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科夫戰役:曼施坦因元帥的傑作,阻止了蘇軍的大反攻

2020-12-16 國平視野

1943年2月19日-3月15日,德軍發動了代號為「頓涅茨克」的行動,圍繞哈爾科夫對蘇聯紅軍的一系列攻勢行動,消滅了西南方面軍和沃羅涅日方面軍大約52個師的兵力,以及重新佔領了哈爾科夫和別爾哥羅德。此舉,讓蘇聯紅軍普遍蔓延的駕著坦克、坐著軍卡,一路狂飆突進,將紅旗直接插上柏林街頭,上下都發熱的頭腦,都瞬間被一盆冷水給徹底澆醒了。

德軍在哈爾科夫的勝利,讓曼施坦因元帥穩定了南方集團軍群的陣地,暫時避免了東部戰線大崩潰,曼帥個人贏得了偉大統帥的名聲。從整個蘇德戰爭的進程來看,哈爾科夫戰役,是德國在戰略上的轉機,使得德國南方戰線穩定下來,避免了全線崩潰的局面,至少讓希特勒政權多苟延殘喘了兩年以上。

儘管剛晉升為陸軍元帥的保羅斯其麾下第6集團軍折戟史達林格勒,意味著德軍喪失了在東線的一半主力,但德軍遠未到不堪一擊的態勢,曼施坦因元帥指揮的哈爾科夫反擊戰,絕對堪稱東線德軍在潰敗中,非常給力的反擊戰。丟失了哈爾科夫和別爾哥羅德,讓蘇聯紅軍上下發腦的腦子,頓時清醒過來了,挾史達林格勒慘勝的餘威,趁機在短時間內一舉橫掃德軍,攻克德國首都柏林,是不現實的理想主義,戰爭還將在東線持續拉鋸下去。

此役,顯示了曼施坦因元帥天才般的戰場掌控和指揮能力,此前進行中的南線德軍大撤退,就是為了引誘瓦杜丁大將領銜的西南方面軍孤軍深入,且遠離後勤基地保障。瓦杜丁大將以為德軍在冬季大反攻後,已經被蘇軍打得喪魂落魄,只要西南方面軍繼續追擊,德軍就會一路逃過第聶伯河,對於一支喪家犬一般的軍隊,絕對沒有能力組織起有效的反擊,顯然瓦杜丁大將高估了蘇軍的實力,同時低估了曼施坦因所部的反擊能力。

曼施坦因在獲知西南方面軍下屬包括4個坦克軍和1個步兵軍的波波夫快速集群,只有不足150輛坦克,20個能勉強作戰的摩託化營,且由於道路泥濘後勤供應不上,全軍缺乏油料和其他補給時,就從西歐和東線其他地段調來了3個兵力強大的黨衛軍裝甲擲彈兵師,進而加強了南方集團軍群的力量,有了反擊蘇軍的實力。當曼施坦因的坦克達到902輛,且另有919輛正在修復和運輸途中,曼施坦因的哈爾科夫反擊戰就此打響了,在德軍第4裝甲集團軍虎式重型坦克的88mm坦克炮的猛烈打擊下,蘇軍T-34坦克遭到了慘重損失。

T-34坦克上的76mm坦克炮,包括蘇軍前沿步兵部署的45mm戰防炮,根本就打不穿虎式坦克正面102mm厚的防護裝甲,虎式坦克的絕對優勢加上德軍戰術上的出色運用,取得了一邊倒的勝利。德軍第4裝甲集團軍所屬的第57軍、第48裝甲軍和原屬「蘭茨」戰役集群的黨衛軍裝甲軍,強大的裝甲部隊很快就在蘇軍第6集團軍的陣地上打開了一個30餘公裡的難以有效彌合的缺口,黨衛隊「德軍」師擊潰了蘇軍近衛軍第4軍,且高速向南推進了100多公裡。

同時沃羅涅日方面軍坦克第3集團軍,也遭遇了快速挺進的德軍「大日耳曼」師的猛烈進攻,憑藉虎式坦克強大突擊力,摧毀了蘇軍269輛坦克,德軍自身僅損失了1輛「虎」式、12輛Ⅳ號,以及1輛Ⅲ號坦克,戰鬥呈現出一邊倒的態勢。守衛哈爾科夫城的蘇軍第17旅、第19步兵旅和第179坦克旅,只能放棄了無謂的抵抗,向東突圍而逃,以至於戈利科夫上將的沃羅涅日方面軍,一直被德軍追了屁股向後潰退。

