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金十數據
原標題:「金本位」優於其他貨幣體系?
圖源:子圖網
眾所周知,著名的現代宏觀經濟學之父凱恩斯曾將金本位貶為「野蠻的遺蹟」。
自那之後,經濟學家對商品貨幣的評價就一直很低。這種不屑的情緒甚至蔓延到了非經濟圈的政策制定者中。因此,美國經濟研究所(AIER)比較經濟學研究員索爾特(Alexander Salter)於近日撰文,為金本位平反。
在展開論述之前,我們需要先定義清楚「金本位」,因為在不同人眼中,「金本位」其實有不同意思。有人用「金本位」這個術語來指代使用實物金幣作為貨幣的體系;有人用它來表示任何以一定數量的黃金作為記帳單位和償還銀行債務媒介的體系;還有人用它來特指1879-1914年間盛行的「古典」或「國際」金本位制。
為避免混淆,本文「金本位」指的是在國民銀行體系(1863-1914)下,美國從1879年開始的金本位制,當時美國恢復了黃金的可贖回性。
在眾多輕視黃金的決策者中,美聯儲理事候選人謝爾頓(Judy Shelton)是個罕見的例外,她是金本位的著名擁護者。但也因此,她被提名出任美聯儲理事一事一直頗有爭議。目前美國參議院金融委員會計劃在7月21日對謝爾頓的提名進行表決投票。
從謝爾頓的遭遇可以看出,支持金本位制真的可能會讓一個人變得不受歡迎。但索爾特指出,實際上,經濟學家和政策制定者對金本位的輕視是沒有根據的。
索爾特指出,許多所謂的「專家」幾乎完全不了解貨幣歷史。就他們所接受的貨幣經濟學教育程度而言,他們受到的教育大部分是理論性的。他們可以背誦標準的教材解釋,從理想情況角度說明法定貨幣體系如何優於商品貨幣體系。但他們很容易忽略,在實際應用中,這兩種體系的表現是怎樣的。
索爾特指出,在實踐中,金本位為通脹預期提供了更好的支撐,且不需要國家付出產出下降或失業率上升的明顯代價。
在2012年的一篇論文中,塞爾金(George Selgin)、拉斯特拉普斯(William Lastrapes)和懷特(Lawrence White)三名經濟研究學者嚴謹地比較了美國經濟史上美聯儲成立前後的時期。他們的研究結果十分清楚:即便忽視1913-1945年美聯儲剛成立的摸索時期,也沒有多少證據能夠證明美聯儲協助穩定了市場。長期來看,美元的購買力呈下降趨勢,即使是在短期內,美元的購買力也變得更難以預測。
AIER高級研究員霍根(Thomas Hogan)也在2015年發表的一篇論文中再次證實了這些研究結果,他發現可自主行事的美聯儲仍然存在不足。
在美聯儲的調控下,通脹率更高,而GDP增長率更低;衡量貨幣可預測性的關鍵指標——通脹波動率在美聯儲的領導下表現也更加糟糕;而且,GDP的波動性也並不比設立美聯儲之前更小。法定貨幣體系的優越性不過如此。
經濟學助理教授庫辛格(Bryan Cutsinger)表示,金本位顯然「在某些方面優於其他體系」。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金本位並不是阻礙經濟的過時手段,而是經濟大幅增長的關鍵部分。
簡而言之,黃金並不是凱恩斯所說的「野蠻的遺蹟」。如果真要說的話,黃金是一種文明的力量。金本位不是宏觀經濟的負擔,對它的詆毀並不成立。
金本位並不完美,沒有一種體系是完美的。但它有許多優點。在索爾特看來,有充分的理由證明,金本位是所有可行制度選擇中最好的。正如懷特所言:金本位仍是貨幣體系中的黃金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