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辮帥」張勳復闢,欲迎娶平劇名角劉喜奎,劉喜奎一句話成功脫身

2020-12-15 千古君

自清政府倒臺,到民國初建這一段時間裡,不管是在北京城還是中國的各個角落,都有一批曾經的晚清官員搖身一變,成為了民國政府的文官武將。

而在這些人中,又屬張勳最為引人注目。為什麼呢?因為他的打扮太「復古」了。也是因此,才有了這麼一首詩:

身穿民國將軍服,留著兩撇八字鬍;掛勳披肩紅腰帶,腦後辮子左右甩。

當時,隨著清政府的倒臺,所有人的辮子早就已經剪去,可偏偏就張勳還留著。不僅如此,張勳手下的2萬多名定武軍官兵,也都一個個腦後拖著一條大辮子。這也就是「辮子將軍」和「辮子軍」的由來。

張勳不僅僅是自己視髮辮如生命,就連手下的人也都必須如他意,不能擅自剪去自己的辮子。比如在定武軍駐紮徐州時,就有幾個士兵偷偷出去剪掉了辮子。後來張勳知道這件事後,立即便將這幾個士兵抓回了大營,當眾開刀斬首示眾。

也是因此事後,誰也不敢再提辮子的事了,以免招惹是非,引來殺身之禍。但奇巧的是,這位辮帥確曾受到過三次剃髮的告誡 , 而且最後一次的告誡,終於逼使他剪去了那條頑固的辮子。

1913年,段祺瑞曾派人到徐州,勸告張勳及其部眾一律剪去辮子

那時,段祺瑞還是民國的陸軍總長。當民國的陸軍禮節公布之後,段祺瑞認為:張勳及其所有的定武官兵蓄辮一事不合體 統 , 有礙軍容。於是,段祺瑞便派人去徐州勸告張勳,希望他可以帶著自己的手下剪去辮子。

張勳(劇照)

而當段祺瑞的特派員來到徐州,告訴張勳這件事之後。張勳頓時火冒三丈,衝著來人怒目大吼到:「頭可斷,髮辮絕不可剪。」嚇得來人急忙告退,連夜回京向段祺瑞復命去了。

段祺瑞也是深知張勳還在為倒臺的清政府敬著愚忠,無奈之下,他只好向大總統袁世凱稟報,希望袁世凱出面。

可令段祺瑞沒想到的是,袁世凱聽完報告卻哈哈一笑:「他是一介武夫,憨直頑固,不宜操之過急,慢慢來吧。」大總統都這麼說了,段祺瑞也只能放下這件事了。

原來,當時袁世凱正當用人之時,徐州之地地處南北要道,袁是不願意因區區辮子的事激怒張勳 , 從而影響大局 。

這也是張勳第一次被告誡剪辮子。

平劇名角劉喜奎說:「要是王爺真心想娶我,就請王爺先把辮子剪掉。」

1917年7月1日,張勳挾清末帝溥儀在北京宣告復闢,受封忠勇親王 、 議政大臣。一時間,張勳風頭無兩。

而在此之前,張勳早就對平劇名角劉喜奎垂涎已久了,並且還曾表示過自己的心意,不過被劉喜奎婉拒了。對這件事,張勳也是耿耿於懷。

如今,隨著復闢的鑼鼓一響,在龍旗飄揚之下,張勳也開始飄飄然起來。於是,他立刻又想起了劉喜奎,就派幕僚劉文揆上門去說合,想完結這段姻緣。

而這,對劉喜奎來說,無疑又是一個噩夢。儘管心中有百般不願,可劉喜奎對此哪敢說一個「不」字。她害怕,害怕這位新王爺因自己的拒絕惱羞成怒而害了自己。一時間,劉喜奎也不知如何是好。

