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泰桓的自由式動作分析(張敏先譯)
樸泰桓,1989年9月27日出生於首爾,韓國男子遊泳運動員。2008年獲得北京奧運會男子400米自由式金牌、男子200米自由式銀牌。2012年獲得倫敦奧運會男子200米、400米自由式銀牌。
樸泰桓具有世界頂尖的自由式技術,他的速度、力量是如何產生的呢?下面,曾經的日本自由式中長距離運動員野口智博向大家進行詳細講解:
具有的世界一流選手特徵
首先從正面看,樸泰桓身體浮出水面很高。這可能是受其打腿力量強,或者是上半身浮力大的影響。此外,在抓水的瞬間肘部位置很高,他具備哈克特一樣的技術。
從入水到抓水的整個過程中,肘抬得都很高,同時肘部稍稍向外,然後開始划水。我想,在這個環節上,他的腋下、乃至後背的筋肉群全都被動員起來,所以划水時產生加速度。划水動作結束之際,用力向下壓水、移臂收腿,這個動作的收尾與身體另一側向前出臂的動作之間的節奏非常吻合,這就是人們在視覺上感覺他的划水動作幅度超出了身長的根由所在。
(樸泰桓自由式動作影像)
世界一流選手的划水動作基本都是這種類型,換言之這也是世界一流的自由式選手的最基本特徵之一。如此可見,樸泰桓的遊泳動作外表上都屬於正統的標準動作。也就是說,乍一看,他的自由式動作沒有出奇之處,實際上暗藏著十分精緻的妙處。換一種說法,他的動作非常普通,正是這些極其普通的動作中蘊含的水準極高的技術含量。下面我把他的動作中隱含的特殊之處介紹給大家,這些在亞洲選手與在世界項尖級選手競爭時具有重大啟示意義。
經常出現側身6次打腿
樸泰桓在1500米自由式比賽的最後50米略微提升速度,打腿4次、划水36次。衝刺階段,打腿6次,划水34次。疲勞狀態下,能夠依靠增加打腿次數,減少划水次數,提升速度,原因肯定是打腿產生的推進力極大,所以才有大揮臂的划水動作。
可是,通過水下錄像觀看打腿動作,沒有發現「踝部格外柔韌」等特別處。如果非要找有什麼特別處的話,那就是大多數選手在向下打水時,腳趾隨著彈性朝下彎曲,他則不然。其實在日本也能找到這樣的選手。我不贊成把這當作速度快的原因。
下面,我們再觀察從頭部前方所見到的情況,單單看腳部,腿少許向身體外側擺動;打腿時,身體的擺動在骨盆處有一個緩衝,也就是身體擺動的作用力在骨盆處剎車,這說明骨盆以上部分擺動,以下部分卻能控制在近乎直線狀態。打腿是在身體近乎垂直狀態下發力。
一般講,多數選手是隨著上身的擺動,骨盆處也隨之少許擺動地打腿。這個環節上,樸泰桓與眾不同。我分析,他順著重力方向打腿,自然會節省力量。這點是他後半程不減速的原因之一。此外,他的打水幅度緊湊。我甚至懷疑,他打腿的動力源是大腿四頭肌……?他打腿的力量是來自哪塊肌肉?類似疑問給我們提供了想像的空間。別人眼中的印象與樸泰桓本人的實際感覺之間的狹小空間,很可能隱藏著他的遊泳動作設計者留下的玄機。
特殊的打腿節奏
從提高打腿效率的角度看,都能理解側身打腿的實用性。但是,僅靠這並不能帶來提高推進力的實效。所以,圍繞打腿環節我又進一步仔細觀察,觀察的重點是打腿節奏,不是動作本身。我發現了他的打腿節奏有獨到之處。
打腿節奏一般都是[1、2、3 — 4、5、6],隨著左右側划水的節拍,保持一定的節奏;或者是打腿的[1、2]用力小,[3]用力大,[4、5]的用力小,[6]用力大……
為了節省體能,作為教練員我常常讓選手們按照[1、2、3 — ]節拍打腿。可是,樸泰桓的6拍打腿節奏的[1、2、3 — ]部分跟通常幾乎完全一樣,隨後他的節奏是[4]、[5]、…[6];[4]、[5]時,身體呈現似乎是側立式的海豚式打腿姿勢。如果仔細觀看錄像就會發現,在[4]、[5]的打腿瞬間,身體突然向前移動了一大截兒。[4]、[5]的連續打腿到底會帶來什麼好處呢?我分析,在連續打腿的瞬間,身體呈現近乎海豚式的打腿姿勢有助於提高推進力。起碼在觀察錄像時,給我這麼一種印象。
以上是究竟是他的習慣性遊泳姿勢?還是一種「新式的6拍打腿法」?有待進一步研究。
身體轉動次數很少
從身體後面看移臂收腿,當肘部抬到最高點時,觀察「手—肘—肩」的連線,肘關節約呈90度,近乎直角三角形。我以前談過,跟「正三角形」相比較,肘部的角度偏大,手與肩的距離略微拉開,左右肩的連接呈現垂直狀態。這種泳姿是典型的澳大利亞教練員迪尼斯•考塔萊爾指導的格蘭特•哈克特選手的再版。樸泰桓的自由式的主要特徵就是把身體的軀幹部分擺動控制在最低限度。那麼,身體擺動時,軀幹的擺次數少到底具有什麼意義呢?
