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籌發展和安全的理論邏輯與實踐要求

2020-12-16 北國網

董振華 翁瑋嶠

核心提示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將「統籌發展和安全」納入「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指導思想,並強調「辦好發展安全兩件大事」。統籌發展和安全,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個重大原則。無論是發展還是安全,根本目的都在於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安全的保障,二者相輔相成、相互支撐。從理論上釐清發展與安全之間的辯證關係,從實踐上把握髮展與安全之間的動態平衡,既善於運用發展成果夯實國家安全的實力基礎,又善於塑造有利於經濟社會發展的安全環境,對於黨和國家事業長治久安具有重要意義。

安全是發展的前提,沒有安全發展就無從談起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矛盾是客觀存在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統一體。矛盾具有同一性和鬥爭性兩個基本屬性,二者在事物發展過程中各自發揮著特殊作用:鬥爭性同事物的變動性相聯繫,同一性同事物的穩定性相聯繫。同一性和鬥爭性相結合,共同推動事物的發展。事物運動變化的前提需要保持相對穩定狀態,發展是在保持事物基本屬性前提下實現的。沒有相對穩定狀態,總是處於無序的變化狀態,一切發展運動都將失去基礎和必要條件,發展就無從談起。而這種相對穩定的條件,就是安全。

安全是國運之所系、民眾之所望。我們黨要鞏固執政地位,要團結帶領人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保證國家安全是頭等大事。安全是發展的前提,不安全會對發展造成極大衝擊,甚至會使發展難以為繼,沒有安全的發展是脆弱的、不穩定的。回顧新中國成立之初,經過三年的經濟恢復,國民經濟得到根本好轉,到「一五」計劃完成之際,我國工業生產能力和技術水平前進了一大步,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究其原因,其中重要一條就在於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將維護國家安全作為黨和國家的基礎性工作,維護了國家社會整體穩定,使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得以在安全環境中順利進行。改革開放後,全國上下集中精力進行經濟建設,同時,我們堅持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營造了難得的外部環境。70多年來,我們黨始終堅持「沒有國家安全,一切經濟社會發展都無從談起」。只有先「站」起來,才能「富」起來、「強」起來。

當前,我國經濟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制度優勢顯著,經濟長期向好,社會大局穩定,國家安全總體形勢是好的。同時也要看到,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面臨複雜多變的安全和發展環境,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因素明顯增多,傳統安全威脅和非傳統安全威脅相互交織。雖然我們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方面取得重大戰略成果,國內形勢持續向好,但疫情在全球大流行帶來的不確定性因素增加,國外敵對勢力的各種滲透和網絡攻擊依然存在。當前,我國國家安全內涵和外延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豐富,時空領域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寬廣,內外因素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複雜。安全作為發展的前提,必須為發展保駕護航。只有具備全面的安全保障,才能有效防範化解發展進程中的重大安全風險,才能實現新時代的一系列重大發展目標,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因此,在新發展階段,我們更需高度重視安全在治國理政全局中的重要作用,牢牢掌握維護國家安全的戰略主動權,既立足當前,又放眼長遠,前瞻性地應對各種安全問題。要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實施國家安全戰略,維護和塑造國家安全,統籌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把安全發展貫穿國家發展各領域和全過程,防範和化解影響我國現代化進程的各種風險,築牢國家安全屏障。

發展是安全的保障,不發展就不可能安全

根據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事物矛盾雙方或各方在既對立又統一的過程中形成的此長彼消和此消彼長的變化,決定事物在其發展過程中有時表現為平衡狀態,有時表現為不平衡狀態。平衡是相對的,不平衡是絕對的。任何事物的穩定狀態都是在發展中保持相對「動態平衡」。離開了發展,事物就不能維持長期的穩定和平衡,也就無法保障安全。

