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圖》的仿製品,而真品《清明上河圖》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館。
在中國美術史上,《清明上河圖》可謂是一幅最具傳奇色彩的作品,也是歷朝歷代被臨摹的最多的一幅作品。從古至今關於《清明上河圖》版本的考證、真偽的爭辯有著許許多多的傳說和不解之謎。千百年來,歷朝歷代的皇官貴族、文人墨客對於《清明上河圖》的求取和收藏從未停息過。《清明上河圖》真跡是如何現世的?它的作者張擇端到底又是怎樣的一個人呢?
1912年2月12日,中國封建歷史上最後一位滿清皇帝愛新覺羅溥儀走下了皇帝寶座。溥儀從小受到西方文化思想的影響,一直有出國留洋的夢想。為了離開皇宮後能有充足的經費實現自己的願望,他想到了皇宮中收藏的大量珍寶、字畫。由此,歷經宋、元、明、清四個朝代的《清明上河圖》,再次開始了它神秘而漫長的旅程。
離開了皇帝寶座的溥儀利用自己的一些特權在1922年11月16日—1923年1月28日的73天時間裡,以「賞賜」其弟愛新覺羅溥傑的名義,將書畫手卷1285件、冊頁68件移出皇宮。
愛新覺羅·溥儀所著《我的前半生》
這些中國曆朝歷代珍貴的書畫精品,每一件都價值連城。其中,《清明上河圖》就有四卷之多,包括北宋畫家張擇端所畫的《清明上河圖》、明代畫家仇英仿畫的《清明上河圖》以及明代其他畫家以蘇州為背景仿畫的「蘇州片」《清明上河圖》等。其中北宋畫家張擇端所畫的《清明上河圖》堪稱中國美術史上的稀世神品,也是歷朝歷代皇宮貴族爭相收藏的珍品。
1932年3月8日,溥儀在侵華日軍的操縱下,帶著他的家眷和大量珍寶、字畫,從天津遷往長春,就任偽滿洲國皇帝。這樣,《清明上河圖》又陪伴著溥儀在長春度過了長達13年零4個月的歲月。
1945年,日本關東軍司令官山田乙三通知溥儀遷都通化,所謂的遷都實際上就是逃亡。溥儀請山田乙三寬限三天時間打理行裝。他從大量的珍寶、字畫當中精選了一些珍品帶往通化,剩下的珍寶字畫被一些侍衛哄搶。其中,四個不同版本的《清明上河圖》有哪一卷被溥儀帶在身邊?又是哪一卷流失於民間?人們不得而知……
溥儀帶著一部分珍寶、字畫和家眷,匆匆逃往長白山腳下的小山村——大慄子溝,3天後又匆忙趕往瀋陽。被遺棄在大慄子溝的大部分珍寶、字畫,有的被瓜分,有的被燒毀,一部分最後被解放軍收繳。
1945年8月19 日,溥儀在瀋陽機場乘飛機準備逃往日本,飛機起飛後被蘇聯紅軍迫降,溥儀和他的隨從人員以及隨身攜帶的珍寶字畫被蘇聯紅軍截獲。溥儀被蘇聯紅軍遣往蘇聯赤塔,後轉至伯力,五年之後被遣送回國,四個不同版本的《清明上河圖》下落不明。
1950年冬天,東北局文化部開始著手整理解放戰爭後留下的文化遺產。書畫鑑定專家楊仁愷先生打開一卷殘破的畫卷時,頓時驚呆了,這幅畫卷的最後記載有「翰林張擇端,宇正道,東武人也,幼讀書,遊學於京師,後習繪事,本工其『界畫』,尤嗜於舟車市橋郭徑,別成家數也,按向氏《評論圖畫記》雲,《西湖爭標圖》,《清明上河圖》,選入神品,藏者茸寶之。大定丙午清明後一日,燕山張著跋。」
被凝為張擇端早期所畫的作品—《金明池爭標圖》
這幅精品畫卷,即為被歷代皇宮、貴族爭相收藏的稀世神品——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自此,失蹤多年的稀世國寶終於再一次入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宋徽宗時張擇端在翰林圖畫院任職。善畫風俗畫,尤擅繪舟車、市肆、橋梁、街道、城郭等。是北宋末年傑出的現實主義畫家。
