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湖南省郴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衛健委對「郴州市兒童醫院醫生開處方推薦購買『倍氨敏』」事件的處理進展。
事件被定性為虛假宣傳,已對涉事企業下達處罰決定;企業將聯合醫院按退一賠三的方式向受害者家屬賠償,已安排患兒進行體檢,涉事醫生停職一年。
「奶粉」、「嬰幼兒」、「虛假宣傳」、「食品安全」,當這幾個關鍵詞同時出現在一個事件中時,那麼這起事件的重量級就被決定了。
這起事件是被郴州市受害孩子的家長們一起在網絡上曝光,才被公眾知曉。
據這些受害孩子的家長說,他們的孩子在長期吃一種名叫「倍氨敏」的奶粉後,都出現了症狀。有的發現自己的孩子成了「大頭娃娃」,有的營養不良,得了佝僂病。而這種「倍氨敏」奶粉,竟是出自同一家母嬰商店推薦的配方奶粉。
出現問題的就是這款號稱法國進口的「倍氨敏」深解水解蛋白質的奶粉,經過檢測,這是一款固體飲料,也就是普通食品,蛋白質和營養素含量遠低於嬰幼兒配方乳粉和特醫奶粉。
也就是說,這款「倍氨敏」的作用就跟糖水差不多,可是這一罐糖水,售價卻高達298元人民幣。
即使這樣,不僅郴州永興步步高超市愛嬰坊連鎖母嬰店的導購推薦,連郴州市兒童醫院的醫生也開處方推薦。
有網友不禁問道:「我想知道,這298一罐的糖水兒裡,有多少人拿了回扣,拿了多少回扣?」
更為可惡的是,當家長們發現自己的孩子吃了這款奶粉出現不良症狀找到商家時,商家給出的回答竟然是:「藥不能停,加大劑量!」
究竟是何居心,才能將固體飲料當作「特醫奶粉」賣給有購買力的家庭,並還能大言不慚,絲毫沒有害人的愧疚。
事件被曝光之後,郴州市的市監局、衛健委都行動起來,對涉事單位及各人,進行調查處理。
可相比較追究奶粉導購和個別醫生的責任,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仿造「特醫奶粉」背後的產業鏈。要知道,這種仿造「特醫奶粉」的事件已經不是第一次發生了。
2019年7月,《人民日報》就曝光過將固體飲料冒充「特醫奶粉」的事。也是在2019年的年底,郴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兒童醫院兒保科醫生因開「假配方奶粉」被停業,時隔還不到一年,同樣的事件在郴州再次上演。
有網友不禁質疑:「郴州市的相關部門究竟有沒有起到監管督查的作用,為什麼同樣的事件會屢次上演?」
其實,類似案件的發生,還是因為打了「特醫奶粉」的擦邊球。所謂「特醫奶粉」,是因為有一些寶寶不能吃普通的奶粉,稚嫩惡搞吃「特醫奶粉」。全國也只有雀巢等個別公司持有「特醫奶粉」的生產牌照。
於是,一些企業開始打擦邊球,按照食品當中的固體衝劑申請食品生產許可,忽悠說這就是「奶粉」。
而這些被冠以「奶粉」之名的飲料,之所以能被醫生推薦,是因為它極高的暴利。
有網友評論:「這些醫生吃的回扣,可都是孩子用健康換來的。」
事已至此,能做的就是將事件一查到底,不僅是涉事的商店、開處方的醫生和奶粉導購,隱藏在他們背後的奶粉製造廠和「特批」這些奶粉進醫院的人更應該被連根拔起。
看著受害孩子的家長們自責而又無助,再看看那些因為喝了仿造「特醫奶粉」而失去健康的寶寶們,小編想問一句:你們的良心不會痛嗎?
12年前的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對整個中國的奶粉產業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導致至今仍舊有很多家長,壓根就不信任國產品牌的奶粉,只要經濟條件允許,就去香港、澳洲、紐西蘭買奶粉。
但是對於三四線城市那些收入低微的家庭來說,他們「不得不」選擇國產奶粉。
而這種「不得不」的選擇,仍舊在國內有著不小的市場,畢竟咱們人口眾多。
可就是這種「不得不」的選擇,居然還是有無良商人來搞破壞。
有時候想想,真的是一種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