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歲孩子,理解力導致學習中的「馬太效應」

2020-12-09 豆神同步學

如果孩子在3-6歲的時候聽力理解力沒有被培養好,就有可能會在孩子一上學的時候出現一種叫「一年級差生」的現象具體表現就是不能很好地跟隨老師上課的指令,不能很全面地吸收上課的內容。

事實上,小學真正決定性的大規模兩極分化發生在三年級,從這個時候開始,學習中的馬太效應開始顯現。大家都聽說過這個來自於聖經的說法,簡單理解就是好的越好,差的越差。

那麼,這次兩極分化又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這個造成的原因就是閱讀理解力。也就是說,這次分化中會讓閱讀理解力好的孩子成績越來越好,而閱讀理解力差的孩子就會越來越吃力。每個班總會有好學生、中等生和差生,那是不是這種格局就會永遠保持?肯定不是的。

今天我們就說說如何幫助優等生保持、中等生更好、差生提高的方法。

優等生優等生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日積月累的。3-6歲被朗讀,6-8歲轉入自主閱讀,堅持的好的孩子此時已經接觸閱讀超過5年了。如果配合上我們前面課中講的方法,文體豐富又海量的閱讀,不僅讓這樣的孩子在學習上佔儘先機,且開始形成更為高級的思維能力。

所以,對於學有餘力的學生而言,只需要繼續保持長期豐富和大量的閱讀即可。

中等生中等生,顧名思義就是班級裡中間的學生,從第11名到30名。作為一個中等生的爸爸媽媽,你最想做的事情一定是幫助孩子成為中上等、進而進入前10名,對吧?

三年級之後,與一二年級相比,孩子的作業壓力會逐漸越來越大,時間也會變得越來越有限,這個時候你的第一反應肯定是,時間不夠用了就放棄閱讀。事實上,剛好相反,這個時候真正要做的是力保閱讀。為什麼呢?

中等生和優等生最大的差異其實是信息處理的速度和時間管理。同樣的題目,中等生給兩倍的時間也能做對,在規定的時間就不見得做得對。

這種信息處理的速度不是通過題海戰術提升的,而是通過閱讀理解力的加強提升的。閱讀速度快且理解速度快。時間管理是指有效利用時間,該休息的時候休息,但是該學習的時候注意力高度集中,迅速完成任務。這種能力,其實也是在閱讀中可以被培養的。

具體的方法有兩個:

第一就是讓孩子堅持閱讀。

閱讀對中等生而言,堅持起來並不容易,固定時間是最好的方法。不要對你自己和孩子的自律性有太高期待,比如今天作業少多出來2小時,這個時候再閱讀。不,真有這2小時,孩子不是打遊戲就是看動畫片去了。相反,閱讀必須要每周固定時間。

固定時間包括兩點,一個是具體的時間段,一個是具體的時長。比如,每周一三五六,晚上9:00-9:30,每次至少是30分鐘。那麼時間固定下來,才好幫助孩子有效規劃時間,在9:00之前完成其它作業和功課。當然,需要再提醒一下的是,閱讀的文體要豐富,小說和非小說並重。

第二個方法是為了保證閱讀質量的。

學業壓力增加,更要高效利用時間。如何保證閱讀的質量很重要。這其中有一些小方法。所謂閱讀理解力,其實就是不僅僅在讀,而且能夠理解,閱讀首先是文本信息進入大腦,那麼理解是反向作用於閱讀文本的一種力量。如何反向作用於閱讀文本產生理解呢?

你不妨讓孩子「不動筆墨不讀書」。進入小學之後,讓孩子每次閱讀的時候拿著筆,從簡單地畫道道開始,用螢光筆把好詞好句畫下來。逐漸過渡到在書上寫一些反饋。寫什麼呢?

