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史話:張勳復闢失敗後為什麼選擇逃到荷蘭使館?

2020-12-15 小佛說史

袁世凱去世後,北洋係為了爭奪北京政府的主導權,爆發了府院之爭,很多人認為其根本原因是段祺瑞和黎元洪爭權,而小佛覺得這個事情的根源在於外國勢力對中國政府的幹涉,各自為了自己的利益選擇自己的代理人,而府院之爭的爆發正是一戰時期日、美兩國的對德態度:段祺瑞親近日本,主張中國沒有必要派兵到歐洲戰場,並且藉機挑起中國內鬥,日本支持段祺瑞取代黎元洪;而美國一直尋求與黎元洪合作,黎元洪雖為總統,但是論實力不如段祺瑞,於是走上親美道路,美國的意見是中國需要派三個師到歐洲戰場。黎元洪和段祺瑞兩人為了派兵與否爭執不下,府院之爭爆發。

黎元洪以總統身份下令免去段祺瑞的職務,段祺瑞出走天津,這直接導致督軍團的不滿,張勳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黎元洪示弱,請張勳進北京調停,而這竟然引狼入室,張勳要求黎元洪解散國會,並秘密潛入皇宮,見了小皇帝溥儀,於1917年7月1日復闢。

府院之爭原本只是在黎元洪和段祺瑞之間,突然出來一個張勳,國外勢力又有了幹涉中國內政的機會,不過他們做得很冠冕堂皇:日、美、英、法、俄各國公使齊聚荷蘭公使館舉行會議,決定對復闢問題暫時不過問,不過黎元洪的安危他們還是比較在意,公推荷蘭公使以非正式手段警告偽外交部,不得加害黎元洪。張勳也就沒有逼迫黎元洪,只是加派人手監視,不過黎元洪後來還是跑去了日租界中避難(有熟人在租界中)。這是荷蘭公使在張勳復闢期間第一次被推到各國的前面。

7月6日,第一次討逆戰爭,辮子軍在城外遭遇討逆軍,不敵,敗回北京城,張勳瞬間沒有了前幾日的囂張氣焰,也感受到了復闢將會失敗,請求各地督軍發兵支持復闢,兌現之前的諾言。然而,遠水解不了近火,張勳不得不令偽外交部大臣去拜訪各國公使,讓公使們出面調停。

討逆軍同樣不想打仗,也想借外國勢力平息這一次復闢,北京城內的各國公使更不想見到戰火,樂得居中調停。

8日,段祺瑞派人去與各國公使接洽,許諾只要張勳終止復闢活動、解散武裝勢力,可以保全他性命。各國再次推選荷蘭公使為代表,與張勳交涉,也表示願意對張勳加以保護。張勳則覺得自己應該帶著辮子軍回徐州去,張勳自己闖了禍,想拍拍屁股走人,實在是把問題看得太簡單。反正這一天,沒有談好條件。

9日,討逆軍開始包圍北京,復闢派紛紛出逃。11日,張勳依舊氣焰囂張,拒絕解除武裝,他篤定討逆軍不會在北京城中開炮,畢竟要顧忌各國公使。張勳不解除武裝,討逆軍只能選擇揮師入城,而他們在揮師入城前還去與各種公使商定攻城計劃,荷蘭公使再次被推為代表:攻城戰爭必須在12日晚上24時結束,只準用一發實炮,其餘只能放空炮威脅辮子軍投降。

小佛原本以為,辮子軍不會被空炮嚇到,但是真的高估了他們,空炮一響,就有超過一半的辮子軍投降,剩下的都去了張勳家,而那個唯一的實炮被討逆軍用來炮轟張宅,張宅燒了起來。張勳在兩個荷蘭人的保護下,前往荷蘭公使館避難。

從前面的講述,相信大家可以看出,荷蘭公使其實相當於在北京各國公使的一個暫時代表,一直在「居中調停」,同時承諾給張勳保護,這就是為什麼有荷蘭人在張勳家裡,張勳最後也是直接去荷蘭公使館避難的原因。而那些外國公使之所以選擇荷蘭,小佛認為可能是出於荷蘭沒有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原因吧,中立的身份很重要。

