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體飲料」碰瓷「特醫食品」,這鍋嬰兒奶粉不背| 圖蟲創意
作者| 夏至(日本大阪大學免疫前沿中心研究員)
近日,湖南省郴州市「大頭娃娃」事件引發輿論關注。據媒體報導,該市永興縣愛嬰坊母嬰店將一款名為「倍氨敏」的固體飲料,冒充特醫食品銷售給牛奶過敏兒童,導致多個寶寶在食用後出現溼疹、體重嚴重下降、頭骨前額膨出等異常症狀,被確診為「佝僂病」。
這不是該市第一次出現「大頭娃娃」事件。在此之前,當地市場監管部門剛剛對一款名為「舒兒呔」的類似固體飲料生產廠商下達關於其涉嫌虛假宣傳的處罰決定。針對「舒兒呔」,郴州市場監管局、衛健委於5月13日公布處理進展,將其定性為虛假宣傳,已對涉事企業下達處罰決定書;企業將聯合醫院按退一賠三的方式向受害者家屬賠償,已安排患兒進行體檢,涉事醫生停職一年。
但受害兒童家長段女士於14日表示,她沒有接受相關部門給出的「退一賠三」方案,因為無法解決孩子發育健康受損問題。「退一賠三」在網絡上亦引發熱議,在大多數人看來,這顯然與事件後果不匹配,雖然這未必是最後賠償結果,但很多網友擔心這就是「最終版本」,並擔憂「倍氨敏」事件步其後塵。
5月13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出指示,要求湖南省市場監管部門對涉事商家進行徹查,依法從嚴從重處罰,並及時向社會公布調查結果。目前,郴州市正對「倍氨敏」事件開展全面調查,並安排患兒進行免費體檢。
郴州市對「倍氨敏」等蛋白固體飲料開展為期3個月的全面排查| 新京報
其實,無論是「舒兒呔」還是「倍氨敏」,背後反映的不僅僅是個體問題,而是折射了包括消費者、生產者、銷售者、監管者在內的一系列市場行為主體所存在的長期問題。
固體飲料不是特醫食品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本次事件中所涉產品「倍氨敏」並非奶粉,而是一種蛋白固體飲料,其與嬰幼兒脫敏配方奶粉存在本質上的差異,各自執行完全不同的製造、檢驗標準。
蛋白質固體飲料是固體飲料的一種,是指以糖、乳和乳製品、蛋或蛋製品、果汁或食用植物提取物等為主要原料,添加適量的輔料或食品添加劑製成的每100克成品水分不高於5克的固體製品,呈粉末狀、顆粒狀或塊狀。固體飲料本質上是一種軟飲料,一般由液體除去水分製成。常見的固體飲料包括豆晶粉、麥乳精、菊花晶以及速溶咖啡等。
因此,蛋白固體飲料只能作為一種飲料看待,不能依賴其提供嬰兒所需要的全面營養,如將之作為嬰兒的營養來源會導致嬰兒營養不良,從而影響正常生長發育。如果嬰兒維生素D攝入量嚴重不足,則會影響骨骼發育,出現「佝僂病」症狀。
缺乏維D誘發「大頭」症狀
佝僂病是一種通常發生於嬰幼兒時期的疾病,好發於窮困地區。直接致病原因是維生素D攝取不足,多由營養不良所引發。維生素D是生產促進鈣質吸收酶的必需原料,因此維生素D缺乏會導致成長中的骨骼鈣質沉積不足,骨密度低下,從而容易發生長骨生長障礙與骨骼軟化變形。
骨骼生長畸形將讓佝僂病患兒在體貌上表現出一系列明顯特徵:例如頭部前額突出,即所謂的「大頭嬰兒」症狀;下肢的骨骼隨著體重增加,也會彎曲變形,形成「羅圈腿」體態;胸骨和肋骨交接部分向前異常突出,造成所謂「雞胸」;此外,還會有駝背及骨盆變形等症狀。
多食用魚類、牛奶等含有維生素D的食物,接受充足的陽光照射等都可以補充身體所需的維生素D,從而避免嬰兒出現佝僂病。發現輕微佝僂病症狀後,只要立即補充維生素D,症狀就能很快得到緩解,變形的骨骼會隨著嬰幼兒的成長逐漸恢復,不至於延續至成年期。但變形嚴重的情況下,很可能需要動手術才能獲得矯正。
成年人如果缺乏維生素D,也會出現類似的症狀,表現為骨軟化病和骨質疏鬆病等。患者骨內礦物質含量明顯變低,骨脆性很高,稍有跌打損傷就可能造成骨折。此外,肌肉抽搐、疼痛與肌無力也是缺乏維生素D後的常見身體表現。與兒童不同,成人的骨骼生長趨於定型,因此不太可能發生所謂的顱骨變形,即「大頭」症狀。
「舒兒呔」涉事家長接受採訪| 新浪微博
不可缺少的抗過敏配方奶粉
牛奶蛋白過敏是嬰兒期常見的食物過敏之一,這是因為嬰兒未成熟的免疫系統會將牛奶中的蛋白質誤認為是有害物質,從而引發身體的過敏反應。嬰兒牛奶蛋白過敏的發病率大約在2%到7%左右,不過進入兒童期後症狀可能逐漸消失。