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也是維護國家安全的保障。沒有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要確保國家長治久安、社會安定有序、人民安居樂業,都是不現實的。進入新發展階段,實現什麼樣的發展以及怎樣實現這樣的發展問題越發突出。不論是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還是新發展格局、高質量發展,關鍵詞都是「發展」。只有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才能築牢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幸福安康、社會和諧穩定的物質基礎和安全屏障。

一方面,發展是安全的基礎。不發展是最大的不安全,沒有發展的安全是短暫的、不可持續的。新中國成立70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們正是因為牢牢抓住發展不放,我國的綜合國力才得以大幅提升,為維護國家安全奠定了堅實物質基礎,實現了以發展求安全。進入新時代,只有經濟社會實現更加平衡充分的發展,才能為安全提供更加堅實的保障。同時,隨著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斷推進以及我國國際參與度的提高,我們除了面臨各種傳統安全問題,還面臨如金融安全、生態安全、科技安全、能源安全等越來越多的非傳統安全問題,可謂發展起來後出現的問題並不比發展起來前少,甚至更多、更複雜。這些在發展中產生的安全問題,最終只能在經濟社會科技等方面的全面、更高質量的發展中得到解決。因此,在新徵程中,破解突出矛盾和問題,防範化解各類風險挑戰,歸根到底要靠發展。雖然發展並不必然帶來安全,但不發展、不科學的發展勢必不安全,甚至還會催生安全問題。

另一方面,發展是安全的目的。雖說相對穩定、安全的環境在國家經濟快速發展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安全本身並不是最終目的,實現發展才是終極目標。相對於發展來說,安全是一種手段、一種條件,是存在於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一環。可以說,安全就是為了保障發展不受環境危害、不受外來侵犯和內部因素幹擾,以便實現發展的目的。

因此,抓好發展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現實要求,是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嚮往的內在需要,更是鞏固黨執政地位、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本質要求,也是提升我國國際地位和影響力的重要保證。我們必須堅定不移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不斷增強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為實現更高水平、更高層次的安全提供更為牢固的基礎和條件。

增強憂患意識,居安思危確保長治久安

按照唯物辯證法的觀點,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貫穿於事物的各個方面和發展的全過程。一切事物都包含不同的矛盾方面,它們相互依賴、相互鬥爭,決定事物的存在和發展。人類社會的歷史同樣如此,不同的利益關係和思想觀念彼此對立甚至相互衝突,在不斷鬥爭中,舊的矛盾得到解決,新的矛盾不斷出現,從而推動著人類社會不斷發展。有矛盾就會有鬥爭,前進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風順,總是機遇與挑戰同在。

風險和挑戰是客觀存在的,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我們必須正視風險挑戰並善於防範化解風險挑戰。這就要求我們在發展的過程中要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如果滿足於在安逸閒適中被溫水煮青蛙,那麼這種不經歷風雨的文明是不可能有生命力的,正如孟子所說的那樣,「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中華文明正是在這樣的憂患意識中,一次次經歷風險挑戰,又一次次奮起抗爭,不斷成長和壯大,歷經五千多年風風雨雨而生生不息。

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就是要打好「提前量」,對未來可能出現的風險保持一種警覺。憂患意識、居安思危是守住底線的先手,對於防範風險異常重要。早在2013年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就在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委員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的重要講話中指明二者之間的正相關關係,「我們的事業越前進、越發展,新情況新問題就會越多,面臨的風險和挑戰就會越多,面對的不可預料的事情就會越多。我們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一方面,只有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才能在成就中看到隱藏的風險,才能在充滿信心的同時,保持足夠的清醒。另一方面,只有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才能未雨綢繆,將工作做到細處、做到實處、做在平時。憂患意識、居安思危的背後,實際上是一系列細緻周密的工作安排和部署。目前,雖然我國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是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國際形勢風雲變幻,我國經濟社會發生深刻變化,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社會矛盾多發疊加,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安全風險挑戰前所未有,必須始終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常觀大勢、常思大局。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我們現在所處的,是一個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時候,是一個愈進愈難、愈進愈險而又不進則退、非進不可的時候。前進道路上,我們必須統籌發展和安全,辦好發展安全兩件大事,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在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這樣,我們就一定能夠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社會安定和諧、黨和人民事業行穩致遠,就一定能夠繼續譜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新篇章。