看到好詞好句,除了畫下來,是不是可以寫一句:這個詞用得真好!這個排比句寫得很美。如果只是看過去了,基本上不出三天就忘記;如果畫一畫,留在腦海的印象會更多;如果寫一寫,記憶就會更深刻。

除了好詞好句,看非小說的時候會遇到觀點。對於觀點是否同意,也可以在書上直接寫下來。等到孩子再大一點,可以把為什麼同意也記錄下來。如果能夠把「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小習慣建立起來,就能夠保證閱讀的質量。未來還能夠幫助孩子從閱讀理解力的提升,進而過渡到寫作能力的培養。

書上有了記錄,未來老師讓寫日記、寫讀後感,孩子都有了初步積累。剛才已經說了,中等生和優等生最大的差異,其實就是信息處理的速度和時間管理。為了能夠讓中等生有進一步提高,請在閱讀方面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還沒找到感覺的學生

中等生說完了,那在小學三年級已經處於班級後10名的孩子還有機會嘛?答案是,肯定有啊!到了初三可能就確實比較難了,在小學3年級還是很有機會的。

但是此時孩子只有8、9歲,在班裡是後10名的狀態,自己心理壓力就會比較大,你需要有很多很多的耐心,很多很多的愛心,幫助孩子做心理建設、給孩子強有力的支持和鼓勵。畢竟,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目前成績不理想肯定已經積累了一段時間了。同樣,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孩子的進步也需要時間的積累。

那麼,除了支持和鼓勵這種軟性的東西,幫助孩子成績提升的具體方法是什麼呢?這個時候絕大部分家長的解決方案是上各種各樣的補習班。但是這個時候上5個8個補習班都沒有什麼用。為什麼?

因為目前學習有些吃力的孩子,不僅僅是閱讀理解力的問題,而是聽力理解力還有問題。換句話說,這個時候你給孩子報幾個補習班,孩子都聽不懂呀!此時咱們要先提升孩子的聽力理解力,然後再過渡到閱讀理解力。

給這些還沒有找到感覺的學生,我們也有方法,一共三個。

方法1:聽新聞,理解並記錄。

對於新聞的記錄這個方法,剛開始做的時候,因為理解力受限,孩子聽到之後記錄下來的和你聽到的有偏差,此時不要責怪孩子,一定通過討論的方式幫助孩子的理解,萬萬不能再次打擊孩子的自信心。

這種聽10分鐘,選3條最簡單的記錄的方式持續一段時間之後,就可以你來制定孩子聽哪些了,增加難度。比如,聽最前面的3條記錄,聽最後面的3條記錄。或者聽2條國內新聞記錄,聽2條國際新聞記錄。

方法2:朗讀課文

讀當前正在學習的課文。每次不必很長時間,20-30分鐘就可以,早上利用早起的一段時間就可以做了。但是我觀察過很多家長讓孩子讀課文還錄下來發小視頻到微信朋友圈,但是孩子朗讀中的問題,他都沒看出來,或者說不知道要如何發現問題在哪兒。閱讀理解力欠佳的孩子,朗讀時的表現是流利度差,就是不流暢、磕磕絆絆的。

這裡面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有生字,或者認識但是不熟練的字,所以看到這個字的時候要反應一下才記得讀音,就會聽起來打磕巴。如果是這種情況就讓孩子朗讀之前,把這段課文先看一遍,不認識或者不熟悉的字標上讀音。

第二個原因,朗讀和理解不同步,表現在斷句上。說明孩子朗讀的時候只是在發音,沒有同時去理解。因為斷句的那個點實際上就是詞群分割的點,幾個詞組成的詞群代表了意群,就是意思。

方法3:和孩子一起讀報讀雜誌

你和孩子一起讀,讀完了之後跟孩子進行討論,剛剛讀過的這篇文章是什麼意思?有哪些人物?表達了哪些觀點?