為了在身體側立狀態下,保持打腿動作的穩定,就要最大限度地控制由於上半身的擺動帶來的骨盆擺動。如果能控制上半身的擺動,保持骨盆部分的平衡也就容易了,在這種狀態下,就容易側身打腿以及胸部似乎在水面上滑行一樣的姿勢。
在最後一刻轉身
觀察身體側面,手臂入水點很遠。如果只是對選手簡單地說「儘量向遠處移臂」,選手也不一定能做到。為什麼呢?因為一側手臂向遠處移動時,另一側手臂必須是在划水動作結束的瞬間,也就是在身體擺動的同時,另一側手臂向身後壓水的那一瞬間。一般來說,身體會隨著一側手臂向身後壓水,一邊擺動,對於增加划水動作時的力度來講,這十分重要。也就是說必須在這個瞬間,另一側手臂向遠方移動入水。不少選手是在入水處在水裡開始向前移臂,此時手臂就會受到水的阻力。
下面,我們又仔細地看他的移臂收腿,尤其是他的手臂的入水動作我還是沒有找到手臂能向遠處移動的答案。隨後,我透過他的軀幹仔細地觀察他左右臂的動作,突然發現了禁不住想要喊聲,「你真了不起!」的地方。
這個地方就是,右臂動作結束時,身體的擺動節拍要比通常慢少許。正因如此,左臂被控制在一個很高的位置上,這樣手臂就可居高臨下伸向遠處。啊,果真有辦法把手臂伸向遠處啊。在此處下點功夫,就會提高抓水動作的效果等。這正是做到「為了在更遠處抓水」的絕佳技術。但是,這個技術需要長時間地把身體控制在側立狀態,如果刻意要掌握這個技巧,那麼就需要身體的平衡能力……,尤其是腹斜肌、腹橫肌等肌肉群的訓練。
划水動作結束時的「再一次壓水」
樸泰桓的最後一個獨特之處體現在划水臂的結束動作上。多數選手在划水動作收尾的壓水前,開始移臂收腿。或者是一邊壓水一邊移臂收腿。可是,樸泰桓的划水臂的收尾動作是,上臂在接觸軀幹之前,手臂向後收,此時身體已經很充分地向前推進了,隨後一邊向前伸肘,一邊用前臂和手向身後壓水,隨後手臂才開始向前移動,最後結束整個划水動作。簡單地說,他的整個划水動作「分為兩個階段」。
日本選手裡也有人是這樣結束划水。例如,日本大學的佐藤久佳、蝶泳的加藤拓馬。加藤入佳在比賽中,動作非常快,本人可能沒有意識。他的一次划水移動距離長。划水動作結束的距離長的好處是,手在水中長時間起到阻力的作用。
支撐速度的競技狀態
樸泰桓在國際大賽上能承受200米至1500米的全部比賽項目,而且他在目前為止的1500米比賽上遠沒有把自己的力氣用盡。那麼在提高耐力上,他是不是有什麼秘訣?
我所能想到的是,那就是動作高效合理化基礎上的高原訓練。進行高原訓練到底要練什麼?其實就是讓選手居住在氧氣稀薄的環境裡,那種環境會對身體細胞造成各種刺激,身體出現難以承受高強度訓練的狀態。即使身體能夠承受這種高強度的訓練,事後的疲勞恢復也是一個大難題。所以,事先必須具有能夠解決這些難題的措施。
樸泰桓的訓練、競技狀態為什麼一直調整的順利,其背景有什麼呢?
我推測他的飲食生活習慣裡可能隱藏著某種重要因素。尤其是韓國的選手,經常食用的辣白菜等含有豐富的辣椒,所以他們的辣椒素、鐵份等的攝取量很充足。以上都是他的耐力源,即體內的搬運氧氣的紅血球中的「血紅素」的基礎。這些都會對他承受高原上的大強度訓練以及競技狀態的調整等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樸泰桓的飲食)
很多選手可能都會認為,遊泳動作只要用心練習的話,誰都能掌握。實際,要想一直保持那麼高的速度,根本上還是要依靠鍛鍊獲得。為了保持鍛鍊的連續性,就必須在保持最佳身體狀態上下功夫。這就是給我們提出的永恆課題,也是亞洲選手挑戰世界的起碼條件。
樸泰桓泳姿主要特徵總結
身體高出水面
高抬肘抓水
骨盆以上擺動,骨盆以下控制成直線狀態
獨特的划水節奏「新式的6拍打腿泳法」
划水動作收尾時,身體擺動的節拍要慢
划水動作收尾,分為兩個階段
卓有成效的高原訓練和豐富的飲食習慣
更多近期閱讀
【訓練】哈維·戈麥斯談標鐵訓練
【遊泳】世界上最流暢的自由式
【運動康復】如何從大鐵中恢復
【遊泳】黨琦示範自由式動作
【人物】KONA女皇葆拉·弗雷澤
【遊泳】兩大頂尖跑步高手的遊泳秘訣
【訓練】布朗利兄弟一周訓練計劃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
訪問鐵三之家文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