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如亭,是蘇東坡為其妾王朝雲所建,亭後是王朝雲之墓。東坡居士,蘇東坡,宋朝大文人,自不必提及。
惟有朝雲能識我
王朝雲是誰呢?王朝雲,字子霞,錢塘人,蘇東坡待妾。她隨東坡貶居惠州。「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這是蘇軾描寫西湖美景的名詩,但鮮為人知的是,蘇軾作者此詩的時候,正是他初識自己人生中有一個最為重要的的女人——愛妾王朝雲的時候。
他的第一任妻子王弗,在蘇軾的學識及仕途中給予蘇軾深深地關注和幫助;第二任妻子則在蘇軾大起大落的人生沉浮中,讓他感到家庭的溫暖與和諧;那麼,王朝雲則以對佛學的參悟、對藝術的理解以及對蘇軾內心的了解成為他一生的知己。
《東坡筆記》記載:東坡一日退朝,食罷,捫腹徐行,顧謂侍兒曰:「汝輩且道是中何物?」一婢遽曰:「都是文章」。東坡不以為然。又一人曰:「滿腹都是機械。」坡亦未以為當。至朝雲曰:「學士一肚皮不合時宜。」坡捧腹大笑。贊道:「知我者,唯有朝雲也。」
居士的情深意切
在惠州期間,一次蘇軾命王朝雲唱《蝶戀花》詞聊解愁悶。二朝雲唱到「枝上柳綿吹又少」時,就掩抑惆悵,不勝傷悲,哭而止聲。東坡問何因,朝雲答:「妾所不能竟(唱完)者,『天涯何處無芳草句』也」。蘇軾大笑:「我正悲秋,而你又開始傷春了!」朝雲去世後,蘇軾「終生不復聽此詞」。也許有人要問「天涯何處無芳草」是蘇軾的曠達之語,朝云為什麼為此句而悲傷呢?
其實蘇軾的這句詩化用了屈原《離騷》中的「何所獨無芳草兮,爾何懷乎故宇」,表達自己和屈原一樣想要離開這黑暗的世道,尋找意氣相投的同道,又難以真正下定決心離開朝廷的矛盾心理,而只有朝雲才真正理解蘇軾。
六如亭聯
宋紹聖三年(公元,1096年)病故,時年34歲。東坡《悼朝雲》詩序云:「紹聖元年十一月,戲作《悼朝雲》詩。三年七月五日,朝雲病亡於惠州,葬於棲禪寺松林中,東南直大聖塔。」墓由棲禪寺僧人築亭覆蓋,名為「六如亭」。
六如,又有佛學意思。朝雲學佛識大意,紹聖三年誦《金剛經》「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四句偈語而絕。東坡失去朝雲極為悲痛,遵從朝雲生前遺願,把她葬在孤山棲禪寺旁。後寺僧築亭覆蓋,取四句偈意為「六如亭」,周植梅花。次年東坡又逐海南。清人宋湘有詩及此: 「一骨何難共北歸,東坡心事太深微。」可知東坡當時心情的悽惋,但亦看出東坡和朝雲與惠州西湖有著深切的因緣。
按照王朝雲的心願,蘇軾把她安葬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棲禪寺大聖塔下的松林之中。王朝雲安息之所是一個僻靜的地方,黃昏時分可以聽到陣陣松濤和禪寺的鐘聲。附近寺院的僧人籌款在墓上修了一座亭子,就是「六如亭」,用以紀念朝雲。
亭柱上鐫有蘇軾親自撰寫的一副楹聯:「不合時宜,惟有朝雲能識我;獨彈古調,每逢暮雨倍思卿。」這副亭聯不僅透射出蘇東坡對一生坎坷際遇的感嘆,更飽含著他對一位紅顏知己的無限深情。
當年,大才子蘇軾因得罪權貴被貶惠州,其八位太太竟沒有一個隨行。而王朝雲作為侍妾,整整陪了東坡23年。雖為歌女出身,她琴棋書畫不無所不能,對東坡關愛有加。在蘇軾被貶謫偏遠地帶,日益消沉的時刻,是她的愛給了東坡力量,使東坡煥發精神,治理惠州他不遺餘力。
轉眼之間,千年已逝。今日再回顧六如亭,依然感嘆蘇軾的才華和悲情,王朝雲情意篤深,令人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