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進入第十四期,我們一起學習荸薺,水皮蓮,大薸,水蓑衣,圓齒莕菜。
荸薺(Heleocharis dulcis)來自於莎草科,荸薺屬,別名馬蹄。
有細長的匍匐根狀莖,在匍匐根狀莖的頂端生塊莖,俗稱荸薺。小穗頂生,圓柱狀,有多數花,鬆散覆瓦狀排列,花果期5-10月。
全國各地都有栽培。朝鮮、日本、越南、印度也見分布。
球莖富澱粉,供生食、熟食或提取澱粉,味甘美;也供藥用,開胃解毒,消宿食,健腸胃。
荸薺是一種常見的水生蔬菜,其營養豐富,在歷代本草上多有記載,具有藥用食療價值。
荸薺,又稱鳧茨、鳧茈、葧臍、地慄、馬蹄等,是單子葉莎草科植物荸薺的球莖,吳地也用其地上部分稱為通天草或荸薺苗。
分布廣泛,以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多見,我國自漢代時就有栽培的記載,目前在廣西、江蘇、安徽等多省有栽種,具有桂林馬蹄、水馬蹄、蘇薺等多個優良品種。
《本草綱目》載荸薺「甘,微寒,滑,無毒」,或有孟詵言荸薺性「冷。若先有冷氣,不可食。令人腹脹氣滿。小兒秋食,臍下當痛。」可見其性質寒涼,體質虛寒者不宜長期使用。
《中藥大辭典》雲,荸薺具清熱、化痰、消積之功效。
《食療本草》載能止消渴,因其甘寒之性,清熱生津,在熱病津傷煩渴時可用。
《溫病條辨》載「太陰溫病,口渴甚者,雪梨漿沃之;吐白沫粘滯不快者,五汁飲沃之」,其中的五汁飲就是用荸薺汁、梨汁、鮮葦根汁、麥冬汁、藕汁(或用蔗漿)五汁「和勻涼服」。
荸薺性寒,入心、肺經,對心火亢盛、小腸實熱、咽喉腫痛、下血、血痢、熱淋有清熱降火的功效,故《食療本草》雲鳧茨「除胸中實熱氣」。
另,因其性味甘寒,入肝胃經,對黃疸、目赤、痞積等也有一定療效,《食療本草》載「明耳目,消疸黃」,《得配本草》雲「消堅積,療黃疸,除五種膈疾」。
《本草綱目》載其能「開胃下食,作粉食,厚人腸胃」。
此外,《本草綱目》等多部著作均有其能「治誤吞銅物」,因「烏芋善毀銅,合銅錢嚼之,則錢化」的記載,現代研究認為「荸薺化銅」的流傳,應與古代巫蠱之術或異質文化交流過程中的誤讀與訛傳有關。
荸薺含有多糖、多酚、黃酮類、甾醇等諸多活性成分,還含有一種不耐熱的抑菌物質「荸薺英」,這是荸薺抑菌的主要成分,在荸薺皮和果肉中均存在。
荸薺皮和荸薺果肉均具有抑菌作用,其中,荸薺皮提取液的抑菌效力更優。
荸薺皮提取物對食用油脂(菜籽油、豬油、大豆油)都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對豬油的抗氧化作用隨著添加量的增加逐漸增強,並且分別在與抗壞血酸、檸檬酸、酒石酸復配均顯示有協同增效作用。
荸薺能抗腫瘤,還有清肺化痰治療呼吸系統疾病、利腸通便、利尿排淋等作用。民間荸薺可以生吃,也可入菜品烹調,各有風味。
大薸(Pistia stratiotes)來自於天南星科,大薸屬,別名天浮萍,肥豬草。
水生飄浮草本,有長而懸垂的根多數,鬚根羽狀,密集。葉簇生成蓮座狀,葉片常因發育階段不同而形異。
二面被毛,基部尤為濃密;葉脈扇狀伸展,背面明顯隆起成折皺狀。佛焰苞白色,外被茸毛,花期5-11月。
福建、臺灣、廣東、廣西、雲南各省區熱帶地區野生,湖南、湖北、江蘇、浙江、安徽、山東、四川等省都有栽培。全球熱帶及亞熱帶地區廣布。
全株作豬飼料。入藥外敷無名腫毒;煮水可洗汗瘢、血熱作癢、消跌打腫痛;煎水內服可通經,治水腫、小便不利、汗皮疹、臁瘡、水蠱(荊州)。
