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坡居士的悲情故事|六如亭,情意綿長

2020-12-10 承宣布政清平樂

六如亭,是蘇東坡為其妾王朝雲所建,亭後是王朝雲之墓。東坡居士,蘇東坡,宋朝大文人,自不必提及。

惟有朝雲能識我

王朝雲是誰呢?王朝雲,字子霞,錢塘人,蘇東坡待妾。她隨東坡貶居惠州。「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這是蘇軾描寫西湖美景的名詩,但鮮為人知的是,蘇軾作者此詩的時候,正是他初識自己人生中有一個最為重要的的女人——愛妾王朝雲的時候。

蘇軾

他的第一任妻子王弗,在蘇軾的學識及仕途中給予蘇軾深深地關注和幫助;第二任妻子則在蘇軾大起大落的人生沉浮中,讓他感到家庭的溫暖與和諧;那麼,王朝雲則以對佛學的參悟、對藝術的理解以及對蘇軾內心的了解成為他一生的知己。

《東坡筆記》記載:東坡一日退朝,食罷,捫腹徐行,顧謂侍兒曰:「汝輩且道是中何物?」一婢遽曰:「都是文章」。東坡不以為然。又一人曰:「滿腹都是機械。」坡亦未以為當。至朝雲曰:「學士一肚皮不合時宜。」坡捧腹大笑。贊道:「知我者,唯有朝雲也。」

王朝雲

居士的情深意切

在惠州期間,一次蘇軾命王朝雲唱《蝶戀花》詞聊解愁悶。二朝雲唱到「枝上柳綿吹又少」時,就掩抑惆悵,不勝傷悲,哭而止聲。東坡問何因,朝雲答:「妾所不能竟(唱完)者,『天涯何處無芳草句』也」。蘇軾大笑:「我正悲秋,而你又開始傷春了!」朝雲去世後,蘇軾「終生不復聽此詞」。也許有人要問「天涯何處無芳草」是蘇軾的曠達之語,朝云為什麼為此句而悲傷呢?

對酒當歌

其實蘇軾的這句詩化用了屈原《離騷》中的「何所獨無芳草兮,爾何懷乎故宇」,表達自己和屈原一樣想要離開這黑暗的世道,尋找意氣相投的同道,又難以真正下定決心離開朝廷的矛盾心理,而只有朝雲才真正理解蘇軾。

六如亭聯

宋紹聖三年(公元,1096年)病故,時年34歲。東坡《悼朝雲》詩序云:「紹聖元年十一月,戲作《悼朝雲》詩。三年七月五日,朝雲病亡於惠州,葬於棲禪寺松林中,東南直大聖塔。」墓由棲禪寺僧人築亭覆蓋,名為「六如亭」。

六如,又有佛學意思。朝雲學佛識大意,紹聖三年誦《金剛經》「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四句偈語而絕。東坡失去朝雲極為悲痛,遵從朝雲生前遺願,把她葬在孤山棲禪寺旁。後寺僧築亭覆蓋,取四句偈意為「六如亭」,周植梅花。次年東坡又逐海南。清人宋湘有詩及此: 「一骨何難共北歸,東坡心事太深微。」可知東坡當時心情的悽惋,但亦看出東坡和朝雲與惠州西湖有著深切的因緣。

廣東惠州六如亭

按照王朝雲的心願,蘇軾把她安葬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棲禪寺大聖塔下的松林之中。王朝雲安息之所是一個僻靜的地方,黃昏時分可以聽到陣陣松濤和禪寺的鐘聲。附近寺院的僧人籌款在墓上修了一座亭子,就是「六如亭」,用以紀念朝雲。

亭柱上鐫有蘇軾親自撰寫的一副楹聯:「不合時宜,惟有朝雲能識我;獨彈古調,每逢暮雨倍思卿。」這副亭聯不僅透射出蘇東坡對一生坎坷際遇的感嘆,更飽含著他對一位紅顏知己的無限深情。

蘇軾、王朝雲

當年,大才子蘇軾因得罪權貴被貶惠州,其八位太太竟沒有一個隨行。而王朝雲作為侍妾,整整陪了東坡23年。雖為歌女出身,她琴棋書畫不無所不能,對東坡關愛有加。在蘇軾被貶謫偏遠地帶,日益消沉的時刻,是她的愛給了東坡力量,使東坡煥發精神,治理惠州他不遺餘力。

