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百科」五代十國時期,算得上是一個好皇帝——後周太祖郭威

2021-01-08 歷史風雲再起

【名人簡歷】

郭威(904—954年),邢州堯山(今邢臺市隆堯縣西)人,後周太祖。他出身平民,在五代初期那段戰亂頻仍的年代,由普通士卒逐步成長為將領,最後又當上了皇帝,是一位歷史上公認的清廉勤政的好皇帝。

【歷史功過】

郭威在位期間,對改革累朝弊政頗有成績。免除後漢所設額外苛斂以及中唐以來地方官進奉的「羨餘物色」;廢止了後晉、後漢一些極殘忍的刑法;民眾與蕃人「一聽私便交易」,諸州所差散從親事官等,一齊遣散;對累朝極為嚴酷的鹽、酒、皮革的禁令稍予放寬;廢除京城內無名額的僧尼寺院等。對恢復農業生產,郭威也採取了有效措施。授無主田土給數十萬歸中原的幽州饑民,放免其差稅。以田分給現佃戶充永業 ,使編戶增加三萬多 。無主荒地聽任農民耕墾為永業,提高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在提倡節儉、嚴懲貪官、嚴禁軍隊擾民等方面,郭威也推行了一些有益的措施,使唐末以來極為混亂的北方社會開始走上安定的道路。

【成語典故】

殺一儆百

出 處:《漢書·尹翁歸傳》:「其有所取也,以一警百,吏民皆服,恐懼改行自新。」

釋義:儆:警告。處死一個人,藉以警戒許多人。

賞析:公元949年,後漢叛將李守貞率軍進攻河西(今甘肅河西走廊一帶)。行動前,他叫人假扮賣酒商販,以小利引誘河西郭威部眾暢飲,然後乘其酒醉,偷襲河西軍營。郭威得知後,立即下令:河西除犒賞、設宴外,一律不準私自飲酒,違者當斬。一次,郭威最親近的將領李審違犯規定喝了酒,他派人將李審找來怒斥一頓後,立即拖出斬首。河西官兵從此再不敢隨便喝酒。

銳不可當

出處:《後漢書·吳漢傳》其鋒不可當。

釋義:銳:銳氣;當:抵擋。形容勇往直前的氣勢,不可抵擋。

賞析:五代時期,周太祖郭威即位不久,後漢的河東節度使劉旻率軍攻打晉州。周太祖派常勝將軍王峻前去救援,王峻到達陝州後駐軍休息。太祖派翟守素前去催徵。王峻解釋為了避免與來勢洶洶、銳不可當的劉旻軍隊正面衝突而損兵折將,劉旻見勢不妙就撤軍。

【人物傳說】

高平關的傳說

高平關位於高平與沁水交界的老馬嶺上,此地山高崖陡,關隘雄險,僅有一條羊腸小道通往山頂隘口,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

五代末年,後周名將高老鷂鎮守高平關,此人粗眉大眼,鼻直口方,威風凜凜,相貌堂堂,手掄兩柄黑虎銅錘,能徵善戰,文武全才,自稱黑虎大王,長子懷德,次子懷亮武藝高強,父子三人,雄據一方。