本種喜歡高溫多雨的環境,適宜於在平靜的淡水池塘、溝渠中生長。在溫暖的南方是水田中常見的雜草。在有霜地區,則作為青綠飼料進行人工放養。
大薸主要是靠分株繁殖,據統計,華東地區4-10月為它的生長期,夏季晴天高溫時,一株大薸在10天左右可增殖7-8株,一個月可增殖60株左右。
每畝水面平均每天可產500-1000斤,最多可達2000斤,如管理得當,全年產量可達10萬斤以上,在高溫多雨的熱帶地區,畝產當遠遠超過此數。
本種營養豐富,所含粗纖維較少,含少量的礦物質和維生質,是產量高、培植容易、質地柔軟、營養價值高、適口性好的豬飼料,為適應養豬事業的不斷發展,擴大青綠飼料來源,放養大薸有很重要的意義。
大薸因為繁殖比較厲害,也逐漸成為難以治理的雜草之一,我們來看除飼料外,大薸作為水生植物的開發利用方向。
利用水生植物監測和淨化水體是生物治理受汙染水體的途徑之一。水生高等植物能有效地淨化富營養化湖水,提高水體的自淨能力,也是人工溼地系統發揮淨化作用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
有機化合物被水生植物通過體內降解轉化為無害物質所除去。礦質營養和重金屬元素被水生植物吸收,富集到體內,然後通過人工收穫植物除去。
大多數水生維管束植物對汙水都有不同程度的吸收淨化能力,但考慮到具有較高的淨化率、低成本、耐衝擊負荷等因素時,需選擇出理想的淨化物種來。
燈芯草、鹽生燈芯草、蘆葦等有淨化含酚廢水的能力。水花生、水龍、大薸、黑藻對汙水中的Cu有一定淨化能力。
蘆葦、水花生還可以淨化水中的硫化物,蓮、滿江紅可去除水中的N、P;蓮還能降低水體的濁度和pH值。
水生植物不僅可淨化汙水、維持溼地生境和美化居住環境,還給人類提供糧食、蔬菜、藥材、紙張原料、包裝填料、手工業編織原料、飼料和肥料等直接產品。
水皮蓮(Nymphoides cristatum)來自於龍膽科,莕菜屬,別名銀蓮花、水鬼蓮、水浮蓮。
多年生水生草本,頂生單葉,葉飄浮,近革質。花冠白色,基部黃色,蒴果近球形,花果期9月。
產四川、湖北、湖南、江蘇、福建、廣東(包括香港)、臺灣。模式標本採自印度東部。本種的葉在生長後期邊緣上能產生「珠芽」,由它可長成新的植物。
水皮蓮是很漂亮的水生植物,若是種植溼地公園會非常漂亮,我們來看溼地公園的相關資料。
溼地公園植物造景要實現生物多樣性和景觀多樣化,結合溼地環境特點,利用植物的多品種組合和多層次種植,配置不同的植物群落,創造出適合鳥類等動物棲息的場所。
遊禽類棲息區以水邊灌叢型和草本溼生型為主;涉禽類棲息區以蘆葦地型、稻田型為主(包括島嶼周邊的深水區)。
傍水禽類棲息區以草本溼生型和中生喬灌木為主;猛禽類棲息區以水邊疏林灌叢型和草本溼生型為主。
在濱水植物配置上,以喬、灌木為主,與低矮的水生草本植物組合搭配,增加綠化復層種植結構。
水中種植浮水的萍蓬,淺水處植水松,水邊種植耐水溼的落羽杉及池杉,離水邊稍遠處栽水杉和半常綠的墨西哥落羽杉。
廣州湖泊水庫溼地自然水生植被主要有:「水蓼+水皮蓮+黃花狸藻+苦草」群落和「水蓼+鳳眼蓮+田字草」群落,可在溼地公園中予以應用。
水蓑衣(Hygrophila salicifolia)來自於爵床科,水蓑衣屬,別名柳葉水蓑衣。
草本,高80釐米,莖4稜形,幼枝被白色長柔毛,不久脫落近無毛或無毛。花簇生於葉腋,無梗。
產廣東、廣西、海南、臺灣、香港、福建、江西、浙江、安徽、湖南、湖北、四川、雲南等省區。生於溪溝邊或窪地等潮溼處,亞洲東南部至東部舊本琉球有分布。
據《海南植物志》載,全草入藥,有健胃消食、清熱消腫之效。
