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簡歷】
郭威(904—954年),邢州堯山(今邢臺市隆堯縣西)人,後周太祖。他出身平民,在五代初期那段戰亂頻仍的年代,由普通士卒逐步成長為將領,最後又當上了皇帝,是一位歷史上公認的清廉勤政的好皇帝。
【歷史功過】
郭威在位期間,對改革累朝弊政頗有成績。免除後漢所設額外苛斂以及中唐以來地方官進奉的「羨餘物色」;廢止了後晉、後漢一些極殘忍的刑法;民眾與蕃人「一聽私便交易」,諸州所差散從親事官等,一齊遣散;對累朝極為嚴酷的鹽、酒、皮革的禁令稍予放寬;廢除京城內無名額的僧尼寺院等。對恢復農業生產,郭威也採取了有效措施。授無主田土給數十萬歸中原的幽州饑民,放免其差稅。以田分給現佃戶充永業 ,使編戶增加三萬多 。無主荒地聽任農民耕墾為永業,提高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在提倡節儉、嚴懲貪官、嚴禁軍隊擾民等方面,郭威也推行了一些有益的措施,使唐末以來極為混亂的北方社會開始走上安定的道路。
【成語典故】
殺一儆百
出 處:《漢書·尹翁歸傳》:「其有所取也,以一警百,吏民皆服,恐懼改行自新。」
釋義:儆:警告。處死一個人,藉以警戒許多人。
賞析:公元949年,後漢叛將李守貞率軍進攻河西(今甘肅河西走廊一帶)。行動前,他叫人假扮賣酒商販,以小利引誘河西郭威部眾暢飲,然後乘其酒醉,偷襲河西軍營。郭威得知後,立即下令:河西除犒賞、設宴外,一律不準私自飲酒,違者當斬。一次,郭威最親近的將領李審違犯規定喝了酒,他派人將李審找來怒斥一頓後,立即拖出斬首。河西官兵從此再不敢隨便喝酒。
銳不可當
出處:《後漢書·吳漢傳》其鋒不可當。
釋義:銳:銳氣;當:抵擋。形容勇往直前的氣勢,不可抵擋。
賞析:五代時期,周太祖郭威即位不久,後漢的河東節度使劉旻率軍攻打晉州。周太祖派常勝將軍王峻前去救援,王峻到達陝州後駐軍休息。太祖派翟守素前去催徵。王峻解釋為了避免與來勢洶洶、銳不可當的劉旻軍隊正面衝突而損兵折將,劉旻見勢不妙就撤軍。
【人物傳說】
高平關的傳說
高平關位於高平與沁水交界的老馬嶺上,此地山高崖陡,關隘雄險,僅有一條羊腸小道通往山頂隘口,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
五代末年,後周名將高老鷂鎮守高平關,此人粗眉大眼,鼻直口方,威風凜凜,相貌堂堂,手掄兩柄黑虎銅錘,能徵善戰,文武全才,自稱黑虎大王,長子懷德,次子懷亮武藝高強,父子三人,雄據一方。
後周皇帝郭威,小名郭雀兒,因忌諱高老鷂的名字,疑心高老鷂有不臣之心,便封趙匡胤為徵討大元帥,統領精兵一萬,戰將百員,兵進高平關,令斬高老鷂人頭復令。
趙匡胤身高七尺,臉紅面方,龍眉鳳眼,文通經史百家,武通孫子兵法,酷愛結交天下豪傑,久有帝王之心,其父與高老鷂為結義兄弟,此次受命,進退兩難。