後周皇帝郭威,小名郭雀兒,因忌諱高老鷂的名字,疑心高老鷂有不臣之心,便封趙匡胤為徵討大元帥,統領精兵一萬,戰將百員,兵進高平關,令斬高老鷂人頭復令。

趙匡胤身高七尺,臉紅面方,龍眉鳳眼,文通經史百家,武通孫子兵法,酷愛結交天下豪傑,久有帝王之心,其父與高老鷂為結義兄弟,此次受命,進退兩難。

趙匡胤率兵行至巴公原,令軍士安營紮寨,不顧眾將士反對,單騎獨馬登上老馬嶺,叩關求見高老鷂,高老鷂放其入關後,分賓主坐定,問道:「趙元帥統兵攻打本關,與老夫勢不兩立,為何又單騎求見?」趙說:「小侄知前輩與我父有八拜之交,怎敢冒犯,但君命難違,若能借得叔王人頭,巧奪兵權,將來殺昏君統一天下,不僅此仇可報,天下百姓亦感叔王恩德,望叔王深明大義,以天下百姓為重。」高老鷂的兩個兒子聽說要借父親人頭,氣得哇哇大叫,抽劍直刺趙匡胤,趙匡胤手舉盤龍棍急架相迎。雙方你來我往,大戰幾十回合,趙匡胤越戰越勇,一條盤龍棍上下飛舞,風馳電掣,水潑不進,針插不入。高老鷂見趙匡胤氣宇軒昂,武藝高強,真乃當世奇才,心想:「將來定天下者比是此人」,於是喝退二子,盛宴招待趙匡胤。

高老鷂在宴席上對趙匡胤說:「老朽年邁,又與你父有八拜之交,願獻此頭救你全家性命,但賢侄要依我二個條件:一是要為民除害,推翻郭雀兒江山,二要與我兒結為生死弟兄。」趙一聽十分高興,遂與懷德、懷亮焚香結拜,並將自己的小妹許配給懷德,由鄭子明為媒證,立下婚約文書。高老鷂見後事辦妥,心安若素,趁二子不防,拔劍自刎。趙匡胤披麻帶孝,親自祭奠高老鷂,用禮合將頭殮好,領兵回汴梁受命。

趙匡胤回朝將人頭獻上,郭雀兒打開禮合一看,見高老鷂人頭栩栩如生,雙目圓睜,鬍鬚抖動,嚇得大叫一聲,跌下龍位,口吐鮮血而死,後柴王繼位,封趙為兵馬大元帥,陳橋兵變後,趙匡胤稱帝,統一江山,國號為宋,封高懷德為元帥。

【生平大事】

一個好皇帝

郭威出身於貧苦人家,讀過些書,知道民間疾苦。即位後,他對宰相王峻說:「我是窮苦中長大,碰到機運當了皇帝,不敢重斂百姓以豪華自己。」他生活節儉,又減輕了一些賦稅,削減了一些嚴刑峻法,並對大臣們說:「我長期生活在軍隊中,沒有什麼大學問,不知道治國平天下的道理。你們文武大臣,不論有什麼建議,只要利國益民的,都可以向我提出,不過文字要簡潔、切實,不要冗長、修飾。」臣下提出的不少好建議,他也果然能虛心接受、採納。他又能留心搜羅人才,所任用的魏仁浦、李轂、王溥、範質等人都能忠於職守,遵守法度,君臣合力,逐漸改革了一些弊政,使北方地區的經濟,政治形勢漸漸趨向好轉。因此,郭威在五代十國時期,算得上是一個好皇帝。

郭威之死

公元954年正月,郭威病重。他自己知道難以恢復,便囑咐養子郭榮(日後的周世宗)說:「我不行了,你趕快替我修建陵墓,不要讓靈柩留在宮中太久。陵墓務必從簡,別去驚動,擾害百姓,不要用許多工匠,不要派宮人守陵,也用不著在陵墓前立上石人石獸,只要用紙衣裝殮,用瓦棺作槨就可以了。安葬後,可以招募陵墓附近的百姓30戶,蠲免他們的徭役,讓他們守護陵墓。陵墓前替我立一塊石碑,上面刻幾句話,就說我平生習慣於節儉,遺詔命令用衣瓦棺。」又告誡郭榮說:「我從前西徵時,見到唐朝帝王的十八座陵寢統統被人發掘、盜竊,這都是由於陵墓裡藏著許多金銀財寶的緣故,而漢文帝因為一貫節儉,簡單地安葬在霸陵原上,陵墓到今天還完好無損。你到了每年的寒食節,可以派人來掃我的墓,如果不派人來,在京城裡遙祭也可以。但是,你要叫人在河府(今河北省河間縣)、魏府(今河北省大名市東南)各葬一副劍甲,在澶州(今河南省濮陽縣)葬一件通天冠絳紗袍,在東京葬一件平天冠袞龍袍。這件事你切不可忘了。」接著,他大封群臣,命郭榮繼位說:「我看當世的文才,莫過於範質、王溥,如今他倆並列為宰相,你有了好輔弼,我死也瞑目了。」當晚(壬辰日),郭威病死於汴京宮中的滋德殿。郭威死後的廟號為太祖。