水蓑衣為爵床科植物水蓑衣的全草,又稱節節同、節上花,臨床用於治療時行熱毒、丹毒、黃疸、口瘡、咽喉腫痛、乳癰、吐衄、跌打損傷、骨折、毒蛇咬傷等。
多生於山谷、溪邊、水溝等潮溼處。近年來的研究表明,水蓑衣呈劑量依賴性地減輕CCl4引起的肝損害,其作用優於聯苯雙酯。
圓齒莕菜(Nymphoides crenata)來自於睡菜科,荇菜屬。
關於圓齒莕菜的介紹較少,我們來看同屬植物荇菜的介紹,荇菜最早出現在文學作品《詩經》:「參差荇菜,左右流之」、「參差荇菜,左右採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
明代陳繼儒的《巖棲幽事》裡有段關於荇菜作為蔬菜食用的記述:「吾鄉荇菜,爛煮之,其味如蜜,名曰荇酥,郡志不載,遂為漁人野夫所食,此見於《農田餘話》。」
至近代陸文鬱謂:"河北安新近白洋澱一帶舊有鬻者,稱黃花兒菜,以莖及葉柄為小束,食時以水淘取其皮,醋油拌之,頗爽口。"。
荇菜是一種普通常見的水草,圓葉細莖,其高低隨水的深淺而定,凡是有水的地方都有它,黃色的花就像蓴菜,江南民間有稱它為豬蓴,也有稱為荇菜。
荇菜是可以食用的,而且味道不錯,在我國民間作為野菜食用已有兩三千年的歷史,其嫩莖可以焯熟後涼拌、炒食,或者和面蒸食,也可以曬乾菜。
《新修本草》:「毒病下部生瘡者,水中荇菜,搗,綿裹導之。」書中指出以水中所生長的荇菜搗爛,用綿布包裹納入下部以療下部生瘡之疾。
後世本草多有沿用本品外用以療瘡瘍腫毒,可謂開創荇菜外用的先河,為後世臨床應用荇菜提供了參考。
《本草綱目》曰:「搗敷諸腫毒,火丹。」
《吉林中草藥》:"清熱,利尿。治消渴,癰疽,蟲毒,蜂螯等。鮮水鏡草適量,搗爛敷患處,治癰毒,蜂螯。"
《浙江藥用植物志》:"清熱解毒。主諸瘡腫毒。水煎內服治療熱淋、小兒便秘。鮮莕菜全草適量,搗爛取汁外塗治諸瘡腫毒。"
荇菜全草均可入藥,除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外,因其葉漂浮水面,花大而美麗,可以引種供觀賞作園林應用,還可以作豬的飼料和魚的餌料。
荇菜耐寒又耐熱,適應性很強,產量很大,更多的是用作綠化水面,淨化水質或作為水生飼料的一種野生水生植物而不被重視,現今基本不作藥材入藥。
但荇菜是很好的可食用野菜,其營養價值也較高,可以製作成荇菜炒肉絲、荇菜燴豆腐,蒜茸荇菜等美味佳餚。
不過不同的荇菜有所區別,不能一概而論。水域汙染嚴重,為了健康,不可直接取食。
聲明
醫家講求「辨證施治」,人人「證」皆不同。本公眾號所載內容為探討學習之用,不構成用藥建議,如有需求,請謹遵醫囑。
參考文獻
[1] 談如藍,孫海軍.荸薺的藥食研究進展[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誌,2016,3(34):6904.
[2] 林慧,梅全喜.葛洪《肘後備急方》中「荇菜」的考證[J].時珍國醫國藥,2016,27(09):2226-2227.
[3] 劉小冬,郭春華.溼地公園植物造景探討[J].廣東園林,2011,33(05):16-18.
[4] 蘇玲,陳青,朱意麟,蔡毅.水蓑衣的生藥鑑別[J].中藥材,2011,34(01):50-52.
[5] 柳驊.關於水生植物資源開發利用的探討[J].廣東園林,2008(01):50-52.
[6] 中國植物志
圖片來源
(1)陸耕宇 中國藥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