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真的很難讀懂嗎?我們應該以怎樣的順序讀經?

2021-02-08 騰訊佛學

這個問題應當分做兩面來講:一面是否定的,一面又是肯定的。

現在的一般年輕人,都在詛咒佛教典籍的難懂難讀,那是由於他們看的佛書太少,同時也沒有看到大部的佛經;比如《大般若經》《大涅槃經》《華嚴經》《法華經》《維摩詰經》等,他們可能從未見過,至於《阿含經》,看的人就更加少了。

其實,如果真想看佛經,應該先由《阿含經》看起,接著看《法華經》《華嚴經》《涅槃經》《般若經》,那麼,我敢保證他絕不會覺得佛教的經典比耶教的《新約》《舊約》更加難懂而更加使人厭煩。

許多人以為耶教的《新約》《舊約》淺顯易讀,其實,基督徒中,很少有人曾經把《舊約》讀完的,一般他們所謂的查經家,只是教人翻前倒後地斷章取義,牽強附會,如果真的一口氣讀完《舊約全書》,如他不是職業的教士,不是盲目的附從,並且也不是另有目的,那麼,他對信仰基督即可能發生驚訝和動搖。

然而,如想讀完全部舊約,實在要一點耐心。不過,《新約》中的四福音,的確是比較易讀的,四福音中也只有《馬太福音》寫得最好。

佛經的特長是每以故事體裁的文學筆觸,寫出佛教的思想與境界──善用形象的描寫及比喻來表達抽象的形上理境。所以,胡適以為佛經的翻譯作品,要比中國的古文──駢體文率真得多。

他說:「因佛教的經典重在傳真,重在正確,而不重在辭藻文採;重在讀者易解,而不重在古雅。故譯經大師以『不加文飾,令易曉,不失本義』相勉。」

又說:「鳩摩羅什譯出的經,最重要的是《大品般若》,而最流行又最有文學影響的卻要算《金剛》、《法華》、《維摩詰》三部。」

胡適尤其推崇《維摩詰經》,說它是「半小說,半戲劇的作品,譯出之後,在文學界與美術界的影響最大。」

又說:「《法華經》雖不是小說,卻是一部富於文學趣味的書。其中幾個寓言,可算是世界文學中最美的寓言,在中國文學上也曾發生不小影響。」

又說:「《佛所行贊經》,乃是佛教偉大詩人馬鳴的傑作,用韻文述佛一生的故事」,「《華嚴經》末篇《入法界品》佔全書四分之一以上,寫善財童子求法事,過了一城又一城,見了一大師又一大師,遂敷演成一部長篇小說。」

我們知道,胡適並不信佛,他對佛法的見解,我們無法苟同,但他是近代中國白話文學運動的開山鼻祖之一,他卻以為佛教的經典富有語體文學的崇高價值,那麼試問:佛經是否真的難以讀懂呢?除非你老早存有成見,否則你當不致於點頭說「是」。

然而,如果讀到大小乘諸家的論典,那就真的要使你大傷腦筋了,特別是大小有宗的論著,那些陌生名詞,那些精密結構,那些深邃思想,若非有了相當高的佛學素養,看了便是彷佛是看的「天書」,縱然是學佛數十年的老佛教徒,如果不曾有過哲學思考及科學方法的訓練,也只能望書興嘆而已。

正像以一個「武俠小說迷」的讀者,突然去讀康德與黑格爾的著作,保證你也同樣地不得其門而入。

那麼試問:這樣情形的佛典,應該要它呢還是不要呢?除非你僅是一個下層文化中的成員,否則你當不致說一個「不」字。

許多人以為耶教的書容易讀,其實,如果跑進他們的神學──經院哲學中去看一下,你也會覺得不知所以的。中古時代的耶教教士們,為了所謂「謀天啟與人智的調和」,而將神話套上哲學的外衣;為將一切的問題,全部納之於天主的權威之下,所以要稱哲學是神學的奴婢,以致弄得迂曲不經、支離瑣碎、煩雜之極,並且也因此有了「繁瑣哲學」的賜號。

