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時代確實已經成了顛倒行持四依,也就是:不是「依法不依人」,而是「依人不依法」;不是「依義不依語」,而是「依語不依義」;不是「依了義不依不了義」,而是「依不了義不依了義」;不是「依智不依識」,而是「依識不依智」。
當今時代,各種佛法開示層出不窮,有些是心靈雞湯,有些甚至知見不正,在魚龍混雜的眾多佛法開示中 我們應該相信什麼、依靠什麼?阿難曾講過一個偈子:「值法者亦少,盲盲不別真,痛矣不識者,罪深乃如是。」這個偈子非常悲痛說出我們眾生的業障深重,沒有能力辨別真妄,對每個修行人來說,無論是在現實生活中還是在修行方面,依靠四依法去判斷我們的認知是否可靠,這是非常重要的。喝的都是茶,來的都是客,今天我們來聊一聊「四依法」。
很多佛經中提到過「四依法」,所謂「依」,即可靠、相信的意思。它告訴我們,在眾多佛經中,我們可以相信什麼、依靠什麼。對每個修行人來說,無論是在現實生活中還是在修行方面,四依法的四個標準,都是非常重要的。不同佛經講「四依法」時,順序有點不一樣,有些先講「依法不依人」,有些先講「依義不依語」,但實質內容都是一樣的。按照《大涅槃經》的順序,「四依法」具體包括: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
什麼是依法不依人?我們學習和研究佛法的時候要相信、依靠正法,而不能依靠人的名聲、地位、勢力的大小等等。要觀察此人所說的話是否符合佛法的內容,是否符合事實,符合就可以相信;如果發現其言談與佛法有所不符,則無論對方再有名聲、再怎麼樣也不能盲目聽隨。
什麼是依義不依語?不論經典還是論典,只能依靠意義,而不能依靠語言。佛經裡面經常有一個比喻,當別人用手指頭指示月亮的時候,如果不順著手指的方向去看月亮,而是死盯著手指,就永遠也看不到月亮。同樣,語言是由我們的祖先創造的,創造語言的目的,是為了現實生活中方便溝通。但無論哪一種語言,都不可能準確地告訴我們物質的真實本性。
什麼是依智不依識?只有佛所證悟的智慧,才是可以依靠、相信、依止的。除了佛的境界以外,凡夫與登地菩薩的「識」——八識、六識等都不可靠,都不能相信。因為從勝義諦的角度來看,它們給我們提供的信息全都是錯誤的。
第四個是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在浩如煙海的佛法經論中,有很多內容存在著表面的前後矛盾與衝突。如何取捨辨別,怎樣尋找終極含義,就是十分重大的課題了。分清了義和不了義,對我們認識和理解佛經,以及今後的修行有很大幫助。
四依法與聞思修有著密切的關係:聽聞佛法的時候,要「依法不依人」;思維佛法的時候,要 「依義不依語」和「依了義經典,不依不了義經典」;修行的時候,則應當「依智不依識」。也即是說,修行的時候,不能修分別念,而應當修智慧。按理說,在沒有證悟的時候,一切都是我們的分別念,都沒有超出八識的範圍,全都是有漏的世俗諦,其中沒有證悟空性等真理。雖然就世俗諦而言,可以修出離心與世俗菩提心,但從勝義諦的角度來說,沒有什麼可以修的東西,光明空性必須在證悟之後才可以修,這就是「依智不依識」。
這四個標準所涉及、延伸的內容非常豐富。比如依法不依人中的「法」,就包含了八萬四千法門,而其中的「人」,又含攝了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整個《俱舍論》的內容,但因為篇幅有限,所以此處只是簡單地予以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