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俐對《一線》感慨,身為80年代的親歷者、女排榮耀的見證人之一,女排姑娘們就是自己心目中的英雄、「一種精神的創造者」,而身為女排靈魂人物的郎平,則是這種精神的化身。
視頻:郎平親自示範用腳起球,鞏俐在旁認真學習,一次成功,時長約23秒
騰訊新聞《一線》 作者:三禾
2020春節前夕,對自己品質非常自信的《奪冠》曾在全國各地舉辦媒體場點映,好評如潮;放出的預告片裡,鞏俐對郎平的「神還原」也讓觀眾紛紛感嘆「薑還是老的辣」,並對這部影片期待不已,沒想到一等就是8個月。
今天(9月25日),《奪冠》終於上映,成為疫情後首部回歸的春節檔電影,《一線》在年初對鞏俐做的專訪也終於得以呈現。
鞏俐對《一線》感慨,身為80年代的親歷者、女排榮耀的見證人之一,女排姑娘們就是自己心目中的英雄、「一種精神的創造者」,而身為女排靈魂人物的郎平,則是這種精神的化身。
因為擔心演不好心中的英雄,一向自信的鞏俐都想退卻,幾次拒絕陳可辛導演的邀請。但看完劇本後,又閱覽了大量相關素材,她決心向女排精神看齊:不嘗試怎麼知道會輸還是會贏?
嘗試的結果是,她塑造了一個「郎平」:從動作、體態到表情、眼神都一模一樣。郎平的女兒白浪在片場見到鞏俐,情不自禁的說道,「這就是我媽媽」。
預告片中的一個背影鏡頭都引發熱議,網友建立了一個話題「鞏俐背影式演技」,並得到郎平本人點讚:「這個背影好熟悉,看得我都有點恍惚了,真像!」
鞏俐告訴《一線》,自己在女排集訓場待了十天,每天觀察郎平在場內場外的所有細節。那個背影之所以「像」,是因為她摸索到了郎平走姿背後的原因:她腿上有傷,所以走路很慢;胳膊動過手術,所以肩會「端著」。
但鞏俐表示,光是模仿外形遠遠不夠,還得進入郎平的內心世界,「成為郎平」,才能由內而外地詮釋她。
而在這一點上,鞏俐有著天然的優勢:身為各自領域的領軍人物,她和郎平的內心在某種程度上非常相似——「我們倆的共同點就是永不放棄。」
鞏俐:當時是覺得壓力太大了,因為郎平指導是家喻戶曉的,她是我們全世界女性的代表人物,很害怕我演不好。後來看了劇本,就像女排姑娘們想的和說的,還有郎指導說的,不嘗試怎麼知道會輸還是會贏?你要勇敢地去嘗試。交流了幾次之後,回去我自己也看了很多之前女排的比賽錄像和材料。我就覺得那好,我試一下吧。
這個時候劇組已經開始拍攝了,所以我就非常快地把別的電影全部推掉,不受任何影響,全神貫注進入到電影和人物裡面。
我採訪了郎指導,也採訪了所有的運動員,聊天的時候她們眼裡都帶著淚水,那種使命感讓我自己在拍的過程中也好像越來越有能量。
鞏俐:看到了。郎平指導是運動員出身,有很多傷病,她的身體動過19次到20次的手術。你可以看到她平時走路都很慢,因為她腿上有傷。她的胳膊也有傷,做過手術,所以她的肩比較端。了解這方面的細節我覺得是一個演員應該提前去做的功課。
鞏俐:當時她們剛好在集訓,有10天的時間給我,我就住在那兒,每天早上8點去看她們訓練。她們跟我說郎指導的腰和腿不好,需要用一個很高的凳子,坐在邊上看她們打。我說我沒看見她坐啊,球員說這是為了你。因為我們拍戲的時候不可能有坐的鏡頭嘛,她就一直站著,讓我看她執教的狀態和打球的樣子。
鞏俐:我覺得是從內心世界開始,不能只是模仿她的外形。我去採訪她的時候,看她們訓練,她的節奏非常快,看得特別準,眼神特別銳利,你能從這個眼神裡看出她那種不放棄的性格,是真正代表了中國女排的精神:撐住,我們是要贏,但是我們不怕輸。從那時候我就覺得,我一定要把她的這種內心世界演出來。
拍的過程中我就知道,我已經進入了我的角色。差不多有三四個月,那個頭套能不摘就不摘,我把所有的頭髮都放在裡面。劇情裡面有時候她壓力很大,我在現場也幾乎不說話。
但是她也有很柔的一面,私下裡穿的衣服跟場上不一樣,很漂亮。我覺得應該對她進行從裡到外的一種展示。
鞏俐:有過,我見到白浪的時候剛好我化完妝,她見到我就說,這就是我媽媽。白浪看著我的時候,我覺得(白浪)好像我啊(笑)。她笑起來有兩個酒窩,郎平也有酒窩;她的眼神也很像郎平,很銳利,因為她也是運動員嘛。可能是因為這段時間對於郎平的了解,讓我們兩個一下子就有很好的溝通,是很不一樣的情感。
鞏俐:其實那時候比較小,不太懂排球的規則,但還是一直在關注,就覺得女排姑娘太帥了。我還記得在電視上看到她們贏了以後,我父母還有我哥哥姐姐——我有三個哥哥一個姐姐,比我大十幾歲,他們興奮的樣子。我覺得她們在我們那代人心目中留下的印象就是英雄,一種精神的創造者,大家學習的榜樣。如果讓我再活一次,可能我會成為一個排球運動員,我願意這麼做。
鞏俐:我們倆的共同點就是永不放棄,給我一絲的機會,我都會爭取,都要做到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