,若人至誠稱念觀音菩薩,菩薩即觀其音聲,予以救助。那麼,我們在念觀音菩薩名號的時候,如何做才能功不唐捐呢?心中默念「慈悲」這2個字,功德無量!
佛門裡常說一句話:佛眼看眾生,眾生都是佛;魔眼看眾生,眾生都是魔。我們看菩薩慈悲,說明我們自己心中有慈悲。我們學佛人,就是要給自己心底種下一顆善良慈悲的種子,令其生根發芽。世人皆知有苦求佛,卻不知有求皆苦。
「若不回頭,誰為你救苦救難;如能轉念,何須我大慈大悲」,如果我們自己不為難自己、不為難他人,那就不會有什麼障礙苦惱。萬般自作還自受,庸人自擾。心裡放不過自己,是沒有智慧的表現;心裡放不過他人,是沒有慈悲的表現。學佛之人,要把心量打開,要有包容心,要修菩薩那樣的境界,自得與其感應。
佛門裡有一則典故。有一人到寺院裡去拜觀音菩薩,一進入殿堂,就看到有一個和觀音菩薩長得一模一樣的人也在拜觀音菩薩,他就很好奇,上前問道:您是觀音菩薩嗎?那人答:是。「那您怎麼自己拜自己呢?他說:因為我知道求佛不如求己。
人生之所以痛苦,在於心胸不夠豁達,不肯放過自己,不肯原諒他人,究其根本是因為我們內心還不夠慈悲、心量太小。我們求菩薩慈悲,解救我們脫離苦海,但是我們自己卻做不到善待他人。若菩薩如我們這般計較,如何成就大功德?若我們能學菩薩的心量和智慧,哪還有什麼煩惱?
萬般皆苦,唯人自渡。「聖人求心不求佛,愚者求佛不求心」,修行就是修心地的功夫,有句話叫「口念觀音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如果我們不能做到境隨心轉,不能轉念,那人生註定處處都是煩惱業障。
我們稱念「觀世音菩薩」,一定要懾心,安住當下,不生妄念、不打妄想,以清淨慈悲心對峙一切境緣,方可化解災厄逆緣。如《心經》裡提到的: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內心清淨慈悲,自是大解脫。
「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我們學佛之人更要懂得布施,要學會發心利益一切有緣無緣眾生,像菩薩那樣,「不為自己求安樂,但為眾生得離苦」。帶著這樣的慈悲願力稱念觀音菩薩名號,必得無量佛力加持。「福禍無門,唯人自召」,希望大眾敬畏因果,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善用其心、從善如流。南無大慈大悲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
功德回向: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系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