(作者單位: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哲學教研部、研究生院)

相關焦點

  • 【理論強黨】辛向陽:從三大邏輯把握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理論強黨】辛向陽:從三大邏輯把握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黨建網  作者:  2019-07-01 從三大邏輯把握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辛向陽
  • 在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的良性互動中發展21世紀馬克思主義
    ,在歷史邏輯上繼承了我們黨百年來的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發展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傳統,在現實邏輯上體現了在新時代發展創新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要求。在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的良性互動中發展21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必須要深入理解其方法論內涵,在認識方法論、價值方法論和實踐方法論上明確其方法論要求。  第一,從認識方法論上講,在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的良性互動中發展21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要求我們自覺堅持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和知行觀,科學把握認識運動的內在規律和運行機制,以辯證思維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統一,在實踐中發現理論,又通過實踐檢驗和發展理論。
  • 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_學習時間_民主與法制網 國家一類新聞網站
    實踐證明,「中國號」巨輪能夠破浪前行的基本前提在於國家安全與社會穩定。我們保持了社會大局穩定,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營造了良好環境。另一方面,發展是國家安全的保障。要維護國家安全,發展才是硬道理。歷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
  • 高培勇:構建新發展格局須統籌發展和安全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主流意識形態傳播、統籌發展與安全、城市更新、新產業新業態就業、教育評價體系改革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這就要求我們在傳播主流意識形態時,放下姿態、轉變語態、創新形態。所謂放下姿態,就是改變耳提面命式的說教,換之以互動溝通交流。所謂轉變語態,就是要實現話語表達的轉換,充分發揮專業能力,把宏大的理論、深刻的思想轉變為生動、易於傳播的大眾話語,增強信息傳播的鮮活性和親近性。探索傳統話語和時代話語融合,使傳播有感染力和文化魅力,加強公眾認同。
  • 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 - 中國郵政報
    統籌發展和安全,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個重大原則。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注重處理好發展和安全的關係,就統籌發展和安全、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提出明確要求、作出工作部署,對在複雜環境下更好推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大指導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安全的保障」。
  • 新時代中國社會治理的理論、制度和實踐創新
    這些理論、制度和實踐創新彰顯出中國之治的鮮明特色和顯著優勢,呈現出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壯麗前景。我們應秉持這一立場來認識和處理社會治理的理論和實踐問題,把社會治理作為國家治理的下位概念,把社會治理現代化作為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意味著,任何社會治理問題都不是孤立的,而是要放在國家治理大局中來考慮;任何社會治理決策都不是任意的,而是要與國家治理決策相一致;任何社會治理制度和實踐都不是自發的,而是源於國家治理的制度理性和實踐邏輯。
  • 韓慶祥:《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體現時代發展和實踐發展新要求
    以下為訪談實錄:新華網:與第一卷和第二卷相比,《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中有哪些特點和亮點?韓慶祥:第一個特點,《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增加了一些新的內容。如胸懷兩個大局,不斷開闢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新境界等表述體現了新時代新實踐的新要求。
  • 統籌發展和安全 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
    【紅船初心專刊】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統籌發展和安全,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十四五」規劃建議從加強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建設、確保國家經濟安全、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維護社會穩定和安全四個方面提出了具體的要求。
  • 統籌發展和安全 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
    【紅船初心專刊】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統籌發展和安全,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十四五」規劃建議從加強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建設、確保國家經濟安全、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維護社會穩定和安全四個方面提出了具體的要求。