【秘聞軼事】

少年時怒殺豪強

後周太祖郭威,由於他脖子上刺了一隻飛雀,所以人們又叫他郭雀兒。《五代周史平話》中記載:少年郭威(邢臺堯山人),因用石子驅趕偷吃谷粟的麻雀,誤傷鄰家孩兒,使其氣絕。到了官府,量郭威11歲難以加刑,便「喚針筆匠就面頰左邊刺個雀兒」,以讓郭威記取所犯事由。

有的書上說他原來姓常,後來母親王氏改嫁郭簡後他就改了姓。郭簡曾經在後晉當過刺史,後來被劉仁恭所殺。郭威在三歲的時候又遷到了太原,不久就成了孤兒,由姨母韓氏撫養。十八歲的時候又到潞州投奔故人常氏。

當時,李繼韜在潞州割據,他是河東大將李嗣昭的兒子,李嗣昭戰死後,他就自稱留後,聯合後梁對抗河東。為擴充軍隊,李繼韜在潞州招募軍士,郭威就應徵入伍了。

郭威人長得很魁梧,勇力過人,李繼韜很欣賞他,有什麼小的過失也經常遷就他。郭威好鬥,喜歡賭博,又好喝酒,但有時也喜歡打抱不平。一天,郭威又到街上閒逛,有一個屠戶欺行霸市,非常跋扈,大家都很怕他,喝了點酒的郭威不服氣地到了這個屠戶跟前,讓他割肉,然後找茬罵他,屠戶也知道郭威不好惹,但最後終於忍不住了,就扯開衣服用手指著肚子說:「有膽量你就照這兒捅一刀!」

郭威抄起刀子就捅進了他的肚子,結果屠戶一命嗚呼,郭威被抓進了監獄,李繼韜佩服他的勇氣和膽量,又將他放了。後來李繼韜被李存勖發兵滅掉,郭威也被收編進了後唐軍隊,入了李存勖的親軍「從馬直」。

不要高官求威望

郭威又為後漢的穩定立下了大功,但他並沒有藉此要高官厚祿,而是藉機提高自己的威望:當隱帝要賞他時他說破賊不是他一人的功勞,朝中的將相安定朝廷供給軍需也有功,於是要隱帝賞賜史弘肇等人,他又說大臣們也有功,蘇逢吉等人也因此加官進爵,郭威又說各地駐軍將領和州縣官吏也有功勞,讓隱帝嘉獎他們。郭威不貪功,但卻大大提高了自己的威望。和一般人相比,他的謀略要遠大得多。

郭威平定三鎮之後,隱帝又將北方的鄴都也就是魏州駐守防禦契丹的重任交給了他。在他赴任前,朝中為他是否帶樞密使之職離京發生了爭執,兩派大臣矛盾激化,雖然史弘肇堅持要隱帝同意讓郭威帶樞密使赴任,但郭威對朝中之事很不放心,臨行時懇切地對隱帝說:「蘇逢吉、史弘肇都是先皇的舊臣,都很盡忠為國,希望陛下推心任用,必當無事。邊疆之事臣一定盡忠報效,不負陛下重託。」隱帝也有點不願郭威出京,他對郭威說:「朕夜裡夢見你變成了驢,馱著我升了天,等我下來後,你又變成了龍,離開我向南去了。」郭威聽了撫掌大笑。大概隱帝這時已經擔心郭威對他皇位構成的威脅了,所以在郭威不在的時候才誅殺史弘肇等人,然後又派人去殺他。