參考資料:陶菊隱,《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

相關焦點

  • 張勳復闢失敗後成了過街老鼠,他使出什麼絕招挽救了自己?
    1917年,張勳發動的「丁巳復闢」醜劇僅僅折騰了12天,就在萬人唾罵聲中草草收場。7月12日,他無比倉遑地逃到荷蘭使館避難。其實,張勳的復闢行動不可能以一人之力推動起來,而是曾經得到包括馮國璋、段祺瑞等諸多北洋軍閥的傾力支持。
  • 張勳復闢失敗之後,他和他的三萬辮子軍去了哪裡?
    張勳在一九一七年,趁北洋政權的總統和國務總理還在因為府院誰掌權而爭論的時候,借調停的理由帶兵去北京,藉此發起復闢,擁戴清朝最後一代皇帝溥儀重登大統。1917年7月1日凌晨1時,張勳穿上藍紗袍、黃馬褂,戴上紅頂花瓴,率領劉廷琛、康有為及辮子軍幾位統領,進宮覲見溥儀。
  • 辮帥張勳復闢失敗後,其晚年生活緣何十分奢華且過得有滋有味?
    1917年夏天,張勳導演了一場短暫的復闢鬧劇,他也隨之成為一個近百年來家喻戶曉的人物。復闢失敗後,張勳躲入荷蘭使館。 1918年3月,北洋政府以"時事多艱,人才難得"為由,對洪憲衲首和辮帥復闢案犯均一律實行特赦。獲自由後的張勳寓居天津,先住德租界,再徙英租界,直到1923年病故。
  • 張勳執迷不悟復闢失敗,小三跑得飛快,妻子卻為他打點好一切!
    大家應該知道當初清朝復闢時候的一個辮子將軍吧?他就是張勳,這是一個執迷不悟的男人,歷史書上對這個人的評價也不是什麼好話,在那一場持續了整整十二天的清朝復闢活動中,他是小編印象最深刻的人,只是因為他的辮子。張勳復闢清朝是必然的結局,只是後來他跑到了荷蘭的使館內,之後又被民國政府的人通緝,最後直接去了德租界藏了起來,只是一直都沒有出來了。
  • 張勳復闢失敗後怎麼樣了?其實混得也並不差
    提到張勳這個人你會想到什麼?編織袋軍復興?好像這張勳就是為了扶溥儀上位做了幾天皇帝,失敗後又突然從歷史上消失了。許多人會以為,復闢失敗後,張勳是被革命政黨殺害,還是被收押?但是事實上不僅他的後半生很滋潤,他死後幾乎是「全國哀悼」差一點降半旗。
  • 張勳只有4300人,為何能在軍閥林立的民國擁立溥儀復闢?
    而此時的紫禁城金鑾殿上,此次復闢的主角張勳,正三拜九叩的跪拜12歲的溥儀,恭迎他重登帝位。為了表彰張勳的擁立之功,溥儀加封他為議政大臣兼直隸總督、北洋大臣,並被封為忠勇親王。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張勳復闢」。那這位張勳到底是何來歷,只帶4300人的「辮子軍」,就敢入京公然踐踏共和,擁立封建皇帝復闢,並一舉成功。
  • 張勳復闢為何沒被追究,原來他身邊有個人,一直在為他積德
    張勳倉皇中只能逃到荷蘭使館避禍,才在龍椅上坐了12天的溥儀,也不得不宣布退位。段祺瑞在掌握政權後,對顛覆共和的張勳籤發了通緝令。無奈,張勳執意要對清皇室效忠,所以曹琴也就也只能作罷。1915年,袁世凱復闢失敗後,氣病交加,很快就送了性命。此時的北洋政府也是亂作一團。雖然黎元洪是袁世凱指定的接班人,可是實權卻都在國務院總理段祺瑞的手中。
  • 張勳復闢失敗後,他的3萬辮子軍去了哪裡?最後他的結局如何?
    當然這並非貶義,實際上如果單看張勳這個人來說,他稱得上是個好人,知恩圖報,仗義義氣,顧念情誼,老實憨厚,他是江西人,所以但凡有同鄉來找他幫忙,他全都應允,人人蓋了間大屋子;他喜歡聽戲,也不看輕戲子,因著這份尊重,在他去世後名角兒張菊仙甚至放聲大哭。
