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恩比之說謊、虛榮、飾舌、酗酒或其他存在於脆弱的人心中的惡德還要厲害。
——尼採
感恩不僅是一種美德,更是我們做人的基礎,不知道感恩的人,在他遇到困難時將無人相助。而我們在生活中最大的恩情,來自於父母的養育之情和老師的教化之恩。對於父母我們有一輩子的時間來報答,但是老師,往往在畢業後就很難相聚,所以最容易被忽視。
但是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就發生了這樣一個故事。一位老師拿出了自己僅有的大半工資,給窮得穿不起鞋的學生買鞋穿。而20年後,這個學生知恩圖報,給老師的回報讓很多人都羨慕不已。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學生又給了老師怎樣的報答?
1978年,張秀榮從師範大學畢業,剛剛踏入社會的張秀榮被分配到了內蒙古武川縣當初中教師。剛入職的她就成了班主任,因為這裡實在太偏遠,師資力量極其有限。張秀榮既是班主任,又是數學老師,還是學生們生活上的監護人。但是這些都不是阻礙張秀榮的原因,更因如此她才想要好好的教育孩子們,讓孩子們走出鄉裡,邁向更廣闊的天地。
在她的所有學生中,有這樣一位學生,家裡條件非常困難,深深的影響到了孩子。張秀榮卻沒有因此而輕視他,反而重點對待,習性照顧他。這個孩子叫張志德,學習非常努力但是因為家庭原因,在初三的一天竟然沒來上課。張秀榮發現後,親自來到了張志德的家中家訪。
到了張志德家中後張秀榮才發現他家是多麼困難,住著簡陋的土房,父母以種地為生但是卻沒有收成。家中有時候連飯都吃不起,更別說供孩子讀書了。張秀榮勸說張志德的父母,只有讀書才能改變一家人的命運,而張志德也非常努力,以後一定能出人頭地。最後在張秀榮的勸說下,張志德的父母終於同意讓他讀書。
一晃三年過去,張志德考上了大學,但是雙親都已經病逝,沒有父母供養在長春上大學的張志德冬天冷的買不起棉鞋。張秀春知道後,拿出自己一個月37元工資中的20元,買了一雙溫暖的棉鞋寄給他,還囑咐他要好好努力,不要讓父親失望。
就這樣在張秀榮的資助下,張志德完成了自己的學業,畢業後張志德自己參加工作還心心念念的記掛這張秀榮。不僅平時在張秀榮的生活中照顧這位老師,還在她60歲生日時送上了一份大禮,張志德為了報答老師當年的恩情,用自己多年的積蓄買了一套房送給了張秀榮。
張秀榮含辛茹苦的教育了張志德38年,最終收穫了這個孩子一顆溫暖知恩圖報的熱心。而在我國不只張秀榮,還有千千萬萬個老師辛苦奮鬥在第一線,為我國的教育事業努力。他們不求回報,只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有美好光明的未來。
對這些貢獻一生於教育事業的良師,我們只能以最高的敬意銘記。或許他們是不求回報,但是作為學子的我們,卻應該永遠記得他們的恩情。那麼在你的身邊有沒有令你難忘一生的良師,讓你記憶猶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