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信佛之人,這四點常識,一定要知道!

2020-12-26 慧光雲聚

現今時代確實已經成了顛倒行持四依,也就是:不是「依法不依人」,而是「依人不依法」;不是「依義不依語」,而是「依語不依義」;不是「依了義不依不了義」,而是「依不了義不依了義」;不是「依智不依識」,而是「依識不依智」。

當今時代,各種佛法開示層出不窮,有些是心靈雞湯,有些甚至知見不正,在魚龍混雜的眾多佛法開示中 我們應該相信什麼、依靠什麼?阿難曾講過一個偈子:「值法者亦少,盲盲不別真,痛矣不識者,罪深乃如是。」這個偈子非常悲痛說出我們眾生的業障深重,沒有能力辨別真妄,對每個修行人來說,無論是在現實生活中還是在修行方面,依靠四依法去判斷我們的認知是否可靠,這是非常重要的。喝的都是茶,來的都是客,今天我們來聊一聊「四依法」。

很多佛經中提到過「四依法」,所謂「依」,即可靠、相信的意思。它告訴我們,在眾多佛經中,我們可以相信什麼、依靠什麼。對每個修行人來說,無論是在現實生活中還是在修行方面,四依法的四個標準,都是非常重要的。不同佛經講「四依法」時,順序有點不一樣,有些先講「依法不依人」,有些先講「依義不依語」,但實質內容都是一樣的。按照《大涅槃經》的順序,「四依法」具體包括: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

什麼是依法不依人?我們學習和研究佛法的時候要相信、依靠正法,而不能依靠人的名聲、地位、勢力的大小等等。要觀察此人所說的話是否符合佛法的內容,是否符合事實,符合就可以相信;如果發現其言談與佛法有所不符,則無論對方再有名聲、再怎麼樣也不能盲目聽隨。

什麼是依義不依語?不論經典還是論典,只能依靠意義,而不能依靠語言。佛經裡面經常有一個比喻,當別人用手指頭指示月亮的時候,如果不順著手指的方向去看月亮,而是死盯著手指,就永遠也看不到月亮。同樣,語言是由我們的祖先創造的,創造語言的目的,是為了現實生活中方便溝通。但無論哪一種語言,都不可能準確地告訴我們物質的真實本性。

什麼是依智不依識?只有佛所證悟的智慧,才是可以依靠、相信、依止的。除了佛的境界以外,凡夫與登地菩薩的「識」——八識、六識等都不可靠,都不能相信。因為從勝義諦的角度來看,它們給我們提供的信息全都是錯誤的。

第四個是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在浩如煙海的佛法經論中,有很多內容存在著表面的前後矛盾與衝突。如何取捨辨別,怎樣尋找終極含義,就是十分重大的課題了。分清了義和不了義,對我們認識和理解佛經,以及今後的修行有很大幫助。

四依法與聞思修有著密切的關係:聽聞佛法的時候,要「依法不依人」;思維佛法的時候,要 「依義不依語」和「依了義經典,不依不了義經典」;修行的時候,則應當「依智不依識」。也即是說,修行的時候,不能修分別念,而應當修智慧。按理說,在沒有證悟的時候,一切都是我們的分別念,都沒有超出八識的範圍,全都是有漏的世俗諦,其中沒有證悟空性等真理。雖然就世俗諦而言,可以修出離心與世俗菩提心,但從勝義諦的角度來說,沒有什麼可以修的東西,光明空性必須在證悟之後才可以修,這就是「依智不依識」。

這四個標準所涉及、延伸的內容非常豐富。比如依法不依人中的「法」,就包含了八萬四千法門,而其中的「人」,又含攝了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整個《俱舍論》的內容,但因為篇幅有限,所以此處只是簡單地予以講解。

