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樂熊貓村。
北京晚報2月1日報導 (記者李俐)首周三天票房報收3.81億,中美合拍動畫電影《功夫熊貓3》為春節前冷清的電影市場注入一股暖流。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夢工廠為中國觀眾量身定做的中文版備受好評,解決了以往進口大片翻譯雷人、配音突兀的老毛病,有不少觀眾在選擇「二刷」後給出了這樣的觀影攻略:「英文版原汁原味,中文版更好笑。」
2008年,第一部《功夫熊貓》在內地獲得了1.5億元票房,成為中國內地首個票房破億的動畫電影。而《功夫熊貓2》(影評)在內地市場的票房高達6.17億元,奪得內地動畫電影票房冠軍並將這一票房紀錄保持了近5年之久,一直到去年7月才被國產動畫《大聖歸來》超越。這一次,《功夫熊貓3》是帶著重奪冠軍的氣勢回歸的。
和前兩部不同,《功夫熊貓3》是由中影股份、東方夢工廠和夢工場動畫合作拍攝完成的,這意味著它不再佔用進口分帳大片配額,而獲得了與國產片一樣的43%的票房分帳待遇。之所以選擇合拍,夢工廠看中的當然是中國高速增長的電影票房,於是,如何討好中國觀眾的口味也成了《功夫熊貓3》最大的課題。
濃濃的中國風自然是必不可少的,剪紙、年畫、水墨風……這些在前兩部中已經被運用自如了。所以夢工廠這次下了血本,製作了中英文兩個不同版本,中文版不再是英文版的簡單翻譯,而是組建了一支完整的團隊,由滕華濤擔任中方導演,帶領中方編劇對劇本進行了全面打磨,讓每句臺詞都更接地氣。同時還請來黃磊、成龍、白百何、王志文、周杰倫、楊冪、肖央、朱珠、王太利、姜武、張國立、張紀中、石頭、多多……組成了黃金中文配音陣容,並針對中文配音重新製作了角色口型,讓每個人物都能夠講一口地道的中文。
配音方面,最讓觀眾印象深刻的大概就是成龍和周杰倫的口音了。成龍用港普演繹的「我要早(找)我的鵝(兒)子」以及周杰倫的經典口頭禪「哎喲,不錯哦」,成為中文版獨特的笑點。不過也有觀眾對此存有異議,「讓一隻四川熊貓說港普話,這不科學!」,「周杰倫的口頭禪太讓人出戲。」
據片方統計,在《功夫熊貓3》公映首日,中、英文兩版的排片率相近。影院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通常年輕人喜歡看英文原版,而帶著孩子觀影的家庭群體幾乎都選擇了中文配音版,不看字幕更適合老人和孩子的觀影習慣。此外也有不少《功夫熊貓》的忠實粉絲選擇「一遍中文版,一遍英文版」,「通刷才是真愛」。從目前的口碑來看,兩個版本可以說實現了難得的「雙贏」,既打破了以往英文版更「吃香」的觀念偏見,也證明了《功夫熊貓3》中美合拍模式的成功。J203
快訪
滕華濤:一線演員配音不是刻意為之
《功夫熊貓3》的中文版備受好評,幕後英雄並不是某位動畫導演,而是曾拍攝出賣座電影《失戀33天》的導演滕華濤。談到中英文兩個版本,滕華濤直言,即便作為一個普通觀眾來看,他個人也更喜歡中文版,「不是說中國演員配得更好,而是中文版特別適合這部電影。」他認為,《功夫熊貓3》的故事發生在中國,角色也是中國的,因此看中文版會顯得特別自然,而別的進口片如果一味效仿並不見得能收到同樣好的效果,反而可能會讓人跳戲。
作為《功夫熊貓3》的中方導演,滕華濤帶領一支包括編劇、剪接、動畫師在內的6人小團隊,在2014年下半年前往洛杉磯,正式加入了《功夫熊貓3》的創作。那時候,夢工廠的美方團隊已經工作了兩年半了。
在夢工廠的三個月裡,滕華濤每周都會和韓裔導演餘仁英一起開會,每周的「頭腦風暴」中,不少中國元素被「植入」其中。「比如熊貓村有一場節日活動,我們就提出讓熊貓踢毽子,這項運動他們從來沒見過,我們就從網上找視頻,向他們解釋遊戲規則。」
和美方一起工作,讓滕華濤更加了解故事的走向,更清楚每個角色的性格,「這樣在我回國後,不管是挑演員還是配音,才能比較準確。」他透露,阿寶的選擇是最艱難也是最多的,中間試過三四個演員的聲音,最終定下黃磊算是綜合條件最好的。
不過,也有個別人選美方有過質疑。「比如我選王志文給師父配音,而美方的這個角色是達斯汀·霍夫曼配的,兩個人相差了近30歲,美方會擔心,這麼年輕的演員,怎麼能配師父呢?但是我比較了解王志文的聲音塑造能力,後來他們聽了也覺得沒問題。」