通過孩子的表達,你很容易看出孩子對於文章的理解程度。每次不用多,讀一篇文章就可以了,再加上一起討論,不要超過30分鐘。我說的討論可一定要是討論哦,不是考試讓孩子回答問題,這樣只會讓孩子反感。

對於學習沒有感覺的孩子,這三個方法可以採取先後的方式一一來做,或者前兩個先做,最後再加上第三個。比如,聽新聞和讀課文我們就用一年的時間做透,每周7天要堅持5天。早上30分鐘讀課文,晚上留出20分鐘聽新聞做記錄。聽需要10分鐘,寫還需要10分鐘。等到一年有了進步,再增加第三點不遲。否則一次性給孩子和你自己增加太大的負擔,並不是好主意。踏踏實實、同時扎紮實實把每一個方法做到位,才會有最好的效果。

如果本期內容,你有更多想法和提問,歡迎到未來春藤的交流討論區,留下你的問題,等待導師們的詳細解答

相關焦點

  • 孩子做事畏手畏腳怎麼辦?使用「馬太效應」,讓娃學會解決困難
    本來很多的事情他就沒有接觸過,做起來肯定是會遇到很多的問題,父母只要多多鼓勵孩子,孩子有了信心,多做幾次自然就能成功,可父母這時偏偏打擊孩子,那麼就會導致孩子害怕起來。而且當孩子陷入到這種畏手畏腳的狀態中時,他可能會受到「馬太效應」的影響,變得愈發的膽小怕事。
  • 孩子總是膽小怕事怎麼辦?學會馬太效應,幫助孩子克服畏難情緒
    為什麼自己的孩子卻總是不敢輕易的去嘗試一些新鮮事物呢?不少家長會懷疑自己的孩子是不是還身體有什麼問題。雖然說小孩子天生就有著比較強烈的好奇心,對於新鮮事物總是想去探索。但是很多父母都有遇到過,孩子在做事情之前還沒做就說自己不行,然後直接選擇放棄。如果孩子一直是這樣的現象,對未來的發展不管是學習上還是工作上都是非常不利的。
  • 孩子膽小不敢冒險,「馬太效應」幫你輕鬆克服孩子的畏難情緒
    本來孩子應該都是好奇心旺盛,什麼事情都想嘗試一下,可偏偏這些孩子非常害怕探索新鮮事物,不是在放棄,就是在放棄的過程中。家長們之所以會頭疼,就是因為這樣的孩子在長大之後,會越來越沒有自信,很難獲得成功。有些家長因為過於擔心孩子,總是什麼事情都不讓他做。無論是生活上,還是學習上,孩子能想到的事情,家長都會幫忙打理妥當。本來他們對於新鮮事物是有著強烈好奇心的,可是家長會告訴他:「不行,太危險了!」時間一長,他們就會失去那份好奇心,比起嘗試新鮮事物,他們更喜歡躲在家長的保護傘下。第二:家長盲目的期望,讓孩子倍感壓力。
  • 心理學:夫妻生活中,忌諱「馬太效應」
    -01-有很多夫妻結婚之後,為了延續戀愛時的甜蜜,總是會在生活中堅持戀愛時那一丁點兒有作用的行為。比如說,一方為了另一方去付出、一方不問緣由的包容另一方等等這樣的不平等行為。這就是心理學上講的「馬太效應」。「馬太效應」是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這個原理出自聖經《新約·馬太福音》一則寓言: 「凡有的,還要加倍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 馬太效應:生活中,為什麼強者越強,弱者越弱
    生活中,我們常常強調要公平,公正,人人平等。其實不管是大人的世界,還是小孩的世界,想要絕對的公平是不可能的。這也是不理智,不成熟的表現。這就是心理學上的「馬太效應」。馬太效應出自聖經《新約.馬太福音》一則寓言:凡有的,還要多倍給他叫他多餘;沒有得,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在這樣的效應下,好的越來越好,差的越來越差幾乎是必然的。
  • 馬太效應與窮富命
    馬太效應與80/20定律馬太效應,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富的更富,窮的更窮,出自聖經一則寓言: 「凡有的,還要加倍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馬太效應體現了殘酷的社會現實,社會永遠是窮的越窮,富的越富,雖然窮的也會變富,富的也會變窮,但是這種浴火重生或者急轉直下的蛻變畢竟是少數。那麼這種現象能不能從命理上進行解釋呢?一個人如果命局組合特別好,大運又走的特別好,這種人的財富會持續的增加,豔煞旁人。