張勳的幕僚劉文揆見劉喜奎遲遲不答話,以為她是害羞了,便對她說:「劉小姐,您就點頭表示一下吧,大帥等著回話呢?」

也就在劉文揆的催促之下,劉喜奎忽然心生一計,就抬起頭來嫣然一笑,對著劉文揆說:「劉先生,王爺要娶我,是我天大的榮幸,不過,我也有個條件,不知當提不當提。」

「可以,可以。」劉文揆喜滋滋的說。

「那好,」劉喜奎說:「王爺如果想要娶我,就請王爺先把辮子剪掉。」

劉文揆一聽,一下子就愣了。不一會後,他才搖著頭說:「劉小姐,您知道,大帥視髮辮如生命,如今龍旗再舉,此意恐怕行不通啊!」

而這,也正從了劉喜奎的意。只見劉喜奎瞪著一雙大眼睛:「那我就誓死不從!」

劉文揆一下子也不知如何是好,只能回去先向張勳稟報了。當劉文揆把事情原由告訴張勳折後,只聽張勳「哇呀」一聲,說:「這小妮子真是惡作劇,豈不是要難煞老夫矣!」

突然,劉文揆心生一計,走進張勳貼著耳朵悄悄地說到:「大帥,何不去買一條辮子來拿給她看。」

張勳一聽,認為也對。於是他便叫劉文揆立馬去辦。

而後,劉文揆便帶著他從街上買的一條假辮子美滋滋的來到了劉喜奎這裡。當劉喜奎真的看到這一條辮子之後,她驚的倒吸了口涼氣。

劉文揆對此,不由得莞爾一笑:「劉小姐,給個日子吧,我們好去張羅喜事。」

隨後,只見劉喜奎輕輕地挑了一下那根買來的辮子,隨即甩進了盒子裡,質問道:「劉先生,您太欺負人了,您這根是從何處買來的?」

一時間,劉文揆也不知該如何解釋,只能繼續圓謊:「笑話,這是什麼說法,這就是大帥的辮子,這是他親手鉸下來的。」

「我不信,過去大總統、總長勸他,他都不聽,怎麼會就聽我的?不行,我要親自見見大帥,看他的辮子還在不在。」劉喜奎說道。

這下子,劉文揆又傻眼了。他只能再次捧著裝著辮子的盒子回到大帥府。當張勳知曉此事之後,一下子就怒了,當即給了劉文揆一個大巴掌,大聲吼一聲:「滾!」

劉文揆捂著半邊臉退出了大廳,氣呼呼的自言自語道:「討不到小老婆,拿我來出氣!」這一氣之下,劉文揆索性就直奔火車站,跑路了。

劉喜奎也知道自己的做法相當於是在大大帥的臉,心知不妙之下便到朋友家躲了起來。其實,張勳這個時候也確實沒精力再去應付自己的婚事了。因為他正受到各路大軍的討伐,正在應付戰事呢。

復闢失敗,張勳採納洋人意見,準備剪掉辮子外逃

隨著各路大軍的壓進,很快,張勳的復闢失敗了。也是隨著復闢的失敗,張勳一路逃到了荷蘭使館。

而後,段祺瑞開始組織政府,公布張勳的復闢罪狀,並聯繫荷蘭公使,要求引渡復闢禍首張勳歸案。而這一段時間內,張勳則在大使館一直戰戰兢兢,坐臥不安。無奈之下,張勳連忙求助于洋人。

對此,荷蘭公使表示:「閣下現在最好的也是唯一的辦法,就是出國。」張勳也當即就表示同意。荷蘭公使聳一聳肩,接著說道:「可是閣下的這個樣子是出不了公使館大門的,最好是剪掉辮子穿上我們的服裝。」

張勳聽完,摸著腦後的辮子,一臉無可奈何。可對於性命來說,張勳最後還是選擇的逃命。於是在當天晚上,張勳便開始準備剪髮剃鬚,做外逃的準備。

見此景,張勳的愛妾王克琴有意逗他,取笑說:「大帥過去誓言鑿鑿,絕不剪辮,今晚突然一改初衷,是何之故呀?」對此,張勳則表示:「我過去不剪 , 是不忘故主 、 不降民國的表示 , 今天要剪 , 是要去入外國籍了。」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張勳最後剪掉了辮子也沒能逃到國外,最後還是病逝在了天津。