  • 在統籌發展和安全中譜寫「兩大奇蹟」新篇章
    無論是保障就業民生,還是防範化解風險,都離不開經濟增長的支撐,都要向著高質量發展邁進。只有實現高質量發展,國家安全才更有保障。(二)平安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基本要求,是改革發展的基本前提。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統籌發展和安全,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並作出一系列部署。「更高水平」意味著要在深入推進平安中國建設基礎上,迎接新的挑戰,適應新發展階段要求。
  • 【理論|決戰決勝2020】新時代脫貧攻堅理論的邏輯思考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理念是實踐的指南。新時代脫貧攻堅理論的邏輯思考摘要:在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從脫貧攻堅理論的邏輯起點和理論脈絡兩個方面正確認識和把握新時代脫貧攻堅的理論邏輯,堅決克服不利影響,以決戰決勝的意志和行動打贏脫貧攻堅戰
  • 統籌經濟安全與發展,高質量開好「兩大」新局
    2020年,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全國人民努力奮鬥,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和疫情防控兩大工作,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推進更高水平開放。我們高質量完成了「脫貧攻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兩大戰略任務,成為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實現經濟正增長的唯一大國。這些巨大成績的取得,得益於此次會議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到的「五個堅持」。
  • ...發展理念 統籌發展和安全 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謀劃應急管理工作
    堅持新發展理念 統籌發展和安全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謀劃應急管理工作■ 呂孝禮要想走出發展和安全不相容的困境,從局部出發難以取得實效。具體體現為:將統籌發展和安全作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指導思想,設置「統籌發展和安全,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專章,對發展和安全作出部署。此外,《建議》、五中全會公報、習近平總書記在關於《建議》的說明中均頻頻提及「安全」一詞。新冠肺炎疫情及錯綜複雜的國際環境,讓全社會越來越意識到安全之於發展的重要性,人民群眾對安全發展的需求顯著增長。
  • 堅持系統觀念的理論邏輯
    當前,我國發展環境面臨深刻複雜變化,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從理論上搞清楚堅持系統觀念的內在邏輯,有助於謀劃和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錯綜複雜的矛盾,全面協調推動各領域工作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遵循系統的動力學特性  經濟社會系統是一個動態系統,始終處於運動、變化、發展的過程中。
  • 布迪厄實踐社會學理論的思想來源
    在《實踐理論概要》《實踐的邏輯》等不同時期的代表作中,布迪厄批判性地吸收了來自不同學科的學術思想,較為系統地闡釋了他的實踐社會學理論。」布迪厄的實踐社會學是一種實踐與反思相統一的社會科學,有著多重思想來源,受益於諸多學術思潮和流派,其中最為重要的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結構主義方法論的影響。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影響布迪厄的實踐社會學理論深受馬克思思想理論的影響。
  • 高校統一戰線治理現代化的理論內涵和實踐理念
    同時,堅持黨對高校統一戰線的集中統一領導,以深化思想政治共識、提升專業技術能力、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提供內涵式發展謀略為效能目標產生治理動能,實現高校治理的「善治」,成為高校統一戰線治理的科學定位和自我要求。高校統一戰線治理與國家治理現代化基於以上邏輯形成了互為因果、互為影響、互為推進的相互建構關係。
  • 「十四五」新詞典:「統籌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
    作者:劉躍進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首次明確強調要「統籌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這充分體現了當前國際國內環境所面臨的深刻變化
  • 開闢社會形態理論研究新境界
    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無產階級政黨總是立足於實踐發展,不斷深化對社會形態的認識,指導現實的社會主義運動。因此,深化對社會形態理論的認識,既是理論與實踐發展之需,也是理論與實踐自覺使然。在新時代,深化社會形態理論研究,不斷拓展社會形態理論的科學性、真理性和解釋力,要遵循其理論邏輯、歷史邏輯與實踐邏輯,努力開闢社會形態理論研究新境界。
  • 【十九屆五中全會】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論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注重處理好發展和安全的關係,就統籌發展和安全、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提出明確要求、作出工作部署,對在複雜環境下更好推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大指導意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安全的保障」。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新時代國家治理體系豐富與發展的理論邏輯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作者:王海軍 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導國家治理事關國家前途命運,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始終關注的重大理論與實踐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