牛奶蛋白過敏的可能症狀包括:腹瀉、嘔吐一類腸道反應;嘴唇腫脹、溼疹、瘙癢及結膜充血一類皮膚或黏膜反應;氣喘、呼吸急促等呼吸道反應。以上症狀可能在嬰兒喝奶後2小時發作,也可能延遲至48小時後才發作。牛奶蛋白過敏對嬰兒的健康存在很大危害,其可能產生的呼吸道症狀尤其危險,需要及時送醫。因此,家長在剛開始餵食牛乳或者牛乳製品時應注意觀察嬰兒有無異常症狀。
確定存在牛奶蛋白過敏的嬰兒,日常生活中不適宜食用各種牛奶製品,且母親在授乳期間自身也應避免攝入類似食物。此外除了牛奶,雞蛋和大豆一類蛋白質含量較高的食物也可能誘發嬰兒過敏反應。嬰兒三歲後可逐漸嘗試類似食品,但初期要注意控制好食用量,以免發生危險。
如果沒有母乳餵養的條件,低敏配方奶粉幾乎就是過敏嬰兒的唯一選擇。一般的低敏配方奶粉採用的技術手段是利用酶將乳清蛋白質水解,變成不容易誘發過敏反應的肽鏈或者胺基酸一類小分子。此外,由於完全基於乳清蛋白原料,牛奶中容易引發部分嬰兒胃腸脹氣、稀便等症狀的乳糖也被完全消除,因此可以最大限度降低嬰兒食用後發生身體不適的概率。當然,作為嬰兒奶粉,嬰兒成長所必須的脂類、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及微量元素等營養物質也需要適量添加。
李逵還是李鬼,消費者要擦亮眼睛
蛋白質固體飲料的生產準入門檻顯著低於嬰幼兒配方奶粉,且前者的生產廠商通常都必須在其產品包裝上明確標註「固體飲料」。然而,廠家為了讓產品有更好的銷路,往往會在標籤和宣傳上下足功夫,有些手段甚至可以說是相當惡劣。例如,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倍氨敏」產品外包裝與宣傳海報中都標明「深度水解蛋白&無乳糖配方粉」,更稱「本品適宜蛋白質、乳糖不耐受的特殊體質寶寶」。
「倍氨敏」宣傳單| 新浪微博
可以看出,該產品在宣傳過程中始終暗示其用戶人群為對牛奶蛋白過敏的嬰兒。如此明顯的誘導行為很容易讓消費者將其誤認為是「低敏配方奶粉」。而銷售商家受到利益驅使,同樣有可能向一些不明就裡的消費者隱瞞產品的本質,引導消費者做出錯誤選擇。據報導,很多涉事家庭都在長達數個月內向嬰兒餵食「倍氨敏」產品,而在此期間實際上嬰兒一直處於營養攝入嚴重不足的狀態。
據南方都市報報導,目前湖南郴州永興縣市場監管局已就相關事件作出決定,要求立即成立調查專班,並立案進行調查,同時安排對媒體報導的5名「大頭」兒童進行全面檢查。
該縣縣委宣傳部5月12日亦回應媒體,涉事母嬰門店從湖南唯樂可健康產業有限公司購進的47件「倍氨敏」固體飲料已全部售出」。但是面對記者採訪,該生產廠商卻企圖將責任全部推給門店,他們辯稱:「該款產品本身屬於固體飲料,公司只是根據國家法律生產產品,而對於門店的售賣方式並不知情。」
與發生於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不同,按照固體飲料標準生產的「倍氨敏」可能並不存在質量上的問題,但其針對產品功效的迷惑性宣傳最終嚴重損害了消費者的權益。並且,這款產品從最初進入市場,就很可能含著試圖冒充「特醫奶粉」的初衷,這從它的命名就能看出端倪。個別固體飲料廠商和經銷商的出格行為,卻讓與其幾無瓜葛的乳品行業成為替罪羊,實在令人遺憾。
國產奶粉去汙名,還需多方長期努力
「三鹿奶粉事件」造成惡劣社會影響之後,我國奶粉行業經過深刻反思和整頓,整體上呈現安全健康發展的勢頭。近年來國產奶粉抽檢合格率已經高達99.5%,位居全球最高水平。然而,在特殊配方食品,特別是嬰幼兒特殊配方食品領域,我國消費者、生產經營者和立法、監管部門仍然存在著各自的「提升空間」。
對消費者而言,全面了解與嬰幼兒營養、健康相關的各種常識,避免成為「擦邊球」式宣傳的受害者,是很有必要的。對於生產經營者而言,則應嚴格行業自律,誠實生產經營,不應遊走在監管的灰色地帶,蠶食行業口碑。而對監管部門來說,切實制定好相關產品規範,堵上法律和制度的「空子」,發揮好督查、懲治作用,才能贏得公眾信任。
希望此次發生的「倍氨敏」事件,能讓市場行為的各參與主體都獲得相應的經驗和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