  • 什麼是馬太效應?天才真的和別人不一樣嗎?
    --《新約·馬太福音》關於成功人士,我們通常會問什麼問題?我們想知道他們是怎樣的人——他們有怎樣的個性,有怎樣的心智,以怎樣的方式生活,有怎樣的天賦。我們通常認為,個體特徵的卓越是一個人出類拔萃的根本原因。
  • 什麼是馬太效應?普通人怎樣能夠讓自己迅速成長?
    大家好,我是雲飛揚,很高興能夠與大家相遇,今天我們聊的話題是:馬太效應是什麼?普通人怎樣能夠讓快速提升自己。什麼是馬太效應呢?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是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廣泛應用於社會心理學、教育、金融以及科學領域。馬太效應,是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們常用的術語,反映的社會現象是兩極分化,富的更富,窮的更窮 。出自聖經《新約·馬太福音》一則寓言: 「凡有的,還要加倍給他叫他多餘;沒有得,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 巧用「馬太效應」,3招幫孩子克服畏難情緒
    接下來,我們就來詳細地說說,究竟什麼原因導致了孩子不敢勇敢嘗試?作為家長,我們又該如何正確地引導孩子呢?01、孩子為什麼總是膽小不敢嘗試?丹丹的這種表現,在孩子中非常普遍。孩子的自尊心相比成人更脆弱,如果曾因失誤被別人取笑,更容易焦慮。陷入「焦點效應」中的孩子,會時刻提醒自己,不要再做類似的事情,只要不做,就不會犯錯,也就沒有痛苦。時間久了,孩子會變得越來越消極,不敢做出新的嘗試。
  • 利用馬太效應上位,成為被老闆認可的職場精英
    若若之所以會被淘汰,是因為她被老闆判定為「馬太效應」中的弱者。一、馬太效應特徵:強者越強,弱者越弱馬太效應揭示了當今社會的一種普遍性現象,指的是「強者越強,弱者越弱」的兩極分化現象。馬太效應出自聖經《新約馬太福音》中的一則寓言,裡面的國王對沒有賺到銀子的僕人說:「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 中了500萬,你會怎麼辦?—被誤解的「馬太效應」
    這句話就是我們非常熟悉的「馬太效應」,原出自馬可福音4:21-25 (馬太福音13章11~12)中:向上滑動閱覽馬可福音 4:21-25 21 耶穌又對他們說:「人拿燈來,豈是要放在鬥底下,床底下,不放在燈臺上嗎?
  • 馬太效應,掌握如何從弱者變為強者的自然規律
    大家好,歡迎來到藍哥財商,今天我們來聊馬太效應。 一句話概括馬太效應就是「強者恆強,弱者越弱」,聖經也中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有的,就要多給他,讓他更加有;沒有的,連他剩下的那一部分也要奪過來。」這就是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看上去很殘酷,但卻是在自然界當中普遍存在的。例如之前我們說的財富分配規律,富人會更加富有,窮人會更加窮,因為社會資源會向富人傾斜。這裡有個故事來形容這個馬太效應很形象。有個大地主要出遠門一年,去外地經商,在他家裡有三個奴僕,張三李四和王五。
  • 《道德經》和《聖經》裡都出現的一句話,馬太效應的正反饋成功學
    《馬太福音》第13章第12節: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 這個就是馬太效應。 身邊的馬太效應 我們日常生活中也經常有這種情況,只要獲得一點成功,就會產生累積優勢,進而能夠擁有更多機會獲得更卓越的成就。
