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山東濟南歷城柳埠鎮的四門塔東門內供奉的是東方妙喜世界阿閦佛。「阿閦」是音譯,對應的羅馬拼音為Aksobhya,意思是「不動」。因菩提心堅定不動如山,故名為「不動」,有無嗔恚的意思。
根據佛經記載,阿閦佛為菩薩時在大目如來(或譯為廣目如來)前發「於一切人民蜎飛蠕動之類不生嗔恚」等誓願,經過累劫的修行,終於在東方的阿比羅提(妙喜)世界七寶樹下成佛,佛剎名為「妙喜」。
仔細看四門塔阿閦佛造像頸部有一道印痕。1997年3月8日,阿閦佛佛首被犯罪分子盜走。犯罪分子雖然很快被捕,可惜當時佛首已經流落海外。2002年春天,臺灣法鼓山文教及禪修體系創辦人聖嚴法師,收到海外弟子捐贈數年前在海外購得的一尊古石雕佛頭像。後被斷定為四門塔佛首。
徵得共同捐贈人的同意後,法鼓山基金會決定舉行「流轉·聚首活動」,「讓佛頭回到佛身」,以法鼓山的義舉,喚起所有人對古蹟文明的尊重與維護。二零零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佛首歸位,阿閦佛身首複合,重現昔日神採。
我們現在看到四門塔內東南西北每個方向都有一尊佛像,這些佛像雕刻細膩傳神、刀法流暢、文飾清晰,極富中國文化、藝術的審美精神,是珍貴的佛教藝術極品。其實本來每一尊佛像左右還有兩尊菩薩和弟子,只是不知道什麼時候遺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