由於德軍兵力不足,加上冰雪開始融化,道路泥濘不堪,且蘇軍新增援上來第1坦克集團軍、第21集團軍和第64集團軍3個集團軍,曼施坦因元帥不得不下令停止追擊,哈爾科夫戰役遂宣告結束。哈爾科夫戰役,根據俄羅斯於1993年發表的資料,蘇軍總共死亡、失蹤和被俘了100694人,受傷和患病139366人,損失坦克和自行火炮1345輛,各種口徑的火炮、迫擊炮5291門,飛機417架。

相關焦點

  • 二戰哈爾科夫反擊戰,曼施坦因以劣勝優,收縮與擴大戰線的較量
    1943年1月,蘇德戰爭史達林格勒戰役進入收尾階段,蘇軍統帥部和一些前線將領認為,此時正是蘇軍對南線德軍展開全線反攻的大好時機,一旦成功,就會較快的壓縮蘇德戰爭時間,為將德軍攆出蘇聯國境創造條件。02蘇軍打得越快消耗越大,德軍收縮越快戰線消耗越少,曼施坦因有了打贏的基礎早在曼施坦因組建頓河集團軍群救援保盧斯第6兵團時,德軍統帥部已經發現救援力量不夠,加上曼施坦因不斷請求增援,德軍不得不先保障莫德爾防禦集團不被吃掉,然後再從西線抽調6個師和2個步兵旅馳援頓河集群。
  • 曼施坦因指揮的哈爾科夫反擊戰對蘇軍的打擊有多嚴重?
    可要人想不到的是,哈爾科夫反擊戰要蘇聯陷入了被動局勢中。史達林格勒戰役,蘇聯以慘痛代價獲得勝利,這要蘇聯有了短暫修整機會,可蘇聯統帥部被勝利衝昏了頭腦,想乘勝追擊,趁機收復哈爾科夫等失地。哈爾科夫是當時蘇聯第四大城市,被稱為烏克蘭的「第二首都」。
  • 二戰頓巴斯戰役,蘇軍為何48小時就把曼施坦因打求援了?三面受敵
    首先,第三次哈爾科夫戰役,曼施坦因頓涅茨行動勝利,是蘇軍大意失荊州大家都知道,第三次哈爾科夫戰役,是曼施坦因的巔峰之作,在兵力懸殊戰場環境對德軍極其不利情況下,他反敗為勝,一舉殲滅了蘇軍53個師,取得了哈爾科夫大捷,還為庫爾斯克坦克大決戰創造了條件。
  • 第三次哈爾科夫戰役,蘇軍被擊潰52個師,為何損失才幾萬人?
    第三次哈爾科夫戰役,德軍並沒能合圍住蘇軍主力,大部分都在德軍封閉包圍圈之前撤退了,蘇軍此時的作戰已經較為靈活,當部隊面臨德軍的合圍威脅時一般都及時的下達撤退命令。
  • 二戰經典戰役:曼施坦因贏得元帥之銜的塞瓦斯託波爾戰役
    羅馬尼亞軍隊在敖德薩戰役中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傷亡8.1萬人(其中17729人陣亡),失蹤11471人(多數被俘)。敖德薩戰役最後以羅馬尼亞軍的勝利告終。(詳見《二戰經典戰例:巴巴羅薩計劃敖德薩戰役中的羅馬尼亞軍》)敖德薩戰役後,1941年10月30日由埃裡希·馮·曼施坦因指揮的德國第11軍團負責進攻塞瓦斯託波爾。其中羅馬尼亞軍又是不可缺少的有生力量。
  • 蘇德戰爭,曼施坦因實施頓涅茨克行動,蘇軍8比1優勢為何落敗?
    1943年2月2日,史達林格勒戰役即將結束之機,蘇軍趁勝發起了收復哈爾科夫的「星」號行動,企圖將德軍的「B集團軍群」餘部全部殲滅。讓蘇軍意外的是,從2月19日開始,曼施坦因率領新組建的南方集團軍群發起了「頓涅茨克行動」,一舉擊敗蘇軍52個師,重新佔領了哈爾科夫和別爾哥羅德,曼施坦因由此獲得偉大統帥稱號。
  • 二戰哈爾科夫反擊戰,瓦圖京錯判形勢差點解職,曼施坦因重獲生機
