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藝術極品:泰山神通寺四門塔東方妙喜世界不動如來阿閦佛造像

2021-01-08 我聞集

位於山東濟南歷城柳埠鎮的四門塔東門內供奉的是東方妙喜世界阿閦佛。「阿閦」是音譯,對應的羅馬拼音為Aksobhya,意思是「不動」。因菩提心堅定不動如山,故名為「不動」,有無嗔恚的意思。

根據佛經記載,阿閦佛為菩薩時在大目如來(或譯為廣目如來)前發「於一切人民蜎飛蠕動之類不生嗔恚」等誓願,經過累劫的修行,終於在東方的阿比羅提(妙喜)世界七寶樹下成佛,佛剎名為「妙喜」。

仔細看四門塔阿閦佛造像頸部有一道印痕。1997年3月8日,阿閦佛佛首被犯罪分子盜走。犯罪分子雖然很快被捕,可惜當時佛首已經流落海外。2002年春天,臺灣法鼓山文教及禪修體系創辦人聖嚴法師,收到海外弟子捐贈數年前在海外購得的一尊古石雕佛頭像。後被斷定為四門塔佛首。

徵得共同捐贈人的同意後,法鼓山基金會決定舉行「流轉·聚首活動」,「讓佛頭回到佛身」,以法鼓山的義舉,喚起所有人對古蹟文明的尊重與維護。二零零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佛首歸位,阿閦佛身首複合,重現昔日神採。

我們現在看到四門塔內東南西北每個方向都有一尊佛像,這些佛像雕刻細膩傳神、刀法流暢、文飾清晰,極富中國文化、藝術的審美精神,是珍貴的佛教藝術極品。其實本來每一尊佛像左右還有兩尊菩薩和弟子,只是不知道什麼時候遺失了。