相關焦點

  • 辮帥張勳復闢失敗後,其晚年生活緣何十分奢華且過得有滋有味?
    1917年夏天,張勳導演了一場短暫的復闢鬧劇,他也隨之成為一個近百年來家喻戶曉的人物。復闢失敗後,張勳躲入荷蘭使館。 1918年3月,北洋政府以"時事多艱,人才難得"為由,對洪憲衲首和辮帥復闢案犯均一律實行特赦。獲自由後的張勳寓居天津,先住德租界,再徙英租界,直到1923年病故。
  • 張勳:六千人復闢清朝,用100列車皮換小妾,被京劇名家視為知己
    1922年,復闢失敗已五年的「辮帥」張勳在家開堂會,慶自己的七十虛壽,這場堂會辦的可謂是熱鬧至極,為了彰顯自己的身份,張勳請來了京城屈指可數的名角如楊小樓,梅蘭芳等人。這些名角唱的是十分賣力,獲得的報酬也很豐厚,特別是其中的京劇老前輩孫菊仙,張勳是他的老戲迷,給出了六百大洋的報酬,孫菊仙感動得老淚縱橫,連連說「懂戲者,張大帥也,知音者,張大帥也!
  • 張勳復闢派飛機轟炸紫禁城,溥儀:嚇得我渾身發抖
    可張勳卻不趕潮流,因為,他有一顆堅定「復闢」的心。如何才能表現出復闢的決心呢?張勳禁止他統率的士兵剪辮子,保持原有的髮型。正因如此,張勳手下的軍隊又被稱為「辮子軍」,他被稱為「辮帥」。1917年7月1日,張勳抓住時機,以調停「府院之爭」為由,率領軍隊進入北京城,成功地讓溥儀再次上位。
  • 張勳復闢失敗後,他的3萬辮子軍去了哪裡?最後他的結局如何?
    至於還有一次嘛,簡直就跟鬧著玩一樣,那就是僅維持了12天的張勳復闢期間。 張勳是個不太好形容的"奇葩"。作為江南提督的張勳是當時一股不小的勢力,可哪怕清朝滅亡了他也不準手下剪辮子,繼續效忠清皇室,還得了個"辮帥"的稱號。
  • 張勳復闢時康有為想當「宰相」,因沒有鬍子被拒
    張勳復闢是一場鬧劇,同時也是一場笑劇,時人天懺生便在《復闢之黑幕》中將其間的種種笑料醜聞錄下,姑擷取數則,以饗讀者。在復闢的季節裡,最寶貴的莫過於腦後的那條辮子。眾所皆知,張勳不但自己留辮子,他的軍隊也全留辮子,「辮子軍」實乃名至實歸。據說,張勳在去見清帝的時候,太保世續說辮子與時世不合,勸他將辮子剪去。
  • 張曉波|辮帥張勳,何以成為後袁世凱死後的軍閥領袖?
    第一次徐州會議不涉清帝復闢事,但「尊重優待前清皇室各條件」列為十條之首,頗為怪異,應為張勳為表彰其不忘清室之恩德,在會議中以主席身份,要求列為第一條款;另一層用意,在袁氏去世後,政權即將更迭,此條為敦促新政府(段祺瑞)繼續履行優待清室條件。由於張勳一貫主張清廷復闢的立場,輿論對於第一次徐州會議頗有看法。
  • 張勳只有4300人,為何能在軍閥林立的民國擁立溥儀復闢?
    而此時的紫禁城金鑾殿上,此次復闢的主角張勳,正三拜九叩的跪拜12歲的溥儀,恭迎他重登帝位。為了表彰張勳的擁立之功,溥儀加封他為議政大臣兼直隸總督、北洋大臣,並被封為忠勇親王。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張勳復闢」。那這位張勳到底是何來歷,只帶4300人的「辮子軍」,就敢入京公然踐踏共和,擁立封建皇帝復闢,並一舉成功。
  • 張勳復闢失敗之後,他和他的三萬辮子軍去了哪裡?
    張勳在一九一七年,趁北洋政權的總統和國務總理還在因為府院誰掌權而爭論的時候,借調停的理由帶兵去北京,藉此發起復闢,擁戴清朝最後一代皇帝溥儀重登大統。1917年7月1日凌晨1時,張勳穿上藍紗袍、黃馬褂,戴上紅頂花瓴,率領劉廷琛、康有為及辮子軍幾位統領,進宮覲見溥儀。
  • 張勳復闢失敗後成了過街老鼠,他使出什麼絕招挽救了自己?
    1917年,張勳發動的「丁巳復闢」醜劇僅僅折騰了12天,就在萬人唾罵聲中草草收場。7月12日,他無比倉遑地逃到荷蘭使館避難。其實,張勳的復闢行動不可能以一人之力推動起來,而是曾經得到包括馮國璋、段祺瑞等諸多北洋軍閥的傾力支持。