    發生於1943年2月19日到3月15日的哈爾科夫反擊戰,是蘇德戰爭中非常有影響的一次進攻戰役。由於這場戰鬥蘇軍統帥部盲目樂觀,前線指揮員錯判形勢,造成本該十拿九穩的一場打贏戰役,結果卻被對手成功逆轉。德軍南方集團軍群司令曼施坦因不僅重塑輝煌,贏來軍事生涯最後一勝,還避免了德軍在東線戰場提前走向崩潰。
  • 二戰頓涅茨行動,為何曼施坦因玩的是心跳,瓦圖京玩的是大意?
    在二戰名將曼施坦因指揮的戰役中,多數都以面對面硬碰硬著稱,唯有第三次哈爾科夫戰役,他用半個月時間想出了奇招,居然在蘇軍兵力5:1的不利局勢下,反攻得手,重新從蘇軍手裡奪回了哈爾科夫,為德軍東線戰場爭取到了將近一年的時間。那麼,曼施坦因是如何做到這些的呢?
  • 二戰頓巴斯戰役,第6集團軍再遭圍殲,曼施坦因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但德軍統帥部似乎有意在考驗他的指揮才能,直到1942年他在克裡米亞半島取得驕人戰績並榮升元帥以後,才奠定了讓他擔任南方集團軍群指揮官的地位。一方面,解救保盧斯第6集團軍失利,曼施坦因從此與南線綁在了一起。
  • 曼施坦因的最高成就是什麼?你為什麼這樣評價這場戰鬥?
    我們都知道,史達林格勒戰役以蘇聯紅軍的最後勝利而告終,但很多人不知道,史達林格勒戰役還有一個漫長的續集,而這個續集就是德軍在哈爾科夫地區的反攻。因此可以說,如果不是哈爾科夫反擊戰的續集,第三帝國的覆滅至少會提前1~2年,那麼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戰後戰爭的續集——哈爾科夫反擊戰。
  • 二戰曼施坦因反攻日託米爾得手,蘇軍為何失而復得?輸光了本錢
    這場戰鬥是蘇軍發動基輔反攻戰役的延伸戰鬥,也是決定南線德軍命運的關鍵一戰,雙方指揮員瓦圖京和曼施坦因是針尖對麥芒,戰略要地日託米爾更是幾次易手。由於德軍裝甲主力損失嚴重,曼施坦因不僅要承擔指揮失利的責任,還把自己裝了進去成了失敗的背鍋俠。這個局面是如何造成的呢?
  • 曼施坦因為何能在史達林格勒戰役後反敗為勝,挽救德軍全線崩潰?
    希特勒的瘋狂和固執能取得進攻的出其不意和大膽合圍,但是在戰略防禦上肯定是一敗塗地,曼施坦因只是改變了德軍戰略防禦的僵化和死板,在兵力弱勢下採用大規模機動作戰,各個擊破。但是對於整個戰爭還是作用不大,無法真正的反敗為勝。 也可以這樣說,哈爾科夫戰役是南部德軍在當時條件下所能爭取到的最好結果,一定程度上扶大廈於將傾,拯救了東線德軍,阻止了全線的崩潰。
  • 莫德爾為什麼反對曼施坦因「堡壘計劃」?新、老兩代指揮官的爭鬥
    1943年春季,蘇軍開始大反攻,莫德爾的第9集團軍後撤100公裡。同時,曼施坦因的南方集團軍群攻佔了哈爾科夫,向前推進了100公裡。於是在兩軍防線上,蘇軍形成了一個正面約400公裡,最窄處只有110公裡的突出部。這就是有名的「庫爾斯克突出部」。
  • 二戰庫爾斯克戰役,曼施坦因如果先進攻羅斯託夫會贏嗎?輸得更快