轉眼之間,千年已逝。今日再回顧六如亭,依然感嘆蘇軾的才華和悲情,王朝雲情意篤深,令人敬仰。

相關焦點

  • 東坡居士——蘇軾
    夢繞雲山心似鹿,魂飛湯火命如雞。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後牛衣愧老妻。百歲神遊定何處,桐鄉知葬浙江西這就是著名的「烏臺詩案」。犯罪後,得知兄蘇軾入獄,蘇轍多次上表皇帝,以解除官職在身上贖兄弟罪。當時已經退休在家的大臣張方平悲痛不已,寫了一封信,派兒子張恕連夜趕往北京救援。甚至前政敵王安石,上書皇帝,也為蘇軾說情。
  • 東坡居士的詩意人生
    「東坡居士」從小才華橫溢 陳巖首先簡要回顧了蘇軾的成長曆程。1036年,蘇軾出生在四川眉山,家境殷實,家庭學習的氛圍也非常好。爺爺蘇序喜好讀書作詩,父親蘇洵是古文名家。在家庭的薰陶下,蘇東坡從小博覽群書,能文擅書。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裡馬」,如果說蘇軾是千裡馬,那麼他的伯樂便是歐陽修。
  • 東坡與佛印的故事
    故事一:八風吹不動蘇東坡在江北瓜州任職時,和一江之隔的金山寺住持佛印祥師是至交
  • 從「熱血青年」到「東坡居士」——蘇東坡經歷了什麼
    他一生富有創造力,守正不阿,放任不羈,近一千年來影響著後人,他的詩詞文章,或一時即興而作,或有所不滿時有感而發,都是自然流露,順乎天性,文章大略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於所當行,止於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像蘇東坡這樣的人物,是人間不可無一難能有二的。
  • 夜飲東坡醒復醉
    從前的蘇軾是「俸入所的,隨手輒盡」,花錢如流水一般;如今卻是粒米之炊,難倒一介書生。無奈之中,在老友幫助下,蘇軾一家住進了長江鄰岸的臨皋亭。臨皋亭,本是一座官府驛站。在蘇軾入住以前,它只是一個極其普通、甚至不起眼的供人短暫歇息的場所。不知何年何月修得了功德,迎來了蘇軾這個大文豪,自此以後,人氣鼎盛,無論是鴻儒還是白丁,其中往來不絕。
  • 東坡居士·蓮山之緣
    宋代著名文學家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熙寧七年(1074)秋調往密州任知州,於熙寧九年(1076)冬,接旨離任密州。明嘉靖《青州府志》卷六:「(諸城)縣南八十裡為九仙山,山有九峰,高松摩空,奇秀不減雁蕩山。西北有潭水與東海相通,久雨將晴。井中有聲如雷,旱則以石擊井,必雨。其他石峰十有一,盤石十有八,俱巍而麗。」據專家稱,九仙山石主要是中生時代和遠古時代形成。景區內的斷裂構造經億萬年大自然的造化,山勢峭拔,怪石突兀,形態各具,惟妙惟肖,潭泉洞池相間,自然景觀多而集中。
  • 從蘇軾到東坡居士,這首詞見證了一個偉大詞人的轉變
    但是,蘇軾的這種人生態度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多次碰壁、歷經打擊後才大徹大悟,才有了蘇軾到東坡居士的轉變。元豐五年的一首詞,就是這一轉變的標誌和見證。小序中有一句「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為什麼,因為他正在經歷一個人生的巨大蛻變,由蘇軾到東坡居士的蛻變。被貶黃州後,他是罪官,沒有地方住,開始只好住在定慧院中,寫下了「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的詞句。後來馬正清幫他要了黃州城外一片營地,建了五間房子。這一年春天剛好下了一場大雪,於是他把這房子命名為「東坡雪堂」,然後自號「東坡居士」。所以這首詞其實見證了蘇軾向東坡居士的轉變。
  • 「賦詩西湖憶東坡」詩詞大賽獲獎作品選登(二)
    」系列活動重要組成部分的「賦詩西湖憶東坡」詩詞大賽落下帷幕。遊西湖憶東坡作者:馬宏中遊罷杭州遊惠州,人生何處解煩憂?六如亭上哀思刻,難了孤山一墓丘。註:蘇軾在杭州西湖上初識朝雲,寫下了「淡妝濃抹總相宜」的名句。20多年後,朝雲在惠州病逝,蘇軾遵從朝雲生前遺願,把她葬在惠州西湖孤山東麓,並將「每逢暮雨倍思卿」的哀思,永遠留在朝雲墓前六如亭的楹聯上。
  • 蘇軾:喜雨亭記
    喜雨亭記宋·蘇軾亭以雨名,誌喜也。古者有喜,則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書;漢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孫勝敵,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齊,其示不忘一也。予至扶風之明年,始治官舍。為亭於堂之北,而鑿池其南,引流種木,以為休息之所。是歲之春,雨麥於岐山之陽,其佔為有年。既而彌月不雨,民方以為憂。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為未足。