今日的佛教文章難懂的問題,我想那是出於少數人的作風而來,比如有些食古不化的「佛學家」,硬是生吞活咽,患著思想的胃腸機能障礙,他們看書不經過大腦,便將書中的文字,斷章取義,東抄西摘,湊成他們自以為是的文章,這樣的文章,連他們本人也沒有弄得明白,到了讀者眼下,當然要「不知所云」了。不過,據我的考察,類似的文章,目前已經逐漸地少了,因為那些「博古」而不通今的「佛學家」,已到了自知「退休」的時期。

至於思想性的佛學論著,那是供給研究用的而不是通俗用的,自然不能要求他們寫得像《西遊記》和《水滸傳》一樣。雖然近代的日本佛教界,已在試用西洋的哲學名詞表達佛教思想,但也不能全部西洋化,否則便不成其為佛教而失去了佛教的面貌。

總之,若從傳播的方式上說,佛教是絕對贊成文藝化或通俗化的;若從研究其思想的理論上說,佛教是不能不深邃化和精密化的。所以,我們固然要提倡通俗,卻不該咒詛難懂

相關焦點

  • 學佛,要讀佛經,讀經要這樣讀,否則不如不讀
    不管哪個派別,本沒有什麼高下之分,條條大道通羅馬,真正沿著自己的「道」下去,你就會發現絕大部分正法宗門其精華都是圓融的,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而「道」的盡頭應該是同一個東西,否則誰學的才是對的呢?讀經是初學佛子的一門極其重要的功課,讀佛經相當於直接在聽佛陀講經說法。
  • 為什麼同樣是佛經楞嚴經要比金剛經難讀很多?
    這個問題,我們要從兩方面來說。一、經文行文1、《金剛經》行文《金剛經》是鳩摩羅什大師所譯,讀過他的傳記後,你會知道,他是既通曉梵文,又深通漢文的,所以,他所翻譯的佛經是曉暢易懂的。這樣一位超牛的譯師翻譯出來的佛經,不僅你愛讀,而且從翻譯出來之後,幾乎接觸到金剛經的人士人人都愛讀,所以,羅什大師的譯本是最流行的。2、《楞嚴經》行文我們再來看看《楞嚴經》的譯師,般剌蜜帝大師。其實《楞嚴經》能夠帶來中土還是相當之有波折的。根據贊寧大師的《宋高僧傳》中記載:唐廣州制止寺極量傳釋極量。
  • 「依文解義,三世佛冤」:佛經,究竟要告訴我們什麼
    目前我國保存下來的佛經統稱為「大藏經」,大家比較認同的說法是「有三藏十二部」,其中包括大乘經典和小乘經典兩大類。這麼多的佛經,都記載了什麼呢?如果學佛的話,應該從哪裡入手呢?這是困擾很多對佛教有興趣的朋友的兩個難題。再加上佛經原來是以梵文(就是古印度文)記載的,後來分批次傳入我國,由多位譯經師組成的團隊,歷時幾百年分次譯出 ,所以文風上存在差異,同一種經也有多種版本,更讓初學者無所適從。
  • 王財貴:為什麼兒童讀經的順序,應該從論語開始
    問:「從整體效果看,讀《論語》或其它書,應先將整體熟讀,還是先分章熟讀,特別是學前的小朋友要怎樣讀?」 這是常見的問題,其實也不是什麼問題。
  • 《楞嚴經》、《地藏經》要告訴我們什麼?我們能在家讀嗎?
    #什麼佛經適合在家居士讀誦#分享佛學小知識,與朋友們探尋佛學寶藏,歡迎大家關注我哦!前兩天,與一位80多歲的佛友探討佛學知識,他忽然鄭重地告訴我說:《楞嚴經》、《地藏經》都不能在家持誦、讀誦。我問他為什麼?他說:《楞嚴經》只有和尚們能讀,居士們不能讀;《地藏經》是度亡的,在家讀會招鬼的!
  • 楞嚴漫談|《楞嚴經》究竟有多難懂,難在何處?