相關焦點

  • 佛教:在家裡設置佛堂,這4點「常識」一定要知道!
    有的人就想,能不能在家設置佛堂呢?對於信佛的人來說,在家設置佛堂完全沒有問題。但是有4點常識,一定要知道!下面就由本文與大家詳細地說一說。佛教中將佛像看得很神聖,認為只有有心人,才能真正請得來佛菩薩,從而得到佛菩薩的加被,甚至得到佛菩薩的「保佑」。如果心在「買」佛像上,那你只是想與佛菩薩做交易。而佛菩薩,是不會與你做交易的,一定要注意這一點。同時,在家設置佛堂,最好在寺院中「請」開過光的佛像。這樣你禮拜佛,與去寺院中禮拜,是一樣的效果。
  • 佛教:在家設佛堂,這幾點常識,一定要知道!
    然而,也有不少人常常因為日常工作、生活忙碌或者路途遙遠,而來回奔波,無法及時輕鬆到寺院參學燻修。鑑於這種情況,在自己家設置個小佛堂就會非常方便和必要。佛堂的設置不可過於隨意和世俗,必須得當、如理如法,如何做才能避免失儀,而增進功德利益呢?本篇文章,小編就來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在家設置佛堂的幾點常識,希望大家能夠受益。
  • 佛教:佛前做供養,這4條「禁忌」,一定要清楚!
    許多人對於此事的看法是「信則有,不信則無。」但是在信眾眼裡,燒香拜佛除了能與佛結緣,還能給自己積累無量功德。俗話說:「享福還需積福。」如果不做積福,即使福報來了,你也「無福消受」。信佛之人,為了更加方便修福,就在家裡設置了佛堂,經常做燒香拜佛、供養之事。很多人知道要燒香拜佛,要去做供養,但是真正的如法供養,卻也不簡單。
  • 南懷瑾:哪怕是信佛之人,也不一定真正明白
    南懷瑾先生是中國近代著名的國學大師和佛學大師,從小就熟讀各種經典,在佛學上的造詣也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同。先生認為:「信佛的人,也不一定明白什麼是佛。」先生說:佛不是民間有些固執的人認為的神仙,他沒有法力,只有一顆慈悲善良的心。
  • 拜觀音菩薩,這2點一定要牢記,功德無量!
    觀音菩薩是我們所熟知的佛教中的大菩薩,男女老少,幾乎盡人皆知。只要我們來到寺廟,一定會對著佛菩薩的聖象頂禮膜拜,祈求觀音大士保佑自己心想事成,一切順利。可是,拜佛的人倒是不少,信佛的人卻真不多,而真正信佛,明白佛理的人則更是少之又少了。
  • 梁武帝蕭衍:最信佛的皇帝,為佛教多次捨身,最後卻被餓死
    ——唐代 杜牧前言:唐代詩人杜牧所寫的一首七絕《江南春》為大眾傳頌,詩中「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所講的就是這段歷史中的社會縮影,是說中國的南北朝時期的南朝,特別是梁朝佛教大規模過量的發展,最後其實都消失在煙雨中,對國家和人民沒有發展,最後導致國家國力衰退。這首詩雖然是杜牧的詠史之作,但是側面上反映出了南朝特別是梁朝的過度發展佛教的情況。
  • 這10條佛教常識,看你知道幾條,不要再以訛傳訛了!
    什麼才是真正的佛教,不管你信不信佛,都希望你能放下心中的成見,認真了解一下真正的佛教,真正的佛法。一、什麼是佛教?佛教,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學,而是佛陀的教育,是教育,是教育,重要的事情說三遍!是佛陀對九法界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佛教是對人生宇宙真理的講解,是為了解決人們自己和人生生死的問題。
  • 佛教:這三種人不信佛也有天人福報,一旦信佛很快就能開悟
    01《紅塵說禪》系列第308篇不少師兄都問過我這樣一個問題——信佛重要嗎?是否一定要皈依三寶?甚至不皈依就是外道?我不知道有沒有看到這些留言的師兄,我從不刪別人的留言哪怕罵的再難聽,但心中還是非常感嘆——魔王波旬果然沒有說大話啊,末法時代果然太多魔子魔孫披上袈裟混入了僧團,滿口佛話,但心中全是魔念,卻不知道蠱惑和帶歪了多少師兄。
  • 佛教:佛前供「花果」,這2點常識,要牢記在心!
    供養的真實利益,是我們通過這一形式,修了平等心、利他心、慈悲心。內心的清淨與善良,就是最大的福田。佛前所供物品,都是佛門裡普渡眾生的善巧方便法,都是在表法。比如佛前供「花果」,花與果就代表著佛門裡所說的「因果」,告誡眾生要敬畏因果、莫造惡業。佛前供水,水代表清淨與平等,告誡大眾修行要從心地入手,善用其心、慈悲喜舍。佛前所供酥油燈,燈代表破除黑暗,用智慧點亮光明,等等。
  • 明白這四點的人,不用天天拜佛,也會有好報,看看有你嗎
    佛教宣說了因果的道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沒到了初一十五,各大寺院就會人山人海,香菸繚繞,拜佛的人絡繹不絕。但是很多人都是求自己發財,自己健康,自己早生貴子等等,但是很多人往往不能如願。明白這四點的人,不用天天拜佛,也會有好報的。
  • 佛教:這5件最損陰德的事情,你做過嗎?