  • 「辮帥」張勳復闢,欲迎娶平劇名角劉喜奎,劉喜奎一句話成功脫身
    而在這些人中,又屬張勳最為引人注目。為什麼呢?因為他的打扮太「復古」了。也是因此,才有了這麼一首詩:身穿民國將軍服,留著兩撇八字鬍;掛勳披肩紅腰帶,腦後辮子左右甩。不一會後,他才搖著頭說:「劉小姐,您知道,大帥視髮辮如生命,如今龍旗再舉,此意恐怕行不通啊!」而這,也正從了劉喜奎的意。只見劉喜奎瞪著一雙大眼睛:「那我就誓死不從!」劉文揆一下子也不知如何是好,只能回去先向張勳稟報了。當劉文揆把事情原由告訴張勳折後,只聽張勳「哇呀」一聲,說:「這小妮子真是惡作劇,豈不是要難煞老夫矣!」
  • 張勳:六千人復闢清朝,用100列車皮換小妾,被京劇名家視為知己
    1922年,復闢失敗已五年的「辮帥」張勳在家開堂會,慶自己的七十虛壽,這場堂會辦的可謂是熱鬧至極,為了彰顯自己的身份,張勳請來了京城屈指可數的名角如楊小樓,梅蘭芳等人。張勳聽說後把辮子纏在脖子上,拎著兩把手槍就衝了進來,兇神惡煞的大罵一通,士紳們嚇得灰溜溜跑了。張勳一個人無法代表軍隊,南京新軍早已經是蠢蠢欲動,可是發起的起義很快失敗,同盟會元老陳其美與江浙的起義將領在上海開會,推舉徐紹楨為總司令,聯合起來向南京進攻。
  • 有李鴻章的侄兒,也有復闢的張勳
    為什麼?靠得近唄。作為九大總督之首,張鎮芳和袁世凱的關係非同一般。首先他們倆是老鄉,都是河南項城人,大家常叫袁世凱為袁項城。其次張鎮芳,還是袁世凱兄嫂的弟弟,那就是親戚關係了。李鴻章一死,袁世凱便升任了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作為親戚的張鎮芳自然也開始沾光,逐漸升官發財,一路做到了二品京堂。但是在1907年,袁世凱被明升暗降,兵權也被載灃他們奪走了。
  • 張勳一生忠孝節義、道德水準極高,卻因「復闢」遭世人口誅筆伐
    這個人就是我們中學歷史學過的張勳,由於「張勳復闢」這個事兒太著名,以至於很多人都在研究張勳復闢的原因以及他復闢的過程,失敗後張勳以及「辮子軍」的結局,卻經常忽略了張勳這個人。可見張勳雖然因為復闢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但他的為人卻得到了當時很多人的讚揚。張勳1923年9月12日,因病在天津逝世,終年69歲,溥儀賜諡"忠武"。 張勳逝世後,政界聞人和文化名流紛紛致電哀輓,祭文、哀詩和輓聯不計其數,或敵或友,不同政治立場的人幾乎都對其孤忠大加讚美,後來他的家屬在門生故吏的幫助下,專門編輯了一本《奉新張忠武公哀輓錄》。
  • 張勳復闢派飛機轟炸紫禁城,溥儀:嚇得我渾身發抖
    辛亥革命後,全國各地掀起了「剪辮子」風潮。可張勳卻不趕潮流,因為,他有一顆堅定「復闢」的心。如何才能表現出復闢的決心呢?張勳禁止他統率的士兵剪辮子,保持原有的髮型。正因如此,張勳手下的軍隊又被稱為「辮子軍」,他被稱為「辮帥」。1917年7月1日,張勳抓住時機,以調停「府院之爭」為由,率領軍隊進入北京城,成功地讓溥儀再次上位。
  • 張勳復闢時康有為想當「宰相」,因沒有鬍子被拒