    《楞嚴經》有多難讀呢?首先,《楞嚴經》是古代文言譯寫,對於習慣白話文的今人來說,是讀《楞嚴經》的第一難。古文最大的特色便是精煉。將語、言、情、景、意、思,六者全都濃縮進一字、一詞、一句、一文裡面,所以精煉。古文一般都很難完美地翻譯成白話文。很多翻譯過來的白話文,雖然理清了文字意思,但讀起來就像一壺白開水,已經沒有任何味道。
  • 莎士比亞悲喜劇、勃朗特三姐妹的著作……名著,我們真的讀懂了嗎?
    在很多情況下,不知道要選擇什麼書的時候,去讀一讀經典總是不會錯的,然而很多人可能會說,別人眼中的經典名著在我讀來總是覺得食之無味,讀不進去,又或者時代變遷,大背景早已不同,很難感同身受地去享受這個閱讀的過程。
  • 楞嚴經·結語|如何才能讀懂《楞嚴經》?(25)
    《邊讀邊聊楞嚴經》系列至此就全部解讀完了。從2018年2月26日的第一篇開始,到今天為止,回望一年多來的點點滴滴,此時頗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覺。寫作中的種種辛勞,皆已化作了雲煙。還記得剛著文時的小心翼翼,還記得第三卷時,不想繼續解讀的糾結。
  • 你的「英語閱讀」真的「讀懂」英語She won the Nobel Prize了嗎?
    你的「英語閱讀」真的「讀懂」英語She won the Nobel Prize了嗎?一、先「讀一讀」:「用」什麼語言「讀」?無非是「英譯漢」,或是「還英語閱讀本來面目」:英譯英。1.其實,這幾段話的順序可以完全顛倒或任意排序。但無論怎麼「排序」,它們「互為理解」,「互為解釋」不變。
  • 讀懂佛經的第一關:「如是我聞」可以簡單地理解為「我聞如是」嗎
    我所讀過的佛經中,有三部佛經在經文的開頭處是沒有「如是我聞」的,這三部佛經是佛遺教經、四十二章經、八大人覺經。大多的人會把「如是我聞」理解為「我聞如是」,本文給大家提出一個新的分析角度,或有不如法處,請大師們指正。大部分的佛經在經文的開頭處都有「如是我聞」四字,這說明了「如是我聞」的重要性,正確理解「如是我聞」是完整地理解整部佛經的一個重要環節,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
  • 不可不讀的佛經:《阿彌陀經》
    《阿彌陀經》三要素要素,即特別重要的元素。《阿彌陀經》的要素有三個。1.  對機對機:五濁惡世眾生。我們看一部經,首先要知道它是對哪種根機的眾生所說的。自覺自己是罪惡生死凡夫,這部《阿彌陀經》就對你的根機,你讀起來就歡喜,而且有非常明顯的實效。就好像吃藥一樣,對了你的症,藥吃下去病苦馬上解除,身心輕悅;吃錯了藥,病情就會更加嚴重。如果自覺是罪惡生死凡夫,這部《阿彌陀經》就能看得懂,甚至看得很深入。從凡夫的立場來看這部經,才能看得明白。
  • 一心念佛而不讀佛經雖然瀟灑,但你卻未必有這樣的福報
    有人看到這裡也許還會不死心地問:「那我單提一句佛號,就單單念佛號,不讀佛經可以嗎?」這個方法嘛,在唐宋時期,也許是可以的,但是在現當代嘛,也許就不大行得通。畢竟學佛的氛圍不同,古人和今人的福報也不同。在這種全民都普及佛法的時代,就算你不刻意去讀佛經,佛經也能灌你一耳朵,佛經中的句子,你隨口就能背上幾句。在這種前提下,就算你只念佛號,不專門去讀佛經,那佛學的素養也差不到哪裡去。
  • 聖經太深奧,需有文化基礎才能讀懂,是真的嗎?