    陽善指的是在有其他人的目光下你做出的善事,也就是說大庭廣眾之下幫助他人,這麼一來被你幫助的人一定會感激不盡。陰德就是說在別人看不見的情況下幫助別人,處處為別人著想,而不是為了讓別人知道自己有多麼慈善。所以說,佛教是一個包羅萬象的宗教,裡面有很多人生大道理值得我們學習,哪怕你不信佛,也能在從中悟到大智慧。那麼你又知不知道,下面這5件最損陰德呢?1.忌殺生吃齋是佛教中的一個傳統,古代有人要做重要的事(如祭祀、繼位等),一般都要戒肉、吃齋、焚香、洗漱等。
  • 佛教:學佛要注意這「四點」,缺一不可!
    佛教:學佛要注意這「四點」,缺一不可!在我們學佛弄清楚學修佛法的次第之後,還要知道究竟修行要如何修、有什麼方法。如果我們沒有獲得這些修道的善巧方便,那麼佛法也很難學好、很難修好。需要注意的有四點,第一打坐要有方法,才能入三摩地;第二念佛要有方法,オ能一心不亂;第三念經要有方法,才能破迷開悟;第四看經也要有方法,オ能夠領納經中的內涵。也就是說,世間做任何一件事都是有方法的,怎麼做人、怎麼做事都是有方法的。八萬四千法門,就是八萬四千條路、八萬四千種方法,這些方法都是讓我們能夠快速、有效地將這顆心納入到佛法的軌道上去。
  • 這四點常識很重要
    我們都知道從古至今,中國大多數人都信仰佛教,每當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或者有任何願望時,很多人都會去寺廟燒香拜佛,祈求佛祖庇護。所以今天小編要和大家說的是,去寺廟燒香拜佛時,需要注意什麼?這四點常識很重要,很多人都還不知道。
  • 從馬雲、騰格爾到許可馨,他們告訴你,人可以不信佛,但要信因果
    這說的就是因果理論,佛門中布施、持戒、忍辱等修行皆是基於深信因果,但因果並不是僅僅是佛教的理論,而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真理。古語有云: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以善為本」的中華傳統文化已經被因果理論所深深根植。在佛教中,因果理論有進一步的詮釋,稱之為三世因果。《涅盤經·遺教品一》:「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三世因果,循環不失。」
  • 燒香拜佛時要注意什麼?五點佛教常識要謹記,不懂的快來看看
    無論是真的寄情於神靈還是說只是求個心理安慰,總之,現在很多人遇到寺廟的時候都會虔誠的去燒燒香,拜拜佛。可能很多朋友只是單純的去祭拜一下,但是卻不知道其實在燒香拜佛的時候,是很有講究的,其中有五點佛教常識要謹記,如果有不懂得朋友,趕緊來看看吧。
  • 韓愈半生不信佛,因反對佛教被貶官,卻和和尚成為了摯友
    韓愈看到百姓如此熱情,十分激動,突然前面一個和尚朝他馬前走來,那和尚本也英俊魁梧、且臉方額闊,遠看還一表人才,可近前時卻叫人害怕。原來他有兩個暴出的大牙,驟看如寺廟裡猙獰的羅漢。韓愈頓生不悅,只是僚吏既無阻攔,身為刺史如果呼叱發作就會有失身份,於是只好忍著,心想:「此人一定是個惡僧,他若有愚惑百姓,定要把他兩個大牙拔掉。」
  • 雍正王朝:雍正帝本信佛,為什麼後來卻信道吃仙丹,且吐血而亡?
    實際上很多人認為,雍正帝之所以信佛,是延續了清朝前幾代皇上的信仰,因為自身戾氣太重,靠信佛來掩飾,從而給康熙帝留下好印象。但即位之後的雍正帝,對佛教漸漸失去興趣,開始信道,跟白雲觀的道士交往密切。信佛,其實是修心,畢竟佛家講究不殺生,要有慈悲心,要普濟眾生,經常要舉辦法會、修建寺廟、樂善好施等。這是對大眾有利的,對雍正帝個人來講,只能算是精神層面的自我修養。
  • 佛教:「女性」到寺院拜佛,這4條常識,要謹記!
    人的行為也是在表法,你的言行也潛移默化地影響其他前來修行的人。「佛法在恭敬中求,一分恭敬一分利益」,無論男女老少,到寺院都要生起恭敬心,不可肆意妄為。當然,佛門沒有什麼鬼力亂神之說,佛法是智慧,而非迷信。佛教是慈悲的,我們行為不當不會得罪佛菩薩,但要為自己的因果負責。
  • 代表佛教的這個「卍」字,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學佛的人或者是信佛的人,在去寺院的時候會發現有這樣一個符號「卍」,還有佛像的身上也是有這個符號的,一般都在佛像的胸前,很多人都見過這個符號,但是不知道它的發音,也不知道它的含義,只會下意識的把它當成是一種符號或者是標誌,下面就來給大家科普一下,這個字和佛教的淵源。
  • 佛教:「與佛有緣」之人,身上有這4大特徵,看看你有嗎?
    不要向外去看,不要向外去尋找能幫助自己的力量,要向自己的心內看。「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心中有佛的人,時時處處都有敬畏。佛不是神明,佛是大智慧、大慈悲的象徵,我們信佛不是搞個人崇拜,信佛是相信佛的智慧,做一個像佛那般善良智慧的人。內心善良的人,即使不信佛,也是與佛有緣之人。這「緣」在善根、在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