郭威到任後,積極備戰防禦契丹,但他出來不久朝中就發生了大事,隱帝沒有聽他的話,而是相反,聽從了舅舅李業的挑撥,誘殺了史弘肇等人,聽到郭威起兵的消息連他的家屬也全部殺死。然後命另一個舅舅李洪義到鄴都去殺郭威等人。

李洪義和李業不同,他不想加害郭威,就將消息告訴了他。郭威聽從了親信魏仁浦的計策,倒過來用自己的官印假造詔書,說是讓郭威殺眾將,以此來激怒他們,眾將果然聽命於郭威,以誅殺奸臣清君側為名殺向了京城。

【名人評說】

今人評曰:郭威生於亂世,長於軍伍,勇武有力,豪爽負氣,略通兵法,善撫將士,以軍功累遷至樞密使高位。終以軍事實力為後盾,取後漢而代之,是五代時期軍人專權的代表人物。

【歷史遺蹟】

郭威墓

在山東莘縣觀城鎮的西北側,有處幾十畝大的土臺,臺子上現在是觀城鎮的糧所,就是傳說中的郭威墓了。在墓的南側幾米處,有個石牌樓子,就是傳說中的後周太祖郭威的金鑾殿,可惜毀於小日本製造的「觀城慘案」。

相關焦點

  • 後周太祖郭威為何會傳位給無血緣關係的柴榮,不能傳位給外甥嗎?
    後周太祖郭威為何會傳位給無血緣關係的柴榮,不能傳位給外甥嗎?中國歷史五千年,經歷了數十個大大小小的王朝,然而人們能夠記住的往往都是那些享國長久的朝代,一些滅亡很快的短命王朝就很難讓人記住,也沒有什麼存在感。
  • 黃袍加身:後周太祖郭威(終)五代十國連載
    你看這樣好不好?」 李谷看著郭威臉上誠摯的神色,大為感動,請辭之事就此作罷。 有一項管制物資讓郭威一直感到頭疼——牛皮。 牛皮可做甲冑,廣泛應用於軍事。五代以來,刀兵不斷,各朝對於牛皮的管控十分嚴格,民間百姓禁止私自買賣牛皮。後漢的禁牛皮法甚至規定,私自動用一寸牛皮者即處以死刑。
  • 黃袍加身:後周太祖郭威(三)五代十國連載
    天道好輪迴,善惡終有報。果不其然! 吏部侍郎張允家財萬貫,卻生性吝嗇,是個大大的守財奴。正常情況下與常人無異,一旦提及錢字,他馬上會換一副嘴臉,即便親如妻兒,也不肯相信。張允命人打造了一個大鐵環,將家裡所有庫房的鑰匙全都拴在鐵環上,然後又將鐵環拴在自己腰間。他走起路來叮叮噹噹,未見其人先聞其聲,是開封城中的一景。
  • 五代十國——中國最後一個大分裂時代
    起初朱溫是想一統全國後再行稱帝,但徵淮南失利朱溫大怒之下於907年逼迫李祝禪讓不久後又殺之,李祝死後李曄一脈盡皆被殺傳承289年的大唐宣告滅亡但同時也宣告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大分裂時代——五代十國登場。五代十國的五代指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十國是指前蜀、後蜀、南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
  • 終於搞清楚了五代十國是怎麼回事了
    今天我們來講講唐宋之間的五代十國時期。 五代十國期間為什麼又有朝代又有國家,他們之間到底都是什麼複雜的關係?這一直是好多人都搞不清楚的問題。 今天我們一起把這段歷史從頭到尾梳理一遍,相信你就會明白五代十國到底是怎麼回事了。
  • 五代十國分別是哪五代哪十國
    後梁(907年923年),即梁朝,是五代的第一個朝代。907年,梁王朱溫篡唐稱帝,國號大梁,史稱後梁,唐朝正式覆滅,中國歷史進入五代十國時期。後梁實行兩京制,東都開封(今河南開封),西都洛陽(今河南洛陽)。梁王朝自梁太祖朱溫開國之前就長期與後唐前身即河東的晉國爭霸直至亡國,共歷三帝,前後17年。因為皇帝姓朱,為與南北朝時的南梁相區別,故又稱朱梁。