    1943年7月5日,曼施坦因的南方集團軍群正式打響庫爾斯克戰役,但這場被希特勒寄予厚望的東線坦克大決戰,並沒達到德軍預期的效果。不僅仗打成了虎頭蛇尾,還讓曼施坦因把4個月前奪回的哈爾科夫又還給了蘇軍。一些人認為,如果希特勒按照曼施坦因當初的想法,先進攻羅斯託夫然後再包圍庫爾斯克突出部,德軍就會打贏這場戰役。事實真是這樣嗎?
  • 第二次哈爾科夫戰役,鐵木辛哥判斷失誤進攻受阻,30萬蘇軍被圍殲
    發生於1942年5月12日的蘇德戰爭第二次哈爾科夫戰役,雖然在整個東線戰場眾多戰役中規模算不上很大,但這場戰役卻對1942年的夏季作戰產生了重大影響。那麼,這場戰鬥,蘇軍本該對德軍第6集團軍快速形成包圍圈,為何最終卻遭到德軍反包圍節制,30萬蘇軍被圍殲呢?
  • 只有曼施坦因
    他的長處是裝甲兵突擊,大縱深突破與合圍,這都停留在戰役和戰術層面,他永遠邁不進戰略家的行列。1943年起復後,古德裡安擔任裝甲兵總監期間還算有所作為,出任「代理總參謀長」時毫無建樹,實在是小鬍子無人可用罷了。
  • 二戰列寧格勒戰役,蘇軍為何在同一戰場犯同樣錯誤,缺乏創新打法
    此時,由於北線的裝甲打擊力量多數被派到中線,蘇軍沃爾霍夫方面軍就想趁莫斯科戰役即將勝利的機會,在北線發動一次反攻。一來可以從北面牽制德軍,阻止從莫斯科方向撤退德軍與北線德軍匯合;二來可以突破德軍在沃爾霍夫河西岸的防禦,主力向柳班進攻,以期與列寧格勒方面軍匯合,孤立並消滅前出至拉多加湖的德軍集團。
  • 二戰蘇德戰爭,刻赤半島和哈爾科夫之戰,為史達林格勒戰役打基礎
    實際上,這與蘇軍在莫斯科戰役以後,在刻赤半島和哈爾科夫兩場戰役的失利有重大關係。首先,曼施坦因佔領刻赤半島為德軍進攻重心南移打開大門。其次,蘇軍在哈爾科夫戰役的失利,為德軍重心南移定下決心。本來,蘇軍發動哈爾科夫戰役的企圖是正確的,當曼施坦因在克裡米亞不斷得手之時,蘇軍在5月12日發動哈爾科夫戰役有兩個重要目的,一是切斷南線德軍對克裡米亞的增援和聯繫;一是提前在南線發動反攻打破德軍奪取南線戰略資源的戰略企圖。
  • 二戰蘇德戰爭,如果蘇軍打贏哈爾科夫之戰,還有史達林格勒會戰嗎
    因為蘇軍在1942年5月份進攻哈爾科夫時,已經具備了打贏的條件,但此時,蘇軍並沒意識到德軍有進攻史達林格勒的戰略意圖,直到7月12日蘇軍從哈爾科夫戰場退守史達林格勒時,才發現雙方在這一地區集結了大量兵力,蘇軍統帥部這才發現戰場形勢完全跟預想的不一樣,倉促組建史達林格勒方面軍,從而打響了蘇德戰爭關鍵一戰——史達林格勒戰役。那麼,如果蘇軍打贏了第二次哈爾科夫戰役,還會有史達林格勒大會戰嗎?
  • 二戰蘇德戰爭,曼施坦因為何3戰瓦圖京不敵對手,強中自有強中手
    第一次馬失前蹄,曼施坦因也有客觀因素原因,除了老勒布元帥指揮滯後以外,德軍對列寧格勒戰場的地形環境掌握得不夠。對於瓦圖京來說,他果斷命令蘇軍正面突襲,打了曼施坦因措手不及,讓德軍吃了大虧。此時擔任德軍總指揮的是南方集團軍群司令的曼施坦因,而瓦圖京此時又回到了沃羅涅日方面軍司令員的崗位上,他的任務是阻止德軍南路大軍向北突破庫爾斯克突出部蘇軍防禦。由於史達林格勒戰役時,德軍將主要兵力和裝甲集團都移防到南線,加上42年3月曼施坦因取得哈爾科夫大捷,因此,蘇軍也將主要兵力部署在南線已抵抗德軍的有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