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餡兒切糕是一種老北京傳統小吃,做起它來,全要靠「手上功夫」。
豆面糕俗稱「驢打滾兒」,雖說是一種常見小吃,但過去的做法卻和如今不大一樣。
今天,讓我們跟隨一代小吃大師馮懷申的講述,尋找關於老北京小吃「豆餡兒切糕」和「豆面糕」的記憶。
以下內容為馮懷申老師自述
▼
豆餡兒切糕
豆餡兒切糕是老北京傳統小吃。
老北京小吃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看著非常簡單,但是做起來都不容易。
豆餡兒切糕原來是真正的街邊小吃,有推車挑挑兒吆喝的,吆喝聲兒還挺好聽;有坐店賣的,如果有人要買,就用刀各自指點界限,切著賣,所以叫切糕。
他們用的刀,叫茶刀,切的時候,蘸一點清水,才能切得利利索索。
別小看那些走街串巷的小販,他們是真有手藝的人。
後來成立飲食公司,有些人就在單位做切糕。我做的豆餡兒切糕,是純粹的傳統方法。
用整米揉。
全靠手上的功夫,把一粒一粒分散的糯米,揉成一個整體。就像武俠小說講的,要把真氣灌輸在米裡。
當然,我沒有大小周天玄妙莫測的真氣。
我只有真力。
做豆餡兒切糕非常累,做燒餅摔山子是巧勁兒,揉切糕,不光要巧,還要找到一種感覺,讓米和自己的手相連,就像籃球運動員手裡的籃球,跟長在手裡一樣。
揉著揉著,就到了一種狀態,看似有米,又看似沒米。米都粘連在一起,成了一整塊,然後一層米放一層豆餡兒。上面再放小棗、果料。
切的時候,都認真著呢!每一毫米,都灌注著廚師的功力,糊弄不了。
豆餡兒切糕
【原料】
糯米、紅豆餡、果料
【特點】
紅白相間,黏潤光滑,清涼甜爽,宜於夏季吃食。
豆面糕
最近我看年輕人裡流行對戰群。就是關於某一個問題,兩派分別想讓對方認可。
比如煎餅果子裡到底放不放香菜,鍋包肉到底放不放番茄醬。大家爭論的焦點,是哪個才算正宗。
我不玩對戰,但是我也有類似的問題。
像俗稱「驢打滾」的老牌小吃豆面糕,到底撒不撒冰糖渣兒、果料、白糖和熟芝麻呢?
撒吧,現在大家都圖個簡單便捷。不吧,和我學的又不一樣。
豆面糕,是從承德傳過來的。因為那兒產的黃米品質好。
做法倒是不難,現在更簡單了,和好了黃米麵粉,裡邊卷上紅豆沙,就齊活。
但是過去的餡兒可不這樣。最原始的豆面糕,和好了黃米麵,在裡邊刷一層化好的紅糖汁兒,然後捲起來。
後來,食客的口味高了,只有紅糖汁兒覺得不夠好了,所以,在上菜的時候,在上面撒上冰糖渣兒、果料、白糖和熟芝麻。
這樣,就是豪華版的驢打滾了。
至於現在這款只有紅豆沙餡兒的簡版驢打滾,我也不知道還算不算正宗的豆面糕了。
豆面糕
【原料】
黃米粉、豆沙餡、熟黃豆粉
白糖、芝麻仁、冰糖渣
青梅、糖、桂花
【特點】
俗稱「驢打滾」,外面裹著一層棕黃色的豆面,幹香撲鼻,斷面可以看到黃色的米麵環繞著褐色的豆餡,吃起來柔軟有勁,甜中帶有芝麻香味,回味無窮。
資料來源:《小吃大藝:記憶中的老北京小吃》馮懷申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