趙匡胤率兵行至巴公原,令軍士安營紮寨,不顧眾將士反對,單騎獨馬登上老馬嶺,叩關求見高老鷂,高老鷂放其入關後,分賓主坐定,問道:「趙元帥統兵攻打本關,與老夫勢不兩立,為何又單騎求見?」趙說:「小侄知前輩與我父有八拜之交,怎敢冒犯,但君命難違,若能借得叔王人頭,巧奪兵權,將來殺昏君統一天下,不僅此仇可報,天下百姓亦感叔王恩德,望叔王深明大義,以天下百姓為重。」高老鷂的兩個兒子聽說要借父親人頭,氣得哇哇大叫,抽劍直刺趙匡胤,趙匡胤手舉盤龍棍急架相迎。雙方你來我往,大戰幾十回合,趙匡胤越戰越勇,一條盤龍棍上下飛舞,風馳電掣,水潑不進,針插不入。高老鷂見趙匡胤氣宇軒昂,武藝高強,真乃當世奇才,心想:「將來定天下者比是此人」,於是喝退二子,盛宴招待趙匡胤。
高老鷂在宴席上對趙匡胤說:「老朽年邁,又與你父有八拜之交,願獻此頭救你全家性命,但賢侄要依我二個條件:一是要為民除害,推翻郭雀兒江山,二要與我兒結為生死弟兄。」趙一聽十分高興,遂與懷德、懷亮焚香結拜,並將自己的小妹許配給懷德,由鄭子明為媒證,立下婚約文書。高老鷂見後事辦妥,心安若素,趁二子不防,拔劍自刎。趙匡胤披麻帶孝,親自祭奠高老鷂,用禮合將頭殮好,領兵回汴梁受命。
趙匡胤回朝將人頭獻上,郭雀兒打開禮合一看,見高老鷂人頭栩栩如生,雙目圓睜,鬍鬚抖動,嚇得大叫一聲,跌下龍位,口吐鮮血而死,後柴王繼位,封趙為兵馬大元帥,陳橋兵變後,趙匡胤稱帝,統一江山,國號為宋,封高懷德為元帥。
【生平大事】
一個好皇帝
郭威出身於貧苦人家,讀過些書,知道民間疾苦。即位後,他對宰相王峻說:「我是窮苦中長大,碰到機運當了皇帝,不敢重斂百姓以豪華自己。」他生活節儉,又減輕了一些賦稅,削減了一些嚴刑峻法,並對大臣們說:「我長期生活在軍隊中,沒有什麼大學問,不知道治國平天下的道理。你們文武大臣,不論有什麼建議,只要利國益民的,都可以向我提出,不過文字要簡潔、切實,不要冗長、修飾。」臣下提出的不少好建議,他也果然能虛心接受、採納。他又能留心搜羅人才,所任用的魏仁浦、李轂、王溥、範質等人都能忠於職守,遵守法度,君臣合力,逐漸改革了一些弊政,使北方地區的經濟,政治形勢漸漸趨向好轉。因此,郭威在五代十國時期,算得上是一個好皇帝。
郭威之死
公元954年正月,郭威病重。他自己知道難以恢復,便囑咐養子郭榮(日後的周世宗)說:「我不行了,你趕快替我修建陵墓,不要讓靈柩留在宮中太久。陵墓務必從簡,別去驚動,擾害百姓,不要用許多工匠,不要派宮人守陵,也用不著在陵墓前立上石人石獸,只要用紙衣裝殮,用瓦棺作槨就可以了。安葬後,可以招募陵墓附近的百姓30戶,蠲免他們的徭役,讓他們守護陵墓。陵墓前替我立一塊石碑,上面刻幾句話,就說我平生習慣於節儉,遺詔命令用衣瓦棺。」又告誡郭榮說:「我從前西徵時,見到唐朝帝王的十八座陵寢統統被人發掘、盜竊,這都是由於陵墓裡藏著許多金銀財寶的緣故,而漢文帝因為一貫節儉,簡單地安葬在霸陵原上,陵墓到今天還完好無損。你到了每年的寒食節,可以派人來掃我的墓,如果不派人來,在京城裡遙祭也可以。但是,你要叫人在河府(今河北省河間縣)、魏府(今河北省大名市東南)各葬一副劍甲,在澶州(今河南省濮陽縣)葬一件通天冠絳紗袍,在東京葬一件平天冠袞龍袍。這件事你切不可忘了。」接著,他大封群臣,命郭榮繼位說:「我看當世的文才,莫過於範質、王溥,如今他倆並列為宰相,你有了好輔弼,我死也瞑目了。」當晚(壬辰日),郭威病死於汴京宮中的滋德殿。郭威死後的廟號為太祖。
【秘聞軼事】
少年時怒殺豪強
後周太祖郭威,由於他脖子上刺了一隻飛雀,所以人們又叫他郭雀兒。《五代周史平話》中記載:少年郭威(邢臺堯山人),因用石子驅趕偷吃谷粟的麻雀,誤傷鄰家孩兒,使其氣絕。到了官府,量郭威11歲難以加刑,便「喚針筆匠就面頰左邊刺個雀兒」,以讓郭威記取所犯事由。