對於張擇端的身世,史書上未見任何記載,千百年來一直是一個難解之謎。些專家認為張擇端是南宋人,還有專家學者認為張擇端是金代人,但多數專家學者認為張擇端是北宋人。
認為張擇端為南宋人的專家,主要是根據明晚期書畫家董其昌在《容臺集》中對《清明上河圖》的推測:「南宋時追摹汴京景物,有西方美人之思。」清代孫承澤在《庚子消夏記》中記載:「《清明上河圖》乃南宋人追憶故京繁盛也。」
認為張擇端是金代人的專家,是根據《清明上河圖》最早的題跋出自金代人之手,並且兩宋畫院均不見張擇端著錄而推斷的。
然而,更多專家學者通過對《清明上河圖》的研究考證,認為張擇端是北宋人。現存於故宮博物院的《清明上河圖》「石渠寶笈三編本」,後面最早的金代張著題跋中註明了張擇端的身份為「翰林」,並且進一步指出,張擇端遊學於京師,善於畫「界畫」,尤其喜歡畫車水馬龍的場面。張著的題跋是關於張擇端身世的最早記載,也是唯一的記載。他所提到的向氏究竟是何人,已經無法考證,且向氏所著的《評論圖畫記》一書也不曾見於著錄,這給專家學者的研究和考證留下了廣闊的空間。但是根據最早的金代張著題跋,張擇端是北宋人的觀點最具說服力
至今,在開封民間還流傳著張擇端與《清明上河圖》的故事。
「清明」與「上河」是何意義
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如此巨製一定有其寓意,那麼「清明」與「上河」是什麼含義呢?
研究《清明上河圖》的專家學者通過對「清明」的考證得出三種觀點:一是「清明節」之意;二是「清明坊」之意;三是「清明盛世」之意。
宏篇巨製而又不失精微的傳世名作《清明上河圖》(局部)
持「清明節」觀點的專家學者,有已故文物鑑定專家鄭振鐸和書畫鑑定專家徐邦達等。鄭振鐸甚至明確指出就是清明節這一天。
持「清明坊」觀點的專家學者,是已故河南開封中學老師孔憲易。1981年,孔憲易在《美術雜誌》上發表了《清明上河圖——質疑》的文章,文章中通過對木炭、石磙子、扇子、西瓜、服飾等考證研究,認為畫的是秋景。清明之意是指「清明坊」,根據是,當時東京城劃分136坊,外城東郊區共劃分3坊,第一坊就是「清明坊」。
持「清明盛世」觀點的專家學者,是著名鑑定專家史樹青先生,他指出:「清明非指清明節這一天,而是作為稱頌太平盛世的寓意,清明即政治清明。」
許多專家學者對於《清明上河圖》中的「清明」有著諸多的解釋與爭論。那麼《清明上河圖》中的「上河」又是什麼含義呢?長期以來一些專家學者對「上河」二字的含義也有諸多解釋,其中主要有幾種觀點:有專家學者認為「上河」是指「河的上遊」,有專家學者認為「上河」是「逆水行舟」之意,也有專家學者認為「上河」即「上墳」之意,還有專家學者認為「上河」即「趕集上街」之意。
根據《東京夢華錄》中記載:「汴河自西京洛口分水入京城,東去泗州入淮,運東南之糧。」根據這段文字可明曉,由西北向東南是下水,反之是上水。因此有專家認為「上河」即「在汴河上逆水行舟」之意。
然而,也有專家學者提出了不同的觀點。根據《清明上河圖》明代李東陽的題跋記載:「上河者雲,蓋其世俗所尚,若今之上冢然,故其如此也。」這就是一些專家學者提出「上河」即是「上墳」 一說的重要依據。但還有專家學者提出了不同觀點,認為「上河」不能作為動詞解釋,而應該作為專用名詞解釋。如果按名詞解釋,「上河」應該是指御河。
也有學者提出疑義,雖然《清明上河圖》中展現了氣勢恢宏的繁盛景象,但是《清明上河圖》中也描繪了乞討的乞丐、流浪漢、街上跑著的豬、官衙門口坐著的懶散的士兵,這些與太平盛世相悖的另一番景象又該如何解釋?
古往今來,有多少人想佔有《清明上河圖》,但又有幾人能夠完全了解其含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