  • 東坡春早
    公元1802年十月十五日傍晚,蘇軾與楊世昌、潘大臨三人從蘇軾家的雪堂出發,想回到臨皋亭。月在中天,四周寂靜,三人經過黃泥坂時,月光如水銀洩地,三人興趣高盎。蘇軾說:面對如此良夜,怎能有客沒有酒呢?有酒沒有菜啊?潘大臨在傍晚時分,剛打了一條大鱸魚,馬上去船上拿來。蘇軾一聽高興極了,他一路小跑,回到臨皋亭家中,要求妻子趕緊備酒蒸魚。然後,三人帶著酒菜興衝衝地逆流而上,又一次來到赤壁之下,泛舟賞月。
  • 文言文 |《喜雨亭記》
    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於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寫作背景 蘇軾於嘉祐六年(1061年)被任命為大理評事籤書鳳翔(今陝西鳳翔)府判官。次年,開始修建房舍,並在公館北面建了一座亭子,作為休息之所。
  • 彩繪連環畫《東坡畫傳》,快讀蘇軾奇絕的一生!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 人間至味是清歡,一起來品品東坡居士的詩詞雞湯
    關於別離《水調歌頭·丙辰中秋》,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吧,特別是在中秋的時候,常常在微博上以及各大網絡都可以看到東坡居士的這首詞。我們大家都知道,蘇軾之所以填這首詞,一來是紀念中秋佳節,二來呢是在懷念自己弟弟蘇轍。蘇轍這個弟弟對於蘇軾來說,不僅僅只有兄弟之情,還曾經對他有恩。
  • 「賦詩西湖憶東坡」詩詞大賽獲獎作品選登(一)
    日前,作為「2020惠州文脈·花地西湖文學榜」系列活動重要組成部分的「賦詩西湖憶東坡」詩詞大賽(以下簡稱「東坡詩詞大賽」)落下帷幕。活動期間,主辦方經過初評、終評,從眾多入圍作品終評選出金獎1名,銀獎2名,銅獎3名,以及優秀獎8名,現選登部分詩詞作品(含:金、銀、銅獲獎作品),以饗讀者。
  • 東坡肉?傻傻分不清楚……
    「紅燒」在中國烹飪技巧的定義,是將加工切配的原料經過初步熟處理下入鍋,加入帶色調料如醬油或糖煸炒上色後,加入適當湯水,用旺火燒開後再燜,直到肉軟入味,再在高溫下收濃湯為汁,勾芡成菜。中國幾乎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紅燒肉,例如江南一帶的湖南紅燒肉滿齒鹹辣,上海的紅燒肉濃油赤醬才足夠細膩,杭州人需要一壇上好的黃酒,而揚州的紅燒肉色淡味甜重冰糖。
  • 蘇軾《江城子》:昨夜東坡春雨足,烏鵲喜,報新晴.
    次年春夏之際,蘇軾生計困難,在老友馬正卿幫助下向州郡求得黃州東門外東坡故營地數十畝,開墾耕種,以補食用之不足,並因此自號東坡居士。這年冬天,黃州大雪盈尺,十二月二日微雪,至二十五日大雪始晴。下雪期間,蘇軾在東坡營造了房屋,「作堂焉,號其正曰雪堂。堂以大雪中為,因繪雪於四壁之間,無容隙也。
  • 陶然•亭
    、少陵草堂碑亭、浸月亭、滄浪亭、醉翁亭、湖心亭、二泉亭、愛晚亭、陶然亭……每一座亭子都是一道風景,每一座亭子都有一個傳奇,每一座亭子都代表了一個文學藝術的高峰,每一座亭子的背後都站著一位文化聖賢,大家邊走邊聽,邊走邊學,邊走邊欣賞,不亦樂乎。
  • 香山居士、賀梅子、淮海居士……詩人的別號和雅稱,了解一下~
    詩鬼:李賀(唐)李賀有一類詩描述光怪陸離的鬼魅世界,如「鬼燈如漆點松花」、「鬼雨灑空草」、「秋墳鬼唱鮑家詩,恨血千年土中碧」、「百年老梟成木魅,笑聲碧火巢中起」等。在神仙鬼域中熔鑄詞採,李賀馳騁想像,創作了許多知名的詩篇,後世遂稱李賀為「詩鬼」。
  • 唐寅:六如居士的如夢人生
    可是這裡是京城,在明朝中葉,政局黑暗詭譎,官場貪婪腐敗,所謂的天才棟梁,可以直接被棄如敝履。「士可殺也,不可再辱」,唐寅這麼說著,不去赴任所謂的「浙藩小吏」,回到了故鄉蘇州。弘治十三年,他畫了《騎驢思歸圖》,畫上一位行者被沉重的行李壓彎了腰,正顫顫巍巍地走上崇山峻岭之間的木橋,畫面豐富、細膩,有南宋院體遺風,卻難掩蕭索悽涼之態。
  • 隨筆|東坡先生的三聲輕嘆
    蘇東坡的《自題金山畫像》是他的最後一首詩,「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揮就此詩後的兩月,東坡先生在常州告別了這個讓他又愛又痛的人世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