有的書上說他原來姓常,後來母親王氏改嫁郭簡後他就改了姓。郭簡曾經在後晉當過刺史,後來被劉仁恭所殺。郭威在三歲的時候又遷到了太原,不久就成了孤兒,由姨母韓氏撫養。十八歲的時候又到潞州投奔故人常氏。
當時,李繼韜在潞州割據,他是河東大將李嗣昭的兒子,李嗣昭戰死後,他就自稱留後,聯合後梁對抗河東。為擴充軍隊,李繼韜在潞州招募軍士,郭威就應徵入伍了。
郭威人長得很魁梧,勇力過人,李繼韜很欣賞他,有什麼小的過失也經常遷就他。郭威好鬥,喜歡賭博,又好喝酒,但有時也喜歡打抱不平。一天,郭威又到街上閒逛,有一個屠戶欺行霸市,非常跋扈,大家都很怕他,喝了點酒的郭威不服氣地到了這個屠戶跟前,讓他割肉,然後找茬罵他,屠戶也知道郭威不好惹,但最後終於忍不住了,就扯開衣服用手指著肚子說:「有膽量你就照這兒捅一刀!」
郭威抄起刀子就捅進了他的肚子,結果屠戶一命嗚呼,郭威被抓進了監獄,李繼韜佩服他的勇氣和膽量,又將他放了。後來李繼韜被李存勖發兵滅掉,郭威也被收編進了後唐軍隊,入了李存勖的親軍「從馬直」。
不要高官求威望
郭威又為後漢的穩定立下了大功,但他並沒有藉此要高官厚祿,而是藉機提高自己的威望:當隱帝要賞他時他說破賊不是他一人的功勞,朝中的將相安定朝廷供給軍需也有功,於是要隱帝賞賜史弘肇等人,他又說大臣們也有功,蘇逢吉等人也因此加官進爵,郭威又說各地駐軍將領和州縣官吏也有功勞,讓隱帝嘉獎他們。郭威不貪功,但卻大大提高了自己的威望。和一般人相比,他的謀略要遠大得多。
郭威平定三鎮之後,隱帝又將北方的鄴都也就是魏州駐守防禦契丹的重任交給了他。在他赴任前,朝中為他是否帶樞密使之職離京發生了爭執,兩派大臣矛盾激化,雖然史弘肇堅持要隱帝同意讓郭威帶樞密使赴任,但郭威對朝中之事很不放心,臨行時懇切地對隱帝說:「蘇逢吉、史弘肇都是先皇的舊臣,都很盡忠為國,希望陛下推心任用,必當無事。邊疆之事臣一定盡忠報效,不負陛下重託。」隱帝也有點不願郭威出京,他對郭威說:「朕夜裡夢見你變成了驢,馱著我升了天,等我下來後,你又變成了龍,離開我向南去了。」郭威聽了撫掌大笑。大概隱帝這時已經擔心郭威對他皇位構成的威脅了,所以在郭威不在的時候才誅殺史弘肇等人,然後又派人去殺他。
郭威到任後,積極備戰防禦契丹,但他出來不久朝中就發生了大事,隱帝沒有聽他的話,而是相反,聽從了舅舅李業的挑撥,誘殺了史弘肇等人,聽到郭威起兵的消息連他的家屬也全部殺死。然後命另一個舅舅李洪義到鄴都去殺郭威等人。
李洪義和李業不同,他不想加害郭威,就將消息告訴了他。郭威聽從了親信魏仁浦的計策,倒過來用自己的官印假造詔書,說是讓郭威殺眾將,以此來激怒他們,眾將果然聽命於郭威,以誅殺奸臣清君側為名殺向了京城。
【名人評說】
今人評曰:郭威生於亂世,長於軍伍,勇武有力,豪爽負氣,略通兵法,善撫將士,以軍功累遷至樞密使高位。終以軍事實力為後盾,取後漢而代之,是五代時期軍人專權的代表人物。
【歷史遺蹟】
郭威墓
在山東莘縣觀城鎮的西北側,有處幾十畝大的土臺,臺子上現在是觀城鎮的糧所,就是傳說中的郭威墓了。在墓的南側幾米處,有個石牌樓子,就是傳說中的後周太祖郭威的金鑾殿,可惜毀於小日本製造的「觀城慘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