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去世後,北洋係為了爭奪北京政府的主導權,爆發了府院之爭,很多人認為其根本原因是段祺瑞和黎元洪爭權,而小佛覺得這個事情的根源在於外國勢力對中國政府的幹涉,各自為了自己的利益選擇自己的代理人,而府院之爭的爆發正是一戰時期日、美兩國的對德態度:段祺瑞親近日本,主張中國沒有必要派兵到歐洲戰場,並且藉機挑起中國內鬥,日本支持段祺瑞取代黎元洪;而美國一直尋求與黎元洪合作,黎元洪雖為總統,但是論實力不如段祺瑞,於是走上親美道路,美國的意見是中國需要派三個師到歐洲戰場。黎元洪和段祺瑞兩人為了派兵與否爭執不下,府院之爭爆發。
黎元洪以總統身份下令免去段祺瑞的職務,段祺瑞出走天津,這直接導致督軍團的不滿,張勳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黎元洪示弱,請張勳進北京調停,而這竟然引狼入室,張勳要求黎元洪解散國會,並秘密潛入皇宮,見了小皇帝溥儀,於1917年7月1日復闢。
府院之爭原本只是在黎元洪和段祺瑞之間,突然出來一個張勳,國外勢力又有了幹涉中國內政的機會,不過他們做得很冠冕堂皇:日、美、英、法、俄各國公使齊聚荷蘭公使館舉行會議,決定對復闢問題暫時不過問,不過黎元洪的安危他們還是比較在意,公推荷蘭公使以非正式手段警告偽外交部,不得加害黎元洪。張勳也就沒有逼迫黎元洪,只是加派人手監視,不過黎元洪後來還是跑去了日租界中避難(有熟人在租界中)。這是荷蘭公使在張勳復闢期間第一次被推到各國的前面。
7月6日,第一次討逆戰爭,辮子軍在城外遭遇討逆軍,不敵,敗回北京城,張勳瞬間沒有了前幾日的囂張氣焰,也感受到了復闢將會失敗,請求各地督軍發兵支持復闢,兌現之前的諾言。然而,遠水解不了近火,張勳不得不令偽外交部大臣去拜訪各國公使,讓公使們出面調停。
討逆軍同樣不想打仗,也想借外國勢力平息這一次復闢,北京城內的各國公使更不想見到戰火,樂得居中調停。
8日,段祺瑞派人去與各國公使接洽,許諾只要張勳終止復闢活動、解散武裝勢力,可以保全他性命。各國再次推選荷蘭公使為代表,與張勳交涉,也表示願意對張勳加以保護。張勳則覺得自己應該帶著辮子軍回徐州去,張勳自己闖了禍,想拍拍屁股走人,實在是把問題看得太簡單。反正這一天,沒有談好條件。
9日,討逆軍開始包圍北京,復闢派紛紛出逃。11日,張勳依舊氣焰囂張,拒絕解除武裝,他篤定討逆軍不會在北京城中開炮,畢竟要顧忌各國公使。張勳不解除武裝,討逆軍只能選擇揮師入城,而他們在揮師入城前還去與各種公使商定攻城計劃,荷蘭公使再次被推為代表:攻城戰爭必須在12日晚上24時結束,只準用一發實炮,其餘只能放空炮威脅辮子軍投降。
小佛原本以為,辮子軍不會被空炮嚇到,但是真的高估了他們,空炮一響,就有超過一半的辮子軍投降,剩下的都去了張勳家,而那個唯一的實炮被討逆軍用來炮轟張宅,張宅燒了起來。張勳在兩個荷蘭人的保護下,前往荷蘭公使館避難。
從前面的講述,相信大家可以看出,荷蘭公使其實相當於在北京各國公使的一個暫時代表,一直在「居中調停」,同時承諾給張勳保護,這就是為什麼有荷蘭人在張勳家裡,張勳最後也是直接去荷蘭公使館避難的原因。而那些外國公使之所以選擇荷蘭,小佛認為可能是出於荷蘭沒有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原因吧,中立的身份很重要。
參考資料:陶菊隱,《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