    摘 要或許面對聖經,真的只有我們謙卑下來,才有機會真正去讀懂它。聖經不是一本多麼深奧的書,以至於必須讀完博士才能明白。聖經更不是一本平庸的書,以至於隨便做點文學分析就以為自己讀懂了。人們讀聖經,都是將自己的人生經歷和民族感情帶入進去,通常也能自圓其說,深得安慰。那麼真的必須是很有文化的人才能讀懂聖經嗎?這個就值得討論了,到底多有文化,才算有文化呢?學士、碩士、亦或博士?這些學歷就表示很有文化了嗎?我們還得再定義文化。
  • 多讀經:佛說北鬥七星延命經
    收錄於話題 #多讀佛經 什麼才能代表佛教?
  • 讀了佛經,你才知道誰是真正的善知識
    小新發願讀經不是太長的時間,前面女兒的轉變,這回兒子的收穫,這讓她在誦經道路上又多了一份力量,我也很替她高興。我們就單純的心讀經回向,慢慢體會著那份不可思議,這隻有經歷過這個過程的人可能領略到的。讀佛經就是直接在聽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讀進去了,這個佛經種子就藏在我們的倉庫裡面,是優質種子。我們每天就在群分享各自讀佛經後的體會與收穫,在裡面報功課,探討交流。
  • 為何佛經不可不讀?聖嚴法師:這6大好處,不知可惜
    對於,讀佛經的好處,聖嚴法師總結了六點,現在,容我一一分享給大家:一、讀經可明心聖嚴法師曾提到:讀佛經可以明心智,時時讀佛經可以讓人安靜下來,就像如明鏡照心一般,看清我們心裡的真實想法,不被凡事迷惑,煩惱也就可以消散退去。
  • 佛法:讀《地藏經》身上忽冷忽熱,是不是真的招了鬼?
    讀佛經招鬼這個說法絕對是不對的,因為讀經時有護法善神來護佑你,一切餓鬼惡神都不能前來滋擾,所以這個顧慮自不必有。但讀誦《地藏經》的時候的確有人身上會感到熱或者冷,還有人會覺得恐懼,這又是怎麼回事呢?我們要明白《地藏經》又被稱為孝經,是因為這部經可以給六親眷屬帶來功德利益。不僅是現世的,還有已經過世的。所以當你讀經時,你過世的六親眷屬都會過來聽你讀經。如果你過去的眷屬已經進入天界,做了天人了,那麼他們來了,你身上就會發熱。如果你的眷屬有在鬼道的,鬼道屬於三惡道,他所帶有的陰氣就能令你覺得冷。
  • 讀佛經為什麼能開智慧?其中的道理究竟在哪裡?
    皆仁今天有人留言問起:「師父讀佛經為什麼能夠開智慧?個中的原理到底是什麼呢?」這種疑問的產生是由於對佛法的認知不足而產生的。其實,對於一般人而言,關於為什麼讀佛經可以開智慧的解答,可以從兩方面來說明。一是佛經中所蘊含的道理極多,可以說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中涉人世,都涵蓋其中。
  • 《劍來》是劃時代的大作,讀不下去,你真的不能怪作者
    知乎上有一條熱搜「為什麼我覺得《劍來》很難讀下去」,很多人都在那裡批判作者,說之所以讀不下去,根源還是在於作者寫得不好。然後,把作者狠狠地吐槽了一通。可是呢,我卻與知乎裡那些熱帖的意見完全相反,我認為,《劍來》是玄幻小說中難得的一部好書,是網絡文學開始具有文學性、具有思想性的起點!我甚至覺得,這部書將會在中國文學史,乃至世界文學史上佔據一席之地的。
  • 佛經和佛咒又有哪些區別?
    佛咒和佛經又有哪些區別?「咒」這個字很多人看到的第一反應會是不好的,詛咒的意思,咒語。但其實它本事也有中性詞和褒義的一面,像我們金典文學《西遊記》裡面唐僧經常對孫悟空念的咒語,那是一種約束。再去一些寺廟裡看到的很多咒語其實也是一種祝福,願望的意味。這樣一來 「咒」就有了三個含義。再進入到「佛咒」這個詞來說。