相關焦點

  • 五方佛之金剛不動如來——阿閦佛
    據《阿閦佛國經》雲,阿閦佛在成佛久遠之前,曾侍奉大目如來(又譯廣目如來),示而萌發「對眾生不起瞋恚」的誓願,經過累劫的修行,於東方妙喜世界成佛。即便為人所怨恨,也不退轉,不為嗔恚而動,是為「不動」,與「不動明王」有區別。
  • 五方五佛 | 東方阿閦佛
    東方阿閦佛東方不動如來(阿閦佛 / 阿閦鞞佛/不動佛,梵文 Aksobhyabuddha)>所成佛智:大圓鏡智阿閦佛為不動如來,對應的羅馬拼音為Aksobhya,意思為「不動」,因菩提心堅定不動如山,故名為「不動」,有無嗔恚的意思。
  • 山東古建築四門塔:「中國第一石塔」,1400多年歷史!
    四門塔與四方佛塔心柱四面各有一尊主佛像及左右二尊菩薩和弟子,目前剩下主佛。每尊佛像都是用整塊大理石雕刻而成,佛像皆螺發肉髻,顏面豐潤,細眉慈眼,隆鼻長耳,嘴角上揚,安詳恬靜。這些佛像雕刻細膩傳神、刀法流暢、清晰,極富中國文化、藝術的審美精神,是珍貴的佛教藝術極品。
  • 1997年濟南「四門塔」佛頭被盜案偵破紀實
    不過剛到塔門口,李春友就覺得有點不對勁,四門塔的西門半開半掩,仿佛曾經有人偷偷進來過。李春友馬上找到了昨晚最後鎖門的田乃生,兩人共同進到塔裡查看。這一看,把兩人嚇了一跳,「咱們的寶貝被人偷了!」被盜的佛像是四尊佛像中最傳神,保存最完好的阿閦佛。如今這尊國寶,卻只剩下了半截身子,地上散落著石頭碎屑,雜亂不堪。
  • 阿閦佛像前合十(十) 佛頭像回歸 送回濟南人的尊嚴
    阿閦佛頭像回歸,紛紛報紙盡宣傳,臺臺電視都影像.在各種大量的宣傳中,大家都還是翹盼中央10臺周凌和高月編輯與主持的《四門塔佛頭像回歸》專題片。一是因為中央臺藝術水平高,在全國影響大;二是山東的地方臺經常受許多不利因素影響,有時不全面,有些具體情節也不盡客觀。5月12日,周凌電話告訴我,中央10臺在16日晚9點和17日(星期六)14點35分播放,中央1臺在17日早1點40分播放。
  • 《不動佛(阿閦如來)的威神力》
    東方妙喜世界阿閦如來——即不動如來不動佛又名阿閦佛,身藍色、左手持砵、結「觸地印
  • 持念阿閦佛(不動如來)名號的功德利益
    又云:「除彼不退菩薩摩訶薩,所餘菩薩,於此世界,若不聞稱讚不動如來法門者,皆為惡魔之所攝受。眾生如能至心稱念名號,眾魔不得其便,轉生熱惱,心中有如萬箭齊射之感。」經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不動如來功德法門,善能受持讀誦通利,願生彼剎者,乃至命終,不動如來常為護念,不使諸魔及魔眷屬退轉其心。」
  • 十二世紀西藏不動佛
    不動佛 (Akshobhya Buddha),又名阿閦佛、金剛不動佛及寶幛如來,是五方如來中的東方佛,代表「大圓鏡智」。
  • 庸官怕失職 勤拜「不動佛」
    西藏曲水聶塘寺藏黃銅阿閦佛坐像(圖片來源:慧海佛教資源庫)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清乾隆年釋迦牟尼佛成道像(圖片來源:慧海佛教資源庫)解讀佛教造像中國佛教造像是古代雕塑藝術中一個獨立的門類,其數量之多居世界各大宗教之首。
  • 「中國第一石塔」之美名的濟南四門塔,四個門上不同佛像是誰?
    在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柳埠鎮東北方4公裡處,原來有一座山東境內最早的寺廟神通寺,該寺始建於前秦皇始元年(351年),後來廟宇毀於清朝末年的一場大火,大火雖然燒毀了寺廟,確剩下了四門塔、龍虎塔、墓塔林、摩崖造像等佛教遺址。其中尤以四門塔更為珍貴。
  • 佛說阿彌陀經析.94 南無阿閦(chu)鞞佛
    東方亦有阿閦(chu)鞞佛、須彌相佛、大須彌佛、須彌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復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舍利弗啊,就像我現在這樣,讚嘆阿彌陀佛的種種不可思議功德和利益,在東方的廣闊世界中,有阿閦佛、須彌相佛、大須彌佛、須彌光佛,妙音佛等等如恆河沙一樣多的佛陀,在各自的國土顯出廣長舌相,舌頭覆蓋整個世界之上,對一切大眾說出誠實之言:你們這些眾生們,應該信受如此稱揚讚嘆阿彌陀佛功德之利不可思議,一切諸佛都在為此守護。」