    等到復闢失敗後,梁鼎芬又去見黎元洪,口稱大總統,行跪拜禮。黎元洪冷笑道:「閣下如何前倨而後恭耶?」梁鼎芬腆然道:「此一時,彼一時也!」張勳復闢後,給自己印了個名刺,這個名刺不一般,長約九寸,寬約四寸,上面印有「前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前江蘇都督、前長江巡閱使兼安徽督軍、現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欽命御前議政大臣、晉封忠勇親王張勳」等字樣,官銜五行並列,見到的人無不發笑。
  • 張勳:清朝漢官之極,敢拿17省督軍做賭注,願用火車換老婆
    一次是袁世凱洪憲稱帝,結果八十三天後又改回當總統;還有一次就是張勳復闢,他本人留著小辮,帶著一幫同樣留著辮子的軍隊鬧騰了十二天,最終以失敗告終。看起來這場十二天的復闢過程很簡單,但其背後的前因後果那是詭異複雜無比,它的背後是多方角力的一個集中體現,包括後來他用火車皮換老婆,背後同樣是場多方博弈的產物。
  • 民國6年張勳復闢老照片:圖6是辮子軍激戰場景,圖9皇帝重登龍位
    民國建立初期,孫中山任臨時大總統,爾後讓位給擁有兵權,且勸說了溥儀退位的袁世凱當總統。袁世凱在當上總統以後,覺得共和制不適合當時中國的國情,於是在1916年宣布改國號,中華民國改為中華帝國,自己由總統改為皇帝。這一舉措,立馬招來了全國人民的討伐,不久後便在國人的唾罵聲中黯然離世。圖:袁世凱進行登基當皇帝的場景。
  • 張勳想復闢被口誅筆伐,去世之後,為何各地人士卻紛紛弔唁?
    清朝滅亡後,在中華民國政府的倡議下,許多人剪掉了他們長了多年的辮子,以顯示他們與清朝的絕對決裂。然而,有一個人為了顯示他對清朝皇室的忠誠,公然違抗北洋政府,不僅拒絕剪辮子,還禁止他管轄下的定武軍剪辮子。作為袁世凱共和國的總統,也不能把他怎麼樣。
  • 清亡6年,張勳為何還想復闢?原來他當過一官,世代只有滿人能當
    革命黨人推翻清政府後,新誕生的國民政府並沒有將滿清皇室趕盡殺絕,而是籤署了一份《清室優待條件》,保證了溥儀等一堆皇親國戚的優渥特權,可以說,在小小的紫禁城裡,溥儀還當著他的皇帝。 當然,這可以看作是新誕生的國民政府和清朝的妥協,是革命不徹底的結果。而之後發生的張勳復闢,則更加體現了封建餘孽在小部分人思想裡的根深蒂固。
  • 馬勇|1917復闢再檢討
    因而張勳和他策動的這場復闢運動在此後的北洋時代、國民黨統治時代,均作為一場鬧劇,並沒有多少人認真研究過為什麼在這個時候出現這件事。猶有甚者,張勳及其同僚、介入者、贊助者如康有為等確實行為怪誕,因而這場復闢運動留下了很多真真假假的段子,而缺少嚴肅的研究。這是很可惜的。一百年過去了,我們應該平心靜氣檢討這場運動的緣起,應該給予合乎歷史真實的描述。
  • 張曉波|辮帥張勳,何以成為後袁世凱死後的軍閥領袖?
    [15] 第一次徐州會議,其主要內容,為袁世凱死後之善後。第二條即善後之方案。其餘各條,主旨不外乎固結北洋團體,以北洋之人重組政府,對南方獨立省份取強硬態勢,要求其取消獨立,否則武力解決。第一次徐州會議不涉清帝復闢事,但「尊重優待前清皇室各條件」列為十條之首,頗為怪異,應為張勳為表彰其不忘清室之恩德,在會議中以主席身份,要求列為第一條款;另一層用意,在袁氏去世後,政權即將更迭,此條為敦促新政府(段祺瑞)繼續履行優待清室條件。由於張勳一貫主張清廷復闢的立場,輿論對於第一次徐州會議頗有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