  • 王美華 | 皇帝祭天禮與五代十國的正統意識
    五代十國時期建國稱帝的諸政權紛紛舉行皇帝祭天禮, 但因為禮儀傳統的差異, 北方五代政權的祭天儀式多嚴謹周備, 而南方諸國的祭天儀式則多草率簡略。皇帝祭天禮的舉行與亂世之中各政權極力宣示自身統治的正統性的意識直接相關, 然五代十國後期隨著正統紛爭的減弱, 新建國稱帝的諸政權對皇帝祭天禮儀的關注程度相比前期諸政權而言明顯有所降低。
  • 中國歷史上的五代十國,指的是哪五代,哪十國呢?
    中國歷史上的五代十國,分別指的是哪五代和哪十國? 唐朝末年,朝廷已經完全喪失了統治天下的威望,就連對地方的控制都變得越來越低,出現了藩鎮割據的局面。不少身懷野心的節度使擁兵自重,開始發展自己的勢力,為爭奪天下做準備。
  • 史書為什麼對五代十國避而不談?
    五代之外有眾多割據政權,其中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等十個稱制立國(稱王或稱帝)的割據政權,稱為十國。他是唐廢帝李從珂的姐夫,他謀反的時候,為了勝利,向北方契丹求援,將包括北京在內的燕雲十六州許諾給契丹,而且每年進貢大批財物,毫無節操的稱契丹為父國,也就是史上最有名的「兒皇帝」。遼太宗耶律德光封石敬瑭為大晉皇帝,改元天福,國號大晉,史稱後晉。國號晉,來源一是春秋時期的霸主晉國,二是兼併三國魏蜀吳的晉朝。
  • 郭威建立後周,為何要把皇位傳給義子柴榮?而不是自己的兒子呢?
    郭威建立的後周,是中國歷史上五代的最後一個大朝代,然而,後周太祖郭威建立的後周為何繼承者不姓周,而是姓柴呢?後周太祖郭威,在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而後周的第二位皇帝,後周世宗柴榮也是一個赫赫有名的皇帝,而且似乎沒有人說是柴榮發動了政變篡奪了皇位,那麼,在封建社會家天下的後周,為何短短幾年之間一個朝代會出現在兩位不同姓的皇帝呢?郭威,原本是後漢大將,後漢的重臣之一,而後漢,便是由當時的後晉的河東節度使劉知遠創立的朝代,屬於五代之一。
  • 後周太祖郭威,為什麼要把皇位傳給義子柴榮,而不是外甥李重進?
    明明有關係更近的後代,後周太祖郭威,為什麼傳位給了義子柴榮? 公元954年正月三日,後周太祖郭威令開封府尹、晉王柴榮任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尉、兼侍中。正月十七日,郭威去世,柴榮在郭威靈柩前繼位,成為之後的世宗皇帝。
  • 有關五代十國的歷史記載為什麼那麼少?這期間都有哪些大事件?
    3、相比五代代而言,十國大部分都有過向中原稱臣的時期。按照習慣,也會把發生在他們那裡的大事件記錄到五代對應的中原王朝史書裡。這樣就顯得十國自己的歷史空洞了好多。
  • 一文讓你了解五代十國是怎麼回事,沒有想像的那麼亂!
    今天我們一起把這段歷史從頭到尾梳理一遍,相信你就會明白五代十國到底是怎麼回事了。     五代十國是存在於唐宋之間的一個時間,開始於唐朝末期,結束於宋。     五代是梁、唐、晉、漢、周五代,由於這五個國號的名稱之前都被使用過,為了區別於之前的朝代,所以史書上稱為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