對於部分觀眾吐槽的成龍的「港普」問題,滕華濤說,本來就是希望觀眾一開始能聽出這是成龍的聲音,他是中國功夫的代言人,「我還是希望用他標誌性的聲音」。反倒是成龍自己對口音比較在意,並一直要求臺詞指導在旁邊給自己把關。
至於周杰倫的口頭禪「哎喲,不錯哦」,也是滕華濤的建議。「他臺詞很少,總共才20句,怎麼能讓觀眾聽出是周杰倫呢,當然還是希望他的標誌性的話能出現。」他說,周杰倫非常聰明,很快就找到配音的感覺,自己臨場發揮加了這句「哎喲,不錯哦」。和周杰倫一樣,幾乎所有的配音演員都對臺詞進行了再度創作,讓臺詞更加符合人物。
事實上,《功夫熊貓》前兩部請的都是上譯廠的專業配音演員,而這一次變成全明星陣容,是不是出於迎合中國觀眾的考量呢?滕華濤解釋說,其實這並非美方的要求,「我也試過找配音演員,但他們有一些習慣性的方法,和真正的演員在處理上完全不搭。對於這些(明星)演員,我還是按照拍戲的方式和他們溝通,分析人物性格。而且一旦確定了幾個人之後,其他人選也必須在同一個表演水準上去找,不知不覺就全都是一線演員。」本報記者 李俐 J203
快評
美方對中國文化的探究超出想像
李 俐
看《功夫熊貓3》是超級輕鬆愉快的觀影體驗,光是那一群群小熊貓圓滾滾地從窗戶裡一湧而出,就足以讓人萌翻。再仔細看一看,熊貓村裡的幾十隻熊貓,雖然都是頂著同樣的黑眼圈,挺著同樣的圓肚皮,但每一隻在長相、服飾甚至表情上都各自不同,就連「群眾熊貓」也是各有特色,絕對不會重樣。看到這裡,我忍不住想,如果換做是國產動畫,這些背景裡的「群眾熊貓」們恐怕只需複製、粘貼,就可以批量生產出來了。
怎麼讓這些熊貓做到活靈活現?光是靠想像力當然不夠。實際上,在《功夫熊貓2》時,導演餘仁英就已經和她的團隊來到四川實地考察。在親自抱過摸過大熊貓之後,餘仁英才驚訝地發現,原來熊貓的皮毛不是她想像中的那般順滑,而是非常粗糙堅硬的。於是,在3D鏡頭下,阿寶每一根毛髮的質感才會讓人感覺如此逼真。
電影中最讓人驚豔的場景莫過於阿寶初入「熊貓村」。在一片雲霧之中,鬱鬱蔥蔥的山峰若隱若現,濃重的溼氣讓屋頂似乎都長出了苔蘚……這個屬於熊貓們的桃花源是完全按照中國四川青城山的實景來製作的,充滿了中國山水的意境之美。
光有這些中國元素還不夠讓人折服。就連主題上,《功夫熊貓3》都能把美國的價值觀和中國道家的思想實現巧妙的融合。怎麼激發出每隻熊貓的潛能?怎麼才能讓看似蠢萌、不堪一擊的「圓滾滾」們都成為武林大俠?中國人講究無為而治、順其自然,於是阿寶因材施教,讓每隻熊貓都發揮各自的特長,激發出自己最大的潛能。而這同樣也是美國精神的最好示範,「我就是我」,每個人都能成為最好的自己。
當然,片中關於氣的概念或許還解釋得過於簡單,對於氣功的頓悟也有些想當然。不過作為一部面對全球市場、合家歡的動畫電影,這些高深的東方概念大概也只能淺嘗輒止了。
或許很多觀眾會說,《功夫熊貓3》之所以能把中國元素做到極致,是因為東方夢工廠的加盟,是中國創作團隊的貢獻。就此我還特意向中方導演滕華濤求證,他特別實誠地說,早在中方團隊加入之前,故事的構架包括氣功、靈界這些東方概念早就已經成型,而他們所做的只是貢獻了一點點小細節進去,「我們不可能把它變成一部中國電影」,歸根結底,熊貓阿寶雖然混血了,但還是姓「美」。我甚至不甘心地問,美方團隊有沒有在哪些點上對中國文化或元素有誤讀?滕華濤說,完全沒有。
這一點不得不讓人佩服甚至汗顏。能花幾年的時間深入研究中國文化,並融入到自己的故事中去,美國人能做到,中國人反之卻未必能做到。你可以解釋為他們是看中了中國電影市場的票房,為利益驅使,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何嘗不是藝術家創作的執著和精益求精?全球3000多人,花四年多時間做一部電影,這樣的投入在中國幾乎難以想像。
當然,如今中國也有了像《大聖歸來》等票房大賣的動畫作品,比以往的國產動畫在質量上有大幅提高,但畢竟面對的只是中國市場,而《功夫熊貓》系列是全世界觀眾都能看懂、都能喜歡的作品,兩者完全不是一個量級。
中國動畫到底什麼時候才能趕超好萊塢?這恐怕不僅僅是資金、技術、創意上的問題,缺少的還有一份誠意和堅持。一切以票房為本,瘋搶IP榨乾價值……在這樣的大環境中,又有多少創作者能獨善其身呢?
本文來源:北京晚報 責任編輯: 杜嘉悅_NK6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