  • 張勳復闢失敗後怎麼樣了?其實混得也並不差
    提到張勳這個人你會想到什麼?編織袋軍復興?好像這張勳就是為了扶溥儀上位做了幾天皇帝,失敗後又突然從歷史上消失了。許多人會以為,復闢失敗後,張勳是被革命政黨殺害,還是被收押?但是事實上不僅他的後半生很滋潤,他死後幾乎是「全國哀悼」差一點降半旗。
  • 北洋史話:張勳復闢失敗後為什麼選擇逃到荷蘭使館?
    府院之爭原本只是在黎元洪和段祺瑞之間,突然出來一個張勳,國外勢力又有了幹涉中國內政的機會,不過他們做得很冠冕堂皇:日、美、英、法、俄各國公使齊聚荷蘭公使館舉行會議,決定對復闢問題暫時不過問,不過黎元洪的安危他們還是比較在意,公推荷蘭公使以非正式手段警告偽外交部,不得加害黎元洪。
  • 「辮帥」張勳因復闢遭世人口誅筆伐,卻一生恪守儒家傳統忠孝節義
    這個人就是我們中學歷史學過的張勳,由於「張勳復闢」這個事兒太著名,以至於很多人都在研究張勳復闢的原因以及他復闢的過程,失敗後張勳以及「辮子軍」的結局,卻經常忽略了張勳這個人。張勳這個人如果以儒家文化的標準定義的話,可以說道德水準極高,忠孝節義,熱愛家鄉,為人坦率直白、敢作敢當,雖然是草莽出身,文化水平不高,但恪守自己的忠孝禮義廉觀。
  • 張勳一生忠孝節義、道德水準極高,卻因「復闢」遭世人口誅筆伐
    這個人就是我們中學歷史學過的張勳,由於「張勳復闢」這個事兒太著名,以至於很多人都在研究張勳復闢的原因以及他復闢的過程,失敗後張勳以及「辮子軍」的結局,卻經常忽略了張勳這個人。張勳這個人如果以儒家文化的標準定義的話,可以說道德水準極高,忠孝節義,熱愛家鄉,為人坦率直白、敢作敢當,雖然是草莽出身,文化水平不高,但恪守自己的忠孝禮義廉觀。孫中山先生對他的評價是:清室遜位,本因時勢。張勳強求復闢,亦屬愚忠,叛國之罪當誅,戀主之情自可憫。文對於真復闢者,雖以為敵,未嘗不敬之也。
  • 張勳執迷不悟復闢失敗,小三跑得飛快,妻子卻為他打點好一切!
    大家應該知道當初清朝復闢時候的一個辮子將軍吧?他就是張勳,這是一個執迷不悟的男人,歷史書上對這個人的評價也不是什麼好話,在那一場持續了整整十二天的清朝復闢活動中,他是小編印象最深刻的人,只是因為他的辮子。張勳復闢清朝是必然的結局,只是後來他跑到了荷蘭的使館內,之後又被民國政府的人通緝,最後直接去了德租界藏了起來,只是一直都沒有出來了。
  • 清亡6年,張勳為何還想復闢?原來他當過一官,世代只有滿人能當
    1912年,浩浩蕩蕩的辛亥革命爆發並取得成功。隨即,隆裕皇太后頒布退位詔書,溥儀退位,清政府徹底覆滅。從此,在中國大地上持續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徹底成為歷史。
  • 張勳復闢為何沒被追究,原來他身邊有個人,一直在為他積德
    1917年,張勳以「調停府院之爭」為名,率5千辮子軍進京。隨即發動清皇室復闢運動,宣布溥儀復位,並恢復宣統年號。然而,共和是人心所向。張勳的倒行逆施,很快遭到了全國人民的強烈反對,各路軍閥更是紛紛出兵徵討。在這種情況下,辮子軍一觸即潰。
  • 「辮帥」張勳墓:生前有一妻十妾,70多家企業,到死都留著辮子
    張勳的經歷非常豐富,清末任雲南、甘肅、江南提督,參加過中法戰爭,鎮壓過辛亥革命,扶植過溥儀復闢。張勳擅經商,獨資或投資經營的當鋪、電影公司、銀行、錢莊、金店、工廠、商店等實業有70多家,一生有一妻十妾。
  • 張勳攜辮子軍復闢,京城守軍勝過他兵力數倍,為何不阻攔?高層都在幹嘛
    1916年,袁世凱去世。 不管後續如何,張勳在世時,關係網極大,實力也是極強。黎元洪、段祺瑞等人因而意圖力爭張勳加入自己陣營,然而這些人沒想到的是,張勳早就得到德國支持,暗中有扶持溥儀復闢的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