  • 周世宗柴榮:五代時期最有作為的明君
    在五代十國的君主中郭威也算是一代明君,他在位只有短短的四年時間,勤政愛民,治國有方,不僅穩定了亂局,還使得新朝有了起色。郭威去世後,因為他的親生兒子在那場宮廷鬥爭中被漢隱帝屠戮殆盡,只得由他的養子郭榮繼位,郭榮也叫柴榮,後世稱為周世宗。  郭榮本姓柴,是邢州龍崗(今河北邢臺西南)人。
  • 五代十國人物誌:活在悲情中的北漢開國皇帝——劉崇
    五代十國總共有三個自稱漢朝的政權,一個是劉知遠建立的後漢政權,一個是建立的南漢政權,還有一個比較特殊,這個政權屬於十國,但它實際上是繼承後漢的法統,相當於東晉與西晉,南宋與北宋的關係。這就是北漢——五代十國最強硬的一個存在。北漢在五代十國中是相當另類的存在。
  • 郭威:出身行伍的大老粗周太祖,卻是鮮為人知的亂世仁君
    尤其是「民生其間,直是中國以來未有之慘境」(錢穆語)的五代十國,雖然天南地北有無數帝王你方唱罷我登場,但能夠得到後世稱頌的,就只有後唐明宗李嗣源和後周世宗柴榮兩位。然而,有一個人,他的作為完全不遜色於上述兩人,甚至可以說,如果沒有他,就不可能有後來周世宗的一系列改革,也更不可能有北宋的繁華似錦,但今天卻很少被人提及——這便是後周的開創者,周太祖郭威。
  • 北漢開國皇帝劉崇,五代十國唯一的北方割據境遇
    五代梁唐晉漢周的更迭有一個小規律,那就是下一朝的開國皇帝是上一朝的領兵大將,而且除了最後一個後周以外,前幾個都是在河東附近領兵,也就是大致今天山西範圍。滅後梁的後唐李存勖是從這裡稱帝後入主中原的;滅後唐的後晉石敬瑭是從這裡喊來契丹"乾爸爸"入主中原的;後漢劉知遠也是從這裡趁契丹回老家入主中原的。在這裡屯兵的一般官職是河東節度使,其實後漢之後還有一個河東節度使叫劉崇也稱帝了,但人家入主中原的是後周郭威,所以劉崇只好在河東自立門戶,也就是十國中唯一個北方割據北漢。
  • 五代十國皇帝關係表
    朱友貞在外期間,任用無能之輩,導致國勢衰頹,最終被後唐李存勖滅國,朱友貞身死,死後被李存勖追廢為庶人。後唐後晉太祖石敬瑭石敬瑭:沙陀族人,五代後晉開國皇帝,原為後唐大將,被李嗣源招為女婿,後起兵造反,建立後晉政權,起兵之時,求助於契丹,割讓幽雲十六州給契丹,並自稱「兒皇帝」,在位七年,廟號高祖。
  • 五代十國時期王氏知名人物名錄匯總——王氏名人
    王延羲 五代十國時期閩國君主 (?~944)王延羲(?―944年),本名王延義,後改名王延羲、王曦(又作王羲),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人,閩太祖王審知少子,閩嗣主王延翰和閩太宗王延鈞之弟,閩康宗王繼鵬的叔叔,五代十國時期閩國君主,939年—944年在位。
  • 【國號】你知道「五代十國」時期的國號是怎麼來的嗎?
    五代是指唐朝滅亡後依次更替的位於中原地區的五個政權。十國是指同時期,中原之外各地先後出現的一批割據政權。本期,我們就來聊一聊「五代十國」時期的國號起源。五、後周后漢建國不到五年,朝廷內訌,漢帝劉承祐欲謀害鄴都留守郭威,後來郭威帶兵入汴,劉承祐被亂兵所殺,後漢就被郭威所建的周朝所取代。公元951年正月,郭威即帝位,建都汴,國號周(史稱後周)。郭威自稱為周朝虢叔後裔,因此以「周」為國號,為區別於其他以周為國號的政權,又以郭威之姓,別稱「郭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