  • 「斯特魯普」效應:提高孩子的學習注意力,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一位林女士分享說:她的兒子今年6歲。在去幼兒園的時候,老師總是說孩子好動、不專心,所以林女士多次直接批評孩子。結果有一天,孩子沒辦法完成家庭作業時,說:「我就是注意力不集中,做不了」。作為父母,我們能做的就是在「斯特魯普」效應的基礎上,幫助孩子提升注意力,提高學習成績。什麼是「斯特魯普」效應?「斯特裡普效應」指的是心理學中一個主導反應對一個非主導反應的幹擾。一般採用視覺色彩作為幹擾對象,識別出真正的色彩是什麼,從而提高集中程度。
  • 13輪建業海報「馬太效應」09月24日主戰山東魯能
    【馬太效應】《新約·馬太福音》中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國王遠行前,交給三個僕人每人一錠銀子,吩咐他們:「你們去做生意,等我回來時,再來見我。」因為現在的建業就處於馬太效應裡那個少的狀態。所以,即便很少了,也會被完全剝奪。比如,第12輪建業開場3分鐘進球被吹。
  • 註冊制下中介機構馬太效應或加劇 頭部機構肩負重任
    來源:證券日報 原標題:註冊制下中介機構「馬太效應」或加劇 頭部機構肩負提高執業質量重任 主持人楊萌:隨著資本市場註冊制改革的不斷推進,中介機構「看門人」的責任和作用更加凸顯。註冊制下「馬太效應」或加劇一直以來,「馬太效應」持續存在於資本市場中介機構中,註冊制下亦如此。
  • 會主動學習的孩子,父母都善用「鳥籠效應」,別再強迫孩子學習了
    後來同齡的孩子們來家裡玩,看到她能聽英語,我覺得她很厲害。 從那以後,女兒顯然很注意英語,所以不需要再教一次。其實這就是心理學中的「鳥籠效應」。什麼是「鳥籠效應」?鳥籠效應由心理學家詹姆斯發現、提出。對孩子學習也是如此,用他人給予的心理暗示,讓孩子自主產生興趣,慢慢培養學習習慣。父母如何運用「鳥籠效應」?鳥籠效應有一個關鍵的前提,就是要事先搭建好一個「精美的鳥籠」,建立孩子和學習之間的聯繫。
  • 孩子做事學習愛分心?「雞尾酒效應」:教你怎樣提高孩子專注力
    而在如今,這種能力也是很少人能夠做到的,家長都羨慕學習好的尖子生、學霸,但是卻不知道,你的孩子與尖子生之間差的就是這種無論什麼時候,都能保持精神高度專注的能力。尖子生為什麼能夠保持高度專注?首先要了解「雞尾酒效應」首先,在雞尾酒會中會很嘈雜,你聽到的聲音來自於不同的聲源:人們同時說話的聲音、酒杯餐具的碰撞聲、夾雜著人們大聲笑鬧的音樂聲等等。
  • 蘑菇管理,奧卡姆剃刀定律,手錶定理,馬太效應,零和遊戲原理
    來源:第一理財蘑菇管理,奧卡姆剃刀定律,手錶定理,馬太效應 ,零和遊戲原理,華盛頓合作規律,不值得定律,木桶定律,汙水定律,彼得原理……這些,你了解嗎?蘑菇管理,奧卡姆剃刀定律,手錶定理,馬太效應 ,零和遊戲原理,華盛頓合作規律,不值得定律,木桶定律,汙水定律,彼得原理……這些,你了解嗎? 蘑菇管理,奧卡姆剃刀定律,手錶定理,馬太效應 ,零和遊戲原理,華盛頓合作規律,不值得定律,木桶定律,汙水定律,彼得原理……這些,你了解嗎?
  • 「霍桑效應」:小小舉動,就能大大提高孩子學習積極性,你懂嗎?
    不知道父母是否也有過這樣一種困擾:自己的孩子智力明明是正常的,但是學習成績就是不及其他孩子,無論怎麼樣加以引導,孩子的學習成績提升都不明顯。此前,一位9歲孩子的媽媽也碰到過類似的問題,而她很好地找到了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根據這位媽媽的分享,自己的孩子是在去年下半年入學就讀一年級的,當時孩子的成績很不理想,第一次期中考試排在了班裡的倒數名次,這讓一向強勢的媽媽無法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