  • 五方佛:大日如來、寶生如來、不空成就如來、不動如來
    二、東方不動如來,東方不動如來的佛土是第二佛土,此佛土名喜悅淨土,因為生該土者即不再退轉,所以藏文名稱為真樂。三、南方寶生如來,南方寶生如來的佛土是第三佛土,此佛土名具德淨土,因為此佛具足成就正覺的一切品性和能力,所以藏文名稱為賦有光榮。四、西方阿彌陀佛,西方阿彌陀佛的佛土是第四佛土,此佛土名為極樂,從未聞苦、從不受苦。
  • 《佛說阿閦佛國經》
    複次,舍利弗,大目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授阿閦菩薩摩訶薩無上正真道決時,其地大動自然生優缽華、蓮華、拘文華、分陀利華布其地;譬我亦如是,成無上正真道最正覺,得薩芸若慧時,大地自然生優缽華、蓮華、拘文華、分陀利華布其地。
  • 不動如來:持我佛號,無有病苦,不墮惡道,不生無佛五濁惡世!
    這就是不動如來阿閦佛的東方妙喜世界。據《悲華經》記載:久遠無量劫前,有佛出世,佛號寶藏如來。彼世間有轉輪聖王並一千王子,在大臣寶海梵志的勸導下皈依我佛。轉輪聖王與他的一千個王子一一在佛前發願,得寶藏如來授記作佛。
  • 佛教之毗盧遮那佛
    毗盧遮那佛簡介毗盧遮那佛,意為「光明遍照」、「大日」等,所以也叫大日如來。在密教裡,根據此佛的無量功德和法力,它還被稱為「最高顯廣眼藏如來」。毗盧遮那佛是中國佛教寺院中常見的一尊佛像。對它的身份、地位有不同的解釋。天台宗將毗盧遮那作為法身,與盧舍那(報身佛)、釋迦(應身佛)合為三身。
  • 佛教:這尊明王是阿閦佛的化身,能力之大,降伏天魔只是其一?
    佛教自古印度入藏地之後,與當地的宗教互相影響,形成了佛教密宗,其中有很多天神菩薩以及佛都與古印度文化中的神靈相似,這也就從側面表現出,佛教文化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形成的。而自成一派的佛教,依照自身的教義,在很短的時間就受到了廣大信徒們的奉祀。
  • 國慶山東遊學丨巍巍漢風:當漢畫像石遇上佛造像(10.1-10.6)
    佛教,看似與儒道風馬牛不相及,卻在儒家厚葬之風的產物——漢畫像石中留下驚鴻一瞥的痕跡。漢畫像石,曾在漢代高度盛行,卻在時代浪潮中逐漸消逝;相比佛教文化,如今全國範圍內遺存的數量實在太少。但漢畫像石,作為2000多年前的本土文化遺存,全方位展現了漢代生活,最符合漢代【氣勢與古拙】美學,堪稱刻在青石之上的「繡像的漢代史」。
  • 十方諸佛中最憐憫關愛女人的佛,常持彼佛名號可成為世間第一美女
    阿閦如來我們要講的這位佛名號:阿閦如來。又名不動如來。彼佛為東方金剛部部主,彼佛國土名:妙喜阿閦佛又稱不動佛,阿閦毗佛,意為不動、無憤怒、無藏文的含義是真樂的意思。五方佛國分布阿閦佛的妙喜世界出自《大正藏》 No. 0310 《大寶積經》唐 菩提流志譯。本師釋迦牟尼佛為娑婆介紹兩個最重要的佛土,一是西方極樂世界,一是東方妙喜世界。而這個東方淨土是密乘弟子的淨土!
  • 藏傳佛教造像藝術特點和形式
    皈依上師、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本尊中圍聖眾及諸眷屬,皈依具慧眼者吉祥怙主守護正法一切護法。」所以,藏傳佛教的藝術作品,包羅萬象。我們要準確鑑定藏傳佛教的各種造像的藝術作品,必須要解千姿百態造像的由來,掌握藏傳佛教造像藝術的特徵。這樣,確定名稱,鑑定年代就有較確切的保證。
  • 難怪佛之弟子皆不如其才智,他也佛國的如來,為度眾生而生此世界
    這一講我們繼續學習《維摩詰經》之見阿閦佛品第十二,這一講是述說維摩詰是從清淨之錄喜國來生此娑婆世界的大菩薩,與會大家渴望目睹妙喜世界,維摩詰以神為呈現出來,皆嘆妙喜國的清淨莊嚴。此時,妙喜世界中那些道行較淺的菩薩及聲聞眾、諸天人等,都一齊喊道:「世尊啊!是誰把我們帶走了?快救救我們吧。」只聽那不動如來說:「這不是我做的,而是維摩詰居士的神力所造成的。」至於那些未得神通的一般大眾,已不知不覺隨著妙喜世界來到這閻浮提洲了。那妙喜世界雖然被搬入了此閻浮提洲,但它並沒有因此而小了一些;而此閻浮提洲,也沒有因多了一個妙喜世界而顯得窄迫,與原來並沒有任何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